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食物不是私有財產,讓我們想想戰爭中的孩子

瑪竇福音14:15-19

到了傍晚,門徒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時候已不早了請你遣散群眾罷! 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耶穌卻對他們說:「他們不必去,你們給他們吃的罷!」門徒對他說:「我們這裏什麼也沒有, 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耶穌說:「你們給我拿到這裏來!」遂又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然後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

2019年3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活動中,講解了《天主經》的第二部分。他表示,食物不是私有財產,而是有待分享的天賜恩典。我們在向天主提出需要時,使用了一個散發家常飯菜香的詞語—「食糧」。

教宗談及《瑪竇福音》中關於「五餅二魚」的奇跡指出:「耶穌教導我們為全人類弟兄姐妹,向天父祈求每日的食糧。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當今世界的許多饑餓兒童,這對我們十分有益。」

教宗繼續說:「我們與許許多多的男女祈求日用食糧,對他們而言這個祈禱是哭泣之聲,而且常常在內心哭泣,伴隨著每日的焦慮。即使在今天,有多少父母為明天孩子沒有足夠的食物而輾轉難眠!讓我們設身處地的想像一下,這個祈禱不是發生在一個舒適安全的公寓裡,而是一個需要應對的缺衣少食的房間內。耶穌的話具有全新的力量。基督徒的祈禱從這個層面出發。這不是要做苦行者,而是基於事實出發,從內心出發,從需要幫助的人的切身需求出發,與那些沒有生活必需品的人分享。」

教宗方濟各強調:「為存活而必要的食糧也意味著水、醫藥、家庭和工作。基督徒在祈禱中要求的食糧不是『我的』,而是『我們的』。這就是耶穌所願意的。祂教導我們不僅要為自己求,也要為全人類弟兄姐妹求。如果你不這樣做,《天主經》將不再是基督徒的祈禱。如果天主是我們的天父,我們若沒有彼此手牽著手,如何去面見祂呢?如果祂給我們的食糧被我們據為己有,我們如何自稱祂的子女呢?這個祈禱包含同理心和互助的態度。透過我的饑餓,我也感到眾人的饑餓,於是我祈求天主滿足他們的所需。耶穌以這種方式教導祂的團體、祂的教會,把所有人的需求帶到天主面前,並對祂說:『我們都是祢的子女,父啊,憐憫我們吧!』」

教宗強調:「我們向上主祈求的食糧有一天會控訴我們,它將指責我們缺乏將麵包掰開與近人分享的習慣。」

教宗方濟各也談及《若望福音》關於五餅二魚的記載:「在一群饑餓的人中只有一個孩子願意分享他的食物:五個餅和兩條魚。耶穌將他的慷慨舉動進一步擴大,那個孩子理解了《天主經》的教導。那一天耶穌所行的真正奇跡不是增加數量,雖然這是真的,而是分享。『把你們有的給我,我來行奇跡』。藉著增加所奉獻的餅和魚的數量,耶穌預告了感恩祭的聖體中自我的奉獻。事實上,只有聖體聖事才能滿足無盡的饑餓和對天主的渴望;天主激勵著每個人,包括尋找日用食糧的人。」

最後,教宗在問候各國朝聖者時表示:「按照每年的慣例,3月29日星期五開啟傳統的《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晚上5時聖伯多祿大殿內將舉行懺悔禮儀。在這特別的機會,對於那些祈求天主的慈悲並在修和聖事中領受這慈悲的人而言,我們的聖堂保持長時間開放是多麼重要。」

飢餓孩童參考數字

也門於2015年爆發戰爭,至少有85,000名兒童死於營養不良和疾病。人道救援組織「拯救兒童」指出,超過1千萬名未成年人無法得到適當的藥物治療。聯合國的數據顯示,今年將有大約2百萬名兒童急需對抗嚴重營養不良的問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表示,有1130萬名未成年人仰賴人道救援物資來維繫生命。

敘利亞跟也門一樣戰亂不斷。從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誕生了約5百萬名孩童,整體來說,目前有將近8百萬孩童被捲入危機。就最幼小的孩子來看,主要死因是地雷。敘利亞的人道危機在全球範圍內是數一數二嚴重,將近2萬名5歲以下的幼兒處於極度營養不良狀態,性命垂危。長年戰亂也導致百性難以取得基本的社會服務,超過2百萬兒童無法就學。很多孩子被迫從事危險工作或是早婚。

南蘇丹從2013年起戰火連天,饑荒更令情況雪上加霜。將近7百萬人面臨糧食高度不安全的危險,其中有86萬人未成年。戰爭尤其導致穀類生產大幅減少,聯合國糧農組織指明前景堪憂,局勢還在持續惡化中。此外,由於缺乏安全的水源,以及醫療衛生服務,痢疾等疾病越來越普遍。

此外,年邁的意大利修女孔切塔(Maria Concetta Esu)身形瘦弱,卻散發勇敢的傳教熱忱,以耶穌之名勤奮地活出愛的見證。4年前,教宗方濟各在訪問中非共和國期間深受孔切塔修女芳表的感動,一回到羅馬就在公開接見活動中談論這點。2019年3月27日,教宗方濟各再次在聖伯多祿大殿前擁抱孔切塔修女,並授予她宗座榮譽勳章,感謝她「在非洲弟兄姊妹之間所做的工作,為生命、為孩童、為母親、為家庭的服務」。

教宗對孔切塔修女說:「透過對妳的表揚,我也想要感謝在世界各地播種天國的種子的所有男女傳教士、司鐸、會士和平信徒。親愛的男女傳教士,你們的工作何其偉大!你們以自身的見證散播天主聖言,『燃燒』生命……。而你們在這世界上並不製造新聞,不會登上報紙的新聞版面。」

教宗繼續說:「負責巴西主教團和全亞馬遜地區教會事務的胡默斯樞機經常探訪當地的城鎮和村莊。他告訴我,每當他到訪一處,就會前去傳教士的墓地;他們很多人英年早逝,因為沒有抗體而患病。胡默斯樞機對我說:『他們全都堪當列聖品。』因為他們在服務中『燃燒』生命。親愛的弟兄姊妹,孔切塔修女在這趟任務結束後將返回非洲,讓我們以祈禱陪伴她。願她的芳表幫助我們所有人在現處的地方活出福音。」

公開接見結束後,孔切塔修女向梵蒂岡新聞網講述說:「與教宗的會晤是天主恩賜的禮物。這是個動力和邀請,激勵我持續為弟兄姊妹,尤其是為貧困弱小者作出更多、更好的服務。信仰是天主的恩典,而這信仰的確實性帶給我們力量,有助於應對最艱難的處境,向弟兄姊妹見證天主對我們每個人的愛。」

孔切塔修女一生奉獻給產婦和嬰孩。她表明:「我在孕婦生產前後照料她們,接生了33,777個新生兒。生命是天主的禮物,我最大的喜樂是感受到參與在這份莫大恩典中,雙手迎接新生命。」最後,孔切塔修女對低生育率的地區發出呼籲,說:「我要鼓勵所有作母親的,秉持責任感接納天主賜給我們的禮物。我祝願你們體會到那一刻的喜樂。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為什麼拒絕他們呢?」

教宗公開接見: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相信天主是父親

「這原是美好的,並在我們的救主天主面前是蒙受悅納的。因為祂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3-4)

2019年3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以這個堅定信念為起點反省《天主經》的第三個呼求:「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教宗說,這個呼求應與前兩個「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的國來臨」作為一個整體來解讀。

教宗解釋道:「我們在呼求『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時,必須以相信天主照料人類和世界為前提。天主首先尋找了人,耶穌尋找稅吏匝凱的事件便是一例。耶穌對他說:『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參閲:路19:5,10)因此,天主的旨意是尋找和拯救迷失的人。」

教宗問道:「你們是否想過,天主在尋找我是什麽意思?我們每個人可能會說:『天主會尋找我嗎?』是的!祂在尋找你!也在尋找我!祂親自尋找每一個人。祂是至高的天主!在這一切的背後蘊含著多大的愛呀!天主愛我們,為我們每一個人和全世界制定了救恩計劃。天主不模棱兩可,不躲在謎題的後面,不以難以捉摸的方式計劃世界的未來。祂清澈透明。若我們不明白這個意涵,我們就無法懂得《天主經》的這第三個呼求。事實上,《聖經》已向我們充分敘述了天主對世界的明確旨意。」

依照這條思路,教宗説明:「在祈求願天主的旨意奉行在人間時,我們並非被要求卑屈地低下頭,好似奴隸一般,而是以轉向一個父親的子女的身份對祂的愛確信無疑。若我們說出這句話時,卻在令我們厭惡的命運面前表示無奈和屈從,那我們就有禍了。相反地,祈禱是全然信賴天主願意我們獲得益處、生命和救恩。因此,《天主經》也要求我們有所行動。」

「這是一種大膽的祈禱,甚至也可說是在進行搏鬥,因為世界上有太多沒有按照天主計劃的現實狀況。我們衆人對此都曉得。借用依撒意亞先知的話,我們能夠說:『父啊,這裡有戰爭、濫用職權和剝削的罪過,但我們知道祢愛我們,因此我們呼求祢: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上主,求祢推翻塵世的計劃,將刀劍鑄成鋤頭,槍矛製成鐮刀;人也不再學習戰鬥!』(參閲:依2:4)。天主願意看到和平。」

「《天主經》邀請我們如同耶穌那樣熱愛天主的旨意,以愛來改變世界。基督徒不相信一種不可抗拒的『天命』,曉得一個救恩有待彰顯。若我們相信天主能夠也願意以善制惡,那麽即使在最嚴峻的考驗時刻仍信從和仰賴祂,便具有意義。」

「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中儘管被世界的罪惡壓垮,因而陷於極度的恐慌中,卻仍舊說:『但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祢的意願成就罷!』(路22:42),遂懷著信賴將自己交付於天父。由於愛,天主可能讓我們走上艱難的道路,經受創傷和痛苦,但祂絕不會捨棄我們。祂將永遠與我們同在,陪伴在我們身旁和内心深處。對有信仰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個希望,更是一個肯定。天主與我同在。」

在結束公開接見活動之際,教宗方濟各向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和馬拉維等地區的受熱帶氣旋伊代影響的災民達哀悼和關懷之情。

教宗說:「這幾天,嚴重的洪災在莫桑比克、津巴布韋和馬拉維各地區帶來哀傷,造成破壞。我向那裡的親愛子民表達悲痛與關懷之情。我將眾多遇難者及其親人託付於天主的慈悲,並為受此災難影響的人懇求安慰和支持。」

與此同時,馬拉維主教團也發表公告稱:「讓我們共同努力,應對襲擊我們的災難,讓我們呼籲所有天主教徒、善心人士、促進發展的機構和國際合作夥伴,幫助我們支持這些陷入災難困境的兄弟姐妹。」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知道我們所需的一切

厄則克耳先知書36:23

我要使我的大名顯聖,即在異民中被褻瀆,即你們在他們中所褻瀆的聖名;當我在你們身上,在他們眼前顯為聖的時候,異民就要承認我是上主──吾主上主的斷語。

2019年2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以《天主經》為主題,特別反省了《天主經》中七項祈求的第一項,「願祢的名受顯揚」。

在這些祈求中,反覆出現了兩個詞語:「祢」和「我們」。

教宗說:「前三項祈求以『祢』為核心: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的國來臨,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後四項祈求以『我們』和我們的日常所需為中心: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救我們免於凶惡。這便是每位基督徒、每個人祈禱的模式。一方面,默觀天主、祂的奧迹和祂的美善;另一方面,要真誠、勇敢的向天主懇求生活所需。」

教宗指出:「耶穌對我們說,當我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瑪竇福音》記載說,『你們的父,在你們求祂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麽』(瑪6:8)。在我們與天主說話的時候,不需要向祂說出我心中所需要的,因為祂比我們更瞭解我們自己!天主就像是一位母親,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孩子的一切:無論他們是高興或傷心,真誠或有所隱瞞。」

教宗說:「基督徒祈禱的第一步是把我們自己交托給天主。在祈禱中如此說:『上主,祢知道一切,甚至不需要告訴祢我的痛苦,我只懇求祢留在我身邊:祢是我的希望。」

教宗說:「耶穌建議我們,在我們祈禱的時候要祈求,但是不要為我們所需要的擔心和憂慮。在《天主經》的第一項祈求,『願祢的名受顯揚』中,我們能感受到耶穌的一切渴望,就是讓所有人都認識“天主的美善和祂的偉大,並愛祂。與此同時,也要祈求天主的名在我們身上、在我們的家庭中、在我們的社團,以及全世界受顯揚。天主使我們成聖,我們也要透過我們的見證,向世界彰顯天主的至聖尊威。」

教宗說:「天主的至聖尊威是一股不斷擴張的力量,耶穌的神聖尊榮向其他人伸展且不斷地擴大,形成一個越來越寬濶的圈子。」

最後,教宗說:「我們不會在不確定的狀況中搖擺不定,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天主愛我們、耶穌為我們獻出了生命、聖神也在我們內。這是一件非常肯定的事。」

教宗公開接見:任何人都不孤獨,因為天主絕不會忘記我們

依49:14-16

熙雍曾說過:「上主離棄了我,吾主忘掉了我。」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出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看哪! 我已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

2019年2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天主經》為主題,反省了我們的「在天之父」。教宗強調,天主愛我們、愛我。即使我們的父母不愛我們,在天上卻有愛我們的天主,世上任何人從未、也絕對無法像祂那樣愛我們。

教宗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話,説明「天主的愛永恒不變」:「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看哪!我已把你刻在我的手掌上。」(依49:15-16)

教宗解釋道:「天主的愛好似一位母親的愛,母親絕不會忘記自己的兒子。要是母親忘記了呢?天主說『我絕不會忘記』。這就是天主完美的愛,我們就這樣蒙受了祂的愛。因此,即使我們在人世間所有的愛都已粉碎,手裡除了灰塵外什麽也沒留下,我們衆人仍總是擁有天主獨特且炙熱的愛。」

談到祈禱的主題,教宗說:「祈禱必須進入天主父的奧秘,明認天主是你的父親,否則你就不要祈禱。倘若我們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父母的形象,我們就必須予以淨化和修正,因為父母的形象出自我們的文化及個人的歷史背景,並影響我們同天主的關係。」(《天主教教理》2779號)

《天主教教理》2779號

「父」是主禱文首先發出的呼聲。然而,若要這呼聲化為我們的心聲,必須首先謙虛地淨化我們的心,揚棄此塵世的一些假象。謙虛之心使我們承認「除了子和子所願意啟示的人」,即「弱小者,沒有人認識父」 (瑪 11:25‐27)。心的淨化涉及我們的「父」「母」形象,此形象出自我們的文化及個人的歷史背景,並影響我們同天主的關係。天主、我們的父,超越受造世界的範疇。借用塵世的觀念放在天主身上,或者用來反對祂,等於製造偶像來朝拜或推翻。向天父祈禱在於進入祂的奧秘,如其所是,就如子給我們啟示的。

教宗表示:「我們每個人的父母都不是完美的,我們也絕不會是完美的父母或牧人,因為我們愛的關係經常被佔有或操縱別人的慾望所污染,因此有時愛的表明能轉為憤怒和仇恨的情緒。這兩個人上星期還相愛得如此熱烈,如今卻彼此恨得要死:這樣的事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因為在我們内的怨恨根源時而會冒出來行惡。天主的愛乃是在天之父的愛,正如耶穌在《天主經》中所教導的那樣,這是一種徹底的愛,我們在現世生活中僅能以不完美的方式感受到這愛。此外,在天上並不意味著一種遠離,而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愛、另一個幅度的愛、不厭其煩的愛及永遠存留的愛。我們只需呼喚『我們的天父』,我們就能蒙受祂的愛。」

最後,教宗勉勵衆人説:「你們不要擔心!我們任何人都不孤獨。即使你在世上的父親不幸忘記了你,而你對他也懷有怨恨,你仍能感受到基督信仰極其重要的經驗:那就是知道你是蒙天主厚愛的子女,人世間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削弱祂對你無限深情的愛。」

教宗公開接見:在天主面前人人都是透明的,讓我們為窮人祈禱

路10:21-22

就在那時刻,耶穌因聖神而歡欣說:「父啊! 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是的,父啊! 你原來喜歡這樣做。我父將一切都交給我,除了父,沒有一個認識子是誰,除了子及子所願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一個認識父是誰的。

2019年2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祈禱不是一種為了自我心安的麻醉,只想到我自己,而是一種為世界上所有窮人求食糧的懇求。」他繼續講解以《天主經》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

關於對「我們眾人的天父」的呼求,教宗反思了耶穌教導我們的祈禱方式。事實上,祂的門徒不會在「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瑪6:5)

教宗說:「耶穌不喜歡虛偽。真正的祈禱是在良心和心靈的私密處完成的:旁人不可知曉,只有天主能看到。這是我和天主之間的事。祈禱厭惡謊言,因為天主洞察秋毫。在天主面前我們沒有絲毫掩飾自己的能力,天主瞭解我們,祂直透良心,我們無處遁形。在本質上,在與天主對話的根源上,存在一種無聲的對話,猶如彼此相愛的兩個人之間的目光交匯:人與天主目光交匯,這就是祈禱。這樣的祈禱永遠不會淪為私密主義(intimismo)。」

教宗解釋說:「基督徒不會把世界關在門外,而是把人、情況、問題和萬事放在心裡,帶到祈禱中。」

教宗進而解釋了在《天主經》中缺乏「我」這個字的表述:「在我們的時代,『我』也許是每個人最關心的事。耶穌教導我們在祈禱時首先把『祢』放在嘴邊,因為基督徒的祈禱是對話:『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的國來臨;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不是我的名、我的國、我的旨意。然後轉到『我們』。《天主經》的整個第二部分都在使用第一人稱複數:『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凶惡。』甚至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例如為消除饑餓而祈求日用糧的表述都是複數的形式。在基督徒的祈禱中,沒有人為自己求食糧,這祈求針對世界上的所有窮人。因此,在與天主對話中沒有個人主義,也不會只呈現自己的問題,好像世界上我們是唯一的受苦者。」

「我們的祈禱若不是以弟兄姐妹的團體名義所做的祈禱,是無法上升至天主那裡的,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體,我們是兄弟姐妹,我們是一個祈禱的子民。有一次,一位監獄司鐸問我一個問題:神父,『我』的反義詞是什麼?。我天真地說『你』。然後我們就開始了爭執。與『我』相對的詞是『我們』,這樣眾人在一起才能和睦共處。」

「因此,基督徒把他周遭人的所有困難都帶到祈禱中,把痛苦,把許多人的面容,如朋友,甚至是敵對者的面容,都帶到祈禱中。如果一個人沒有意識到他周圍有這麼多人受苦,如果他不憐惜窮人的眼淚,如果他對一切習以為常,那意味著他的心是用石頭做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要懇求上主以祂的聖神觸動我們,軟化我們的心。」

此外,教宗表明:「世界的苦難面前,基督並非安然無恙。每一次祂都感到身體和心靈的孤獨、疼痛,祂有強烈的憐憫之心,猶如母親的牽腸掛肚。」教宗引用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指出:「這種動了憐憫的心是福音的關鍵動詞之一。」

最後,教宗補充道:「耶穌也叫我們為那些在表面上不尋求天主的人祈禱。耶穌不是為健康的人,而是為病人和罪人而來的。也就是說,祂的目標是每個人,因為那些自認為健康的人實際上並非如此。如果我們為正義而努力,我們就不會感覺比他人優越:天父使祂的太陽光照義人,也光照惡人。天父愛所有人!」

教宗公開接見:願基督信仰與伊斯蘭的對話成為和平的關鍵因素

2019年2月6日,教宗方濟各以這段話展開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分享2月3日至5日出訪阿聯酋的感想:「當今時代有一股強勁的誘惑,令人誤以為基督徒文明與伊斯蘭文明處於衝突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願意進一步作出清晰又果斷的標記,表明相遇、尊重和對話是可行的。」他指出:「這是一次短暫卻重要的訪問,再續2017年在埃及阿茲哈爾的會晤,在基督信仰與伊斯蘭對話的歷史上書寫了新的篇章,以人類手足情誼為基礎,致力於促進世界和平。」

教宗表示:「這次訪問屬於天主賜予的『驚喜』,與阿茲哈爾大伊瑪目塔伊布在阿布扎比簽署了一份關於人類手足情誼的文件,重申所有男女都蒙召成為弟兄姊妹,因為人人都是天主的兒女。文件也譴責所有形式的暴力,尤其是以宗教動機作為掩護的暴力。若干國家的學校和大學將研讀這份文件,但我也建議你們閱讀、認識這份文件,因為它帶來許多動力,敦促我們在人類手足情誼的對話上向前邁進。」

在亞西西聖方濟各拜見蘇丹王8百週年的機會上,教宗成了首位到訪阿拉伯半島的教宗。教宗方濟各透露,在為期三天的訪問中,他一直想到亞西西聖方濟各。

教宗說:「這有助於我在訪問的不同時刻始終將福音、將耶穌基督的愛放在心上。我在心中謹記著基督的福音、天父為祂所有兒女的祈禱。」教宗祈願:「基督信仰與伊斯蘭的對話成為世界和平的關鍵因素」。

接著,教宗向阿聯酋王儲、政府當局等致謝,感謝他們的熱情款待。此外,教宗也提到臨在於阿聯酋的一百萬基督徒,他們是來自亞洲各國的勞工。教宗此行探訪了阿布扎比聖若瑟主教座堂,在城市體育館主持彌撒,特別為中東和也門祈禱。

最後,教宗說:「我有機會向第一位前往當地的神父致敬,他很長壽,90幾歲了,是那裡許多團體的創始人。他坐在輪椅上,雙眼失明,但滿臉笑容,那是服務上主、行了善事的笑容。我也向另一位9旬長者致意,他還走得動,繼續工作,非常好!我還問候了許多神父,他們在那裡服務拉丁禮、敘利亞瑪拉巴禮、敘利亞馬蘭卡禮、馬龍尼禮基督徒團體,他們來自黎巴嫩、印度、菲律賓等國。」

教宗公開接見:向天主祈禱應如同兒童依恃父親那樣

羅馬人書8:14-16

因為凡受天主聖神引導的,都是天主的子女。其實你們所領受的聖神,並非使你們作奴隸,以致仍舊恐懼;而是使你們作義子。因此,我們呼號:「阿爸,父呀!」聖神親自和我們的心神一同作證:我們是天主的子女。

2019年1月1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中勉勵,我們即使處在困難時刻,在遠離天主的小徑上行走、被世界遺棄並且因内疚而感到無力,我們仍能找到祈禱的力量,以兒童的柔弱之情呼喚「阿爸,父呀!」。當天的要理講授繼續以《天主經》為主題,從呼喚「阿爸,父呀!」的視角反省如何祈禱。

教宗從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的書信談起指出:「在我們祈禱時,天主不會掩面不顧我們,也不會沉默不語,因為祂從未忘記我們,而且永遠信守祂對我們的愛:祂尋找我們、愛我們,看到我們身上的美麗(羅8:14-16)。天主不僅是父親,也如同一位從不間斷愛自己孩子的母親。另一方面,這個母親有一個持續不斷的『孕期』,遠超過人體懷胎的9個月,而且孕育出一份無限循環的愛。對基督徒而言,祈禱只是單純地向天主呼喚『阿爸』、『爸爸』,以兒童的信賴之情稱祂為『父親』。」

教宗表示:「在《新約》中,祈禱似乎要達到實質,直到專注於一個稱呼:『阿爸,父呀!』。聖保祿宗徒在向天主的呼喚中保留了阿拉美語,這是福音的創新。在認識了耶穌並聆聽了祂的宣講後,基督徒不再將天主視為可畏的暴君,對祂不再懼怕,而是對祂心生信賴之情:能夠與造物主交談,呼喚祂『父親』。這種表達對基督徒如此重要,以致經常完整地保留其原始形式:『阿爸』。」

「『阿爸』的稱呼流露出情感和溫暖,讓我們回到幼年時代。」教宗提到一個兒童的圖像,他「完全被一個對他懷有無限愛的父親所擁抱」。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若能好好祈禱,就需要有一顆赤子之心。不可有自滿之心,這樣無法有效地祈禱。祈禱時要如同被抱在父親、阿爸懷中的兒童那樣。」

最後,教宗提到《路加福音》中慈父的比喻:「蕩子被等待他已久的父親所擁抱。這個父親不計較兒子在言語上對他的不敬,只求讓兒子明白他是多麽地想念他(路15:11-32)。我們想像,如果《天主經》是從這蕩子口中誦念的,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話語是多麽能夠讓人獲得生命和力量啊!我們想知道:天主,祢為何只知道愛?難道祢不懂得恨嗎?天主會這樣回答:不,我不懂得恨,我只知道愛。在祢身上哪裡存有復仇、伸張正義和憤怒呢?天主會如此答道:我只知道愛。那比喻中的父親做事的方式令人想到一個母親的心腸。母親尤其能夠寬恕兒子、護著他們、總是理解他們、不斷地愛他們,即使兒子一無是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堅持祈禱,天主必將予以俯聽

路加福音11:9-13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或者求雞蛋,反將蝎子給他呢﹖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

2019年1月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反省了《路加福音》的經文(11:9-13)。教宗表示,我們相信天主將俯聽我們的祈禱,一切祈禱都將獲得俯聽,這就是耶穌邀請我們堅持祈禱的原因。

福音記載,耶穌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教宗強調:「因著聖神的恩賜,祈禱能改變現實或我們的心。因此,祈禱從現在起是克勝孤獨和絕望的勝利。事實上,在生命的盡頭,有一位父親在張開雙臂等待我們。令我們欣慰的是,我們知道耶穌為我祈禱,為我們每個人祈禱,好使我們的信德不致衰退。事實上,耶穌首先是一個祈禱的人,正如我們在不同的福音事件中所看到的:從顯聖容到約旦河受洗,直到死亡。耶穌的整個生命都沉浸在祈禱的氛圍中,這祈禱似乎可以消除最暴力的情緒和復仇的欲望,讓人與死亡的敵人修和。」

教宗說:「一如耶穌其中一位門徒那樣,我們也可以懇求主耶穌教導我們如何祈禱(路11:1)。耶穌首先教導我們的正是《天主經》,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稱呼天主為『天父』。『天父』這個詞,我們應當常常說。我們可以用天父這個詞祈禱良久。我們覺得自己擁有一位父親,祂不是主人,也不是繼父,而是一位父親,是天父。」

然後,教宗詳述幾種祈禱態度:「如朋友不合時宜的求助,意在教導我們祈禱,持之以恆地祈禱。另一個比喻是饑餓的兒子向父親求餅。耶穌說:『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路11:11)。藉著這番話,耶穌清楚表明天主必將俯聽我們,一切祈禱都將獲得祂的垂允。為什麼呢?因為祂是天父,祂不會忘記祂受苦的子女。然而,這些陳述可能令人不解,因為很多次我們的祈禱似乎沒有任何結果。」

教宗解釋說:「多少次我們求了卻並未得到;多少次我們敲門,卻發現門關著?耶穌教導我們,在那個時刻我們要持之以恆的祈禱,不要被打倒。祈禱總是會改變現實。我們要相信天主必將俯聽。唯一不確定的是時間,但我們不要懷疑祂必將俯聽的事實。我們所有人對幸福的渴望有一天必會實現。天主必會為那些日夜向祂哀號的選民伸張正義:那將是榮耀和復活的日子。」

教宗表明:「祈禱能改變現實,我們不要忘記這一點。祈禱必將帶來改變,或者改變事物,或者改變我們的心。祈禱從現在起成了克勝孤獨和失望的勝利。在祈禱結束時,在我們祈禱的時間結束時,在生命的盡頭:會怎麼樣?有一位父親張開雙臂等待著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注視這位父親吧!」

在問候意大利語朝聖者時,教宗要求我們記住自己領洗的日期,若不記得就去問一問家人或代父母。下個主日是耶穌受洗節,聖誕期的結束。因此,這也是一個紀念開啟信仰生活的日子。教宗說:「慶祝領洗的日子非常重要,並將其牢記於心。」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就是發自内心向天父祈求

瑪竇福音5:5-6

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2019年1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了今年的首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解釋《天主經》的含義,這一次論述「山中聖訓」的秘訣(瑪6:5-6)。教宗表明,我們要用心祈禱,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要以見證活出天主子女的身份,不要憎恨別人或論人長短。

教宗指出:「耶穌在山中聖訓中推崇的真福八端為貧窮的人、溫良和哀慟的人、以及内心謙卑的人戴上了幸福的花冠,他們在當時,甚至今天都是些不受重視的人。這就是福音的革命。哪裡有福音,那裡就有革命。福音不讓我們安寧,而是推動我們前行,這就是革命。所有懂得愛的人,那些被置於歷史邊緣的和平締造者則是天國的建設者。這好似耶穌在說:天主藉著愛和寬恕彰顯了祂的大能,你們要心中帶著這個奧跡奮勇向前!」

教宗表示:「這福音的新意是從那顛覆歷史價值觀的關口湧現出來的。法律不是要被廢除,而是需要有新的解釋,重新引向其原始意義。天主的話語應在人的生活中“實現到底。愛沒有止境:人可以愛自己的伴侶、朋友,甚至以一種全然一新的視角愛自己的敵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祂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5:44-45)。」

教宗解釋道:「『你們要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這就是山中聖訓的重大秘訣。不過,我們也要當心,不可將《瑪竇福音》的這些章節視為一種道德上的言論,相反地,應視其為一種神學思想。基督徒並不是要努力成為一個比別人更好的人,而是知道自己同衆人一樣也是罪人。基督徒只是站在新的荊棘叢火焰前、面對天主啟示的人。天主的名字並非不可提及,祂要祂的子女呼喊祂為『父親』,任由祂的大能來更新自己,並且反省祂照耀在這個如此渴望善、如此期待喜訊的世界上的仁慈光芒。」

教宗接著提到:「耶穌教導我們誦念《天主經》,同時也要我們警惕假善人,因為這些人祈禱是為了受到人們的稱讚,這對教會實在是一種惡表。我們多次看到這些人的惡表,他們去聖堂並整天待在那裡,或每天去那裡,然後又仇視別人或以惡言相待。這是一種惡表!他們最好不去聖堂!這樣活著就如無信仰的人一樣。如果你去聖堂,你就要活得像子女、像兄弟那樣,作出真正的見證,而不是反見證。此外,我們在祈禱時不要像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瑪6:7)。許多基督徒以為祈禱就是像鸚鵡那樣對天主説話。絕非如此!要發自内心,以心靈來祈禱。耶穌說,你在祈禱時要如同兒子對他父親那樣向天主祈求,因為天主在你們求祂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瑪6:8)。」

最後,教宗表示:「《天主經》也可以是一種靜默的祈禱,只要我們在天主的注視下牢記祂那慈父的愛,我們就會得到垂允。我們的天主不需要為博得祂的歡喜而作出的祭獻!我們的天主什麽都不需要:祂只要求我們在祈禱中向祂敞開溝通的渠道,好能發現我們永遠是祂至愛的子女。」

教宗公開接見:別讓聖誕節變得世俗化

若望福音1:9-12

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衪已在世界上;世界原是藉衪造成的;但世界卻不認識衪。衪來到了自己的領域,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衪。但是,凡接受衪的,衪給他們,即給那些信衪名字的人權能,好成為天主的子女。

2018年12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講解了聖誕節的「驚喜」概念。

教宗首先問道:「在世俗鼓吹交換禮物的浪潮下,怎樣的聖誕慶祝活動、怎樣的禮物和驚喜能悅樂天主呢?」

為了理解天主的喜好,教宗引領眾人回顧耶穌的誕生。「對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而言,耶穌的誕生充滿驚喜:從天使報喜到逃往埃及,耶穌的誕生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出乎意料的轉變;而在聖誕夜,最大的驚喜降臨於世:至高者成了小嬰孩,天主聖言成了『無法說話』的嬰兒。聖誕節慶祝的是天主前所未聞的奇事,更好地說,我們慶祝的是前所未聞的天主,祂顛覆我們的邏輯和期待。」

教宗指出:「歡慶聖誕節意味著在塵世恭迎從天降下的驚喜。善度聖誕節的意義在於像耶穌那樣親近需要協助的人;如同聖母瑪利亞一般,即使不明白天主的計劃,依然信賴祂;效法大聖若瑟,起身奉行天主的旨意,儘管不如人意。」

「相反地,倘若我們偏好平凡庸俗的慶祝活動,如果聖誕節只是個美好的傳統慶典,以我們自己、而非以耶穌為焦點,就會錯失機會,如同《若望福音》所言,「祂來到了自己的領域,自己的人卻沒有接受祂(若1:11)。」為此,教宗疾呼:「拜託,別讓聖誕節變得世俗化!」

接著,教宗勉勵信友們跟大聖若瑟一樣保持靜默,像聖母瑪利亞那般答覆天主「我在這裡」,效法耶穌親近孤獨者的榜樣,一如牧童那樣走出去與耶穌同在。如此一來,聖誕節將成為真正的聖誕節。

教宗最後祝福所有的人,說:「親愛的弟兄姊妹,祝你們有個愉快的聖誕節,充滿耶穌的驚喜!」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