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度本屆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者可獲全大赦

按此下載
第三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牧靈指引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 譯)

第三屆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將於2023年7月23日舉行。聖座新聞室在7月5日公布聖座聖赦院的法令,宣布本著「痛悔和仁愛的精神」於23日參加教宗方濟各當天早上10時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的彌撒,或者在世界各地舉行的禮儀的祖父母、年長者及信徒可獲得全大赦。法令中提到聖座聖赦院接受了宗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部長法雷爾(Kevin Joseph Farrell)樞機的請求,以及獲得全大赦的慣例條件,即領受修和聖事、領聖體,以及按照教宗的意向祈禱。

獲得全大赦意味著「罪過已蒙赦免後,因罪過而當受的暫罰,也在天主前獲得寬赦」,就如《天主教教理》中所定義的。法令解釋說,「在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這一天,信徒如果付出充分的時間,親自或通過傳播工具在線上探訪有需要或處於困境中的年長者,比如患病的人、遭遺棄者和殘障者,可獲得全大赦」。

聖座聖赦院明確指出:「脫離任何罪惡並有意盡快滿全三個慣例條件的人,以及患病的年長者和所有那些因嚴重原因無法出門的人,他們如果在精神上參與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的神聖禮儀,向仁慈的天主獻上他們的祈禱、痛苦和生活中磨難,也可獲得全大赦。」

為了讓信徒「獲得天主的恩寵」,聖座聖赦院邀請司鐸們要「隨時待命,以慷慨的精神施行修和聖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何謂全大赦?

大赦分為全大赦與有限大赦, 全大赦免除罪過應得的全部暫罰; 有限大赦免除罪過應受的部分暫。

獲得大赦的基本條件:

為獲得任何大赦, 領受者必須已領洗, 有獲得大赦的意向, 沒有受到絕罰,至少在完成規定的善工的時刻處於恩寵狀況,以及履行規定的善工。為獲得全大赦, 信友亦必須棄絕對罪惡—包括小罪—的任何依戀,並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一)妥當告解:信友必須個別地辦告解,並完整地告明罪過(參照天主教法典960條)。
(二)善領聖體:在聖祭禮儀中領聖體較佳,但為獲得大赦,單單善領聖體已足夠。
(三)為教宗的意向祈禱:信友可以按教宗的意向誦念天主經及聖母經各一遍,亦可自行選擇誦念任何其他經文(為不便「誦念」的殘障人士,「默禱」已足夠)。
如信友對罪惡仍有所依戀,或未完全符合以上三個條件,或未完全履行規定的善工,則僅能獲得有限大赦。
*在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信徒如果付出充分的時間,親自或通過傳播工具在線上探訪有需要或處於困境中的年長者,比如患病的人、遭遺棄者和殘障者,再加上以上的基本條件,則可獲得全大赦。*

 

教宗建立「新近殉道者-信仰見證人委員會」

教宗方濟各在2023年7月5日發表的一封信函,在冊封聖人部內建立了「新近殉道者-信仰見證人委員會」,這也是為迎接將於2025年慶祝的禧年。設立這個工作小組的目的是要編製一本名錄冊,將那些為宣認基督和見證福音而殉道的人列入其中。

教宗寫道:「教會的殉道者是希望的見證人,這希望源自對基督的信仰並激勵真正的愛德。這希望使人深信善比惡更強而有力,因為天主藉著基督戰勝了罪惡和死亡。」新建委員會將繼續已在2000年大禧年開始的研究工作,確定本世紀最初25年的信仰見證者,並在未來繼續進行。

教宗解釋:「殉道者在每個時代都陪伴著教會的生活,今天也作為上主葡萄園內成熟及優異的果實’而繁茂豐厚。殉道的人數在當代比最初世紀更多,他們是主教、司鐸、男女奉獻生活者、平信徒及家庭,在世界上不同的國家以自己生命的恩典奉獻了愛德的最高見證。」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第三個千年將臨之際》文告中表示,「需要竭盡全力不使天主偉大事業中的無名英雄」(37號)的遺產丟失。在2000年5月7日舉行的大公慶典中紀念了這些殉道者,全世界基督信仰教會和教會團體的代表與羅馬主教一起在羅馬鬥獸場共襄盛舉。所紀念的也是教宗方濟各多次稱呼的「流血的大公主義」。教宗補充道:「在下一個禧年我們也將一起舉行同樣的慶典。」

成立這個委員會並不是要從教會法規的角度為查明殉道事件制定新準則,而是繼續凸顯那些至今仍僅是基督徒就被殺害的人。教宗解釋:「這項工作就是繼續進行歷史調查,收集我們這些兄弟姐妹一直到傾灑鮮血時的生活見證,以便使他們的記憶作為基督信仰團體守護的寶藏而得以凸顯。這項研究不僅涉及天主教會,也將擴展到所有基督信仰團體。」

此外,教宗在信函中也表示:「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變遷的時期,基督徒在極危險的環境下繼續顯示出我們共有的聖洗聖事的活力。事實上,那些明知危險也要表明信仰或參加主日感恩祭的人並非少數。另有一些人被殺害,是因為他們本著愛德援助窮人的生活、照顧被社會遺棄的人、守護及推動和平的恩典與寬恕的力量。還有一些人作為個人或團體,成了歷史動盪的無聲受害者。我們很感謝他們且不可忘記他們。」

因此,新建委員會的工作將使得到教會正式承認的「我們這些弟兄姐妹」可查證的見證與他們的殉道事蹟並列,「讓基督徒殉道的同一個聲音在一個廣大的全景中迴盪」。該委員會也當運用地方教會、各修會和其它基督信仰團體的「積極貢獻」。

教宗最後總結道:「在一個有時似乎惡處在勝勢的世界中,又是在下一個禧年即將到來的背景下,我敢肯定,這名錄冊的建立必能幫助信徒也會以復活基督的光解讀我們的時代,從對基督如此忠誠的寶庫中汲取生命和向善的理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聖赦院開設「信友辦告解」學習班

「我直接和天主交談」;「我有過負面經歷」;「那司鐸還不如我呢」;「我很害羞説出自己的罪過」:這些是許多信友提出反對辦告解聖事的理由。為幫助信友更加瞭解這件聖事,聖座聖赦院為司鐸舉辦的學習班於10月13日下午開課,主題為「你的罪赦了:今日舉行告解聖事」。

在開課典禮上,聖赦院院長皮亞琴扎(Mauro Piacenza)樞機發表演講。樞機强調告解聖事的3個主要方面,都與三超德相關。

信任天主的舉動

首先,告解是信任天主的舉動。樞機指出:「如果告解聖事作為信德的舉動而真正地活出來,就不會感到不適,因為在這聖事中,人的心靈蒙召立在天主面前、立在自己的造物主面前、立在曉得我們一切的那位面前。

這信德行為意味著,一方面知道基督命令祂的教會寬恕我們的罪,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以信賴之情投入天父的懷抱。」皮亞琴扎樞機指著辦告解的信友們說:「我們很清楚,你們來不是為我們,而是為基督,在這層意義上,聽告解的司鐸也履行了信德的行為,他看到了懺悔者的信仰見證。毋庸置疑,告解也是天主信任人、信任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祂信任祂的教會和祂的司鐸,委託他們照看祂的羊群。」

告解也是望德的舉動

其次,告解也是望德的舉動。樞機解釋說:「通過告解,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上主的幫助,而且這件聖事不斷幫助懺悔者向新生命敞開心智。這望德的舉動也著眼於永生。因為在世俗化的環境中,超自然的視野被棄置在主觀信念的範疇,幾乎完全喪失了對自己行為的重要性的認識,甚至對進入永生的認識。因此,如果修和聖事不被理解,甚至表面看來沒有用途,這並不奇怪。」

告解是愛德的舉動

最後,告解是愛德的舉動。皮亞琴扎樞機認為:「如果天主對人的愛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那麽再看看人對自己和對天主的愛就不是如此了。還有什麽能比“卸下內疚的負擔、用新的眼光看待現實和自己更好的呢?告解幫助人認識自己、真正愛自己及自我掌控,因此將自己奉獻給天主和他人。」

此外,這也是愛天主的一個行為:告解是向天主表明:「我們的愛、我們對罪的痛悔,以及回到祂身邊的一個方式。通過告解,能重新享見天主應受的光榮。」皮亞琴扎樞機提到:「所有籠罩世界的荒謬戰爭和助長戰爭的軍火商;每天成千上萬的生命受到壓制,甚至在母親懷中的生命;全世界數百萬人被剝奪了必需品,甚至食物;許多無辜的兒童遭暴行,等等。這些不都是冒犯造物主的罪嗎?」

告解實際上也是賠補。樞機强調的最後一個方面,即通過聖事向兄弟姐妹表明自己願意悔改。皮亞琴扎樞機總結道:「事實上,基督在塵世的光榮與祂王國的擴展相吻合,與所有認識祂、愛祂和服事祂的人的熱忱一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任命三名女性在教廷主教部任職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7月13日任命三位女性為教廷主教部的新成員,她們分別是:梵蒂岡城國政府秘書長彼得里尼(Raffaella Petrini)修女、母佑會前任總會長溫幗儀(Yvonne Reungoat)修女和天主教婦女組織世界聯盟主席莉婭(Maria Lia Zervino)女士。

教宗方濟各日前在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已經透露出他將為教廷主教部任命幾位女性成員。她們將參與教區新主教的遴選過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彌撒:在教會內人人都有一席之地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七千名信友和數十位新任教省總主教於6月29日上午齊聚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參加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瞻禮彌撒。過去一年內新任命的教省總主教共有44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瞻禮當天身穿紅色祭袍,在哈維(James Michael Harvey)樞機的介紹詞後,向伯多祿宗徒傳人、教宗方濟各宣誓效忠。隨後,教宗降福了羊毛肩帶。那些由白色羊毛編織而成、帶有黑色十字架的肩帶,象徵了牧人把託付於己的羊兒背在肩上,如同善牧基督所做的那樣。羊毛肩帶是教省總主教牧職的象徵。

當天聖道禮儀的前兩篇讀經帶領眾人重溫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的見證。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講述聖伯多祿宗徒被黑落德王關進監獄的事跡。天使前來解救伯多祿宗徒時,叫醒了他,要他「快快起來」(參閱:宗十二1-11)。在第二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描述自身的經歷,說:「這場好仗,我已經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參閱:弟後四7)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的講道側重於「快快起來」和「打了一場好仗」這兩個層面,藉以省思當今的基督徒團體和當前的世界主教會議進程能從中汲取什麼經驗。教宗指出,「快快起來」的動作令人想起逾越節那天早晨,它意味著重新爬起,「走出去迎向光明」。對教會而言,這是個意義深遠的圖像,因為我們也必須站起來,跟隨上主前去祂所指向的地方。這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總會遇到許多抵抗。

「作為教會的一員,我們有時會因懶惰而懈怠,寧可坐著沉思少數我們有把握的事,而不站起來眺望新的遠景、面向廣闊的大海。我們往往有如坐監時的伯多祿,被禁錮在慣例中、害怕改變,被我們常規習俗的鎖鏈綑綁。但這麼一來,我們會陷入精神上的平庸狀態,連在牧靈生活上都會面臨『得過且過』的危險,使命感日漸消退,非但不能成為活力和創意的記號,反倒會給人一種不冷不熱、因循苟且的印象。」

教宗引用德呂巴克(de Lubac)神父的話,警惕那把福音的新意和生活縮減成一種「追求形式、淪為習慣」的信仰的風險。教宗表示,世界主教會議敦促我們成為一個站起來的教會,不要只顧自己,卻要走向世界。「這樣的教會沒有鎖鍊或高牆,人人都能得到聆聽和陪伴,在聖神獨特的威能下培養聆聽、對話、參與的技巧。這樣的教會自由且謙遜、『快快起來』,對於當今的挑戰毫不拖泥帶水、絕不推三阻四。她不會在神聖的羊圈裡拖拖拉拉,卻深受宣講福音的熱忱所激勵,渴望前去每個人身邊、接納每一個人。我們不要忘記這個詞:每一個人」。

教宗一再強調「每一個人」這個詞,並放下稿件,說道:「你們要去十字路口,帶回每一個人、瞎子、聾子、跛子、病人、義人、罪人:每一個人、所有的人!上主的這個詞必須迴盪在理智和心靈裡:每一個人,在教會裡人人都有一席之地。我們的教會經常是打開了門、卻為了將人打發走,為了譴責他人。昨天有個人對我說:『對教會來說,現在不是道別的時候,而是接納的時節。』可是『他們不是來赴宴席的』。你們要去十字路口。領回每一個人、所有的人!」

聖保祿宗徒不遺餘力宣講福音,受過迫害和磨難。教宗表示,「現在保祿到了生命的終結,看到歷史中仍在進行著一場重大『戰役』,因為很多人還沒準備好接納耶穌」。他的工作、他的「戰役」此刻輪到團體內的弟兄姊妹來打。教宗強調,我們每一個人都蒙召成為傳教使徒,「貢獻己力」。

「這裡我想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能為教會做什麼?不要埋怨教會,卻要為教會奮鬥。熱情又謙遜地參與:之所以滿腔熱血,是因為我們不該做個消極的旁觀者;之所以虛懷若谷,是因為在團體內奮鬥,絕不該意味著占據中心位置、抱持優越感、阻止他人靠近。同道偕行的教會意味著:人人參與其中,沒有人霸占他人的位置或者高人一等。基督徒絕對沒有一等和二等之分,所有人、每個人都蒙受召叫。」

教宗表明,宣講福音不是採取「中立的立場」、放任事物自由發展。相反地,福傳是要「在權勢、災禍、暴力、腐敗、不義和排斥這些人為機制橫行無阻的地方,點燃天國的火」。教宗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了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有人情味、更公平正義、更團結互助、更向天主敞開、更激發人類的手足情誼,我們能以教會成員的身份一起做什麼事?」教宗的答案是,我們必須成為世界上麵糰中的酵母。

「同心協力,我們可以且應該採取行動來照料人類生命,守護受造界,尊重勞動尊嚴,解決家庭難題,以及關心老人、遭遺棄者、被拒絕的人和被輕視的人的處境。總而言之,教會要推動照料、撫慰、憐憫弱小的文化,與各種形式的墮落作鬥爭,包括不讓我們城市、我們出入的場所沉淪,讓福音的喜樂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綻放光芒:這是我們的『好仗』,這是個挑戰。」

在講道結尾,教宗指出,他在禮儀開始時依循傳統降福了羊毛肩帶,以授予近期任命的教省總主教。他們該當成為「日夜守護羊群的哨兵」,好能與天主子民一起「打這場好仗」。此外,教宗也向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代表團致敬,感謝他們的來訪。他們為教宗方濟各帶來了「親愛的弟兄巴爾多祿茂」的訊息。教宗最後說道:「我為攜手共進的舉動表示感謝,因為唯有並肩同行,我們才能成為福音的種子和友愛的證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頒布教廷新憲章:《你們去宣講福音》”Praedicate Evangelium”

教宗方濟各於2022年3月19日大聖若瑟瞻禮當天頒布了宗座憲章《你們去宣講福音》”Praedicate Evangelium”。這份關於羅馬聖座及其為教會和世界服務的新憲章將於6月5日生效,取代若望保祿二世於1988年6月28日頒布、1989年3月1日生效的《善牧》憲章 “Pastor Bonus” 。

按此下載
宗座憲章《你們去宣講福音》
“Praedicate Evangelium”

新憲章共有250條,是一段漫長的集體工作的成果。憲章的内容受到2013年選舉教宗會議之前的工作的啓發,後來的樞機諮議會也藉著從2013年10月至今年2月的會議參與其中,是在教宗方濟各的領導下完成的,並得到全世界教會提供的各種貢獻。

值得强調的是,新憲章確定最近9年來幾乎已經完全落實的改革進程,經過合並和調整促生了新部會。憲章中表明,「羅馬聖座由國務院、各部會和各機構組成,它們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地位」。

教廷萬民福音傳播部與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合併

在憲章内容最重要的新意中,需要一提的是前教廷萬民福音傳播部與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合併,成為福音傳播部:兩個舊部會的首長成為副部長,因為這個新部會的最高領導職由教宗保留。憲章中寫道:「福音傳播部由羅馬教宗直接主持。」

愛德服務部 (宗座賑濟所)

此外,也成立了愛德服務部,前身是宗座賑濟所,如此一來,這個部會在教廷内擔任更重要的角色:「愛德服務部,也稱宗座賑濟所,是愛德的特別表達,以窮人、脆弱者和受排斥者為選項,在世界任何地方,以羅馬教宗的名義向他們實施救濟和援助工作,在極其貧困或其它必要的情況下,羅馬教宗親自安排所要提供的援助。」

依照新憲章的規定,教廷組織結構的範疇為:福音傳播部、教義部和愛德服務部。另一個整合的情況是,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歸入教義部,但繼續按照自己的規則運作,並有自己的一位主席和一位秘書長。

所有男女平信徒都可被任命擔任教廷的管理職務

憲章的一個重要部分是關於一般原則。序言中提到,每個基督徒都是傳教的使徒。因此,所有信徒,包括男女平信徒都可以憑著伯多祿繼承人的代理權,被任命擔任羅馬聖座的管理職務:「依照聖洗,每位基督徒都是傳教士,因為他在耶穌基督內經歷過天主的愛。在教廷的更新中不能不考慮他們,因此教廷的改革必須考慮到讓男女平信徒參與,甚至擔任管理和負責的角色。」

此外,教廷是為羅馬主教服務的工具,也對普世教會,以及主教們和地方教會有助益。「羅馬聖座不是置於教宗與主教們之間,而是以適合各自性質的方式為兩者服務」。另一個重點是關於靈性生活:羅馬聖座的人員也是「傳教的使徒」。尤其强調衆議精神,這是羅馬聖座慣常工作的方式,是已經進行的行程,有待予以越來越多的發展。

國務院定義為「教宗的秘書處」

在憲章的其它内容中,包括强調將國務院定義為「教宗的秘書處」、聖座的人事處轉移到經濟秘書處(Spe),指明聖座財產管理局(Apsa)必須透過宗教事業局的運作來展開活動。

教廷服務的聖職人員和修會會士的任期為5年,只可續任多5年

憲章最後規定,在羅馬教廷服務的聖職人員和修會會士的任期為5年,能再續任另外5年,任期結束時,他們須返回各自的教區或團體。「按常規,在聖座機構服務的聖職人員和奉獻生活及使徒團體的職員,5年到期後須返回他們的教區或所屬修會團體從事牧靈關懷工作。如果羅馬聖座的長上認為適宜,可再續任5年的服務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宗座生命科學院:協助自殺不是解決痛苦的對策

由於一場交通事故,一名化名為馬里奧(Mario)的意大利男子從肩膀以下四肢癱瘓已有11年之久。他於2020年8月份提出協助自殺的請求,日前馬爾凱大區醫療衛生當局倫理委員會予以批准。

這是意大利自2019年憲法法庭裁定協助自殺在若干情況下合法的判決後,首次給協助自殺的個案開綠燈的例子。依照憲法法庭的判決,若干合法協助自殺的情況包括:慢性且不可逆的症狀造成了當事人認為無法忍受的痛苦。

宗座生命科學院(Pontifical Academy for Life)於11月23日針對這個案件發表聲明,指出「決定結束生命的課題十分棘手又倍受爭議」。「當地倫理委員會討論後給馬里奧的協助自殺開綠燈的消息,值得深入探討」。然而,由於得不到患者臨床情況的醫學細節,相關的探討只能局限於「若干一般性意見」。

這份聲明首先表示,「我們絕不能低估馬里奧病情的嚴重性。」同時,宗座生命科學院也提出幾個值得反思的問題:面對類似的苦難,最適當的對策難道是鼓勵他人自殺?這對醫生救急扶傷的誓言產生了什麼影響?幫助某個人死亡可以變成常態嗎?

聲明寫道:「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真正為所有人的性命負起多少責任。對我們來說,最有說服力的方法似乎是按照善終護理治療的邏輯去照顧他人,其中涵蓋了可能要暫停在醫護團隊的關係中所有患者認為不適當的治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確保人人有機會接種疫苗,此乃攸關正義的問題

「新冠疫苗是個公共產品,必須以公正又平等的方式提供給所有的人,而且要優先供應給最需要施打疫苗的群體。」梵蒂岡應對新冠疫情委員會和宗座生命科學院在一份聯合文件中如此表示,並強調了疫苗在抗擊疫情上扮演的必要角色。

這份聯合文件響應了教宗方濟各2020年的聖誕文告,呼籲世界領導人抵抗「疫苗民族主義」的誘惑,懇請各國和企業互相合作,而非彼此競爭。教宗於去年12月25日指出,為了使疫苗「大放光彩,帶給全世界希望,必須讓人人都有機會接種疫苗」。

為了應對這場全球性危機帶來的挑戰,正義、團結和融合是應當依循的準則。聖父教宗去年8月19日在公開接見活動中表明,那些「有益於接納受排斥者、提升卑微者、促進公益和照料受造界」的企業,應得到積極的評價。因此,與教會社會訓導的原則相關的廣闊視野,乃是必不可少的指南針,諸如「人性尊嚴、優先關切窮人、團結互助、輔助原則、公眾利益、守護共同的家園、正義,以及財物共享」。

此外,在施打疫苗方面,不僅要考慮它的最終結果,更要把它的「生命循環」列入考量。這歷程的第一步驟關乎研究和製作。這個問題涉及在研發疫苗時使用的生物材料。文件寫道,「那些可取得的信息顯示出,只有若干即將獲准的疫苗,在它進程的最初階段使用了幾十年前自願墮胎胚胎的細胞株,而其它疫苗只有在實驗室內測試的特定階段有限度地使用了這些細胞株」。

宗座生命科學院引用了2005年及2017年分別發表的兩份公告。第二份公告中排除了「今天使用這些疫苗的人和主動實施墮胎的人之間在道德上的顯著合作」。因此,新問世的文件表示,「在確知訴諸於這類型的疫苗並不代表與自願墮胎合作的情況下,能夠運用所有在臨床上建議的這些疫苗。再者,眾人一方面有義務敦促每個疫苗的準備階段都與可能來自墮胎的材料毫無關聯,另一方面則有接種疫苗的道德責任,以免兒童和大眾面臨重大的健康風險」。

疫苗也涉及專利的問題,因為疫苗不是自然資源,而是「人類知識創造的發明」。文件強調,有鑒於疫苗的作用,疫苗很適合被詮釋為「人人都有機會取得的產品,依照財物共享的原則,沒有任何歧視;教宗方濟各也提到過這一點」。誠如教宗在聖誕文告中所言:「我們也不能讓根深蒂固的個人主義病毒勝過我們,使我們對其他弟兄姊妹的苦難無動於衷。……不能把市場和研發專利的法則放在愛和人類健康的法則之上。」

梵蒂岡應對新冠疫情委員會和宗座生命科學院的公告表示,「在醫藥和治療的領域裡,以商業盤剝作為唯一目標的做法,在倫理上是無法接受的。在醫藥方面的投資必須在人類團結互助內找到它們更深層的意義」。務必分辨出「適當的體系來促進透明化與合作,而非對抗和競爭」。我們必須克服各種形式的「疫苗民族主義」,它與多個國家試圖「在最短的時間內為本國取得疫苗」有關。疫苗的工業生產可以成為「國家、醫藥公司和其它組織之間彼此合作的行動」。

經歷了實驗階段後,另一個關鍵的步驟是有關當局在緊急狀態下核准疫苗,「同意讓疫苗投入市場,在許多國家內使用」。「務必協調所需的種種程序,以達成這個目標,促進各主管機關之間的合作」。在施打疫苗方面,梵蒂岡新冠疫情委員會和宗座生命科學院支持的立場是讓那些「為公益效勞的專業群體」優先接種,「尤其是醫護人員,以及因必要的服務而一定要與大眾接觸的從業人員(如學校、公共安全部門),最脆弱的群體(如年長者和特殊症狀的病患)」。文件表明,這項標準並不適用於所有的處境。舉例來說,「在風險相同的群體內確立優先順序,仍是一個灰色地帶」。

疫苗的配送也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以期人人都有機會接種。應當制定一個配送計劃,考慮到在難以送達的地區可能會在後勤和組織方面遇到的各種阻礙(包括冷鍊、運輸、醫護人員和新科技的應用等等),並為解決這些困難進行所需的合作。世界衛生組織始終是個「重要的參照點」,雖然「該組織的多個層面表現出其不足和問題,有待加強和改善」。

關於接種疫苗的道德責任,梵蒂岡新冠疫情委員會和宗座生命科學院重申,這議題蘊藏著「個人健康與大眾健康之間的關係,展現出彼此的緊密依存」。拒絕接種疫苗也會對他人構成危險。另一方面,「染病也會增加住院的風險,導致醫療體系負荷過重,最終可能會崩潰,如同這次疫情期間許多國家此刻發生的情況那樣,阻礙病患就醫,給資源短缺的人再次帶來沉痛的打擊。

聖座呼籲為所有的人,尤其是最脆弱的人,提供安全、有效又平價的疫苗,讓疫苗得以公平分配。這些優先考量的要點能確保人人得到治療,而且把地方的處境「列入考量,予以重視」。文件寫道:「我們的目標是要發展多種資源來協助地方教會,為地方團體準備這次疫苗接種行動和處理的規則。」教會為「世界的痊癒」效力,在世界各地高聲疾呼,「發言、呼籲並貢獻己力,以確保我們的全球大家庭,特別是最脆弱的人,有機會得到疫苗和優質的治療」。

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部長圖爾克森樞機感謝「科學界在破紀錄的短時間內研發出疫苗」。「現在輪到我們要保障人人都有機會接種,尤其是最脆弱的人。這是攸關正義的問題」。「我們必須再次展現出我們同屬一個人類大家庭」。宗座生命科學院主席帕利亞總主教強調,新冠疫情凸顯了「人類互相依存」的關係。「我們和新冠疫情委員會一起與許多夥伴提出人類大家庭能從中學習的教訓,並發展風險與團結互助的倫理,好能保護社會中最弱小的群體」。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誕子夜彌撒講道:「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圖片: Vatican Media

教宗主持聖誕子夜彌撒-中文解說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這句話貫穿了教宗方濟各今年聖誕子夜彌撒的講道。新冠疫情下的聖誕節,雖然聖伯多祿大殿參禮者人數大幅縮減,但是迎接耶穌聖嬰的喜樂一如往昔。教宗今夜的講道著重於「為了」的重要性,即:天主子降生成人,是為了讓我們成為天主的兒女。因著耶穌具體的愛,我們得以溫柔地接受自己的脆弱,讓天主透過我們的貧窮匱乏施展威能。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20年12月24日聖誕子夜彌撒的講道全文:

今夜,依撒意亞的偉大預言實現了:「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依九5)」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人們常說,人生最大的喜事就是孩子的誕生。這是非同尋常的事,它改變了一切,激發出意想不到的能量,叫我們能克服疲憊、困苦和不眠之夜,因為它帶來了難以形容的幸福,在這幸福面前一切都算不得什麽。這就是聖誕節:耶穌的誕生是讓我們每年都能由內重生的喜訊,在祂身上獲得了面對各種考驗的力量。的確如此,因為祂為我們誕生:為了我,為了你,為了每個人。「為了」這個詞在這至聖之夜不斷回蕩著。依撒意亞先知說,「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我們在聖詠中重複著,「救世主今天為我們誕生了」;聖保祿宣講說,耶穌「為我們捨棄了自己」(弟二14);福音中天使宣報說,「今天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主」(路二11)。

然而,這個「為了我們」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天主子,生來就蒙受祝福的那一位來使我們成為因恩寵而蒙祝福的子女。是的,天主以兒子的身份來到世上,為使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多麼美好的恩典!今天天主使我們感到驚訝,祂對我們每個人說:「你是一個奇跡」。弟兄姐妹們,不要灰心。您是否覺得自己錯了?天主告訴你:「不,你是我的孩子!」你覺得自己做不到,擔心自己力不從心,害怕無法走出試煉的隧道?天主告訴你:「加油,我與你同在。」祂不是用言語告訴你,而是為了你做了像你一樣的兒子,提醒你別忘記每一次重生的起點:也就是承認自己是天主的子女。這是我們堅不可摧的望德的核心所在,我們生命的燈芯:且不論我們的優點和缺陷,還有一個比過去的創傷和失敗,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更強而有力的真理:我們都是蒙受愛的子女。天主對我們的愛不取決於,而且也永遠不會取決於我們:這是無償的愛,純屬於恩寵。今夜,聖保祿告訴我們,「天主的恩寵已經顯示出來」(弟二11)。沒有比這更珍貴的了。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天父沒有賜予我們別的東西,賜下的是祂的獨生子,祂的全部喜樂。但是,如果我們看看人對天主的忘恩負義,看看我們對許多弟兄的不公義,不禁會問:上主如此豐厚的賞賜我們,對我們依然有信心,這有益處嗎?祂是否高估我們了?是的,祂高估了我們,祂這樣做,是因為祂愛我們愛到死。祂無法不愛我們。祂就是這樣,與我們截然不同。祂一直愛著我們,比我們自己還更愛我們。這就是祂進入我們內心的秘訣。天主知道,祂拯救我們和治癒我們內心的唯一方法就是愛我們。祂知道,我們只有接納祂那不知疲倦的愛,才能有所進步;祂的愛永遠不變,但會改變我們。只有耶穌的愛才能改變生活,治癒最深的創傷,讓我們擺脫那不滿、憤怒和抱怨的惡性循環。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在一個漆黑馬棚的簡陋馬槽中,躺著天主的聖子。我們想到另一個問題:為什麼祂願意在夜晚誕生,沒有相稱的住所,處在貧困和遭人拒絕中,而不是像最偉大的國王那樣在最豪華的宮殿裡出生呢?為什麼?這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祂愛我們的人性狀況所到的程度:祂甚至以具體的愛碰觸我們最悲慘的苦難。天主子生下來就被丟棄,這是告訴我們,每個被丟棄的人都是天主的子女。祂以一個柔弱的嬰孩身份進入世界,好使我們能溫柔地接受自己的脆弱。在此我們發現了一件重要的事:一如在白冷城,天主喜歡透過我們的貧窮行大事。祂把我們所有的救贖都放在了一個馬棚的馬槽中,而不擔心我們的貧窮,因此我們要讓祂的慈悲改變我們的苦難!

這就是「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的含意。然而,還有天使對牧羊人說的另一個「為了」,「這是為了你們的記號: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兒躺在馬槽裡」(路二12)。在馬槽裡躺著的嬰兒這個標記,也是針對我們的,為引導我們的生活。在意為“麵包屋”的白冷城,天主躺在馬槽裡,這好似提醒我們,為了生存我們需要以祂為食糧。我們需要讓祂那白白賞賜、不厭其煩和具體的愛進入我們內。然而,我們總是渴望享樂、成功和世俗,以那吃不飽的食物為生,留下內心的空虛!上主藉依撒意亞先知的口說,牛和驢認識它們的槽,我們作為祂的子民卻不認識祂,我們生命的源泉(參見:依一2-3)。的確如此,我們貪得無厭,投入虛榮的馬槽,而忘記了白冷的馬槽。這馬槽一貧如洗,卻充滿愛,它教導我們當把接受天主的愛和愛他人作為自己生命的食糧。耶穌給我們立了榜樣:祂是天主聖言,嬰孩,不說話,卻奉獻生命。相反地,我們滔滔不絕,卻常常對善良一無所知。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為人父母的都知道,養育孩子多麽需要愛心和耐心。需要餵飯,照顧他,給他洗漱,小心別磕了碰著,滿足孩子的需求,還經常不明白他們到底要什麼。孩子能讓你感到被愛,同時也教導你去愛他人。天主降生為嬰孩,這是為推動我們去關懷他人。祂那稚嫩的哭聲使我們明白,我們的任性是多麼的無用。祂那沒有防禦能力的愛在提醒我們,我們不該浪費時間抱頭痛哭,而應去擦拭那受苦者的眼淚。天主居住在我們中間,貧窮且需要幫助,為告訴我們要透過服務窮人去愛祂。正如一位詩人所言,從今夜起,「天主成了我的鄰居。祂的家具就是愛」(艾米莉·狄金森《詩集》第十七篇)。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是祢,耶穌,天主聖子,祢使我成為兒子。祢愛我,愛我原本的樣子,而不是我所夢想的樣子。擁抱祢,馬槽中的聖嬰,我就能重新擁抱我的生活。接納祢,生命的食糧,我也就願意奉獻自己的生命。求祢拯救我,並教導我去服務他人。求祢不要捨棄我,幫助我去安慰祢的兄弟,因為從今夜起,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廷教義部發布「有關接種若干新冠病毒疫苗的道德性」公告

「在新冠疫苗的研發和製作過程中,使用了來自於墮胎胚胎的細胞株。施打這樣的新冠疫苗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正值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當製作疫苗所使用的細胞是從墮胎中取得的時候,人們要明確意識到訴諸於這些疫苗並不意味著與墮胎的正式合作,便可以使用所有在臨床上承認它安全又有效的疫苗」。

教廷教義部在一份公告中如此表示。這份公告的簽署人為教義部部長拉達里亞(Luis Ladaria)樞機和秘書長莫蘭迪(Giacomo Morandi)總主教;教宗方濟各已於今年12月17日明示批准公告。

在教義部公布這份文件之際,許多國家正在準備實施疫苗接種運動。有鑒於針對這個議題的爭論,浮現出若干疑惑和問題,教義部藉由權威性的發言加以釐清。這份「有關接種若干新冠病毒疫苗的道德性」的公告,提及三個關於同一主題的意見:

-第一個是宗座生命科學院2005年的文件;

-第二個是聖座教義部2008年的《人性尊嚴》訓令;

-第三個是宗座生命科學院2017年的新公告。

教義部的用意不在於評價現有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屬於藥物研究人員和醫藥機構的職權範圍。該部門關注的是道德層面,因為某些疫苗在研發過程中使用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非自然流產的兩個胚胎中組織的細胞株。

《人性尊嚴》訓令

本篤十六世教宗所批准的《人性尊嚴》訓令 (《位格的尊嚴》)明確指示,「會有不同的責任程度」,因為「對使用不道德來源細胞株的組織而言,決定使用這類細胞株的人的責任,與對這個決定沒有機會發聲的人不相同」(35號)。因此,今天發表的公告引用了2008年的訓令,並指出基於種種原因,得不到任何「在倫理上無可指摘」的新冠疫苗,那麼接種那些使用了墮胎胚胎細胞株的疫苗,「在道德上就是可接受的」。

教義部表示,之所以授予許可,是因為我們正處於新冠病毒「蔓延等嚴峻的危險中,否則重症的因子就會無法控制」;而且對於接種疫苗的人來說,與墮胎之惡配合的關係「遙遠」,在道德方面「沒有強制要求」加以避免的義務。為此,聖座教義部澄清,人們應當謹記,在接種疫苗的情況下,「當製作疫苗所使用的細胞是從墮胎中取得的時候,人們要明確意識到訴諸於這些疫苗並不意味著與墮胎的正式合作,便可以使用所有在臨床上承認它安全又有效的疫苗」。

在特殊條件下使用這疫苗,不會使墮胎行為合法化

再者,教義部也表明,「在特殊條件下使用這類型的疫苗固然合情合理,但這本身並不會使得墮胎行為,包括間接墮胎的行為成為合法的,而是為訴諸於墮胎的行為提出相反的預設立場。這甚至也不該牽扯到在道德上准許使用墮胎胚胎的細胞株。事實上,這份公告是在呼籲醫藥公司和政府衛生部門製造、核准、分配並提供在道德上可接受的疫苗,而不造成良心問題。」

疫苗必須是自願接種

然而,教義部一方面指出,「疫苗接種就法規而言並非道德義務,所以它必須是自願接種」;另一方面,教義部也強調追求公眾福祉的責任。由於「沒有其它遏止疫情的方法,或者毫無預防傳染病的途徑」,這公眾福祉「能要求實行免疫接種,尤其是為了保護最弱小者和暴露於危險中的人」。至於那些出於良心原因、拒絕一切由墮胎胚胎細胞株製作而成的疫苗的人,他們必須採取措施,藉由其它預防途徑和適當舉措,以免成為傳播感染性因子的載體。這麼做,是為了避免「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人面臨任何健康風險」。

對最貧困的國家的道德義務

教義部最後強調,確保「最貧困的國家也能獲得平價、有效且在倫理上可接受的疫苗」乃是一項「道德義務」。這是因為得不到接種疫苗的機會,「恐怕會形成另一個歧視和不公義的理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位格的尊嚴》訓令
(35)

當研究者使用違反道德來源的「生物材料」,不管這些生物材料是來自他們的研究中心,或是由買賣取得,都會引發不同的情況。《生命的恩賜》訓令所制定的基本原則,在這些情況下必須要被遵守:「人類胚胎和胎兒的屍體,不論是否由於墮胎致死,都必須像其他人的屍體一樣受到尊重。尤其在未經證實死亡以及未經其父母或母親同意時,均不得切除肢體或解剖。此外,尤應確保道德需要,避免蓄意合謀墮胎,引起惡表。」

在這點上,由一些倫理委員會成員制定的「獨立原則」是不足為據的。根據這項原則,製造胚胎、冷凍胚胎和導致胚胎死亡的人,以及從事研究死亡胚胎的人,只要兩者區分清楚,僅使用來源違反道德的「生物材料」,是合符道德的。當有人說他不贊成其他人犯下不正義的罪,但同時卻接受自己使用他人用不正義方式得來的生物材料,「獨立原則」已經不足以避免這種矛盾的立場。當不道德的行為被規定衛生保健和科學研究的法律認可時,吾人有必要與這種系統罪惡的一面保持距離,以避免給人默認,或暗自接受這種嚴重不正義行為的印象。若表面上接受,也會在某些醫療界或政治界中助長冷漠的風氣,不然就是代表同意。

有時,有人提出反對聲音,指出上面所說的參與研究的善心人士要有責任主動反對所有在醫界違反道德的行為,這是過度擴張他們的倫理責任。但事實上,避免與罪惡醜事合作,這責任與他們每日的專業表現相關。這些表現必須有著正直的態度,極力反對嚴重不公義的法律,並為生命的價值作見證。這裡有必要提出,即便研究者和凡是參與人工生殖或墮胎者的行為之間沒有緊密的關連,或是與人工生殖中心沒有事先達成協議,人們都有責任拒絕使用「生物材料」。這種責任源自於在他們本身的研究領域中,絕對不能參與嚴重不正義但卻合法的情況中,同時也要清楚地肯定人類生命的價值。因此,上述的獨立原則雖有必要,但倫理上不足為據。

當然,一般狀況下,會有不同的責任程度。有時或許以道德上相稱的嚴重理由為使用「生物材料」辯護。例如孩子的健康有問題時,可能會允許父母使用由違反道德來源的細胞株所發展的疫苗,只是心裡必須明白,每個人有責任表達自己並不同意,同時也必須要求他們的醫療保健系統取得其他種類的疫苗。再者,對使用不道德來源細胞株的組織而言,決定使用這類細胞株的人的責任,與對這個決定沒有機會發聲的人不相同。

在當前這種急迫的背景下,需要為保護生命來喚起大眾的良心,要提醒醫療衛生界的人們:「他們的責任大大地加重了。其最深的激勵及最強的支持來自醫護界固有及無可爭議的倫理幅度,這倫理幅度也早已由古老但仍十分適切的『醫師誓言』所承認,這誓言要求每一位醫師承諾,絕對尊重人類的生命及生命的神聖。」

相關節目: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