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會晤亞洲主教: 對話應本著愛,不可流於形式

  

08188

8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韓國的訪問活動有兩項:上午前往首爾​​102公里外的海美朝聖地會晤亞洲的主教們;下午在海美的古堡為第6屆亞洲青年節主持閉幕禮彌撒。

海美朝聖地屬於大田教區,它也稱作無名殉道者朝聖地,因為曾在這裡遭受酷刑並被處死的132名殉道者中,大部分鮮為人知。教宗方濟各在這裡會晤大約400位亞洲主教,向他們發表一篇語重心長的講話。他強調,對話不僅表示向他人敞開心懷,也要接納他,分享他的渴望和分擔他的困苦。總之,對話是在保持友愛態度的同時,懂得激發人的好感。

教宗談到在許多新潮事物容易使人分心的世界上,福音的守護者及其宣講人也面臨對信仰漫不經心的危險。這危險就是僅限於泛泛地引用常規和現成的話,而不去誠心地與人相遇。

同以往那樣,教宗把做司鐸的義務鎖定在堅強、不打折扣上。他要求亞洲的主教們要有傳教的智慧和遠見,以實際牧靈經驗而非神學細節的推論來從事傳教工作。

教宗以基督信徒的身份為中心進行反思。我們對這身份能意識到多少?使它受到危害的是什麼?為何只有清晰的認識,才能進入真實的對話?對話無法從虛無,從自我意識的雲霧中展開。教宗說:「若我們願意同他人進行自由、開放和有成效的交流,就須清楚了解我們是誰,天主為我們所做的及祂要求我們做的是什麼。若我們不想使自己的交流變成自言自語,就必須打開心靈和思想,接納人和文化。不要害怕:害怕有損於開放。」

可是,教宗提醒主教們基督信徒的身份面臨3大誘​​惑。首先是相對主義的「流沙」,「使人混亂和令人絕望」的流沙。教宗表示:「在今日世界中,這個誘惑也會使基督信徒團體受害,使人忘記『在一切演變之下,潛在著許多不變的事物,而這些不變事物的最後基石則是基督,祂昨日和今天是一樣,直到永遠仍然如此』(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0)。在此我談的不是僅作為思想體系的相對主義,我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相對主義,它幾乎以難以察覺​​的方式削弱任何一種形式的身份認同。」

教宗表示,我們生活其內的文化頌揚不能持久的短暫事物,為人提供眾多避難所。在這也會造成「嚴肅牧靈問題」的背境下,基督信徒身份的穩固性會受第二個形式的試探,陷入「膚淺」的圈套。教宗說:「愛好時尚和新潮事物,做事漫不經心,而非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對教會的司鐸而言,這種膚淺的處事態度,也會表現在迷戀有損於與我們信友直接有效接觸的牧靈計劃和理論。若不在基督內紮根,我們為之奮鬥的真理就受到損害,修德便成了形化式,對話也變成談判,或將不和諧​​變成一致。這種在不和諧中取得一致,只是為保持風平浪靜。這種表面化的膚淺使我們受害極大。」

教宗談的基督信徒身份面臨的第3個誘惑,是隱藏在不費力的答案、現成的語句、法律和規章背後的表面上的安全,就是耶穌所斥責的​​那些偽君子的行徑。教宗強調,信仰的本性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走出去,設法讓人了解自己,激發見證和傳教事業。教宗在此請主教們反省:我們基督信徒的身份結多少果實?換句話說,各式各樣的牧靈方案帶來成果嗎?它們曉得激發人的好感嗎?若沒有引起好感的能力,就決不會有真正的對話。

教宗表示:「開放嗎?還須要做得更多:要接納別人!請你來我家,進入我的心。我用心迎接你,願意聆聽你。這博得好感的能力能使我們進行真正的人性對話,在對話中,言語、思想和提問都發自大家共有的友愛和人性經驗。若我們要尋求這思想的神學根源,就去天父那裡尋找,祂創造了眾生。我們是同一天父的子女。我們必須走向相遇的文化,這博得好感的能力將我們引向純真的對話。在對話中人們彼此傾心交談。」

若基督信徒推動的誠懇、公道和不自傲的對話得以實現,那麼也就可以在高層建立相互了解的對話,使各國和各民族彼此皆為弟兄。教宗向亞洲主教們表示:「本著向他人開放的精神,我衷心希望,聖座尚未與之建立正式關係的那些亞洲國家,要為眾人利益果斷地推動對話。我指的不僅是政治對話,也是友愛的對話。你們要知道,這些基督信徒來,不是作為征服者,他們並不奪去我們的身份:他們將自己的身份帶給我們,他們願意與我們同行。上主將施予恩寵:祂有時感動人心,有人會請求領洗,有時候則沒有。但我們總是一起行走。這就是對話的核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