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靈修:傳教節【福傳動力】福音經文反省

2021年傳教節

【耶穌便上前對他們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
瑪28:18)

耶穌要門徒上一個祂所指定的山。山,高於地面,被視為接近「天」的地方。耶穌亦多次在山上講授教導,如山中聖訓(瑪5-7章);亦曾在山上發生重要的事情,如耶穌顯聖容(路9:28-36)。

門徒中有人仍然心存懷疑,耶穌就在此時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這可算是一課不折不扣的大自然靈修:在山上我們看見萬里的長空及廣闊的大地,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偉大,還有她背後的創造者天主。

這種經驗與感受非常重要,它正好能回應今年教宗方濟各的世界傳教節文告的主題:《我們不得不說我們所見所聞的事》。其實任何與天主有關的經驗或感受,都「能夠成為一個參照點和可信的來源,使我們能夠恢復分享的渴望」,亦即福傳動力的來源。

最後,耶穌承諾「與我們天天在一起」,讓我們能夠同樣經驗宗徒們,在福傳路上遇到的喜怒哀樂,建立教會的未來。

讓我們一起祈禱:

慈悲的天父,
願祢同情慈悲的愛, 感動我們的心,
使我們成為真正的傳教門徒;
願首位傳教使徒瑪利亞,
使所有受洗的人,
增強在這個世界上成為鹽和光的渴望。
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以上禱文節錄自2021年世界傳教節文告)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聖職部部長:需要讓堂區走出去,尋找疏遠的人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0年7月20日,聖座聖職部公布《堂區團體的牧靈皈依,為福傳使命和教會服務》訓令,其中指出今天存在一種具體的危險,就是堂區成了官僚機構,關心的更是自我保護而非福傳。《訓令》邀請堂區更加關注新的貧窮形式。聖職部部長斯泰拉(Beniamino Stella)樞機接受梵蒂岡新聞網採訪,強調《訓令》的普世幅度。

樞機表示,在西方世界中的司鐸短缺已經是一個客觀事實。但另一方面,堂區的範圍也發生了變化,這讓我們意識到必須超越傳統的堂區觀念。

「今天人們流動,常去所在地區的聖堂。因此,堂區團體的許多更新計劃和教區相關的調整已在進行當中。但確定這些調整的教會規範該當考慮到具有普世幅度的教會法典的準則。」

聖職部在《訓令》中強調,更新堂區結構需要以傳教使命為核心。斯泰拉樞機對此解釋道,我們不是一個公司的僱員,而是屬於一個團體,一個家庭。他說:

「我們的信仰意味著歸屬、相遇,以及朝拜天主的面容,這要求我們超越個人和家庭的需要,感受到我們的行動範圍應著眼於人類,這個人類比我們自家的庭園和範圍更廣泛。成為傳教的使徒意味著放下自己的故土和家庭,尤其放下自己的安逸生活,感覺到自己屬於上主,因此要把我們的寶藏與其他人分享,包括失去了價值感的人,以及需要重新與上主相遇、渴望祂臨在於自己生命中的人。」

《訓令》中也要求堂區克服將牧靈工作只限於自己區域內的觀念,寄望一種基於「走出去」動態的「整體牧靈」。斯泰拉樞機解釋個中的含義說:

「如果我們感到自己的信仰該當傳揚出去,我們看到的就不只是司鐸的住所和聖堂的牆壁,而是那些需要這信仰的人。堂區至今或許感到自己是需要守護和保護的殿宇和城堡。我覺得我們必須拔出鑰匙,敞開大門透透空氣,然後走到外面。」

「教宗方濟各屢次談到這種『走出去』的動態,這要求我們展望遠方、看到那些需要信仰的人,即青年和尋找天主卻找不到門路的人。堂區該當成為一個尋找的結構,司鐸、執事、奉獻生活者該當曉得走到外面。教宗常說要『與人相處』,這意味著懂得奉獻時間、發現與一同相處的人和家庭的富饒。」

樞機最後談到,這需要付出很大犧牲,因為我們眾人都喜歡遵行慣例和那令我們平靜、安逸和舒適的環境。但這不是信仰的動力。此外,堂區之間也需要彼此合作、協調禮儀時間。

「這一切都讓我們感到堂區如同『團體生活』,『大家庭生活』。司鐸必須帶領這支走出去的隊伍,必須幫助自己的助手和家庭『留在外面』,去尋找疏遠的人。」

點擊閱讀《堂區團體的牧靈皈依,為福傳使命和教會服務》訓令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聖職部頒布以堂區為主題的訓令

CNS photo/Ajeng Dinar Ulfiana, Reuters

《堂區團體的牧靈皈依,為福傳使命和教會服務》訓令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在教會內人人都有一席之地,每個人都能按照各自的聖召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是聖座聖職部(Congregation for the Clergy)2020年7月20日公布一道訓令的主旨,訓令的標題為《堂區團體的牧靈皈依,為福傳使命和教會服務》。這份文件並沒有法律上的新意,只是提出旨在更好實施現行規範的方式,以此促進信友們的共同責任感,推動堂區間的牧靈關懷與合作。

聖職部的《訓令》分為兩大部分,共有11章。第一部分對牧靈皈依、堂區在當前的使命感和價值進行了廣泛反省;第二部分則論述堂區團體的配置、堂區內的不同角色和實施規範的方式。

第一部分

在《訓令》的第一部分中,首先指出作為復活的基督臨在於子民當中的永久標記,堂區乃是「眾家之家」,其使命感對福傳極其重要。全球化和數碼世界改變了堂區與區域的特定關係,而區域不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空間,而且也是一個存在的空間。堂區的「可塑性」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它要求堂區能夠捕捉到時代的需求並使自己的服務順應信友和歷史。

為此,《訓令》強調以使命為核心來更新堂區結構的重要性,即遠離以自我為準則的意識和生硬僵化。堂區應致力於靈性上的互動和建立在宣講天主聖言、聖事生活和愛德見證上的牧靈皈依。此外,應讓「相遇文化」成為推動對話、團結互助和向眾人開放的必要環境,如此一來,堂區團體才能推進一種名副其實的「關懷藝術」。再者,堂區應藉著愛德作出信德的見證並關注窮人。

第二部分

在《訓令》的第二部分中,首先對堂區的配置進行了分析,指出堂區必須以接近眾人為要素,顧及區域內居民的均等性和當地的特性。接著,《訓令》論述了關於堂區的歸併、合併或劃分的特定程序,以及集合數個堂區的總鐸區和集合數個總鐸區的牧靈區域。

堂區團體牧靈關懷的職責

談到堂區團體牧靈關懷的職責,《訓令》首先強調本堂神父的角色乃為堂區團體的「專職牧人」。他服事堂區而非受服事,他應全力照顧堂區信友的靈魂。因此,本堂神父必須領受鐸品,其它的任何可能性都被排除。本堂神父也是堂區財產的管理人和法律上的代表,他的任命沒有限期,因為人靈的益處需要穩定性,這要求本堂神父熟悉和親近自己的團體。

雖然如此,《訓令》也提到在有主教團作出法令規定的地方,主教可任命一位有限期的本堂神父,任期至少5年。此外,本堂神父到了75歲時有「道德義務」提出辭呈,但在主教尚未接受也未書面通知准許他辭職之前,該本堂神父仍未喪失他的職務。在任何情況下,接受辭職總是有一個「正當和相稱的理由」,以避免對此職務有一種「功能主義」的觀念。

執事的職責

在《訓令》的第8章中,部分內容談到執事的職責。執事在獨特的福傳使命中是主教和司鐸的助手,屬於聖職人員並以不同的方式參與聖秩聖事,尤其是在福傳和愛德工作上,包括管理財產、宣講福音和在感恩祭中服務。因此,不可將他們視為「半個神父和半個平信徒」,也不能以教權主義和功能主義的目光看待他們。

奉獻生活者和平信徒的角色

《訓令》中也對堂區團體內的奉獻生活者和平信徒的角色進行了反省,提醒前者不在於「行動」,而在於「做徹底跟隨基督的見證人」。平信徒則應參與教會的福傳工作,在見證一種符合福音精神的生活和服事堂區團體上善盡「慷慨義務」。

平信徒能擔任讀經員和輔祭,在特殊情況下也能接受主教經過“慎重考慮”後授予的其它職務,如主持聖道禮儀和葬禮、施予聖洗聖事、在事先取得聖座的許可後主持婚姻聖事,以及必要時在聖堂或祈禱所宣道。無論如何,平信徒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在彌撒中講道。

堂區組織在教會內的共同責任

此外,《訓令》也談到堂區組織在教會內的共同責任,其中的經濟事務委員會具有諮詢性質,由本堂神父主持,至少有3名成員參與。這個組織有必要存在,因為管理堂區的財產是「在教會和公民社會中進行福傳和福傳見證的一個重要領域」。因此,該組織的任務是增進一種「共同負責、透明管理和幫助教會所需的文化」。

堂區牧靈委員會

另外,堂區牧靈委員會也屬於諮詢性的組織,它不應成為一個純粹的官僚機構,而應培養一種共融的靈修,強調天主子民的中心地位,視子民為福傳的積極主角。該組織的主要職責是尋找和研究符合教區行程的堂區的牧靈和愛德倡議。這些提議在得到本堂神父的接納後才能實施。

施行聖事的獻儀問題

在最後一章中,《訓令》則論述了有關施行聖事的獻儀問題。《訓令》中指出,獻儀應是奉獻者的「一項自由舉動」,不可作為一種費用或報酬而被索取。不可拿聖事生活作為交易,舉行彌撒,以及其它的聖職行動都不可以收費、議價或貿易作為條件。司鐸卻應在金錢的使用上立下德表,度淡泊有節的生活並在堂區的財物管理上具有透明度。如此一來,信友們的敏覺力將會提高,甘心情願地為堂區的所需作出貢獻。

聖職部部長:需要讓堂區走出去,尋找疏遠的人

「認識‧去愛」聖誕福傳音樂晚會

聖誕節,你會聯想到什麼?
放假去購物? 去旅行? 去同聖誕老人拍照? 食聖誕大餐? ……

你會否即刻聯想到耶穌的誕生呢?

聖誕節是一個充滿喜樂的日子,多倫多華人堂區之一,天主教聖曹桂英堂特別為你去準備一個聖誕節目,就是聖誕福傳音樂晚會。今年主題是「認識‧去愛」。當晚有生動精彩的趣劇及悅耳動人的聖誕音樂演唱,透過現場的演出,讓你感受聖誕的喜樂與平安。

歡迎你到場欣賞,
更加希望你能推介和陪同未認識信仰的朋友一起參與,
分享天主的愛。

活動詳情

日期:2019年12月13日(星期五)

時間: 晚上8時 (加東時間)

地點: 天主教聖曹桂英堂,2130 Rodick Road,Markham

票價: 每位2元 (音樂會後有茶點招待)
2019年11月23日,下午4時30分主日提前彌撒後開始,
天主教聖曹桂英堂發售。

查詢購票詳情: 905-887-7922

談說天地 宗教舞蹈與福傳 (嘉賓:顏麗娜)

本集我們請來遠道由香港而來的顏麗娜老師,她是《愛‧福傳-香港第一位聖人聖福若瑟傳》音樂舞台劇的導演和編劇,也是一名舞蹈教師。在節目中,顏老師與我們細說何謂宗教舞蹈和禮儀舞蹈,她也分享了運用宗教舞蹈去福傳的經驗。

顏老師語錄:

「宗教舞蹈是由我們的宗教信仰出發而創作的舞蹈,這也是一個與天主溝通的方法,我們是在舞蹈之中與天主對話。宗教舞蹈主要表達的就是天主對我們的愛,我們對天主的愛,即是一個與天主的互動。」

「禮儀舞蹈一定是要配合禮儀……舞蹈員也要將中心放在天主身上,不是一個個人的表演,千祈不要有這個感覺。」

「當然天主可能欣賞跳舞的時候:『我是沒有所謂,您真心對我跳,奉獻給我,我也會接受。』但是以『人』的角度去看,普通人去接受這件事一定要有一個有水準的表現出來,才能夠可以發揮到福傳的作用。」

教宗2018年6月祈禱意向

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8年6月意向

總意向:為社群網絡

願社群網絡能朝向尊重他人差異之包容性的方向發展。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談說天地 第二季 第6集 鄧建衛神父(耀漢小兄弟會)

由雷鳴遠神父所創立的耀漢小兄弟會來到多倫多服務已超過10年了。他們的會士到步後紮根於天主教中華殉道聖人堂。今集主持人Rodney邀請了到耀漢小兄弟會會士鄧建衛神父(Fr.Andrew Deng, CSJB)跟我們分享他在中國內地追尋聖召的過程和對海外華人的福傳經驗。

世界乃福傳之場所

【中文譯本,譯自英文原文
下載中文 PDF 版本

〈世界乃福傳之場所〉

第51屆國際聖體大會「神學研討會」
菲律濱宿務(2016年1月22日)

巴西略會士多默‧羅思家神父(Fr. Thomas Rosica, CSB)之講詞

樞機們、
主教們、
主內的弟兄姊妹:

我感謝有這難得的機會,能在這個於宿務舉行的「第51界國際聖體大會」中的「神學研討會」中發言。您們邀請我以「在俗世中福傳」為主題作反思,這題目的確是本人三十年鐸職的中心。正因為我是一位學生、老師和《聖經》的愛好者,我會用《新約》的眼光去研究這題目。《新約》為我的鐸職帶來了視野、能源、動力和圖像。

為什麼現今福傳是這麼具有挑戰性的?為何我們時常遇到對耶穌基督之信息的這麼巨大的無知或漠不關心?為何我們社會和文化層中,許多人把天主擱置在一旁?我們有時會想,為何人們不會對我們的故事及服務感到興奮,為何青年人對我們或我們所做的事感到興趣。我們有否停下來想一想,是否我們講故事的方法不正確,甚至我們沒有講呢?我們有沒有以救恩史和聖經歷史出發,去看待自己的生命?我們怎樣可以重獲天主聖言的寶藏和動力?我們怎樣能夠權威性地說出天主聖言?若要《聖經》中天主聖言的威力能在教會的生活和使命感受到,我們必須保持警惕,以確保聖經處於我們生活中的一個最基本的位置。

我相信,我們在努力傳福音時感受到的一大挑戰,是對聖經的無知。聖熱羅尼莫這位早期教父和聖師這樣說,「誰不認識聖經,就是不認識基督」。這種對聖經的無知或文盲,對我們向我們文化作福傳的努力有直接關係。我們怎能讓聖經,再次成為世界中福傳努力的核心?已復活的上主懇求人們去接觸祂的話,去被這些話深深感動,而人們的心可以怎樣被祂變得火熱呢?以往每次我談及「福傳」,我都聽到從許多天主教徒的恐懼,這可成為我們變成一個福傳的教會的障礙。首先,當人嘗試「有禮貌」,及被一種虛假的基督徒合一或跨宗教對話所影響,便會不想去加之於人,或暗示他們是在某方式優勝於他們。

第二,很多教徒對「福傳」這詞感到害怕,因為他們害怕不懂得怎樣回答他人的問題。要克服這障礙,便要學習基督的知識、聖經和教會的教導、和歷史及豐富的傳統。

第三個障礙是「對聖經不了解」的危機。福傳是去傳揚《新約》中耶穌的福音。如果目標受眾不懂得福音中的詞彙、語言及象徵,那麼我們怎能去傳揚福音?

2008年,在梵蒂岡舉行主題為「天主聖言作為在教會的生命與使命」的世界主教會議常會中,這一點經常被提到。我也是這教會盛事的見證人,我當時擔任這世界主教會議的英語媒體專員。沒有人比前芝加哥總主教方濟‧喬治樞機(Cardinal Francis George)對這點講得更清楚。在他簡短但精要的發言中,喬治樞機說道:「遺失這聖經中的象徵的背後,天主作為人類歷史行動者的意識與形像也同樣遺失了…… 在聖經中,天主同時是主要的作者及主要的行動者。在聖經中,我們遇到活生生的天主,亞巴郎、依撒格及雅各伯的天主,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親……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這天主眷顧下的世界,而並非自信地生活在聖經的世界中,那世界有天使、魔鬼,會尋求天主的旨意和意向……聖經變成屬於奇幻小說的種類,而聖經世界則變成一個無法居住的尷尬。」

我也相信我們缺乏對我們的使命的緊迫感,而向懷舊讓步。在此講話稍後,我將解釋這些要點。

以耶穌作考慮

我邀請您們去以耶穌作考慮,這卓越的福傳者。祂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宣講和活出福音的行之有效之方法。祂是一位教師專家,一位完美的溝通者。祂為所有希望傳播喜訊及向我們的文化傳福音的所有人,提供一個模範。耶穌透過比喻去教導最重要的事情。透過比喻,耶穌嘗試去傳達一個充滿愛心和仁慈天主的真本性。這些奇妙的故事,見證著一個聽到了窮人的哭聲和維護孤兒、寡婦和移民的天主。聖經中的天主與人民一起受苦。天主以一個脆弱的嬰兒來到我們當中,與無家可歸者一起,過著移民及難民的生活,與被遺棄的人有聯繫,用迎接一名小孩去比喻天國。這天主然後被處決,葬在一個借出來的墓穴裡。比喻的間接性,使敵對祂的只從文字上考慮的人不能明白祂的智慧。耶穌透過比喻去回答門徒們及宗徒們的棘手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關於天主的存在,他們與祂生活的問題,及他們以祂的名字行事時的挑戰和危機。

撒種者的比喻

福音中很多故事裡,耶穌也會周圍看,去尋找些東西去說明祂的信息。其中一個這樣的故事,就是撒種者的比喻,這是一個充滿對比的比喻。對於耶穌的加里肋亞聽眾,撒播種子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影像。這個比喻從很多角度也是令人吃驚的。首先,它描繪了一個顯然不小心的撒種者。他魯莽地把種子撒播到那些幾乎沒有任何機會成長的地方。第一粒種子落在路上,沒有機會生長。第二粒種子跌落在石頭地上,成長快速,但也快死。第三粒種子落在荊棘裡,被強大的力量淹沒了生命。最後,第四粒種子落在好的泥土上,生出果實,至令人驚訝和無法想像的地步。在一個好的年頭,正常的收成可能有七倍,但從來沒有三十或六十倍,更不用說百倍!種子的生命力是超乎想像的!最終的收成是天崩地裂的!最後,這個比喻描繪撒種者的闊氣和大方,而不是愚蠢和浪費。
我希望把重點放在《瑪竇福音》的撒種者比喻(瑪十三1-23)。在比喻的解釋中(18-23),重點是種子跌落於不同種類的泥土上,即耶穌講道時人們的接收態度(參谷四14-20、路八11-15)。四種接收訊息者是:一、那些從未接收過天國的話(瑪十三19);二、那些相信一段時間,但因為迫害而跌倒的(瑪十三20-21);三、那些相信但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的(瑪十三22);四、那些聽了話又結實的(瑪十三23)。

馬竇取了馬爾谷的版本,但加入了自己的觀點。馬竇的解釋版本中有一個驚人的句子。門徒被耶穌講的故事所困惑,所以叫祂解釋。祂說:「田就是世界;好種子就是天國的子民,莠子就是邪惡的子民。」天主在世界中工作,不單在教會內。世界是一個混合的現實,有好有壞,但團體不能從雜草獨善其身。只有在末日時,才會完成從邪惡拯救出來,正如比喻說「義人會發光如同太陽」。在此期間,團體恰恰處於世界上,在雜草和小麥的中間。

馬竇的團體對自己的定義有掙扎,當時猶太人基督宗教和巴勒斯坦猶太教充滿著災難性的變化,隨著公元七十年猶太人對羅馬的起義及之後的毀滅性鎮壓。馬竇就是為這陷入歷史性海嘯的猶太人基督徒團體寫他的福音,他們為猶太教的神聖歷史根源而擔心,為一個承諾實質性甚至是災難性變化的未來而抖震。

在《瑪竇福音》中,耶穌開始祂的講道生涯時,堅持祂的使命只是為了以色列迷失的羊。但是,耶穌開始預見到一個轉折點,從只關注以色列,至一個對猶太人和外邦人有包容性的使命。這是當祂遇到可說是被強行上了福音舞台的外邦人!我們其實可從觀星和尋找默西亞的聖誕賢士中,看到這被擴大的使命;或者,葛法翁的的羅馬百夫長懇求耶穌醫治他的患病僕人,他帶出了耶穌超出以色列邊界的未來使命。我們又怎可忘記那位為她患病的女兒去堅持地懇求耶穌的女子,或那個耶穌抵達十城區岸邊後遇到那個附了魔的革辣撒人?在這種充滿刺激的故事中,生命遇到被束縛在墓間的死亡。

《瑪竇福音》提醒我們,天主給我們的命運不單在教會裡發生,而是在世界中發生。聖神活在世界中,那裡是野草和小麥的混合。一次又一次,戲劇性的聖經表明,我們可以稱世俗的事件為可怕的、痛苦的和破壞性的,但這些事情讓歷史前進,也是天主啟示的場所。世界就是這場所,而聖經中以色列的邊緣及外圍的奇怪人種,進入了福音的場所,變成了耶穌的使命之一個重要部分。當種子落在難以預測的世界上,而不在教會裡時,這樣事情就會發生。

我的同事及導師——耶穌苦難會唐納德‧塞尼奧神父(Fr. Donald Senior, C.P.)——在他的文章《辨別「我們是誰」和「我們往哪裏去」的聖經反思》上精闢地指出:

「以色列並不是從一個密封的真空中產生,而是藉著與迦南和其他古代中東文化的互動而產生了雛形。與那些文化互動,令以色列得到她的語言、文化、宗教標記及儀式、建築風格和政府模式。基本的直覺及象徵變成了聖經信仰的語言,這些是從以色列自己的歷史經驗的中心產生的:壓迫的創傷、建國的願望及一個統一的政治結構、一個首府的產生及一個中央聖殿、失敗及流亡的悲劇、終極的和平與安全性的堅韌希望。」

塞尼奧神父繼續說:「所以,許多耶穌自己用的宗教標記,是從猶太教中取得的,都是聚集及治療、修和及寬恕、更新及難以抑制的希望,在極大痛苦中的隱喻。找到迷失的羊,召喚罪人及被遺棄者,治療破碎的的病人,寬恕敵人,死人重生,宣布天主王國將臨:所有這些,都是反映在世界中逐漸發生的戲劇,與及關於耶穌及祂的時代的歷史。」

世界就是這場所,要去天主為我們準備的未來,我們必須不單止在教會的傳統和智慧中沉浸,而也要對聖神活在的世界及其戲劇保持警覺。事實上,我們必須要小心,不要在教會的生活中過份陶醉,而要讓我們面向世界、我們在世界的位置與及我們對它的責任。世界就是這場所,不僅是歷史上基督徒傳教的對象,也是聖神喚醒教會的意識的催化劑。

逼切性

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成為世界的見證人、傳教士及門徒。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傳福音的使命。這不是新鮮事物。他給予這使命一種新的逼切性、新的熱情、新的真實性和透明度。對於教宗方濟各,真實的權力就是服務。他每天都在提醒我們,傳福音既不是社會服務,也不是屬神服務,而是兩者皆是。我們越表現出真正的關心和有效的行動,以減輕社會弊病和解放窮人,福音越會變得更可信。相反地,當宣講福音與行動和關注並肩進行,社會服務才會超越本身。

若我們決定等待我們的教會和整個天主教團體處於一個模範性的屬神狀態——例如:所有問題及疑惑能已解決、所有醜聞已沒有、所有為我們的計劃和學校必需的資金已安全地存放在銀行、所有的爭論已結束、所有基督徒和天主教徒完全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麼任何東西都不可做到。

基督創立教會,並非為了聖人和天使,而是為了罪人,像我們追求美善及偉大,但知道心靈願意但肉體軟弱的這些人。超過兩千年來,我們沒有完美的秩序,我們將來永遠都不會!當基督告訴我們去宣講希望、解放及救恩的喜訊時,祂告誡我們,醜聞總會困擾著我們的腳步(路十七1-2)。在聖保祿書信當中,他講及的罪及暴行並非由異教徒所犯,而是由早期基督徒犯的。教會從來也是「功能失調」的!我們罪人須要皈依。上主與我們同行,這真是令人安慰。祂與我們同在船上,儘管祂看似睡著。祂沒有遺棄我們。

懷舊

教宗方濟各時常提及,在厄瑪烏路上兩位門徒的基督復活後的敘述(路廿四13-35)。我用了這篇精彩的章節去寫我的論文,但時常也會想,為何路加花那麼多時間去敘述厄瑪烏的事件,而只有他的福音才有收錄這事件。講這故事的原因,最可能是因為耶穌在歷史上繼續地不存在,令耶穌的跟隨者感到痛失。故事的主題是真正地認出上主,不單認出祂的外貌,而是祂在聖經中的有力臨在,及在分餅時的行動。這就是公元八十年時,路加所用的故事去教導他的讀者。可能他們會說:「五六十年前人們真的有福,因為他們能用雙眼看見復活的上主。」「如果今天上主與我們同在,那真好!」雖然我們也可以明白,那兩名門徒很容易地跌入了教會性的懷舊中!

懷舊會令人說,如果以前曾經到過那裡,現在的思想及信念便會有轉變!但是,路加說,儘管那些人曾經在那裡的人也不能認出耶穌,直至「開啟」聖經和分享「感恩」聚餐。底線是這樣的:過去遇到復活的耶穌的一代,並不比沒有見過祂的一代更幸福!對於耶穌的信德,是超越所有歷史、空間及時間。路加及我們的時代的基督徒,也擁有同樣的基本要素去認出上主。這些要素就是聖經及聖體。

耶穌怎樣活著,在我們之間祂怎樣臨在?我們的心是否為上主而火熱起來?我們是否允許他人的心為耶穌而火熱?或者,我們被派往別人時,我們是否成為他們心的火熱?人們會否因我們的冷淡而迴避我們?當我們在感恩祭或私人祈禱時聆聽天主聖言,我們何時曾經體驗到那種奇怪且奇妙心火熱的感覺?在我們個人及教會的信仰生活中,我們何時曾跌入懷舊當中?我們與基督的朋友關係是否有感染力?我們是否真正相信,祂與我們行走每段道路,在我們的歷史中一起度過所有高低潮?

2015年9月23日,教宗方濟各於華盛頓向美國主教講道時,以這番說話去結束:

「所以,只有一個能聚集家庭在火旁的教會,才可吸引人。不是任何的火,而是復活節清晨篝火旁。在眾多弟兄姊妹的靜默懇求中,已復活的上主繼續向教會的牧者作出挑戰:『你們有東西吃嗎?』我們需要認出上主的聲音,正如宗徒在提庇黎雅海邊一樣(若廿一4-12)。我們須要更緊迫地去肯定,因祂的苦難之火燃燒,祂存在的餘燼在我們之前,也永遠不會熄滅。每當這肯定減弱時,我們變成了灰燼的看守人,而不是令我們的心火熱起來的真光及溫暖的守護人及分配人(路廿四32)。」

慈悲

2015年3月,當教宗方濟各宣布慈悲禧年,令世界感到驚訝,這禧年已於過去的十二月正式開始了。方濟各希望,這禧年能在靈修上更深入,令基督徒向世界對慈悲的見證能有深遠的接觸。慈悲是教宗方濟各的一個很親愛的題材,正如他選擇了「miserando atque eligendo」作為他的牧職座右銘,意思即是「因仁愛而被揀選」。當方濟各當選為伯多祿繼位人後舉行第一次「三鐘經」時,他說道:「感受到慈悲後,這詞就會改變一切。這是我們能夠感覺到最好的事物:它能改變世界。只要些許仁慈,就能使世界少一點冷漠、多一點正義。我們需要更正確地明白天主的慈悲,這慈悲既耐心的天父。」(2013年3月17日三鐘經)

在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英語版中,「慈悲」這詞出現過三十二次。2015年1月11日的三鐘經講話中,他說:「今天非常需要慈悲,平信徒生活出慈悲,將之帶入不同社會環境中,這是重要的。前進吧!我們生活在慈悲的時代,這就是慈悲的時代」。

2015年四旬期文告中,教宗表示:「我多麼渴望,凡是有教會的地方,尤其是我們的堂區和教會團體,在這冷漠的汪洋大海中,都能成為慈悲之島!」他重複這觀點:「慈悲不只是一個牧民的態度,而是福音中的實質內容。」

教宗方濟各希望,首先從樞機、主教、司鐸、獻身人士開始,帶領整個教會往對天主的慈悲持開放態度,去尋找實質及創新的方式,將慈悲應用於他們的牧民職務中。作為羅馬主教,他熾熱地以言以行,顯示慈悲對於窮人、無家可歸者、囚犯、移民、病人和受迫害的人意味著什麼。對他而言,他們是「基督的血肉」。2015年2月15日,教宗對新擢升的樞機的講道中說道:「教會的路,自耶路撒冷會議開始,就是耶穌的路,慈悲及復原的路。」這代表「歡迎懺悔的浪子、用勇氣和決心去治癒罪的創傷、捲起衣袖去避免站在一旁,被動地去觀看世界的苦難」。

兩星期前,教宗方濟各的個人書籍《天主的名字是慈悲》,在世界各地同時發放。這書的主題是慈悲,以及宣佈慈悲聖年的原因。方濟各說,慈悲的核心性是「耶穌最主要的訊息」。慈悲是必要的,因為所有人都是罪人,都需要天主的寬恕及恩惠,而這是現今特別需要的,在這「受了傷及受著因第三個千年許多奴隸制度而痛苦的人類」的時代——不單只有戰爭、貧窮及社會排斥,而且更有宿命論,心硬及自以為是。

慈悲的主題更為教宗方濟各提供了一個比喻,闡明了他震撼整個羅馬天主教會更廣泛的目的。這比喻可在於2013年11月頒佈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中找到。

「教會譴責罪,因為她要轉發真理:『這是罪』。但同時,她擁抱承認自己是罪人的人,歡迎他,對他說出天主的無限慈悲。耶穌甚至原諒那些釘祂在十字架上,並嘲笑祂的人。」

「要跟隨上主的方式,教會被呼籲去把她的慈悲發放,給那些承認自己是罪人的人、那些為他們犯罪而承認責任的人、那些覺得需要寬恕的人。教會不是為譴責人而存在,而是為了讓人遇到天主慈悲的愛。」

教宗方濟各對現在的重大事件、危機及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更不會試圖把答案和解決方案強加於人。他清楚地明白,福傳的場所便是我們所居住在的世界,天主寵愛的世界。他希望創造一個文化及流程,讓我們更好地辨別聖神給這些問題的答案,不一定是一個絕對的方法,但在某種程度上在這時代中有道理的答案。

膽量

《宗徒大事錄》第4章31節中,我們遇到早期教會面對福傳的其中一個最早的危機,及聖神怎樣臨在所有人當中。伯多祿及若望被逮捕,被帶到官員面前,被審問,被恐嚇,被下令不許再以耶穌上主之名說話。獲釋後,伯多祿及若望回到團體,那時團體念了一段非凡的禱詞。祈禱的時機不是因為對信眾的實際傷害,而是因為天主聖言受到鎖著、強行阻礙、威脅及窒息。當他們祈禱後,他們聚集的地方突然發生震動,他們充滿著聖神,有膽量地說出天主的話。可謂「膽量」?

《新約》中的用詞是「parresia」,而並非代表基督末世再來的「parousia」。「parresia」是膽量,是勇氣的果實。儘管受到威脅,儘管面臨挑戰,儘管困難重重,儘管失去性命,我們絕不能再把天主聖言鎖著,而要勇敢地、有膽量地說出天主的話。

宣講及活出福音,並沒有任何政治正確性。事實上,福音的信息,對於視覺及世界的方法,有時完全不正確!耶穌基督的福音是要以膽量及勇氣宣佈的。這膽量並非壓倒性的,並非粗暴,並不會欺壓,從不會不尊重的,從不炫耀或標榜自己收到的恩賜。聖神已經如此大方地灌注給個人和信仰團體,所以教會有義務去大膽地宣講耶穌基督,沒有任何辯解和掩飾。我們須要有膽量及創意,去為青年人作牧民工作。有膽量地說出天主的話,是福傳工作的先決條件。

福音的喜樂

在《福音的喜樂》中,教宗方濟各邀請並挑戰我們所有人,去離開我們「已經熟悉的安全環境」。他要我們要熱情、要歡迎及寬恕。他要我們與稅吏和罪人共餐;他希望我們去寬恕被捉姦的婦人(同時告誡她不再犯罪);他要我們歡迎並尊重外國人(甚至我們的敵人),並首先不要判斷別人。他曾簡單地、有力地和漂亮地,講及返回失去了團結,渴望實現已失的圓滿,邀請他人簡單地一起見證基督的愛之美。他要建立橋樑,令每人都可以跨過。他特別記起窮人及被邊緣化的人,被社會遺棄在社會邊緣的人。關於傳福音所需要的喜樂,方濟各寫道:「有些基督徒過的日子就如沒有復活節的四旬期。……福傳者絕不能像剛奔喪回來般的樣貌。」

對於要接近人群,他寫道:「從事福傳的團體,以言以行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為人際距離搭橋,必要時甘願放下身段、自謙自卑,好能泛愛眾生,並在他人身上接觸基督受苦的血肉。」

他說:「一個『外展』的教會必大開門庭……很多時候,寧可拖慢步伐,切勿心急,好能觀察和聆聽他人;行事切勿匆忙,一件又一件,但要留下來陪伴某個在路上躊躇不前的人。」

教會需要宣講救恩,而非教理。當教會「宣講法律比恩寵多,教會比基督多,教宗比聖言多」的時候,便不成比例了。

教宗表示,福傳需要好像一個去回應天主的愛及尋找他人美好的邀請。「如果這邀請不能強勁地、具吸引力地閃耀光芒,那麼教會倫理訓導的大殿會有風險變成紙牌屋,這是我們最大的危險。這將意味著我們所宣講的不是福音,而是出自特殊意識形態的抉擇所衍生的一些信條或倫理觀。」

關於需要開啟聖事之門,他寫道:「聖體聖事,儘管它是聖事生活的圓滿,但不是完美者的獎品,而是弱者的特效藥和營養品。」

教會的「內部戰爭」——成立「菁英團」,強行施加某些想法,甚至就如真實的追獵女巫一樣的傾向——所有都是福傳的反見證。「如果我們的態度真的這樣,又可向誰傳福音呢?」

於2015年7月7日在厄瓜多爾基多的二百週年紀念公園,教宗舉行了「萬民福音之彌撒聖祭」,講道中特別專注於團結及獨立的主題。教宗提及到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為團結的呼喊,以及拉丁美洲為獨立的呼喊。禮儀更是在為紀念後者而命名的公園中舉行的。他說道:「我希望看見這兩呼喊,在福傳的美麗挑戰下,連結在一起……我們不是用華麗的說話去福傳,或者用複雜的概念,而是用『福音的喜樂』。」

「福傳是渴望合一、重視合一、夢想合一,甚至幻想合一的傳播工具。我們相信此事,我們為此而呼喊。我曾說過:『在我們世界上,特別在一些國家,不同形式的戰爭和衝突正再度湧現,而我們基督徒堅定不移地秉持尊重他人、治癒傷痛、搭建橋樑、加強關係、並彼此協助背負重擔的意願。』(《福音的喜樂》67)」

《願祢受讚頌》:福傳的工具

《願祢受讚頌》是在現世福傳的一個優越工具,因為它嘗試解答,天主啟示在祂的受造物及天主教的教導中,有關生態及環境的深層次問題。在這歷史的重要時刻,最重要的不只是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尊重,而是我們本身的求存。科學家計算出,那些最受未來全球暖化危害的,是那些最脆弱及被邊緣化的人。人的尊嚴及權利,與地球的美麗及權利息息相關。畢竟,誰敢為我們的地球之無聲資源發聲?誰會加強保護沉默的多樣性物種?試問我們這一代人會接受推我們環境至臨界點的責任?

《願祢受讚頌》第160段的中心是這問題:「我們希望留給後人及成長中的孩子們一個怎樣的世界?」教宗繼續寫道:「這問題不是單獨為環境的問題,需要一併處理。」(《願祢受讚頌》160)這令我們詢問自己有關存在的意義,及社交生活的基本價值觀:「我們在這世界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何在此地?我們的工作及我們全部的努力的目標是什麼?地球需要我們什麼幫忙?」(《願祢受讚頌》160)
閱讀《願祢受讚頌》時,這不僅是天主教社會教導,也是初福傳及新福傳的一件有效工具,以及對基督徒合一及跨宗教對話的見證。教宗方濟各的通諭反映了深厚的信心、與向全世界的開放。他引用了基督徒合一及不同範疇的專家——從科學家、聖人、神學家,至國際組織;從其他世界宗教領袖,至幾位前教宗及各大洲的天主教主教團,甚至在其中一個腳註中引用了一位蘇菲神秘家。

教宗方濟各的基調是充滿激情的、個人的、迫切的。他為這重大通諭起草,用了耶穌一名門徒的心智,及一名看見了及個人經歷了地球上人能夠產生之嚴重不公義和醜陋的先知的筆及聲音。

《願祢受讚頌》是一個教會最高層明白到現今世界,與世界作深層對話,及以新的方法去重申古老的救恩信息的一個完美例子。《願祢受讚頌》是我們時代中的具體現實。一些人批評教宗,只在這篇長文件的第一萬三千字時才提及耶穌的名字。但是,儘管上主的名很少被提及,但「耶穌的注視」是教宗在《願祢受讚頌》裡的中心。透過《願祢受讚頌》,教宗方濟各為一個新的基督徒人本主義奠定了基礎,紮根於教宗為世界推介之耶穌的簡單且漂亮形象上。到底,這是教宗以納匝勒耶穌的名及使命,發出皈依的呼籲——一個向我們每人引人注目的邀請,去用耶穌基督的關愛眼及心,去看看地球及所有受造物。這顯然是一種為那些首次接觸耶穌的初福傳,一種為那些已認識耶穌但離祂而去的新福傳。透過《願祢受讚頌》,我們學習去珍惜天主那麼鍾愛的世界,以及去敬拜天父賜予我們的聖子。

總結

如果我們希望成為現今世界裡,《喜樂及希望》(《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之訊息使者、《福音的喜樂》之象徵,及《願祢受讚頌》之先鋒,我們便必須與納匝勒耶穌有直接聯絡,祂是「阿耳法」和「敖默加」,人類家庭的喜樂及希望。我們必須與祂有一份關係。我們在教會內、在聖事中、在禮儀中、在天主的奇妙受造物中,遇到耶穌。請謹記教宗方濟各致聖座外交學院的未來宗座大使的話(2015年6月25日):

「要代表他人,但不去反映他們的特點,沒有勾起他們的面容,是不可能的。」

「不要忘記祂的面容,祂是你們旅途的起點。」

「我勸喻你們不要期望有可播種的地,而是要需要勇氣和你自己雙手去耕地——沒有拖拉機或其他更有效的工具,我們不能肯定有這些。你們自己要作準備去撒種,以天主的耐心去等待收成,這收成可能對你們沒有益處;不要在水族館打魚,或在農地上耕種,而要勇敢地前往已知的安全範圍,將網及魚竿往難以估計的地方裡拋去。不要習慣食已包裝的魚。」

「教人祈禱時,要祈禱;宣講信仰時,要信;以生活作見證!」

讓我用這點作總結,由外邦人的偉大宗徒,塔爾索人保祿所啟發。在保祿致格林多前書中,他嘆道:「我若傳福音,原沒有什麼可誇耀的,因為這是我不得已的事;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九16)

保祿並不是說,若不傳福音便「有禍」。我們須要明白,在聖經中其他先知言論關於「有禍」的背景(參依四十五9、歐七13;再參瑪廿三13-36)。這禍是受苦及懲罰之禍。保祿若不傳福音,或推動他傳福音的責任,他就為自己召喚悲傷。「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保祿向我們每人作挑戰,去明白被召選、被派去為天主及鄰人服務、每天傳福音的意思。

對於保祿,傳福音真是一項有需要的、義務的、作為宗徒勢在必行的事情。這福音是為所有人,也令他去接觸猶太人及外邦人、那些在法律下負擔掙扎的人、那些在黑暗中吹口哨及對福音充滿無知的人。對於保祿,這兩種人也需要福音,福音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一樣東西。

對於那些自認是福傳者或那些希望去福傳、講道及生活出天主聖言的我們,我們須要問自己,究竟什麼驅使我們與保祿作為夥伴去宣揚福音。這動力一定要是喜樂,而非憤怒、指責、譴責、敵意、傲慢、卑鄙或苛刻。它必須是在耶穌內的喜樂,令保祿活躍起來的喜樂,令教宗方濟各活躍的喜樂。教宗真是現今世代新福傳的代表者。

已過世的瓦特·柏格特神父(Fr. Walter Burghardt),一位來自美洲的偉大耶穌會士,曾經在華盛頓喬治城大學於四旬期第一主日講道。他引用了弗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一句著名評語:「那些基督徒不看似已經被救贖」。柏格特神父這樣結束講道:「為了你的補贖,要看似已經被救贖。」這是我們要謹記的……

教宗方濟各看似及行動出已經被救贖的樣子。他在模仿著耶穌,一位救贖了人類的偉大教師及溝通者。方濟各只是邀請我們以言以行去模仿那救贖者。是否驚奇,那麼多人仰望方濟各,聽他說話,從他身上學習傳福音的喜樂與單純的模範?只有這樣,世界才可相信我們的信息,給予耶穌基督一個機會。

柏格特神父的挑戰,也是給今天的我們:「出外,要看似已經被救贖!」您們要去宣講耶穌福音的喜樂!您們要去成為祂在世界的喜樂與希望!這不只是懺悔的負擔,而是天堂及地上的喜悅。


巴西略會士多默‧羅思家神父(Fr. Thomas Rosica, CSB)

羅思家神父於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出生,1986年晉鐸成為聖巴西略會神父。於「多倫多大學瑞吉士學院」、「羅馬宗座聖經學院」及「耶路撒冷聖經學院」獲取多個神學及聖經學高級學位。於加拿大多倫多、溫莎、倫頓市多間大學教授聖經學。1994至2000年擔任「多倫多大學天主教紐曼中心」專職司鐸。

1999年6月,羅思家神父被「加拿大天主教主教團」任命為2002年7月舉行的「世界青年節」之行政總裁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多倫多牧靈訪問之國家主任。2003年7月1日,成為「鹽與光天主教媒體基金會」(加拿大首個國家天主教電視網絡)的創辦者及行政總裁。

2009年,羅思家神父被教宗本篤十六世委任為「宗座大眾傳播委員會」的委員。擔任2008年、2012年、2014年及2015年「世界主教會議」的媒體專員。自2013年的教宗過度後,擔任「聖座新聞室」英語助理。現擔任加拿大天主教主教團「通訊常務委員會」成員,以及包括「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基金」的多個高等教育董事會之成員。

 

鹽與光天主教電視中文部翻譯(第一版)

教宗方濟各: 在俗信友是福傳的主角

03101 blog

3月7日,教宗方濟各致函意大利在俗信友團體負責人大會表示:「因著聖洗聖事,在俗信友是福傳工作和提升人性的主角。」這些在俗信友團體是以基督信仰為宗旨的教會組織,在羅馬教區的推動下,日前於羅馬宗座拉特朗大學召開各團體負責人大會,主題是:《基督徒在俗信友在城市中的使命》。 [Read more…]

本周《教會透視》最新內容: 第十七屆「亞洲禮儀論壇」

CP BLOG

教宗: 聖母是信德的典範

10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公開接見活動中,向10萬信徒表示:教會也應該像聖母般把耶穌和他的愛德帶給了世界。

中國河北保定總堂舉行普世傳教節慶祝活動

10月20日,普世傳教節,中國河北保定總堂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彌撒前,樂隊演奏聖樂為傳教節拉開序幕。彌撒由安樹新主教主禮,楊益存、陳耀民、高虎慶神父共祭,400多位教友參禮。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