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之門》第一集: 美國紐約

(C) Gabriel Chow

慈悲禧年中,教宗方濟各邀請全世界所有教區去揀選一些教堂作為「慈悲朝聖地」, 而這些聖堂的門變為「慈悲之門」。教宗表示,當我們跨過慈悲之門時,便可以得到力量去接受天主的仁慈。

在這全新節目《慈悲之門》中,我會為大家介紹五大洲其中一些教區裡的慈悲朝聖地,講解其歷史及重要性,分享我拍攝的圖片。我希望藉著《慈悲之門》,在慈悲禧年中燃點起大家對朝聖的心火,鼓勵大家前往不同地方朝聖,增進靈修。

首集《慈悲之門》帶大家往美國紐約市(New York City),為您介紹該總教區的慈悲之門。紐約總教區共有五個設有慈悲之門的禧年朝聖地:

  1. 聖博德主教座堂
    (Cathedral of St. Patrick, New York City)
  2. 聖雅納略國家朝聖地
    (National Shrine of St. Gennaro, New York City)
  3. 聖方濟加‧加比尼朝聖地
    (Shrine of St. Frances Xavier Cabrini, New York City)
  4. 加爾默羅聖母國家朝聖地
    (National Shrine of Our Lady of Mount Carmel, Middletown)
  5. 聖母進教之佑國家朝聖地
    (National Shrine of Mary Help of Christians, Stony Point)

希望大家欣賞!影片設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或英文字幕,電腦用者可在右下角選擇設定。另有英文旁述影片

 

以下是紐約總教區五個禧年朝聖地之位置:

第二集將於3月21日啟播,敬請留意。如欲查詢各地教區之禧年朝聖地,請參閱 GCatholic 網站 之列表。

 

周佳播

紐約: 世界之首都

教宗方濟各離開了華府,到達紐約市。這是天主教首牧在美國宗徒之旅的第二站。在四十小時內,教宗將有一個緊密的行程:與司鐸及會士一起祈禱、會晤世界各地的大使、於世貿遺址祈禱、接見移民家庭和小孩、及於麥迪遜廣場花園奉獻彌撒。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經對當時的紐約總主教若望‧奧康納樞機(John O’Connor)說:「我只是羅馬主教,但你是世界首都的總主教。」一些人對這句說話有懷疑,但這真的有些事實根據。紐約是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也相信是全世界中最重要的金融及文化中心。紐約都是天主教會的重地,由紐約總教區和布鲁克林教區服務。這兩教區以東河相隔,由556個堂區為超過千萬教徒服務。

我非常欣賞紐約內的美麗建築物,而當然我也非常喜歡不同派別的教堂。紐約是全世界中擁有最多主教座堂的城市。我曾前往參觀市內的四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及一座前主教座堂)、十三座正教會主教座堂和聖公會的一個座堂。在這博文中,我會為大家介紹紐約市內一些值得前往朝聖的天主教堂。


位於曼哈頓中心的「聖博德主教座堂」(St. Patrick’s Cathedral),在眾多金融及商業大廈群中與別不同。教堂以純新哥德式設計,它的白色外牆和內部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大規模清洗和修復,剛剛在教宗到訪前完成。這座新的主教座堂於1858年開始興建,因為美國內戰而需要二十年之久才竣工。

這座龐大的主教座堂能容納三千人,尖塔高達一百米。兩座管風琴含有9000條管及206個音栓。四位梵二前的樞機的紅色主教帽(以前神職人員所採用的闊扁禮帽,現仍然在主教和司鐸的牧徽中採用)懸掛在頂棚上,這是有樞機的教區的普遍習俗。

聖博德主教座堂是美洲中唯一接待過教宗多於三次的教堂:保祿六世(1965年)、若望保祿二世(1979年及1995年)、本篤十六世(2008年)和方濟各(2015年)。這也是第一位教宗踏進的美國教堂。


 

1808年,紐約教區與巴茲城、波士頓和費城教區一起,由巴爾的摩教區(美國首教區)分割出來。1850年,紐約和辛辛那提繼巴爾的摩及聖路易斯升格為美國的第三和第四個總主教區。聖博德堂由1809年至1815年興建,成為紐約教區首座主教座堂,直至1879年以上介紹的新聖博德主教座堂於建成。

因這前主教座堂的歷史緣故,教宗於2010年頒賜「乙級大殿」的名銜給這堂,成為國內的第67座有這殊榮的教堂。現今,「聖博德前主教座堂大殿」(Basilica of St. Patrick’s Old Cathedral)為曼克頓中心不同文化的人服務,設有英語、西班牙語和華語彌撒。今年正值這教堂的二百週年建堂紀念,多蘭樞機(Timothy Dolan)將於11月22日舉行大殿復修完成後的祝福禮。


成立於1785年的「聖伯多祿堂」(Church of St. Peter)是紐約州的首個堂區,其後紐約州於1788年才加入美國聯邦。現有的教堂於1836年至1840年興建,採用希臘復興式,位於曼哈頓下城。聖婦伊莉莎白‧絲彤(Elizabeth Ann Seton)於1805年從聖公會皈依天主教,就發生在這地方。

2001年9月11日,位於世貿大樓一百米以外的聖伯多祿堂,受到其中一架撞毀飛機的起落架擊中,教堂頂部受損毀。恐怖襲擊後,紐約消防署的專責司鐸賈奇神父(Mychal Judge)奮勇衝入現場,卻被從高空掉落的碎片擊中,成為九一一事件中首位官方確認的罹難者。前一天,他向消防員講道說:「無論召叫有幾重要,或不重要,你也不知道天主召叫你做什麼,但天主需要你。而這消防局將會為這社區和這城市帶來巨大的祝福。阿們。」


雖然聖伯多祿堂有遠古的歷史,但是曼哈頓「聖若瑟堂」(Church of St. Joseph)才享有「紐約市最古老的教堂」之稱譽,因為聖伯多祿堂於1840年重建。聖若瑟堂是曼哈頓的第六個堂區,教堂於1833年至1834年興建,同樣採用希臘復興式。

這由道明會服務的堂區為鄰近的「紐約大學」學生服務。自1980年起,更為窮人提供免費食物。


離開聯合國總部二百米外的「聖家堂」(Church of the Holy Family),特別受到聯合國外交官和工作人員的歡迎。教堂設計採用現代風格,特別配合新禮儀及基督徒合一的精神。1965年10月4日,聖家堂舉行基督徒合一會議,迎接教宗保祿六世的來臨出席。這教堂也是在美洲中教宗到訪的首座非主教座堂。


St Joseph 1

位於紐約市北面的德語「聖若瑟堂」(Church of St. Joseph)於1873年成立,最初由耶穌會會士服務。堂區團體不斷擴大,所以於1895年建了新教堂。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不幸地許多精心製作的裝飾遭棄置,直至1990年代才得以復修更新。2008年4月18日,教宗本篤十六世蒞臨此堂,出席一個基督徒合一會議。


布魯克林(Brooklyn)位於曼哈頓對岸,以布魯克林橋所連接。「聖雅各伯堂」建於1822年,是長島的首座天主教教堂。當1853年布魯克林教區成立時,這堂成為教區之主教座堂。1896年喪失主教座堂的名譽,但1972年再次成為主教座堂。1979年10月3日,若望保祿二世教宗蒞臨聖雅各伯主教座堂。三年後,教宗頒賜「乙級大殿」名銜,自此這堂稱為「聖雅各伯主教座堂大殿」(Cathedral Basilica of St. James)。


1850年,為照顧來到布魯克林的新移民,在這地興建了第一座「聖若瑟堂」。1912年以西班牙殖民風格重建。當「聖雅各伯主教座堂大殿」的容量不夠大去舉行大型教區禮儀時,布魯克林主教向教廷主教部申請,將聖若瑟堂升格為「副主教座堂」(co-cathedral)。2013年2月申請獲准,自此「聖若瑟副主教座堂」(St. Joseph’s Co-Cathedral)成為教區隆重典禮的舉行地。

每教區只可有一座「主教座堂」(cathedral),因為主教座堂時是地區教會合一的標記。然而,若有歷史或實際的理由,一些教區可同時擁有副主教座堂。副主教座堂設有「主教座」(cathedra),主教可在此舉行主要的宗座彌撒(pontifical Mass)。在每個教區內,每年每堂區都必須舉行「主教座堂奉獻週年」慶日,但不會舉行副主教座堂的奉獻週年紀念。(副主教座堂,若曾經是主教座堂,則享有一些大赦的特權。)


教宗宗徒之旅:古巴華盛頓紐約、費城

《鹽與光電視》為大家緊隨教宗訪美之旅,作現場直播和報導。請支持《鹽與光電視》

 

撰文、圖片:Gabriel Chow
參閱:英文版

紐約建築物外牆塗上大型教宗壁畫

blog_1441379122

教宗方濟各即將展開他在古巴和美國的牧靈訪問,而當地也的各項籌備工作也進行得如火如荼。為歡迎教宗方濟各在9 月24至26日的來訪,在紐約市中心曼哈頓,靠近教宗方濟各在9月25日舉行彌撒的麥迪遜廣場花園,位於Eighth Avenue(第八大道)和34th Street(第34街)的建築物外牆上塗上大型的教宗壁畫。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