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訪問羅馬聖公會諸聖堂

  

2017年2月26日下午,教宗方濟各探訪羅馬聖公會諸聖堂的信友團體,與他們共慶聖公會臨在於羅馬的200週年紀念。教宗方濟各是首位前來訪問這座聖堂的伯多祿繼承人,藉此將天主教徒與聖公會信徒50年來的大公對話推向一個新階段。

訪問當中,教宗應邀祝聖了一幅新的基督救主像,並見證了聖公會諸聖堂與天主教諸聖堂正式結為姐妹堂區。在聖公會喬納森·博德曼(Jonathan Boardman)牧師和羅伯特·英尼斯(Robert Innes)主教分別發表致詞後,教宗在禮儀講道中感謝他們的盛情款待。

教宗表示,這個堂區團體成立的200年來,羅馬和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聖公會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的關係也有很大改變,從彼此猜疑和仇視轉變為彼此承認是在基督内領受同一聖洗的兄弟姐妹。

談到他剛祝聖的基督救主像,教宗說:「基督注視著我們,祂投向我們的目光是救恩和憐愛的目光。這同樣的慈悲目光曾看穿宗徒們的内心,激勵他們走上新生命的旅途,跟隨並宣講他們的老師。在這幅聖像中,耶穌注視著我們,似乎也向我們呼喚:『你是否準備好放下你過去的某些東西來跟隨我?你願意做我的愛和慈悲的使徒嗎?』」

聖保祿宗徒在當天選讀的禮儀讀經中告訴我們,基督徒的職務有賴於天主的慈悲(格後4:1)。聖保祿與格林多信友團體的相處並非總是那麽順遂,但他依靠所蒙受的天主慈悲,非但不屈服於分裂,反而竭盡全力促進修和。

教宗例舉聖保祿的榜樣,指出今日大公對話旅程的秘訣在於謙卑。

「謙卑不僅是一個美德,也是一個關乎身分認同的問題。保祿明白自己是一個僕役,他不宣傳自己,只宣傳耶穌(5節);他不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力量,而是相信天主看顧他,仁慈地扶持他的軟弱。因此,成為謙卑的人在於不以自己為中心,而承認自己是需要天主的人,需要慈悲的行乞者:這就是讓天主施展作為的起點。」

「聖保祿謙卑地承認自己如同一個脆弱的瓦器,但他體驗到而且也知道,人性軟弱若向天主的慈悲敞開心靈,上主才會行奇事。天主如此施展『卓越的力量』(7節)。如果我們承認自己的軟弱並且請求寬恕,那麽天主醫治的慈悲就會在我們内心煥發光芒,也將會流於表外;其他人將會透過我們,以某種方式感覺到基督面容的優美。」

教宗指出:「愛德能讓人看到耶穌的慈悲面容,天主教徒和聖公會信徒必須透過愛德的一致見證,共同行走。我們要感謝上主,因為基督徒越來越渴望彼此接近,這表現在共同祈禱和見證福音,尤其是透過各種形式的服務。」

最後,教宗強調:「若我們因耶穌的名字相聚,祂就會在我們中間(瑪18:20),把祂慈悲的目光投向我們,召叫我們竭盡全力促進合一與愛。」

教宗在禮儀結束之際與在場信友們親切交談,逐一回答他們的提問,並透露他正在研究訪問南蘇丹的可能性。

針對天主教徒與聖公會信徒今天的關係,教宗說:「天主教徒與聖公會信徒今天的關係很好,我們彼此相愛,親如兄弟。歷史中的確有不少醜事,但擷取歷史的片段來描述我們的關係是不恰當的。歷史事實必須放在當時的背景下解讀,不能不合時代地作出詮釋!我們之間的關係已經大有進展,雖然我們所做的事並非全然相同,但我們攜手前進,並肩同行。」

關於大公對話的神學層面和社會行動,教宗強調:「兩者都很重要。大公對話不可坐而言,卻要起而行,因為大公對話是個旅程,神學課題也要在行進中討論。但在此期間,我們彼此扶持,我們在我們的所需、生活,乃至於靈修方面互相協助。神學對話也必須尋找我們還沒有達成共識的聖事和許多事物的根源。這些是不能在實驗室裡進行,而必須沿途邊走邊做。」

有一名信友指出,與歐洲相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某些地區內教會的大公關係較為良好,促進合一的方法比較有創意。教宗對此評論道:「年輕的教會具有不同的活力,因為它們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教宗舉例說:「我與我的合作者們正在研究訪問南蘇丹的可行性,因為那裡的聖公會、長老教會和天主教會的三位主教曾前來羅馬,異口同聲對我說:『請您前來南蘇丹訪問,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夠了,但請您不要獨自前來,卻要與坎特伯里總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同行。』那個年輕的教會提出了這種創意。我們正在商量這是否可行,以及那裡的局勢是否太危險。無論如何,我們都該這麼做,因為他們三人一心渴望和平,齊心協力締造和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