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禧年逾越節守夜慶典中文直播

ch-easter-vigil-610x343

重溫:

在3月26日(六),本台會網上中文直播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的「逾越節守夜慶典」,整個禮儀會由梵蒂岡電台進行即時中文解說。

網上直播

26/3 (六) 下午3:30 / 12:30 (北美東岸/西岸)

27/3 (日) 凌晨3:30 (中、港、台)

電視/網上轉播

27/3 (日) 凌晨3:00 / 凌晨12:00 (北美東岸/西岸)

27/3 (日) 下午 3:00 (中、港、台)

特別鳴謝: 梵蒂岡電台中文節目部

 

 

教廷四旬期避靜最後一天默想:天主總是接近人,接近人的日常需要

blog_1457725588

3月11日,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在龍基神父的帶領下進行了最後一天的四旬期避靜默想。龍基神父以聖母瑪利亞在納匝肋30年默默無聞的生活經驗為題,強調天主總是接近人,接近人的日常需要。

龍基神父的默想以《福音》敘述的天使報喜為核心,指出這事件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證人,遠離殿宇的光芒和興奮。福音的恩寵在一個平常的家庭中宣報,在每個人所在的地方宣報。天主就在那裡觸動你的心。

阿維拉聖女德肋撒在為修女們寫的《會憲》中這樣表明:姐妹們,請你們切記,天主在廚房的鍋碗炊具間行走。說天主在廚房中意味著要把天主帶到一個接近人的領域。若你感覺不到天主是家庭成員,祂在最簡樸的事物中,那你就仍未找到生活的天主。在你面前的還是一個宗教信仰上的天主。

龍基神父表示,我們注視聖母瑪利亞,恰恰為試著重新縫合我們信仰上最悲慘的裂縫,這裂縫就是把宗教信仰上的天主與生活的天主分開而論。瑪利亞作為家庭婦女向我們提出一項巨大挑戰,就是把以非凡為準則的邏輯變成一種平凡的奧秘。在這平凡中,我們最大的感覺就是喜樂。天使報喜時說的第一句話正是:瑪利亞,你要喜樂!

瑪利亞提醒我們這些肩負重擔和責任的人,信仰就是一種喜悅的信賴,否則就不是信仰。瑪利亞有如預言幸福的人進入我們生命的舞台,有如希望、慰藉的祝福降臨在於我們生活的邪惡,我們的孤獨,得不到撫愛,摧毀我們的兇暴中。暴行不會得勝,因為《默示錄》使我們確信,美好事物比兇暴更強而有力。天使的第一句話告訴我們,相信就會有幸福,有一種信任的「快感」。

龍基神父接著指出,《福音》中的瑪利亞是一個相信愛的婦女,天使奉天主差遣來到一位貞女,一個名叫若瑟的男子的未婚妻那裡。依照《路加福音》,天使報喜的對象是瑪利亞,而《瑪竇福音》敘述的則是天使向若瑟説話。

要是我們細觀兩部《福音》,我們就會欣喜地看到天使報喜的對象其實是這一對未婚夫婦,這兩個彼此相愛的義人和貞女。天主藉著我們的親情運作,藉著我們的交談,我們的悲劇、危機、疑惑和衝動,在家庭,在我們的家中説話。然而,天主不搶占家庭空間,不侵犯,不傷害,不除去家庭,而是尋求兩個人的同意,使這兩顆心藉著相互應允結合在一起,使許多夢想和需要付出極大耐心的工作成為一體。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五天第二部分默想:愛得多是善,愛得少為惡

blog_1457724741

3月10日下午,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舉行了四旬期避靜第五天第二部分默想。帶領避靜的龍基神父表示,天主對人的愛激勵人心、點燃激情,帶人走上成聖之路。我們基督徒要藉著天主對我們的愛,恢復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關係。

聖母忠僕會士龍基神父帶領大家默想了《若望福音》中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顯現給宗徒們並將羊群委託給聖伯多祿的事跡(若21:1-17)。福音中,耶穌三次問伯多祿:「你愛我嗎?」龍基神父從耶穌的詢問談起,反省了那更新一切、使人成聖的天主對人的愛。他說:「成聖不在於不犯罪,不在於田地裡沒有絲毫的雜草;而在於不斷更新熱情,在於從現在起就立刻更新我們對基督與福音的熱情」。

龍基神父解釋說:「天主對人的愛能激勵人心,點燃激情。成聖不可萎靡不振,卻要有悔改的熱情。當你充滿愛時,你就不會犯錯;愛是顯然的,如日中天,無可非議。天主愛處處貧乏的人,祂不苛求人完美無缺,只求人真心誠意。我們在世上不必潔白無瑕,但要出淤泥而不染。」

龍基神父談到耶穌的種種事跡,指出祂是「愛的乞丐,樸實無華的乞丐,深知每個人的貧乏」,希望與我們建立真誠的友誼。

龍基神父然後指明信仰的三個步驟:「我需要、我相信、我仰賴。有信仰指的是需要愛,相信愛並以愛為基礎;愛是天主的形態,是人的形態,是世界、未來和生活的形態。有信仰就是秉持這樣的生活信念:愛得多是善,愛得少為惡。坎佩洛的瑪利亞(Maria di Campello)修女曾說:『每當法則與愛相抵觸時,我們應該拋棄法則』。」

龍基神父指出世俗總是宣揚「錢多是善,錢少為惡」,但每位有信仰的人都是相信愛的人,是人際關係的恢復者、啟蒙者,幫助世人找回對愛的信任感。我們都是相信愛的人。

龍基神父繼續說:「有信仰也意味著與天主發生一段故事,與祂在愛中行走,堅信祂愛我們,我們將因此而得救。今日西方世界的信仰危機源於人們不相信愛,因為愛意味著付出。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冷漠乃是滋生一切惡的命線,在暗中為罪過輸送養分。由於冷漠,他人對你而言好似不存在、微不足道、一文不值、什麼都不是。」

龍基神父最後勉勵道:「今天我們應該重歸於相親相愛,全心全靈地愛天主。我們不要再以馴服者和奴隸的心態愛天主,而要像熱戀情人那樣愛祂。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信仰,我們才能笑容滿面。」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五天第一部分默想:慈悲是看見、停下、觸摸

blog_1457641049

3月10日,教宗方濟各與教廷部門神長們的四旬期避靜進入了第五天。帶領避靜的龍基神父當天上午在第一部分默想中表示:教會與每位基督徒都應該具有慈善撒瑪黎雅人的心腸,悲憫世人的創傷,因為呵護苦難者有助於改善社會關係,抵拒丟棄文化。

門徒們在失落與痛苦中度過了耶穌死後的三天。到了復活主日的清晨,那跑去墳墓打算為耶穌塗抹香料的婦人依然愁容滿面,看見墳墓之石被挪開後更加憂苦。這時有一個聲音叫住她:「女人!妳找誰?妳哭什麼?」(若20:1-15)。龍基神父以這一幕場景來描述天主對人類苦難的態度。

龍基神父指明:「耶穌復活了;祂是生命的天主,祂關切瑪達肋納的悲傷。在聖週五的最後一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右盜的苦痛操心;在復活主日的清晨祂又為瑪利亞的悲痛與愛勞神,因為這就是耶穌的作風,祂是一個熱愛交往的人。耶穌從不看人的罪過,只關注人的苦難與需要。那麼,我們該怎樣做,才能看見、體會、觸摸和悲憫他人的創傷呢?」

龍基神父針對這個問題回答說:「我們應該學習耶穌的目光與舉止,也就是慈善撒瑪黎雅人的目光與舉止:看見、停下、觸摸,這三個動詞絕不能忘記。看見:撒瑪黎雅人『一看見就動了憐憫的心』(路10:33)。他看到那人受傷,感覺心痛不已。」

神父舉例說道:「饑餓有它背後的原因,移民也是由諸多原因造成的,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所謂『火燒地』(Terra dei fuochi)的癌症高發現象必定有它的緣由。探尋痛苦的緣由乃是使徒之責。我們要在有人哭泣的地方停下來,一同找出罪惡的根源,然後將它消除。」

耶穌看到苦難者後動了憐憫之心的情景在福音中有很多。

龍基神父表示:「憐憫一詞在希臘語境中指的是感到『腹痙攣』。因此,真正的憐憫不是抽象、崇高的思想,而是身體的疼痛。這樣的疼痛促使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沒有像司祭和肋未人那樣『走過去』(路10:31-32)。此外,走過去後什麼也沒有,更不用說天主了。」

「真正的差別不在於我們是基督徒、穆斯林還是猶太人,不在於是否有信仰;而在於面對他人的創傷我們是否停下腳步。假如我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僅僅去分擔他人的痛苦,我將會更加博學,比那些讀書破萬卷之人更有學問。我是生活的智者。」

帶領避靜的龍基神父然後談到第三個動詞—「觸摸」。

「耶穌每當心有感觸,就會觸摸。祂觸摸那不可接觸者,癩病人,人類最初的丟棄。祂觸摸納因城寡婦的獨子,扶著死去的青年,令他復活,並把他交還他的母親(路7:11-15)。

龍基神父提醒道:「不誠懇的目光將帶來黑暗,引發更具摧毀力的行動:它很可能將看不見的人變為有罪之人,把受害者,例如難民、移民和窮人,變為有罪之人,變為問題的緣由。我看見、停下來、觸摸、擦乾眼淚,我知道這不能改變世界,不能改變罪惡的體制,但我宣揚了一種理念:饑餓並非不可征服;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擦拭他人的流淚;我不能讓有需要的人自生自滅;同甘共苦是人類最基本的形態。因為慈悲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慈悲如手足那樣重要!天主是這樣寬恕的:祂不簽發赦罪書,只用雙手,一次觸摸、一個愛撫。」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四天第二部分默想:光明比黑暗更為重要,善比惡更有分量

blog_1457640133

3月9日下午,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進行了今年四旬期避靜第4天的第二部分默想。他們在聖母忠僕會士龍基神父的帶領下,默想《若望福音》中耶穌憐憫罪婦的事跡。龍基神父指出,天主的寬恕是「真實的愛」,敦促人成為更好的人。

福音記載,經師和法利塞人將一名犯了姦淫的婦人帶到耶穌面前,表明梅瑟的法律規定,這婦人該被石頭砸死,藉此試探耶穌。耶穌卻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吧!」福音雖未寫明這婦人的名字,但龍基神父認為,這婦人代表了所有的人;她被死亡權勢壓垮的處境,顯示出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各個時代的法利塞人將罪「放在與天主關係的中心」。有權勢者毫不遲疑地利用人的生活和宗教,以天主對抗人。這是「宗教基要主義的悲劇」。

「上主無法容忍虛偽的人,那些戴著面具,口是心非的信仰偽君子。上主無法容忍那些控告和判斷他人的人。」然而,基督信仰的特性卻是天主與人的擁抱。「物質與精神不再相互對立,而是彼此擁抱」。耶穌最為擔憂並極力打擊的弊病就是偽君子「僵硬的心」:「只要用石頭或權勢侵犯一個人的身體,不論他有罪與否,便是否認在他內生活的天主」。

對這名犯姦淫婦人的判斷成了一個迴旋鏢,飛向判斷者的虛偽。「沒有人可以投擲石頭,因為石頭會砸回自己身上」。龍基神父引用聖盎博羅削的名言:「哪裡有慈悲,那裡必有天主;哪裡有嚴厲苛刻,那裡或許有天主的僕人,但絕對沒有天主。」耶穌在這名犯姦淫的婦人面前站起身,把她當作「等候已久的重要人士」,接近她和與她交談。此前,沒有人跟這名婦人交談,「也沒有人關心她的經歷和內心的煎熬」。然而,耶穌卻明白人的心靈深處。祂在乎的不是人的內疚感,而是人心的真誠。耶穌的寬恕「沒有條件,祂既不立定規矩,也不要求補償」。

龍基神父點出,這段福音的重點在於「比我們更為心胸寬大的天主」。祂幫助停滯不前的人重新啟程,開闢道路,引領人走回正途,向前邁進,「敞開未來」。耶穌作出「徹底的革新」,推倒了傳統的秩序,這個秩序的頂端是「一位審判和懲罰人的天主」。「一位在十字架上赤身露體並給予寬恕的天主,將是一個擾亂之舉,祂必將移除人類坐在其上的無數炸彈的導火線」。

天主不只是「全能的天主,更是愛眾人的天父。祂的手指不再對人指指點點,卻在僵硬的人心上寫道:我愛你」。耶穌對犯姦淫的婦人說:「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這句話足以改變人的生命。它意味著過去的種種已不再重要,現在要緊的是未來。「明日可能會有的善遠比昨日的惡更為重要」。天主寬恕人「不是因為祂健忘,而是因為祂予以釋放」。

很多人的生活「有如在心中被判了無期徒刑」,因昔日犯錯的內疚感而被壓垮。但「耶穌打開了我們內心牢獄的門,拆除內心的刑場」。耶穌的言行舉止粉碎了善與惡、有罪與無辜的模式。耶穌的慈悲「引領我們跨越道德的柵欄」。龍基神父最後總結說,眼中只有罪的人必須轉目凝視太陽:「光明比黑暗更為重要,善比惡更有分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四天第一部分默想:生命有賴於奉獻而不是靠財產

blog_1457564374

3月9日,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們在龍基神父的帶領下,繼續進行四旬期避靜。當天上午第一場默想的主題是關於教會財產的透明度、對抗飢餓以及反對浪費食物。龍基神父闡明,對基督徒傷害最大的是神職人員貪戀金錢,而分餅則使他們感到幸福。

龍基神父開門見山地指出,人們有時是如此的飢餓,以致他們想到天主就想到食物。生命在飢餓中開始,凡是生物就會感到飢餓。若我們環顧周圍,會看到四處都有飢餓的人。我們被窮人環繞著,數百萬隻伸出乞求食物的手,他們不是乞求一種信仰觀念。在這種情況下,教會如何回答呢?

龍基神父從《福音》的增餅奇跡中尋找答案,展開他的默想。他分析了這個場景:門徒們要求耶穌遣散群眾,讓群眾自己想辦法充飢。耶穌卻要求門徒們給他們吃的,祂問門徒們:「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耶穌是非常實際的人,祂請門徒們計算一下,而且再三請他們計算。

這項查核工作今天也是向每個門徒,向我提出的:你有多少?多少錢,多少套房?你的生活水平如何?請你們去看看,去查查。你們有多少輛汽車,多少十字架形狀的首飾或戒指?教會不必害怕透明度,應毫無顧慮地説明自己有多少餅和魚,有多少財產。莫忘五個餅,兩條魚。

透明使人變得真實。若你是真實的,你也就自由了。耶穌沒有被任何人收買,祂若不是做了囚犯,就決不會進入有權勢者的宮樓。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往往會想方設法抓住些什麽,好似那些試圖經營財產的修會人員,以為這樣就能製造一種安全感來應付聖召危機。相反地,耶穌的邏輯卻是贈與。《福音》的「愛」就是去實踐「給予」。增餅的奇跡告訴我們,耶穌不在乎有多少餅,祂所希望的是那餅能與眾人分享。

依照一條奇妙的規則,若我的餅成了我們的餅,即使數量少也會充足。相反地,若我緊緊守住我的餅不放,若飽食終日的西方緊緊守住自己的餅、自己的魚、自己的財產不放,飢餓便會開始。我們能讓大地,整個大地吃飽,因為世上有足夠的餅。我們無需再增餅,只要從我們個人做起,與他人分餅便足矣。我們不需要增餅奇跡,只需擊敗自私、浪費食物和少數人囤積的大力士。

龍基神父最後表示,「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路6:38)。在耶穌的許諾中涵蓋了奇妙、無限的百倍恩賜的經濟學,它將一切經濟預算打亂。這使我們感到慰藉,因為終極真理所依循的是贈與的邏輯,而非遵守法律。最終的問題會是:你為生命贈與了多少?生命有賴於奉獻,而不是靠財產。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三天第二場默想:耶穌不是道德說教者,不論人的過去與性別

blog_1457563693

聖母忠僕會士龍基(Ermes Ronchi)神父3月8日下午在阿里恰避靜中心,帶領教宗方濟各與聖座部會神長作四旬期避靜第三天第二場默想。他引用《路加福音》中耶穌與罪婦的事跡指出:「耶穌不是道德說教者,不判斷人;使福音淪為道德主義的是我們」。當天是國際婦女節,龍基神父藉此機會談到教會內缺乏女性臨在的現實,強調耶穌不在乎人的過去及性別,聖神施恩也不論男女。

龍基神父從福音事跡談起。耶穌受邀前往法利塞人西滿家中赴宴,在席間祂打破所有慣例,讓一位眾人眼中的罪婦「用眼淚滴濕了祂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祂的腳,以後抹上香液」(路7:38)。面對西滿的驚訝,耶穌告誡他說:你看,這位婦人由罪人成了「愛得多的被寬恕者」。

龍基神父說:「在法利塞人西滿家裡的筵席上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衝突畫面:虔誠之人遇到娼妓、權貴之人遇到無名之輩、法律遇上馨香、法規遇上愛。耶穌一生都在教導包容和慈悲的目光,而非判斷的目光。西滿錯在他的判斷目光,他將罪過放在人與天主的關係中,把罪過視為宗教的支柱,這是每個時代的道德說教者的錯誤,是歷來法利塞人的錯誤。實際上,耶穌不是道德說教者,祂把流淚和微笑的人,把在肉體上痛苦與喜樂的人放在中心位置,而不是法律。」

「西滿是道德說教者,他從這位婦女身上看到違法的歷史;然而,耶穌卻看到這位婦女從今以後所懷有的深情厚愛。耶穌不忽視她的身份,不假裝不知道,但依然接納她。耶穌沒有忘記這位令祂感動和難忘的婦女;祂在最後的晚餐重複了罪婦的舉動,為祂的門徒洗腳、擦拭。出於愛,人做了天主的舉動;出於愛,天主做了人的舉動,並且以血肉之心來做。」

「在福音中我們看到窮人一詞出現的頻率高於罪人。亞當在犯罪之前首先是一個窮人;我們在犯罪之前首先是脆弱的人,是眼淚的守護人,受到種種限制的束縛。使福音淪為道德主義的是我們,而在起初並不是這樣的。」

龍基神父引用萬努奇(Giovanni Vannuci)神父的話說:「福音不是道德主義,而是令人震撼的自由。福音使我們脫離罪惡的模式,帶領我們進入圓滿生活的典範。」

龍基神父然後微笑地說:「如果耶穌問我:你有看到這樣的婦女嗎?我不得不說:主啊,沒有,在這裡我只看到男性。」

龍基神父強調:「我們一定要意識到這種不符合人類和教會現實的失缺。在福音中不是這樣的,曾有許多婦女跟隨和服事耶穌,到了我們的時代卻看不到她們的身影。是什麼令我們如此恐懼,以致我們必須與女性保持距離呢?耶穌根本不在乎一個人的過去及性別,祂從不按類別或陳規考慮問題。聖神施予人恩寵也不論男女。」

龍基神父最後勉勵聽告解神師不要分門別類地看待人,以免得了「心硬症」,耶穌最害怕的疾病,成為規則的官僚、心靈的文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三天:教會將聚光燈對準天主,她將美麗萬分

blog_1457466205

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在羅馬近郊的阿里恰進行四旬期避靜於3月8日進入第三天。帶領避靜的龍基神父(Ermes Ronchi)當天默想了福音中耶穌的詢問:「人們說我是誰?」「你們說我是誰?」伯多祿充滿信德,回答說:「祢是默西亞。」

「耶穌與門徒們來到一處僻靜之地。那裡沒有了會眾的打擾、人群的喧嚷,只有靜默、孤獨和祈禱。這是他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與天主之間的親密時刻。在這樣的寧靜氣氛中,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這個詢問好似一次民意調查。耶穌然後又問:『但你們說我是誰呢?』耶穌以這種方式告訴祂的門徒,祂不滿意人們所說的,因為信德不能因道聽途説而增進。」

龍基神父表示:「耶穌所尋求的答案不是言語,而是人;祂需要的不是定義,而是親身參與。祂問的是:當你遇到我後,在你身上發生了什麼?耶穌是心靈的老師,祂不給人授課,不提供答案,只是小心謹慎地指引你發現自己的內心。我希望你能如此回答:祢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際遇!祢是我遇到的最美好的知己!」

「耶穌所關心的是祂的門徒是否敞開心靈,能否像聖伯多祿那樣,宣認基督是生活的天主子。耶穌繼續對門徒說:『你們真的想知道關於我以及關於你們的事嗎?我與你們訂個約會:有個人將被釘在十字架上,將被高高舉起』。但在此之前,在聖週四,基督還有另外一個約會:祂將謙卑自抑,拿著毛巾俯身為祂的門徒洗腳。聖保祿說得對,基督宗教是絆腳石和愚妄。我們現在明白了耶穌是誰:祂親吻背叛祂的人。祂不傷害任何人,祂撕裂自己。祂不流任何人的血,祂自己流血。祂不犧牲任何人,卻犧牲自己。」

門徒們在耶穌向他們發問時,尚未不明白他們的老師會發生什麼事。因此,耶穌嚴厲囑咐他們不要把這事告訴人。龍基神父強調:「這個嚴格的命令,關乎整個教會,因為有時我們所宣講的是一種扭曲了的天主面容。我們這些聖職人員似乎都一樣,同樣的舉止、話談和衣著;但人們會要求我們談談我們自己對天主的經驗。因此,真正的基督並非如我所說的那樣,而是我所體驗的那樣。」

龍基神父最後總結道:「我們不是天主與人類的媒介,真正的媒介是耶穌。我們應該效法洗者若翰,為基督預備道路,然後給祂『讓路』。你們想想,教會若不把聚光燈對準自己,而是對準至高者天主,她將美麗萬分。我們的路還沒有走完,還需不斷地衰微。耶穌沒有說『你要背起我的十字架』,而是說『你要背起你的十字架,背起你們各自的十字架』。天主的夢想不是看著一望無際的男女老少背著各自的十字架前行,而是看到人們走向美好、快樂和有創意的生活。這樣的生活需要辛勤勞苦和鍥而不捨,但這也是甜美、光明的代價,因為基督必將在第三日復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四旬期第四主日三鐘經:耶穌教導我們要「慈悲如同天父」

blog_1457436665

3月6日(四旬期第四主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友舉行三鐘經祈禱活動。教宗談到當天福音中蕩子回頭的比喻,指出天主永無止境地愛我們,始終準備迎接和擁抱我們。

當天的福音記述了蕩子回頭的比喻,更好地說,是「慈悲父親」的比喻。在這個比喻中,父親對小兒子離家出走的決定所具有的容忍態度最令人感動。同樣地,天主也這樣對待我們,祂允許我們犯錯,因為祂在創造我們時給了我們自由的大恩典。教宗坦言道:「這項恩典常常令我驚歎不已。」

教宗說:「父親與小兒子的分離只是身體上的分離,祂其實始終把小兒子放在心上,滿懷信賴地等待他回來,在路邊張望以期能看到他。有一天,兒子離得還很遠時父親就看見了他(路15:20)。這意味著父親每天都爬到高處,看看兒子是否歸來!他一看到兒子便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擁抱他,親吻他。多麼溫柔的父親啊!這個兒子犯下如此大錯,父親卻這樣接待了他!」

「大兒子看到父親這樣,便感到氣憤,拒絕入席以示抗議,因為他不明白也不認同這種善待有錯弟兄的做法。然而,父親對大兒子也懷有同樣的態度,他走出去招呼大兒子,告訴他:『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透過這個比喻,我們可以隱約看到隱藏在其中的第三個兒子—耶穌。

教宗解釋說:「這位聖子兼僕人延伸了天父的擁抱與心腸。天父接納蕩子,洗淨他腳上的泥土,為慶祝寬恕而擺設筵席。耶穌教導我們要『慈悲如同天父』(慈悲禧年格言)。」

「比喻中父親的形象揭示了天主的心腸。天主是慈父,藉著耶穌祂永無止境地愛我們,在我們犯錯時一直等待我們悔改。天主是父親,當我們認為自己可以不需要祂而離開祂時,祂等待我們歸來,時刻準備擁抱我們,無論發生什麼事。天主就如福音中的父親那樣,當我們迷失時祂仍然視我們為祂的子女,當我們回到祂身邊時祂會溫柔地跑上前來迎接我們。當我們自認是義人時祂會和藹地教導我們。我們所犯的錯,即使再大,也不能傷害天主之愛的忠誠。」

教宗最後說:「藉著修和聖事,我們總能重頭再來;天主將接納我們,恢復我們身為祂子女的尊嚴,並鼓勵我們說:前進吧!願你平安!起來,前進吧!」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與教廷部門神長四旬期避靜:「你們找什麽?」

blog_1457436083

3月6日下午至11日,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於在羅馬近郊阿里恰參加四旬期避靜活動。聖母忠僕會會士埃爾梅斯‧龍基神父(Ermes Ronchi)帶領今年的避靜活動,默想主題是:「福音率直的提問」。

3月6日下午,龍基神父帶領避靜的第一個默想題目取自《若望福音》:「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麽?』」(若1:38)。隆基神父建議參加避靜的神長們在這幾天當中靜下心來,聆聽天主的提問:不再是詢問主耶穌,而是讓耶穌來詢問我們。「我們不要馬上急於尋找答案,而要停下來仔細思量祂的提問,福音率直的提問。耶穌的提問本身已經是一種啟發,是要求我們皈依的另一種方式」。

隆基神父表示:「耶穌不但透過言語,更是透過提問對我們進行信仰教育。四部福音引用耶穌的提問多達220個,提問並非粗暴的交流,它使對方不陷於沉默,而參與交談;他參與交談,同時卻能保持自由。耶穌本身就是一個提問。祂的生命與死亡邀請我們省思萬物的最後終向,思索什麽才是幸福生活。答案仍然是耶穌。」

「耶穌問我最大的渴望是什麽,祂首先不要求我們放棄或做刻苦,不要求我們犧牲自己,盡超出我們能力所及的義務。祂首先要求我們收斂心神,去了解祂,認識什麽是我更渴望的事,令我幸福的事。尋求幸福就是尋找天主,熱愛天主源自發現基督的美善。天主吸引我並非因祂的大能,祂的永恒或完美,而是藉著基督的面容和事跡吸引我。基督是生活美好和有福的人,沒有一個人像祂那樣自由,從未有任何人如同祂那樣仁愛。祂就是喜訊,告訴我們人人都能度更美好的生活。這個秘訣能在福音那裡找到。」

「信德是尋找一個使人心靈能感覺到的天主,使人心靈快樂的天主,祂的名字是喜樂、自由和美滿。天主是美善的。我們該當宣講一個美善、令人渴望及有趣味的天主。我們或許使天主的面容變得貧瘠,有時我們把祂的面容貶抑為不幸,棄置在往昔和人的罪過中。我們也許崇敬並朝拜一個天主,但祂不是參與我們生活,與祂子女一起歡笑和玩耍的天主。」

最後,隆基神父總結說:「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有參與感的天主。天主也會對我們的聖堂有所厭煩。讓我們恢復祂的光輝面容,尊奉祂為一個該當得到欣賞、令我們心滿意足及渴望的天主。這將有如在光源下暢飲天主無限的光輝那樣。你們找什麽?為誰而行走?我尋找一個令人渴望的天主,為那令人心靈幸福的一位行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