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於世》通諭頒布六十週年

圖片:Vatican Media

《和平於世》通諭頒布六十週年
撰文:香港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六十年前的今天(4月11日),聖教宗若望廿三世頒布了歷史性的《和平於世》通諭。通諭的主旨繫於全文的第一句:「亙古以來,世界萬民所熱烈願望的和平,祇有在絕對遵守天主制定的秩序下,始能在世建立,永恆鞏固。」

當時世界正處於冷戰之中,在通諭頒布前兩年,在柏林豎立了圍牆,全球分裂成兩大敵對陣營。此外,該通諭頒布前六個月,世界正因古巴飛彈危機而瀕臨核子戰爭的邊緣。

聖若望廿三世不能苟同某些人認為「和平無望」的想法。他藉著《和平於世》通諭告訴每一個人,他們同屬於人類大家庭;使世界各地的人渴望的安全、正義與希望的生活願景,見到了一線光明。

聖若望廿三世指出達到和平的必要條件,就是人類心靈的四項需求:真理、正義、仁愛、自由。

他在通諭中說明,通向和平之路,在於維護並促進基本人權。事實上,每個人都享有這些權利,不是某一社會階級或國家授予的特權或恩惠,而是人之為人、與生俱來的。

六十年後的今天,世界仍處於戰亂和核戰的威脅之中,人權未獲普世肯定,聖若望廿三的教導,仍然強而有力。讓我們以聖人的說話,懇切祈求和平之王基督早日賜下和平:

願祂消除人心一切能導致和平於危機的障礙,

願祂將一切人都化為真理、正義、兄弟友愛的見證。

願祂光照一切人民的領袖,使能保全並衛護和平的無價福祉。

願祂堅強並熾熱所有人的意志,以便除去彼此分離的障礙,加強互相友愛的鎖鏈,共同諒解而寬恕所施的凌辱。

願全球所有民族都能賴祂的助佑,而形成真正的友愛團體,人類所熱切祈望的和平亦能由是而開花結實,永存人間。

(《和平於世》通諭171)

延伸閱讀:《和平於世》通諭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十):第八章 宗教為世界的兄弟情誼服務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十)
第八章 宗教為世界的兄弟情誼服務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身為信徒,我們如果不對眾人的天父開放,就沒有堅實而穩定的理由呼籲兄弟情誼。」(272)

教宗方濟各在通諭最後一章討論宗教如何為兄弟情誼服務。教宗指出,不同宗教都承認人的價值,即每一個人都是蒙召成為天主子女的受造物,並為建立兄弟情誼和捍衛社會正義作出寶貴貢獻。不同宗教之間的對話的目的是建立友誼、和平與和諧,並本著真理和愛的精神分享道德和靈性的價值觀和經驗。

身為信徒,我們如果不對眾人的天父開放,就沒有堅實而穩定的理由呼籲兄弟情誼。唯有作為兒女、而非孤兒的意識,才能使我們和睦共處。因為單憑理智,雖然使人覺知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共處,相互尊重,但卻不足以建立兄弟之情。

我們必須讓積累了多個世紀經驗和智慧的宗教傳統給世人提出觀點以供反思。因此,儘管天主教會尊重政治的自主權,但不會將自己的使命限制在自己的領域內。相反,在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時,教會不應該置身事外,應喚醒人們精神的力量,好能豐富整個社會生活。的確,宗教神長不應參與政黨政治,因為這是平信徒的範疇,但是他們也不能摒棄生活的政治面向,包括持續關注共同福祉和人類的整體發展。

教會為天主藉其他宗教的作為感恩,絕不摒棄這些宗教裡真實和神聖的因素。對基督信徒來說,人類尊嚴與兄弟情誼的根源在於耶穌基督的福音。基於這福音,基督信仰的思想和教會的行動最重視關係、與他人的神聖奧祕相遇、與全人類達成普世共融,以此作為眾人的使命。

在兄弟情誼與和平的道路上,有一項不可忘記的基本人權:所有宗教信仰者的宗教自由。教宗認為,宗教之間的和平之路是有可能的。作為信徒,我們必須回到我們的根源,以便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欽崇天主、關愛近人,避免我們的某些教義在被斷章取義的情況下,成為對其他人的蔑視、仇恨、仇外心理和否定。事實上,暴力並非源自宗教的基本信仰,而是由於這些信念遭扭曲。

宗教信仰主張人類生命神聖不可侵犯,讓我們認識到人類的基本價值,因著這些價值,我們能夠而且必須合作、建設和對話、寬恕和成長。

宗教領袖蒙召成為真正的『對話者』,不是以中介人的身分,而是以真正的調解人身分參與建設和平。我們每一個人都蒙召成為和平的締造者,團結而不分裂,消除仇恨而不是堅持仇恨,開闢對話的道路,而不是築起新牆!

最後,教宗重申他與大伊瑪目泰耶伯共同提出有關和平、正義與兄弟情誼的呼籲,並提到真福嘉祿.富高,他透過與弱小者站在一起,成為眾人的弟兄。

參考資料: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八章,271-287節)

按此閱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2020年10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意大利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的地下墓穴主持了彌撒聖祭,並在這位貧窮的亞西西聖人墳墓前面簽署了他的第三道通諭《眾位弟兄》。這份文件談論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新通諭的名稱則取自聖方濟各的話語。為幫助大家明白通諭的內容,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特意推出《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歡迎閱讀及分享。

通諭導讀(一):通諭簡介

通諭導讀(二):導言

通諭導讀(三):第一章 封閉的世界陰霾

通諭導讀(四):第二章 街道上的外鄉人

通諭導讀(五):第三章 思索並締造開放的世界

通諭導讀(六):第四章 向整個世界敞開心胸

通諭導讀(七):第五章 治國良策

通諭導讀(八):第六章 對話與人際友愛

通諭導讀(九):第七章 重新相遇交流之路

通諭導讀(十):第八章 宗教為世界的兄弟情誼服務

《眾位弟兄》官方網頁

閱覽更多教宗通諭及勸諭資訊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七):第五章 治國良策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七)
第五章 治國良策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我們必須恢復人性尊嚴的中心地位,並以此為支柱,建立另一種我們真正需要的社會結構。」(168)

為幫助不同的國家民族活出人際友愛,藉此實踐普世的兄弟情誼,必須採取真正造福大眾的治國良策。可惜的是,現今的政治體制充斥各種形式的民粹主義與自由主義。民粹主義暗藏對弱者的蔑視,以鼓吹人心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政治領袖為求贏得選票或支持而滿足大眾的需要,但沒有付出堅定持久的努力,為人民提供發展的資源,讓他們能夠以自己的創意和努力維持生計。

真正造福人民的治國良策,是讓所有人都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讓他們能透過工作,度有尊嚴的生活。這是對窮人最好的幫助。

即使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在具體的情況下也需要一間客棧,讓他能夠提供他當時無法獨力提供的援助。因此真正的愛德不單止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中,主動關心疏離或被遺忘的弟兄姊妹,還需要在一個有組織、自由和充滿創意的社會中,借助各種體制的資源提供援助。由此可見,我們不僅需要培養兄弟情誼的靈修,而且有必要建立一個更有效的全球組織,以援助貧窮國家受苦和垂死的被棄者。

各種制度在疫情面前不堪一擊,可見自由市場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必須恢復人性尊嚴的中心地位,並以此為支柱,建立另一種我們真正需要的社會結構。我們需要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模式應能夠容納人民運動,讓被排斥者參與共建未來。社會政策不應被視為處理窮人的政策,但從來不是與窮人同行、屬於窮人的政策。

教宗指出,廿一世紀已感受到國家的力量減弱,主要成因是跨國的經濟及金融體系已凌駕政治之上。在此情況下,必須成立更有權威及有效率的國際性機構,其功能職位由各國政府協商公平委任,並獲賦予制裁的權力。他認為有需要改革聯合國組織,以及國際經濟金融體系,好使國際家庭概念能重拾它的實質。

教宗重申,政治不可受制於經濟,經濟也不可受制於追求效率的科技思維。健全的政治能夠將經濟融入政治、社會、文化和大眾的項目中,以共同福祉為目標。

教宗再次邀請大家重新認清政治是什麼。政治「仍是一種崇高的召叫和愛德的最高表現之一,只要它以尋求公益為主。」這種政治愛德的先決條件在於擁有成熟的社會觸覺,能夠超越任何個人主義的思維,熱愛大眾福祉,有效地尋求所有人的福祉。政治愛德是也一股力量,啟發人以新的方法去處理今日世界的問題,從內更新各種結構、社會組織和法律系統。

幫助受苦的人是愛德行動:即使沒有直接接觸受苦者,但只要盡己所能改變造成其痛苦的社會環境,也是愛德行動。這種愛德是良治精神的核心。從政者必須關顧弱勢者,關注人民和個人的脆弱。從政者是做實事的人,也是胸懷大志的建設者,有著廣闊、現實和務實的目光,不會只注目於自己的國家,應致力解決危害基本人權的全球問題,包括飢荒 、人口販運,以及其他社會排斥的問題。

政治領袖應首先作出犧牲,以促成交流,並至少在某些問題上尋求共識。即使是政治,也有表現溫情的空間。溫柔是親近別人和具體實在的愛。在政治活動中,必須讓最弱小、最貧窮的人觸動我們,認識到他們是我們的弟兄姊妹,因此我們必須愛護他們。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五章,154-197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六):第四章 向整個世界敞開心胸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六)
第四章 向整個世界敞開心胸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存在著一種固有的張力。為避免淪為井底之蛙,我們須放眼全球,同時也要關懷本土,好能腳踏實地。」(142)

移民的問題令眾人都是弟兄姊妹的信念受到挑戰。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避免不必要的遷徙,在原居國創造條件使人得以有尊嚴地生活和成長。可是,在這方面未能取得重大進展之前,我們有責任尊重每一個人遷徙的自由,容許人們尋找一個不僅能滿足自己和家庭的基本需要,並得以圓滿地實現自己的地方。

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接納、保護、發展和融入移民。為此,我們應改善和簡化發出簽證的程序;讓特別弱勢的難民獲得人道援助;提供足夠並有尊嚴的基本住所;確保個人的安全受到保障,並獲得基本的服務;確保未成年人獲得教育的機會;確保宗教信仰的自由等。對於已在當地生活了一段時間,並已經融入社會的移民,應確認其公民身分。

外來移民在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與我們有別,我們不應把他們視作威脅,不應抹去文化差異,應真誠接納他們,讓對方保持自我,這樣他們可成為我們的恩賜。

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只能一起得救,否則誰也不能自救。某地區的貧窮、墮落和痛苦將成為滋長問題的溫床,最終危及整個大地。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援助貧窮國家,並且讓這些國家參與共同的決策。

各國應以不計回報的精神接納移民,不應視他們為篡奪者。不計回報的精神是指,僅因某些事情本身是美善的,而作這些事,不期望任何成果,或期待任何即時的回報。

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應維持健康的張力。為避免淪為井底之蛙,我們須放眼全球,同時也要關懷本土,好能腳踏實地。每個人必須熱愛自己的土地、人民和文化特色,才能促成民族之間正面和彼此豐富的交流。另一方面,若我們缺乏真誠的普世精神——不願面對其他地方的事情帶來挑戰,不願讓其他文化豐富自己,不願對其他民族的不幸表現關懷,就不可能以正面的方式關注本土。

健康的文化在本質上是開放和包容的。有活力的文化能夠以各種外來元素豐富自己,不僅是複製或重複這些元素,而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整合新的元素。這產生一種新的協同效應,使作出這些貢獻的文化也繼而獲得滋養,最終惠及所有人。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四章,128-153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五):第三章 思索並締造開放的世界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五)
第三章 思索並締造開放的世界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作為信徒,我們必須明白愛才是首要的,絕不能危及愛,而最大的危險就是沒有愛。」(92)

在這一章,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思考愛如何締造一個不排斥任何人的開放的世界。教宗首先指出,我們是為愛而受造,愛驅使人走出自我,接近他人。人只有藉著真誠的自我交付,否則無法活出自我、實現自我;只有與他人接觸交流,否則無法完全認識真我。

正面和真誠的人際關係會推動我們接近他人,讓對方幫助我們成長。我們不能將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一個小圈子裡,甚至只與家人相處。我們需要更廣濶的人際關係。

愛是衡量人類生命靈性狀況的準繩;愛是對於人的生命最終決定的標準。作為信徒,我們必須明白愛才是首要的,最大的危險就是沒有愛。

愛是一種專注於別人的活動,對別人的關愛激發我們無條件地尋求對方的益處,不論對方的身體或精神面貌如何,依然認為對方是寶貴的、有價值的、令人愉悅的、美善的。愛人就是愛對方的真我。只有培養這種關係,我們才能實現不摒棄任何人的人際友誼和擁抱所有人的兄弟情誼。

愛驅使我們締造普世的共融。普世精神除了地域的面向,還有存在的面向。這是指我們每天致力擴大生活圈子,主動接觸那些雖然很接近我們,但我們很自然地不會特別關注的人,包括每一個被我身處的社會所拋棄或忽視而受苦的兄弟姊妹。許多殘疾人士和長者,他們在社會上沒有歸屬感和參與感,在自己的國家被看作外方人。

社會上真誠的人際友誼是實現真正普世精神的條件。這並非虛假的普世精神,因無法忍受和不愛自己的人民,而不斷外遊。也不是專制的普世精神,主張所有人變得一模一樣。為了能夠和睦相處而不落得千篇一律,我們人類大家庭仍需努力學習。

對於那些極力防止任何外來影響擾亂其身分和生活方式的社群,人與人之間只有「合夥人」的關係,只能成為一起謀求利益的夥伴,而沒有可能成為兄弟姊妹。

兄弟情誼不僅是由尊重個人自由的氛圍產生,也不是某種制度或「眾人皆平等」這類抽象口號可保證的,而是致力培養兄弟情誼和推行相關培育的結果。

為邁向人際友誼和普世的兄弟情誼,不論何時何地,都必須認清每一個人的價值;每個人都是尊貴的,每個人都有權利尊嚴地生活和整體地發展自己,任何國家都不能否定這個基本權利。

教宗方濟各呼籲我們實踐團結關懷,這是指在團體的層面思考和行事,將眾人的生命看作首要的,而不是由少數人佔用資源。這亦指對抗造成貧困、不平等、缺乏工作、土地和房屋、剝奪社會權利和勞工權利等問題的結構性成因。

教宗重申,天主把大地給與人類,供人人維生之用。私有產權必須遵循一個優先和首要的原則,即所有私人財物應從屬於共用世物的原則,因而人人有權使用世物。這個原則必須在社會運作中體現出來。

為此,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讓少數人積累財富,而必須確保人權——個人及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的,包括國家和民族的權利。商業活動也應明確地用於大眾的發展和消除貧窮,特別是透過製造多樣化的就業機會。

共用世物的原則也適用於國家、領土和資源,每個國家不應拒絕有需要的外地人使用本土資源。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三章,87-127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四):第二章 街道上的外鄉人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四)
第二章 街道上的外鄉人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一個抉擇:成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或是從旁邊走過的冷漠路人。」(69)

教宗方濟各在這一章討論了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比喻,這個比喻講講述有一個遇襲受傷的人倒在路旁。幾個人經過看見他,但他們離開了,只有一個人停下來,走近這個傷者,親手為他包紮傷口,甚至自己掏腰包請別人照顧他。最重要的是,他付出了自己的時間。

「你認為自己是故事中的哪一位人物?」教宗提出這個尖銳的問題。在一個病態的社會中,我們時常受到誘惑想無視他人。我們已習慣除非事情直接影響我們,否則便視而不見,從旁邊走過去。別人受苦的景象會使我們感到困擾,我們不想為人家的問題浪費時間。這樣的社會是建立在無視人民的痛苦之上。

教宗呼籲我們重新發現自己作為本國和世界公民的召叫,建立嶄新的社會關係,意識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與其他人的生命緊密相連:生命不是時間的流逝,而是相遇的時期。我們為被召叫在這個痛苦的世界,重建一個對別人的脆弱感同身受,拒絕排斥他人的團體,讓自己成為近人,扶持和看顧倒在路旁的人,為共同福祉作出貢獻。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故事在今天不斷重演:社會和政治方面的疏忽使世界許多地方成為荒涼的街道——國家內部和各國之間發生糾紛,許多援助的機會被掠奪了,致使許多人被邊緣化,在路旁孤立無助。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一個抉擇:成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或是從旁邊走過的冷漠路人。讓我們實踐兄弟情誼,成為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積極投入更新和支持受創的社會。我們可以從基本開始,視乎個別情況的需要,從最具體和最接近我們的事物出發。我們也不要單獨行事,因為團結的力量比個體的總和強大。

耶穌以這個比喻來回答一個問題:誰是我的近人?不過祂將問題轉化了,祂要求我們不要判斷誰是我們的近人,而要成為眾人的近人。我們必須擴闊胸襟,使我們的愛遍及普世,並克服所有偏見、所有歷史或文化上的障礙,以及所有狹隘的私利。

最後,教宗指出要理講授和講道必須更直接和明確地講解生命的群體意義、靈修生活的兄弟情誼面向、每一個人都擁有不可剝奪的尊嚴的信念,以及我們為什麼要關愛和接納每一個人。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二章,56-86節)

按此閱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二):導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二)
導言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我熱切期盼在這個時代,我們能夠認清每一個人的尊嚴,從而在普世重新喚起對兄弟情誼的渴望。」(8)

《眾位弟兄》通諭的標題取自聖方濟亞西西的《勸誡》,聖人在寫信給他的一眾弟兄時這樣稱呼他們,向他們推薦一種散發福音味道的生活。這位活出兄弟之愛、簡樸和喜樂精神的聖人,曾感動他撰寫《願祢受讚頌》通諭,現在再次激發他撰寫這道通諭獻給兄弟情誼及人際友愛。

聖方濟亞西西呼籲我們活出超越地域和空間阻隔的愛,這是一種敞開胸懷的兄弟情誼,使我們得以肯定、欣賞和愛每一個人,超越物理的距離和地域的局限,也不論對方的出身或背景。在中世紀大國鬥爭和暴力的時代背景下——就好像今日的世界,聖方濟穿越十字軍東征的戰線與埃及蘇丹王會面,表現了他的廣闊胸襟,能夠跨越因出身、國籍、種族或宗教背景形成的隔閡。

正如聖方濟努力與所有人和諧共處,教宗方濟各也呼籲我們省察能超越界限和分歧的兄弟情誼和友愛。他與伊斯蘭大教長阿玆哈爾大伊瑪目塔伊布(Ahmad AI- Tayyeb)於2019在阿布達比簽署《人類兄弟情誼》文件,為我們作了示範。

雖然教宗方濟各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已開始撰寫這份通諭,疫情下各國無法攜手合作解決這個影響我們眾人的問題,更加突顯教宗有關兄弟情誼的教導的迫切性。教宗說,要是有人認為我們可汲取的唯一教訓就是改良現有的體系,那麼他們是在否定現實,我們必須認清每一個人的尊嚴,從而在普世重新喚起對兄弟情誼的渴望。

參考資料:
1.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2. Study Guide: Pope Francis’ Fratelli Tutti, Maryknoll Office for Global Concerns

按此閱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一):通諭簡介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一)
通諭簡介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我們既然屬於同一人類大家庭,是同樣擁有人類之軀的同行旅伴,也是同一大地的兒女,一起居住在這共同家園,那麼讓我們每一個人都體現其信仰或信念的豐富內涵,發出自己的聲音,彼此成為弟兄姊妹,一起追夢吧!」(8)

《眾位弟兄》通諭是教宗方濟各上任後三部通諭/宗座勸諭中的最新一部。第一部是《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強調教會的福傳使命;第二部通諭是《願祢受讚頌》,關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第三部《眾位弟兄》通諭,討論兄弟情誼的和人際友愛,探討建立和平對話的文化,以促進互相關懷。

面對近乎一種自我毀滅和絕望的全球現況,教宗提供了補救措施,包括對愛和良善的開放態度,以及拒絕戰爭、核子武器和死刑。一如《願祢受讚頌》通諭,《眾位弟兄》也是屬於社會訓導,針對當前的社會和經濟形勢,論述天主教會的倫理教導。這份通諭也跟《願祢受讚頌》通諭一樣,受到聖方濟亞西西一生的啟發,尤其是他怎樣回應他所身處的時代中,教會和世界的問題。整部通諭的結構是按照《慈母導師》通諭所建議的分析方式:觀察(第1章)→判斷 (第2章、第3章)→行動(第4章到第8章)的方法所建構。

《眾位弟兄》通諭除導言外有8章,合共285節,未來幾個星期,我們將逐一介紹每一章的內容,幫助教友掌握這份通諭的重點。

參考資料:
1.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2. Study Guide: Pope Francis’ Fratelli Tutti, Maryknoll Office for Global Concerns

按此閱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教宗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由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恭譯)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繁體中文】

按此下载《众位弟兄》通谕【简体中文】

來源: 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為他最新一道通諭訂定的標題是「眾位弟兄」”Fratelli tutti,並在子標題談及「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然而,近日這標題的意義卻引發熱烈討論。為此,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於2020年9月16日撰寫評論文章,闡述通諭標題的意涵。

伯多祿現任繼承人選擇了以亞西西偉大聖人的名字為其名號,並將於今年10月3日在這位聖人的墓前簽署一道面向全人類的新通諭。眾所周知,通諭的名稱乃是擷取正文的開頭幾個字,而這道新通諭開門見山引用了聖方濟各的話語(參閱:《勸誡》6,1:方濟各會原始文獻匯集155),教宗顯然一字未改。因此,托爾涅利表明:「誤以為標題的用字遣詞蘊藏著排斥大半的人類,也就是排斥女性讀者的意圖,是一件荒謬的事。」

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指出:「相反地,教宗方濟各選擇了亞西西聖人的話語,用以反省他很關心的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教宗渴望面向所有的姊妹弟兄、居住在大地上的所有善心男女,以包容眾人的方式面向所有的人,無一例外。我們所處的時代存在著戰爭、貧窮、人員遷徙、氣候變化、經濟危機和疫病大流行:我們要承認彼此互為弟兄姊妹;對基督徒來說,我們要在每個受苦者身上辦認出耶穌的面容,以重新肯定每個人都按照天主肖像受造,因而具備不可削減的尊嚴。這也是為了提醒我們,如果我們獨善其身、互相對立、南北半球對抗、貧富決裂,就絕對無法渡過當前的重重難關。」

「此外,這道勸諭子標題中的『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指的是凝聚沒有血緣關係的男女所需的情感,它透過仁愛寬厚的舉動表達出來,諸如:各種形式的援助,以及急需時刻的慷慨行動。」

托爾涅利最後表示:「這是個不分各種差異和歸屬,無私善待他人的情感。因此,切莫誤會或是偏頗地解讀『眾位弟兄』一詞所蘊含的普世訊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