教宗:耶穌親近人群,我們牧人也要如此

鹽與光

2018年9月18日
常年期第二十四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你們是基督的身體,各自卻是肢體。)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12:12-14,27-31
弟兄們:就如身體只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所有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我們眾人,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希臘人、或是為奴的、或是自主的,都因一個聖神受了洗,成為一個身體,又都為一個聖神所滋潤。原來身體不只有一個肢體,而是有許多。你們便是基督的身體,各自都是肢體。天主在教會內所設立的:第一是宗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有治病奇恩的、救助人的、治理人的、說各種語言的。眾人豈能都做宗徒?豈能都做先知?豈能都做教師?豈能都行異能?豈能都有治病的奇恩?豈能都說各種語言?豈能都解釋語言?你們該熱切追求那更大的恩賜。
福音(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
恭讀聖路加福音 7:11-17
那時,耶穌往一座名叫納因的城去,他的門徒和許多群眾與他同行。臨近城門時,看,正抬出一個死人來,他是母親的獨生子,母親又是寡婦;且有本城的一大夥人陪著她。主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遂上前按住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他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眾人都害怕起來,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於是,稱述耶穌的這番話,傳遍了猶太和附近各地。
2018年9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賦予耶穌權威的是祂的謙卑、親近人群和憐憫。
當天福音記述耶穌復活納因城寡婦的獨子(路7:11-17)。教宗說:「耶穌在民眾面前有權威,因為祂良善心謙。耶穌沒有責怪別人,沒有說『我是默西亞』或『我是先知』;當祂治癒病人、向人們宣講以及行奇跡時,並沒有大肆宣揚。耶穌謙卑行事,接近人群。在福音的記載中,耶穌不與人群在一起時,祂就與天父同在,向天父祈禱。在耶穌的公開生活中,祂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路上、與人群共同度過的。耶穌的謙卑賦予祂權威,使祂與人接近。祂撫摸人、擁抱人、注視人們的眼睛,聆聽人們的講話。聖史路加在福音中指出,耶穌一看見這位寡婦和她死去的獨生子,就動了憐憫的心。祂能夠與人一起受苦,而不是一個理論家。」
教宗強調了憐憫的兩個特性,即寬仁和溫柔:「耶穌說,『你們要向我學習,我是良善心謙的』。耶穌是寬仁的,祂不責怪人,不懲罰人,始終寬仁。耶穌會發怒嗎?祂會發怒。我們想想當祂看到父的殿宇變成了商場,出售東西,兌換錢幣時,祂非常生氣,就用鞭子把眾人趕出去了。祂如此做,因為祂愛天父,在天父前自謙自卑。」
至於溫柔,教宗表示:「耶穌沒有對那位寡婦說‘不要哭了’,而後遠離了她。沒有。祂走近她,可能也拍拍她的肩膀,說:『不要哭了』。這就是耶穌。祂對我們也是如此,因為祂親近人,在人群當中祂是牧者。耶穌另一個溫柔的舉動是把寡婦的獨子交給她。總之,耶穌良善心謙,親近人群,憐憫人,慈悲為懷和寬仁溫柔。這就是耶穌。這是牧人的圖像,我們牧人要學習祂,親近人群,而不是有權勢的少數群體和理論家。這些人毒害我們的靈魂,對我們無益!牧人該當有耶穌的威力和威嚴,那就是謙卑、寬仁、親近、憐憫和溫柔。」
最後,教宗籲請信徒重讀這段福音,從而發覺耶穌的權威在哪裡。他說:「讓我們懇求這恩寵,使我們所有的牧人都有這權威,這聖神恩賜的權威。」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