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哀悼夏威夷火災中的遇難者

美國夏威夷茂宜島(Maui)日前發生可怕的火災。教宗方濟各8月11日在一封唁電中,對火災造成大量人喪生、失蹤和流離失所表達他的悲痛之情。這場火災基本上將歷史名鎮拉哈依納夷為平地。這封唁電由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署名、寄給聖座駐美國大使皮埃爾(Christophe Pierre)總主教。唁電中寫道:「教宗得知因夏威夷毛伊島火災造成的人命損失和毀壞這一消息後深感悲痛」。

「教宗向因這悲劇而受苦的人,特別是那些因摯愛死亡或失蹤而痛苦的人表達關懷之情。」他也為傷亡者和流離失所者,以及參與緊急救援工作的人祈禱。教宗祈求「全能的上主賜予所有人力量與平安,並以此作為對他們表達關懷的標記」。

茂宜島已進入緊急狀態。茂宜縣當局8月11日稱,火災已導致數十人死亡,上千人下落不明,1萬1千多人流離失所。夏威夷州州長葛林表示,拉哈伊納城約80%被毀,遇難人數預計將急劇上升。他在8月16日的記者會上證實死亡人數已達110人,並表示死亡人數可能會大幅增加。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美國及加拿大主教5月1日奉獻兩國給聖母

Photo by DDP on Unsplash

網上直播-「奉獻加拿大給聖母瑪利亞」禮儀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症(COVID-19)時期,加拿大和美國的主教於5月1日(星期五)將這兩個國家奉獻給我們的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

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總主教多默‧哥連士樞機(Thomas Collins)將於星期五,加東時間上午7時30分/加西時間清晨4時30分,在彌撒中主持奉獻儀式,您可以在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St. Michael’s Cathedral Basilica)網頁上觀看直播(如未能參與,也可網上重溫)。

在這充滿憂慮的時刻,讓我們一起祈禱,並請求聖母媽媽為我們轉禱。

以下是加拿大天主教主教團提供的禮儀內容,誠邀您在家中參與。
歡迎分享及下載。

「奉獻加拿大給聖母瑪利亞」禮儀小冊子

 

鹽+光今日焦點 2019年7月19日 美國神父和修女因參加反對移民政策的遊行而被捕

是日教會焦點:

-美國神父和修女因參加反對移民政策的遊行而被捕

美國天主教多個機構和團體組織於7月18日在華盛頓舉行的「公民不服從」遊行活動,反對美國政府在邊境實施的移民政策,特別是針對兒童的移民政策,他們進入美國國會抗議時,70名抗議者包括神父和修女在內遭警察拘捕。他們在被帶離時高誦《聖母經》。詳盡內容

-尼加拉瓜馬塔加爾帕主教險遭侵襲

尼加拉瓜馬塔加爾帕的主教阿爾瓦雷斯日前險些遭到準軍事團夥的侵襲。主教親自稱,有幾位農民攔住他並告知有一些武裝人員正躲藏在樹後。一大群信徒陪伴主教來到武裝人員躲藏的地方,武裝人員落荒而逃。詳盡內容

-愛爾蘭主教要求倫敦重新考慮使北愛墮胎和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律修正案

英國下議院在7月9日以絕大多數票通過了兩項法律修正案,欲使在北愛爾蘭的墮胎和同性婚姻合法化。愛爾蘭主教們呼籲倫敦政府重新考慮這項決定,同時動員北愛公民為維護未出生嬰兒的權利而有所行動。詳盡內容

駐韓國宗座大使:新加坡峰會是和平進程的歷史性事件

2018年6月12日,駐韓國宗座大使艾爾弗雷德·舒埃雷布(Alfred Xuereb)總主教向梵蒂岡台表示,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新加坡舉行了歷史性會晤,這在幾個月前尚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對這個關乎朝鮮半島如此重要的大事,總主教也談到他的看法和興奮之情。

答:我們能夠想像朝鮮人民和這裡的教會正以多麼焦急的心情經歷著這歷史性的時刻啊!我們看到,今天書寫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篇章,這是一條仍舊漫長和嚴峻旅程的開端,但我們充滿希望,因為這是一個非常積極,非常良好的開端。我們經歷了朝鮮從怒火、完全毀壞這樣強硬的態度轉為緩和,談論和平、基於和諧關係的過程,因此,我們實在充滿希望和信賴。教會正以極大的信德活出這個時刻。眾所周知,每週二在首爾主教座堂都有一個祈禱時刻。身為宗座大使,我私下參與信友們的祈禱。我們深信天上的母親必會聆聽這個子民的衷心祈禱。

問:您於幾個星期前才擔任駐韓國宗座大使,因此這個事件尤其令您興奮,這也是朝鮮半島全體人民期待了數十年的喜悅。

答:我剛被任命為駐韓國和蒙古宗座大使時,這裡的局勢還十分緊張。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便看到一種氛圍上的變化,而且目前非常良好。韓國主教們發起的九日敬禮非常美好,這項祈禱活動從6月17日至25日,每天都有一個不同的祈禱意向。其中的兩個祈禱意向尤其令我深受感動,一個是為南北韓的政治領導人;另一個與我們有極其重大的關係,那就是為朝鮮的福傳。如今這正是我的使命,作為宗座大使我願意重申:聖座願意支持任何一種能促進對話與修和的倡議,同時也抓住時機帶去主耶穌的喜訊,因為祂是普世萬民的主!

問:這個事件除了有益於和平外,也開啟福傳的一個新空間,這是另一份果實。

答:正如我剛才所言,和平進程顯然還處於開端,但我們希望朝鮮人民不僅能享有繁榮和經濟益處,也尤其享有精神及信仰生活上的益處,為使隨之而來的一切定下基調。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聖座召回一名駐美外交人員,徹查有關未成年人色情圖片的案件

2017年9月15日,聖座新聞室的公告指出,美國國務院在8月21日透過外交途徑通知聖座國務院,「聖座駐美國華府的一名外交人員可能違反未成年人色情圖片的相關規範」。

聖座「按照主權國家的慣例召回了一名有關司鐸,他目前已在梵蒂岡城國內。聖座國務院接獲美國政府的信息後,將信息轉交給梵蒂岡法院的檢察員。檢察員已啟動調查,並展開國際合作,以便蒐集本案的相關材料」。

這份公告最後強調,「如同關於一切初步調查的現行法律所規定的,檢察員秉持徹查不公開的原則進行調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帕羅林樞機:聖座不為自己謀求任何權力

2017年7月27日,《24小時太陽報》(Il Sole 24 Ore)刊登了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接受該報的訪問。帕羅林樞機曾於2015年和2016年分別訪問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今年8月又將訪問莫斯科。樞機表明,聖座不是今天才關注東歐,很久以來都是如此,在歷史的不同階段中一直重視與東歐及俄羅斯的關係和往來。帕羅林樞機解釋說:「東歐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與西歐接壤,也在於它對人類文明、文化和基督信仰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關於莫斯科重返國際舞台的問題

帕羅林樞機說:「人們經常強調西方各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差異,好似它們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各有各的價值觀和自己的利益,甚至各自都有用來反對別人的國際法觀點。在這一背景下,我們的挑戰就是促進各方更好地相互了解,避免呈現兩極對立的局面。因此,需要一種彼此尊重的對話,而和平及對各種現有危機的解決之道應超越任何國家或局部利益。應放下自己的特殊利益,這個當今國家主義復甦的時代特徵,不要以為災難本身不能避免。我深信,堅持這個觀點正是聖座的使命之一。」

談到美國新政府

帕羅林樞機強調:「需要時間來判斷,不可匆忙。這個新政府如此的不同和特殊,這不只是因為它不同於過去的政治。它還需要時間來找到自己的平衡。我們希望美國,以及其他國際舞台的主角不放棄自己在不同議題上素來履行的國際責任。」

帕羅林樞機表明:「天主教會的外交是一種和平的外交。教會不謀求權力:既不謀求政治和經濟權力,也不謀求意識形態權力。因此,她能以最大的自由向一方説明另一方的理由,告訴每個人一種以自我為準則的觀點會對眾人造成危險。聖座不為自己謀求任何東西,不順風轉舵,不能失去任何一方。聖座的努力在人性上雖然艱難,但在傳福音上卻責無旁貸,其目的是讓世界鄰居恢復對話,停止敵對帶來的廝殺。」

關於遠東地區的現實

帕羅林樞機指出:「今天提出的新挑戰等待我們作出全新和創新的回應,但事實上教會的目的始終如一,總是出於牧靈性質:把天主帶給眾人,又把眾人帶到天主那裡。具體地說,天主教會要求自己自由宣示信仰的權利能得到保障,使眾人獲益且促進社會和諧。天主教徒希望在各自的國家安詳地度信仰生活,做良好的公民,致力於國家社會的積極發展。在這個框架下,我認為也要記得與該地區一些國家政府,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内的對話行程。對話本身已是一個積極現實,它向相遇開放,增進信任。我們要以健康的現實主義精神加深對話,清楚知道人類的命運掌握在天主的手中。」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慈悲之門》第一集: 美國紐約

(C) Gabriel Chow

慈悲禧年中,教宗方濟各邀請全世界所有教區去揀選一些教堂作為「慈悲朝聖地」, 而這些聖堂的門變為「慈悲之門」。教宗表示,當我們跨過慈悲之門時,便可以得到力量去接受天主的仁慈。

在這全新節目《慈悲之門》中,我會為大家介紹五大洲其中一些教區裡的慈悲朝聖地,講解其歷史及重要性,分享我拍攝的圖片。我希望藉著《慈悲之門》,在慈悲禧年中燃點起大家對朝聖的心火,鼓勵大家前往不同地方朝聖,增進靈修。

首集《慈悲之門》帶大家往美國紐約市(New York City),為您介紹該總教區的慈悲之門。紐約總教區共有五個設有慈悲之門的禧年朝聖地:

  1. 聖博德主教座堂
    (Cathedral of St. Patrick, New York City)
  2. 聖雅納略國家朝聖地
    (National Shrine of St. Gennaro, New York City)
  3. 聖方濟加‧加比尼朝聖地
    (Shrine of St. Frances Xavier Cabrini, New York City)
  4. 加爾默羅聖母國家朝聖地
    (National Shrine of Our Lady of Mount Carmel, Middletown)
  5. 聖母進教之佑國家朝聖地
    (National Shrine of Mary Help of Christians, Stony Point)

希望大家欣賞!影片設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或英文字幕,電腦用者可在右下角選擇設定。另有英文旁述影片

 

以下是紐約總教區五個禧年朝聖地之位置:

第二集將於3月21日啟播,敬請留意。如欲查詢各地教區之禧年朝聖地,請參閱 GCatholic 網站 之列表。

 

周佳播

美國加拿大成立新瑪蘭卡禮教區

2016年1月4日,教宗方濟各把敘利亞瑪蘭卡禮「美國宗座代牧區」升格,將其管治範圍延伸至加拿大,成立美國及加拿大瑪蘭卡禮教區,命名為「聖母和平之后教區」(Eparchy of St. Mary, Queen of Peace)。這是該東方禮教會於印度以外的第一個教區,為北美信眾牧靈服務。教宗同時任命現任宗座代牧奈卡帕羅畢(Thomas Eusebios Naickamparambil)為新教區的首任主教(Eparch)。

聖母和平之后教區有11,500信徒,大部分教友位於美國伊利諾州、德薩斯州、密芝根州、佛羅里達州、紐約州及華盛頓特區。新教區內有19個堂區或準堂區,16個位於美國,另外加拿大多倫多卡加利愛民頓也有準堂區。教區現有19名司鐸,教區範圍內有3個女修會。教區聖雲先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St. Vincent de Paul)設於美國紐約州長島,該教堂原本是羅馬禮的堂區,2013年正式轉為瑪蘭卡禮並升格為主教座堂。

敘利亞瑪蘭卡禮教會(Syro-Malankar Catholic Church)是天主教會23個東方禮教會(Eastern Catholic Churches)之一,採用安提約基亞禮儀傳統(Antiochian Rite)。聖多默宗徒在印度傳教,在不同地方建立教會,最後也死於印度。這些教會保留自遠古的禮儀傳統,所以與西方的羅馬拉丁禮有異。於1498年,葡萄牙傳教士到達印度西部時,發現該地的基督徒,他們採用自己的教會傳統。葡萄牙殖民時期中,羅馬教會對這些「聖多默教會」抱著懷疑態度。直至1930年,瑪蘭卡教會才正式享有在天主教會中的東方禮天主教會地位。梵二大公會議中,普世教會對東方禮教會予以肯定,鼓勵她們積極保存自己的禮儀和傳統。

托通克爾大總主教

敘利亞瑪蘭卡禮教會於2005年升格至「大總主教區」級別(Major Archiepiscopal Church),由一位「大總主教」(Major Archbishop)所領導。大總主教享有所有「宗主教」(Patriarch)的權利,唯獨沒有宗主教的頭銜。大總主教區級別的教會可自行揀選大總主教和所有主教,然後由羅馬教宗認定。現任大總主教是巴塞利奧斯‧克利米斯‧托通克爾(Baselios Cleemis Thottunkal),現齡56歲,2012年被教宗本篤十六世擢升為樞機,成為了這東方禮教會的第一位樞機。

敘利亞瑪蘭卡禮教會現有1個大總主教區、1個總主教區、8個主教區及1個宗座代牧區,管治44萬名信徒。

 

撰文:Gabriel Chow

紐約: 世界之首都

教宗方濟各離開了華府,到達紐約市。這是天主教首牧在美國宗徒之旅的第二站。在四十小時內,教宗將有一個緊密的行程:與司鐸及會士一起祈禱、會晤世界各地的大使、於世貿遺址祈禱、接見移民家庭和小孩、及於麥迪遜廣場花園奉獻彌撒。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經對當時的紐約總主教若望‧奧康納樞機(John O’Connor)說:「我只是羅馬主教,但你是世界首都的總主教。」一些人對這句說話有懷疑,但這真的有些事實根據。紐約是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也相信是全世界中最重要的金融及文化中心。紐約都是天主教會的重地,由紐約總教區和布鲁克林教區服務。這兩教區以東河相隔,由556個堂區為超過千萬教徒服務。

我非常欣賞紐約內的美麗建築物,而當然我也非常喜歡不同派別的教堂。紐約是全世界中擁有最多主教座堂的城市。我曾前往參觀市內的四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及一座前主教座堂)、十三座正教會主教座堂和聖公會的一個座堂。在這博文中,我會為大家介紹紐約市內一些值得前往朝聖的天主教堂。


位於曼哈頓中心的「聖博德主教座堂」(St. Patrick’s Cathedral),在眾多金融及商業大廈群中與別不同。教堂以純新哥德式設計,它的白色外牆和內部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大規模清洗和修復,剛剛在教宗到訪前完成。這座新的主教座堂於1858年開始興建,因為美國內戰而需要二十年之久才竣工。

這座龐大的主教座堂能容納三千人,尖塔高達一百米。兩座管風琴含有9000條管及206個音栓。四位梵二前的樞機的紅色主教帽(以前神職人員所採用的闊扁禮帽,現仍然在主教和司鐸的牧徽中採用)懸掛在頂棚上,這是有樞機的教區的普遍習俗。

聖博德主教座堂是美洲中唯一接待過教宗多於三次的教堂:保祿六世(1965年)、若望保祿二世(1979年及1995年)、本篤十六世(2008年)和方濟各(2015年)。這也是第一位教宗踏進的美國教堂。


 

1808年,紐約教區與巴茲城、波士頓和費城教區一起,由巴爾的摩教區(美國首教區)分割出來。1850年,紐約和辛辛那提繼巴爾的摩及聖路易斯升格為美國的第三和第四個總主教區。聖博德堂由1809年至1815年興建,成為紐約教區首座主教座堂,直至1879年以上介紹的新聖博德主教座堂於建成。

因這前主教座堂的歷史緣故,教宗於2010年頒賜「乙級大殿」的名銜給這堂,成為國內的第67座有這殊榮的教堂。現今,「聖博德前主教座堂大殿」(Basilica of St. Patrick’s Old Cathedral)為曼克頓中心不同文化的人服務,設有英語、西班牙語和華語彌撒。今年正值這教堂的二百週年建堂紀念,多蘭樞機(Timothy Dolan)將於11月22日舉行大殿復修完成後的祝福禮。


成立於1785年的「聖伯多祿堂」(Church of St. Peter)是紐約州的首個堂區,其後紐約州於1788年才加入美國聯邦。現有的教堂於1836年至1840年興建,採用希臘復興式,位於曼哈頓下城。聖婦伊莉莎白‧絲彤(Elizabeth Ann Seton)於1805年從聖公會皈依天主教,就發生在這地方。

2001年9月11日,位於世貿大樓一百米以外的聖伯多祿堂,受到其中一架撞毀飛機的起落架擊中,教堂頂部受損毀。恐怖襲擊後,紐約消防署的專責司鐸賈奇神父(Mychal Judge)奮勇衝入現場,卻被從高空掉落的碎片擊中,成為九一一事件中首位官方確認的罹難者。前一天,他向消防員講道說:「無論召叫有幾重要,或不重要,你也不知道天主召叫你做什麼,但天主需要你。而這消防局將會為這社區和這城市帶來巨大的祝福。阿們。」


雖然聖伯多祿堂有遠古的歷史,但是曼哈頓「聖若瑟堂」(Church of St. Joseph)才享有「紐約市最古老的教堂」之稱譽,因為聖伯多祿堂於1840年重建。聖若瑟堂是曼哈頓的第六個堂區,教堂於1833年至1834年興建,同樣採用希臘復興式。

這由道明會服務的堂區為鄰近的「紐約大學」學生服務。自1980年起,更為窮人提供免費食物。


離開聯合國總部二百米外的「聖家堂」(Church of the Holy Family),特別受到聯合國外交官和工作人員的歡迎。教堂設計採用現代風格,特別配合新禮儀及基督徒合一的精神。1965年10月4日,聖家堂舉行基督徒合一會議,迎接教宗保祿六世的來臨出席。這教堂也是在美洲中教宗到訪的首座非主教座堂。


St Joseph 1

位於紐約市北面的德語「聖若瑟堂」(Church of St. Joseph)於1873年成立,最初由耶穌會會士服務。堂區團體不斷擴大,所以於1895年建了新教堂。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不幸地許多精心製作的裝飾遭棄置,直至1990年代才得以復修更新。2008年4月18日,教宗本篤十六世蒞臨此堂,出席一個基督徒合一會議。


布魯克林(Brooklyn)位於曼哈頓對岸,以布魯克林橋所連接。「聖雅各伯堂」建於1822年,是長島的首座天主教教堂。當1853年布魯克林教區成立時,這堂成為教區之主教座堂。1896年喪失主教座堂的名譽,但1972年再次成為主教座堂。1979年10月3日,若望保祿二世教宗蒞臨聖雅各伯主教座堂。三年後,教宗頒賜「乙級大殿」名銜,自此這堂稱為「聖雅各伯主教座堂大殿」(Cathedral Basilica of St. James)。


1850年,為照顧來到布魯克林的新移民,在這地興建了第一座「聖若瑟堂」。1912年以西班牙殖民風格重建。當「聖雅各伯主教座堂大殿」的容量不夠大去舉行大型教區禮儀時,布魯克林主教向教廷主教部申請,將聖若瑟堂升格為「副主教座堂」(co-cathedral)。2013年2月申請獲准,自此「聖若瑟副主教座堂」(St. Joseph’s Co-Cathedral)成為教區隆重典禮的舉行地。

每教區只可有一座「主教座堂」(cathedral),因為主教座堂時是地區教會合一的標記。然而,若有歷史或實際的理由,一些教區可同時擁有副主教座堂。副主教座堂設有「主教座」(cathedra),主教可在此舉行主要的宗座彌撒(pontifical Mass)。在每個教區內,每年每堂區都必須舉行「主教座堂奉獻週年」慶日,但不會舉行副主教座堂的奉獻週年紀念。(副主教座堂,若曾經是主教座堂,則享有一些大赦的特權。)


教宗宗徒之旅:古巴華盛頓紐約、費城

《鹽與光電視》為大家緊隨教宗訪美之旅,作現場直播和報導。請支持《鹽與光電視》

 

撰文、圖片:Gabriel Chow
參閱:英文版

華盛頓: 美國內的小羅馬

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教宗方濟各在古巴逗留三天後,乘坐客機抵達美國華盛頓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總統奧巴馬、一眾官員、主教及小童,一同歡迎教宗。這是五十年來第十次教宗到訪。直至現在,若望保祿二世、本篤十六世和方濟各,也各自到過美國首府一次。

華盛頓被稱爲「小羅馬」,是因為在這城中可找到很多天主教機構。由美國主教團和教宗創立的「美國天主教大學」、無數修會的會院、天主教醫院、修院和壯觀的教堂。華盛頓也是南北美洲唯一有三位在此居住的現任總主教:華盛頓總主教、美國軍中教區總主教,以及聖座駐美國宗座大使。華盛頓也是美國主教團總部的所在地。


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聖母無原罪始胎國家朝聖地大殿(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本地人簡稱為「朝聖地」)的興建是為了紀念這國家的主保聖人。美國第一位主教若望‧卡羅(John Carroll)於1792年,把這新成立的國家奉獻於聖母瑪利亞無原罪始胎。這是比教宗庇護九世於1854年將「聖母無原罪始胎」的教理欽定為「信條」(dogma)更早。朝聖地的興建歷時數十年,由1920年動工,至1959年舉行奉獻禮,1961年才完成。

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朝聖地位於美國天主教大學的校園內,是北美洲墨西哥以北最大的天主教教堂,僅次於聖公會的華盛頓國家座堂和紐約聖約翰神明座堂。大殿以新羅馬式和新拜占庭式的建築風格設計,大殿上層教堂兩旁和地窖內有超過70個以不同的聖母名號命名的小堂。漂亮的馬賽克到處可尋,例如在地窖堂後殿的十五端玫瑰經奧蹟,和上層教堂的三個壯觀的圓頂。切勿忘記參觀地窖的展覽品,包括聖若望二十三世在梵二大公會議開幕的聖帶,和真福保祿六世捐給窮人的最後一個「教宗三重冕」。這大殿是北美洲公教徒必到的地方。

2015年9月23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將參觀這大殿,在大殿外舉行彌撒聖祭,冊封真福胡尼佩羅‧塞拉為聖品。


Mount St. Sepulchre Franciscan Monastery

Monastery of Mount St. Sepulchre在美國的聖地方濟會隱修院(Franciscan Monastery of the Holy Land in America)處於同一城市,但不及聖母朝聖地著名,這寶藏常被忽略。這朝聖地值同級的愛戴,是聖地的微型版本。

隱修院教堂內,可找到聖地和其他地方的神聖地方的複製品,包括:聖母領報石窟、白冷石窟、三王的祭壇、耶穌顯聖容小堂、耶穌聖墓、地下墓穴等等。去過聖地的人,一定會再記起在那兒的記憶,而未去過的朋友,也會感受到同一的經歷。在室外範圍有更多複製品:革責瑪尼石窟、耶穌升天小堂、聖母之墓、聖方濟之寶尊地、露德石窟,和隱修會迴廊刻著幾十種文字寫成的《天主經》和《聖母經》。來訪華盛頓的教徒,切勿錯過此朝聖地。


Cathedral of St. Matthew

聖瑪竇宗徒跟隨耶穌前曾是稅吏,所以他被認為是公務員的主保聖人。這美國首都的堂區教堂於1840年成立,以聖瑪竇命名,為牧養華盛頓的公務員。雖然華盛頓總教區1947年才成立,這教堂已在1939年升格為主教座堂。聖瑪竇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St. Matthew)也是美國唯一天主教徒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國葬地點。

教宗方濟各於9月23日早上,在這主教座堂與美國主教們祈禱和會晤。


Pope John Paul II Cultural Center

National Shrine of St. John Paul II聖若望保祿二世國家朝聖地(St. John Paul II National Shrine),於2014年該教宗被封聖的同一天開幕。哥倫布騎士會將之前的「若望保祿二文化中心」改建為現在的朝聖地。這建築物是一個祈禱的地方,也是為這偉大教宗的生平的展覽館。在常設展覽廳中,展出若望保祿二世不同時代的展覽品。每天神父都會舉行感恩祭和聽告解。


Ukrainan National Shrine of the Holy Family

羅馬天主教徒會覺得首都裡的烏克蘭聖家國家朝聖地(Ukrainian National Shrine of the Holy Family)建築、禮儀和傳統很特別。烏克蘭天主教會是與羅馬共融的二十三個東方禮教會,也是全球最多信眾的一個。朝聖地的基石於1979年由若望保祿二世所祝福,上層教堂於1999年完工。當「第八屆世界家庭會議」和「世界主教會議第十四屆普通常會」舉行時,這國家朝聖地是一個好去處。記緊為自己的家庭祈禱,以聖家作模範。


教宗宗徒之旅:古巴華盛頓紐約、費城

《鹽與光電視》為大家緊隨教宗訪美之旅,作現場直播和報導。支持《鹽與光電視》

 

撰文、圖片:Gabriel Chow
參閱:英文版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