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講道
10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周三公開接見活動時,以《信經》中所宣認的「聖教會」為題作了要理講授,他強調: 教會是聖的並不歸功於自己的德行,而是「因為天主聖化她」。教宗還說,教會是眾人的家,這對漠不關心者和慾求寬恕卻怯於祈求的人都一樣。 5萬多名來自各大洲、講各方語言的信徒參加了10月份的第一場公開接見活動。 ...閱讀更多
管理經驗 貝爾格里奧神父在耶穌會擔任過院長和省會長,他所接受的培育能為治理教會提供哪種經驗?耶穌會的管理風格是長上做決定,但也徵求「參議們」的意見。於是我問教宗:「您認為您過去的管理經驗在目前治理普世教會的作為上能用上嗎?」… … ...閱讀更多
9月3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接見了聖愛智德團體成員,以及其他教會、教會團體和各主要宗教的代表。他們來羅馬參加由聖愛智德團體舉辦的第27屆和平聚會。教宗方濟各感謝他們延續了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於1986年所製定的「保持希望的燈火,為和平祈禱和工作」的路線。 教宗表示,在最近幾個月,世界急需「亞西西精神」。他首先回顧了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發起和平聚會的歷史,然後勉勵聖愛智德團體成員繼續真福沃伊蒂瓦所製定的路線。… … ...閱讀更多
9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講解當天的讀經時說,教會不是一個組織機構,沒有完善的計劃,但「和平與喜樂」是天主臨在教會內的標記。 當天的路加福音記載,門徒們當時非常高興,他們為剛開始的教會組織作安排,設定計劃,爭論誰是他們中最大的,並且還禁止不與他們同伙的人因耶穌的名字行善。教宗解釋說,可是耶穌令門徒們感到意外,祂把有關組織的爭論中心轉移到小孩子身上:「在你們眾人中最小的,這人才是最大的。」… … ...閱讀更多
本周《教會透視》,教宗方濟各接受«公教文明»期刊訪問、加拿大天主教主教團選出新一屆執行委員會、中國陝西耶穌聖心方濟傳教女修會創立90週年慶典。 国粵雙語!歡迎分享! 點擊收看 ...閱讀更多
9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花園露德岩洞主持彌撒聖祭,負責梵蒂岡城治安和秩序的梵蒂岡憲兵隊參加了禮儀。教宗在講道中對憲兵隊說:「我要求你們不僅要守衛梵蒂岡的門和窗,當然這是必須和重要的工作,你們還要『像你們的主保聖彌額爾一樣』守衛在梵蒂岡內工作的人的心靈之門,誘惑像在別處一樣一定會進入這裡。」… … ...閱讀更多
檢驗一個人是否為真正的基督徒,要看他是否有懷著「喜悅和耐心忍受屈辱的能力」。教宗方濟各9月27日在講道中強調了這信仰生活的重要層面。他再次對阻礙人全然愛基督的「精神福樂的誘惑」提出警告。 跟隨耶穌,「但只到一定程度」。不冷不熱、出於計得計失和有所保留的信仰危​​險始終躲在牆角之後。教宗方濟各再次提到這種不可取的基督徒態度,並且不給藉口留任何空間。教宗首先從福音事蹟談起。在路加福音中,耶穌先問門徒眾人說他是誰,然後問門徒他們自己認為他是誰,最後聖伯多祿說出耶穌是「天主的受傅者」。教宗指出,這個問題也是在問我們。他舉出一系列從中可透露出半熟信仰的回答。 「對你而言我是誰?公司老闆、好先知、好老師,或者是真心對人好的一位?」這些「都對」。我是「一個在生命中與你同行,幫助你前進,教你向善的人嗎?」是的,但並非到此為止。… … ...閱讀更多
9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指出認識耶穌所必要的三種語言:「頭腦、心靈和行動」的語言。 這人到底是誰?他從哪裡來?教宗方濟各從黑落德對耶穌的疑問展開他的彌撒講道。教宗說,這個問題事實上每個遇到耶穌的人都會問。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可能出於好奇」,也「有可能為了保險起見」。教宗繼續說,在讀福音時,我們看到「有些人已經開始害怕這人,因為他會引發猶太人和羅馬人的衝突」。於是人們不禁要問:「引發種種問題的這人到底是誰?」… … ...閱讀更多
9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行至世界各地都有一個為眾人的唯一教會。教宗警惕不要把教會變成自己群體的私人教會。他在問候阿拉伯語朝聖者時表示,教會並不意味著千篇一律,而是在愛和見證基督內的共融。此外,他還強調說人閒話嚴重損害教會。 各國旗幟、各式人群和遙遠國度的各種語言又一次出現在宏大的聖伯多祿廣場上。這種景像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屢見不鮮,但這一次卻別具意義,因為教宗方濟各向廣場上聆聽他講話的朝聖者恰恰談到了這一點:一個遍布全世界的教會有3千個教區,但她始終是一個為眾人的唯一教會。教宗自問怎會有這樣的事?他的回答立即強調這種合一體現在「信德、望德、愛德」和聖事上,而合一的因素好似支撐「唯一教會大廈」的柱子。… … ...閱讀更多
9月24日,聖座新聞室公佈了教宗方濟各為第100屆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所撰寫的文告。本屆國際移民與難民日將於2014年1月19日慶祝,主題為《移民與難民: 邁向更美好的世界》。教宗在文告中指出移民和難民不是人類戰場上的棋子,譴責剝削和人口販賣,敦促各國共同應對與移民相關的難題,並勉勵人們改變態度: 從偏見和懼怕走向相遇的文化。…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