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在困苦和喜樂中我們都要到聖母瑪利亞跟前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8月2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福傳的熱情”為題的要理講授,這一次將目光轉向瓜達盧佩聖母。教宗指出,墨西哥印第安人胡安·迭戈(Juan Diego)見證了福傳的熱情,是信友們的榜樣;聖母瑪利亞如同天主那樣,特別偏愛純樸和卑微的人。

童貞聖母在民眾生活中的體現

教宗表示:「聖母在瓜達盧佩顯現之前,福音已經傳到新大陸,但福音的傳入也伴隨著世俗利益。那時的福傳不走本地化的路徑,而是倉促地移植,並強行事先已構成的模式,不尊重原住民。相反,瓜達盧佩聖母顯現時,身上穿的是當地人的服裝,說他們的語言,接納並熱愛那裡的文化。」

胡安·迭戈,一個卑微的人

教宗強調:「福音的傳播要使用母語,那是最適合民眾理解的語言。」教宗藉此機會感謝那些母親和祖母們:「她們是最早向子女和孫輩傳授信仰的人。」接著,教宗描述聖胡安·迭戈的形象說:「他是個卑微的人、一個印地安人:天主喜愛透過弱小的人行奇蹟,將目光落在他身上。」

為了宣講需要恆心和耐心

胡安·迭戈所經歷的非凡事件始於1531年,那時他已55歲。有一天他在路上行走,看到天主之母立在山丘上招呼他「我可愛至極的小兒胡安」,並要他到主教那裡要求主教在這個地方建一座聖堂。胡安多次去找主教說話,因為最初主教並不相信他的話,而聖母瑪利亞也多次安慰、鼓勵他。教宗指出:「這就是宣講的辛勞和磨練。」

「儘管有熱情,意想不到的事也會接踵而來,有時來自教會本身。的確,為了宣講只是見證善還不夠,也需要懂得忍受惡。我們要切記:為了宣講只是見證善還不夠,也需要懂得忍受惡,這很重要。一名基督徒既要行善,也要忍受惡。兩者並駕齊驅,生活便是如此。今天也如此,在許多地方為使福音本地化和使文化福音化,都需要恆心和耐心,需要不懼怕衝突,不失去勇氣。我想到一個國家,那裡的基督徒受迫害,因為他們是基督徒,無法順利平安地度自己的宗教生活。」

天主的驚喜

教宗繼續講述胡安的故事。為了相信胡安·迭戈的話及滿足他的要求,主教要他拿出證據來證實聖母的顯現。聖母這樣鼓勵胡安,對他說:「我在這裡,難道我不是你的母親嗎?」教宗表示:「這話真美,多少次在我們悲傷、憂愁及困苦時,聖母也對我們的心靈說:『我在這裡,難道我不是你的母親嗎?』她總是在我們身旁安慰我們,予以我們前進的力量。」

童貞聖母要胡安到山丘上為她摘些花。胡安摘了花藏在斗篷內帶給聖母,然後帶到主教面前。「看,奇蹟發生了:聖母的像出現在斗篷的布面上,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那幅卓越及生動的像,在她的眼睛內還留下當時人物的圖像。這就是天主的驚喜:若我們有意願且聽命,祂就能完成令我們意想不到的事,在時間和方式上我們無法預料。」

朝聖地是安慰及慈悲的綠洲

朝聖堂就這樣建成了,胡安·迭戈也將他的餘生奉獻於接待朝聖者及向他們傳福音的工作。教宗最後表示:「在聖母朝聖地、朝聖的目標及宣講的場所的經歷是美好的,每個人在那裡都感受到是自己的家。信仰在那裡以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以真誠和大眾化的方式體現出來。」

「正如胡安·迭戈所言,聖母垂聽我們的哭泣、撫平我們的傷痛。我們要學會這樣做:當生活遇到困難時,我們去聖母跟前;當生活幸福時,我們也去聖母那裡分享。我們需要前去這些安慰和慈悲的綠洲。在那裡,信仰以母語表達出來;在那裡,我們將生活的勞苦放在聖母的懷抱,帶著內心的平安,也許是孩子般的平安回到生活當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世青節是世界友愛、沒有仇恨或武器的榜樣

圖片:Vatican Media

「正當烏克蘭和世界其他地方在進行戰鬥之際,正當某些隱密的房間裡在謀劃戰爭之際,世界青年節向所有人展現出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一個人人互為兄弟姐妹的世界,一個萬民並肩一起揮舞國旗的世界,一個沒有仇恨、沒有恐懼、沒有封閉、沒有武器的世界!」教宗方濟各8月9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指出,這是前一週里斯本世青節的與會青年所傳達的清晰訊息。世間的大人物會不會聆聽「年輕人渴求和平的這份熱切心願」?

當天舉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保祿六世大廳滿是人潮。這是教宗方濟各今年暑期暫停後的首次公開接見,他的要理講授圍繞著剛結束的第42次國際牧靈訪問展開。教宗此行是前去葡萄牙參加第37屆世界青年節,他表明「青年浪潮」的喜樂氣氛令他受益良多。這喜樂的氣氛也傳到了保祿六世大廳,在場許多年輕人揮舞著各自的國旗。

教宗指出,很多世青節朝聖青年回國時途經羅馬。「看,那些人!哪裡有青年,那裡就有喧鬧聲,他們很會發出聲響!」接著,教宗感謝里斯本教會的「組織和接待」工作,讚許葡萄牙青年「活力充沛」,因著與世界各地其他同齡人一起活出的經驗,而變得更有活力。整個社會都將因此得到益處。

2023年世青節是疫情後的首次全球聚會,「人人都感到這是天主的恩賜」。教宗指出,疫病的全球大流行「對社會行為造成了沉重的影響」,年輕世代受到格外嚴重的打擊。長達數個月的隔離,往往淪為「封閉」,而在里斯本的聚會中,「天主賜予相反的『動力』」,有了「新的開端」。教宗闡明,聖神「讓世界各地青年的心靈和腳步在福音的道路上再次動起來」,帶領他們到葡萄牙首都這座「通過海路進行偉大探險的象徵性城市」。這點絕非偶然!

此外,在本屆世青節,「福音向青年提出了聖母的榜樣」,她在最關鍵的時刻前去探訪表姐依撒伯爾。福音記載,聖母瑪利亞「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參閱:路一39)。教宗強調,聖母「趕忙為我們做事,從不讓我們久等。她是眾人的母親」。因此,今天在天上的母親「引領青年跟隨耶穌的旅途,如同她早在一個世紀前就在葡萄牙法蒂瑪說過的那樣。當時她顯現給三名孩童,把為塵世教會的信仰與希望的訊息囑託給了他們」。

教宗說:「因此,在世青節,我重返法蒂瑪這個聖母顯現之地。我與幾名患病青年同聲懇求上主,求祂醫治這個世界的靈魂疾病,如:傲慢、謊言、敵意和暴力。這些是心靈上的疾病,世界罹患了這些病。我們再次將我們自己、歐洲和世界奉獻給聖母瑪利亞的無玷聖心。我為和平祈禱,因為世界各地有很多戰爭。」

本次世青節,全世界眾多青年興奮地來到里斯本,同時也有一些小團體、一些面對重重困難的青年,例如「背負痛苦經歷的烏克蘭青年團體」。

教宗表明,世青節「既不是度假,也不是旅遊觀光,甚至也不是只求自己好處的靈性盛會」。「世青節是通過教會與生活的基督相遇,青年前去與基督相遇。的確,哪裡有青年,那裡就有喜樂。」

教宗最後念及所有為本屆世青節圓滿成功而付出的人們,再次感謝葡萄牙總統、該國民政當局、全體合作者和志工。教宗懇求童貞聖母瑪利亞的轉禱,求主「降福全世界的青年」。

當天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在所有人誦念《聖母經》的祈禱聲中結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女麥基洛普把基督聖愛帶到澳洲鄉村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6月28日,教宗方濟各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傳教使徒熱忱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這次的焦點是聖若瑟聖心修女會創始人聖女麥基洛普(Mary MacKillop)的生平及芳表。她於1842年出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蘇格蘭移民家庭,自幼蒙召以獨特的方式服事天主。

St. Mary MacKillop

教宗指出,聖女麥基洛普堅信自己被派遣「去傳揚喜訊,邀請其他人與生活的基督相遇」。她解讀了她所處時代的記號,受到吸引去創建多所學校,通過天主教教育來傳播福音。

「她對福音的熱忱的一大特點是她渴望照顧貧困和受排斥者。這催促她前往其他人拒絕或不能去的地方」。1866年3月19日大聖若瑟瞻禮,聖女麥基洛普在澳洲南部開辦了她的第一所學校。後來在該國其它地方和新西蘭的鄉村,陸續開設了其它所學校。

教宗強調了這位聖女的理念,即教育應該促進「人作為個人和團體成員的整體發展,這需要每個老師的智慧、耐心、愛德」。「教育的意義並非灌輸思想,而在於伴隨並鼓勵學生走他們的人性和靈性成長之路,向他們展現出與復活主耶穌的友誼如何開啟心靈,增進生活的人情味」。這番見解在我們當今世代也極為重要,與教宗倡導的全球教育契約相呼應。

此外,聖女麥基洛普的傳教使徒熱忱也促使她創立了多個愛德之家,頭一個便是在阿德萊德的「主顧之家」,以接納那些遭遺棄的青年和長者。聖女麥基洛普在她每天面對的無數財務和機構問題中,格外信賴天主的眷顧。教宗表示,「儘管問題重重,她依然保持冷靜,耐心地背負十字架,視之為其使命的重要部分」。

教宗最後總結道,聖女麥基洛普學會了愛基督的十字苦架,找出應對她時代需求的一套方法。「願她培育青年的努力能在今天啟發我們。願她的轉求能支持家長、老師、要理教員和所有教育者為青年的益處而推進的日常工作。」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運用途徑前,教會需要將人吸引到天主前的心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6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講解「使徒的熱忱」這一主題。今年是傳教主保聖女小德蘭誕辰150週年,聖女的聖髑已在羅馬展出,並在當天的公開接見活動中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展示。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論述了這位聖女的使徒見證,並宣布打算頒布一封關於聖女小德蘭的宗座牧函。

教宗說:「小德蘭是傳教的主保,可是她從未出外傳教。這怎麼解釋呢?她身體孱弱,只活了24年,但她的心充滿激情,有傳教心火。她在日記中提到,傳教是她的渴望,不只是為幾年的時間,而是終生如此,直到世界窮盡。」

「小德蘭是不少傳教士的『靈性姐妹』,她在隱修院以書信和祈禱來陪伴他們,為他們不斷做刻苦。她不張揚,僅為傳教使命祈禱,就如一架看不見的馬達,供給汽車得以前行的力量。」

「不過,小德蘭在修會的生活並不容易,但她以愛和耐心接納一切,為了教會的益處,尤其為了最遙遠的人奉獻她的病痛,甚至是判斷和不被理解。」教宗問道:「聖女是從哪裡得到喜樂和傳教的力量?」教宗於是提到聖女在進入隱修院前的兩段插曲,幫助我們明白上述提問。

「第一個插曲是小德蘭14歲時,家中一件令人不悅的事讓她哭泣,但不久後她忘記一切,重新找到喜樂和愛的渴望。發生了什麼事?在那個夜晚,耶穌為了愛而成了柔弱的人,小德蘭則成了精神上的強健者,這真是一個奇蹟:瞬間她就走出了自我和自憐的牢獄,開始感受到她所說的『愛進入內心,需要忘記自己』。」

「從那時起,聖女將自己的熱心轉向別人,幫助他們找到天主,而不是為自己尋求安慰。讓人愛耶穌成了小德蘭每日力求達到的目標,同時也為別人祈禱,讓他們能夠愛耶穌。聖女寫道:『我願意救人的靈魂,為他們忘記自己,即使死後也願意救人靈。在天上為塵世行善。』」

教宗提到這位里修的聖女在生平中的第二件事,尤其是她對罪人表現出的使徒熱忱。「小德蘭得知一個罪犯要被執行死刑,並聽人們說這罪犯不肯得到信德的安慰。於是,聖女開始為罪犯的皈依熱切祈禱,希望看到懺悔並接受天主仁慈的一個小小記號。死刑執行了。隔天,小德蘭在報紙上看到,這個罪犯在斷頭台前臨刑時,忽然有了一種靈感,要了一個苦像,口親三次。聖女評論道:『他的靈魂將接受那一位的仁慈判決。』」

教宗表示:「這在愛德激勵下的祈禱的力量正是傳教的馬達。傳教士不僅是那些走很遠的路、學習新語言的人,所有在各自處境中做天主之愛工具的人都是傳教士;傳教士乃是透過自己的見證、祈禱和代禱,竭盡全力讓人認識耶穌的人。」

「這才是使徒的熱忱。我們時常要牢記,勸人改變信仰或強迫人接受信仰是行不通的,憑藉的是吸引人:信仰由吸引力而產生,成為基督徒絕非在人的強迫下,而是受到愛的觸動。教會需要像德肋撒那樣的心懷,將人吸引到愛及接近天主的心,而非首先運用如此之多的途徑、方法和結構,有時這讓我們偏離實質。」

教宗最後請眾人懇求聖女小德蘭:「讓我們蒙受克勝自私的恩典,並祈求代禱的熱情,使更多的人受到這種吸引,認識且愛耶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利瑪竇憑藉對話和友誼在中國傳福音

2023年5月31日,教宗方濟各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以使徒熱忱為題的要理講授中論述了可敬者利瑪竇在中國的傳教生活。這位耶穌會士是意大利馬切拉塔人,年輕時就渴望到遠東傳教。自方濟各・沙勿略的時代起,沒有任何一位耶穌會士能夠進入中國。但利瑪竇和他的同伴經過充分的準備後並學習中國語言和風俗,得以在該國南部住下。然而,為了到達北京卻用了18年的時間。

教宗說:「憑著恆心和耐心,在不可動搖的信德激勵下,利瑪竇得以克服艱難險阻、不信任和反對。設想在那個時代,步行或騎馬都需要很長時間,但他仍舊前行。利瑪竇的秘訣是什麼?熱忱驅使他走上哪條路?他始終走在對話和友誼的道路上,與所有遇到的人都如此,這為他宣揚基督信仰敞開了許多大門。」

「結交朋友是利瑪竇生活中的一個特徵。他始終尋找最好的方式來進入中國人的文化與生活,甚至穿上僧侶的袈裟。後來他明白,必須呈現儒家文人的生活型態,穿他們的服裝,而且要研究他們的著作,在與中國社會的文化和習俗的對話中介紹基督信仰。利瑪竇的科學造詣得以在眾博學者當中引起興趣和欣賞。」

教宗指出:「利瑪竇和追隨他的傳教士們的數學和天文學知識促成了西方與東方文化和科學之間碩果累累的相遇,這相遇在對話和友誼的標記下,經歷了一個最愉快的時代。」

「然而,利瑪竇這一切活動的根本動機卻是宣講福音。」教宗表示:「在科學領域贏得的信任使他具有權威將他的信仰內容提出來。不過,他吸引眾人的還有另外的一面。除了教義外,是他在信仰生活、品德和祈禱方面的見證。這些傳教士常祈禱。他們去宣講、去行動,以及做出策略上的舉動,所有這一切,他們都會祈禱。」

「祈禱滋養傳教生活,這是一種愛德生活,不為名利和財富而徹底無私地幫助別人。此外,利瑪竇吸引別人的另一個因素是他生活上的言行一致,這樣使宣講福音具有效力。」教宗說:「我們眾基督徒都是福傳者,因此也應言行一致。我能背誦《信經》,能說出我們信仰上的一切事,但你的生活若與此不符,就毫無用處了。」

「那吸引人的是言行一致的見證:我們基督徒應活出我們所說的,不要裝作像基督徒那樣生活,卻活得像塵世上的人那樣。你們要留意這事,注視這些偉大的傳教士,例如這位意大利人利瑪竇。注視這些傳教士的同時,會看到最強大的力量是言行一致:他們是言行一致的人。」

利瑪竇始終樂於為他人付出辛勞,耗盡精力,去世時只有57歲。教宗談到:「這位偉大的熱忱使徒、耶穌會士在生命的最後時日說,他不知道是為去見天主而感到幸福,還是為不能繼續使命而感到悲傷。」

最後,教宗再次強調利瑪竇在信仰生活上的言行一致:「利瑪竇的傳教精神成了現時的鮮活典範。他對中國人民的愛是一個榜樣;但一條最具現實意義的道路是生活上的言行一致,是他作為基督徒的生活見證。弟兄姐妹們,今天我們每一個人要捫心自問:『我是否言行一致,還是有點馬馬虎虎?』」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關懷中國天主教徒,特別思念受苦的牧人和信友

在意大利華人天主教團體服務的華人司鐸 (圖片:梵蒂岡新聞網)

「我請眾人祈求天主,使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基督的喜訊在其豐滿、美善及自由中,能夠得到傳揚,為天主教會團體和整個中國社會的益處結出果實。」

2023年5月24日星期三,教宗方濟各在陽光滿溢的聖伯多祿廣場上向參加公開接見活動的信友們表達了上述心願。旅居意大利各地華人天主教團體的司鐸們也在場。教宗為在中國的天主教會祈禱日的機會上,特別為這個亞洲國家的全體信徒祈禱。他表示分享他們的「喜樂」和「希望」,也分擔「牧人和信友們」的痛苦,祈願福音在「豐滿」和「自由」中得到宣講。

教宗方濟各提到:「這個在中國和全世界的聖堂及朝聖地舉行的祈禱日適逢進教之佑瞻禮日,在上海的佘山聖母聖殿內,人們非常熱誠地敬禮進教之佑聖母。本篤十六世在2007年寫給中國天主教徒的信函中表達這個願望,在佘山敬禮童貞聖母的這一天能成為全世界天主教徒聯合為在中國的教會祈禱的日子。」

教宗方濟各說:「值此之際,我願意確保這個記憶,並表達對我們在中國的弟兄姊們的關懷,分享他們的喜樂和希望。」教宗也對「那些受苦的牧人和信友」表示「特別思念」,願他們「在普世教會的共融和團結中能體驗到安慰和鼓勵」。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福傳熱忱的勇氣助我們在跌倒後重新站起

圖片:Vatican Media

在宣講福音的熱忱方面,韓國殉道聖人金大建的生平「始終是個說服人心的見證」。2023年5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如此讚許了這位韓國首位本地司鐸、為信仰蒙難的殉道者。教宗當天繼續以傳教使徒熱忱為題的系列要理講授,省思了聖金大建的芳表。

教宗首先解釋道,大約兩百年前,朝鮮半島發生極其嚴重的迫害基督信仰浪潮。當時在那裡,「信奉耶穌基督,意味著不惜以死亡作出見證」。即使在這段猛烈的迫害時期,聖金大建仍勇敢地尋找四散的信友。他們由於害怕被逮捕,被迫保密身份。教宗提到,在當年的背景下,平信徒在傳播信仰上起了關鍵作用。

聖金大建還是個年輕修生時,為那些秘密前往該國傳教的司鐸們提供協助。教宗表示,聖金大建為福音忍受了很大的磨難。「有一回,他在雪中長途跋涉,筋疲力盡地跌倒在地,恐怕就要凍死。突然,他聽見了有聲音說:『起來,繼續前行!』他明白了他在為福音作見證時並不孤單,上主從不離棄他。」

教宗指出,聖金大建堅忍不拔地跟隨基督,為天主子民服務,從而蒙難殉道。對聖金大建而言,基督徒身份可以總結成一個詞,即:「耶穌的門徒」。「事實上,作上主的門徒,意味著跟隨祂,走上祂的道路,而這蘊含了為福音獻出生命」。基督徒因其本質是傳教使徒和見證人,如同耶穌是天父的傳教使徒和見證人那樣。「從五旬節那天起,每個基督徒團體都從聖神那裡領受這個身份,整個教會也是如此」。

基督徒如果圓滿地活出福音,他就能為信仰作見證,使之成為「具有傳染力的信仰」。「福傳的熱情」正是由此而生,縱使身處逆境也不例外。「相反地,這在逆境中反倒變得更有價值。聖金大建和其他韓國信友展現出,在迫害時期作的信仰見證能結出更多的信仰果實」。

說到聖金大建倒在雪地裡差點凍死、聽到聲音後重新站起來的經歷,教宗表明,當我們跌倒時,傳教使徒熱忱的勇氣幫助我們重新站起來。聖金大建在雪地中跌倒、失去意識,聖伯多祿宗徒跌入罪惡、三次不認主基督,這一切教導我們,就算跌倒也能重新站起來。

「我們之所以能站起來,是因為主耶穌從不離棄我們。祂總是在我們身邊,鼓勵我們,牽著我們的手。而且,祂不斷對我們說:『站起來,往前走!』」

教宗強調,主耶穌是從死者中復活的那一位。正是因著祂的逾越奧跡,我們得以在每次跌倒後重新站起來。「這是讓我們能前行的力量泉源」。

教宗最後期勉信眾效法聖金大建的榜樣,不要氣餒,「不要被奪去福傳的甜美喜樂」,卻要懷著耶穌基督恩賜的力量,向前邁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聖愛促使聖方濟各沙勿略前往最前沿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5月1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的要理講授繼續以傳教熱忱為主題,提出了聖方濟各沙勿略的榜樣。「基督聖愛的力量促使聖方濟各沙勿略前往最前沿,儘管不斷感到疲憊、面對危險,他依然克服挫折、失望和氣餒。事實上,天主聖愛給了他安慰和喜樂,助佑他跟隨、事奉上主,直到最後」。

聖方濟各沙勿略是天主教會的傳教主保。教宗讚許他不論身在何處,都殷切地照顧病患、窮人和孩童。「他緊湊的工作始終伴隨著祈禱,以及與天主的共融」。

教宗指出,不僅為傳教士,而且為年輕人來說,聖方濟各沙勿略都是個好榜樣。這位聖人在貧困中常懷勇氣,「為傳教使命竭盡全力」,作了許多驚人的努力。在讚許聖方濟各沙勿略的同時,教宗也向所有傳教士表示讚賞,他們在基督信仰和基督聖愛的激勵下,一直奉獻自己、幫助他人。「我們在今天的傳教士身上看到這份勇氣。他們雖然沒有搭船,卻搭乘飛機,而且有勇氣走出去」。

聖方濟各沙勿略於1506年出生在西班牙北部落魄的貴族家庭,他之所以在巴黎大學求學,是為了得到報酬優渥的職務,以確保未來生活無虞。然而,他在學校遇見了聖依納爵,從而「活出嶄新且深刻的靈修經驗」。教宗解釋了聖方濟各沙勿略成為耶穌會士,以及被派往東印度福傳的始末。

從那時起,一批批為數眾多的熱忱傳教士準備好承受無比的艱難和危險,前往遠方接觸他們完全不認識其文化和語言的人群。教宗指出,這些傳教士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強烈渴望讓耶穌基督和祂的福音廣為人知。

接著,教宗回到聖方濟各沙勿略的生平:他抵達印度果亞後,並未在那裡停下腳步,而是前往印度南部海岸向貧困的漁民宣講福音,教導孩子們要理和祈禱,施行洗禮,治療病患。某天晚上,聖方濟各沙勿略在宗徒聖巴爾多祿茂的墓前時,感到必須走到更遠的地方。於是,他前往印度尼西亞群島,兩年內在那裡建立了好幾個基督徒團體。聖方濟各沙勿略把要理翻譯成當地語言,以歌唱的方式教導人們。

教宗邀請信眾閱讀聖方濟各沙勿略的書信,好能明白他的心情。聖人寫道:「危險和苦難,我心甘情願忍受著,只為了愛我們的天主上主,服事祂。這些在極大的神慰上是富饒的珍寶。」(1548年1月20日)

後來,聖方濟各沙勿略去了歐洲傳教士還沒到過的日本。教宗說:「由於氣候、反對和不懂語言的緣故,在日本的三年非常艱苦。」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所灑播的種子將會結出碩果」。教宗指出,在日本,「聖方濟各沙勿略得知,對於在亞洲的傳教使命來說,另一個關鍵的國家是中國」。「因其文化、歷史和偉大,中國實際上在世界的那個地方起主導作用」。

正因如此,聖方濟各沙勿略回到果阿,不久後啟程,希望能進入華夏大地,但是未能如願以償。聖方濟各沙勿略於1552年在上川島安息主懷,年僅46歲。教宗說:「聖方濟各沙勿略在塵世的旅途就這樣結束了。」

在要理講授的最後,教宗讚許這位聖人的榜樣:他勤於祈禱、與基督共融,直到塵世生命的結束。教宗說:「願上主賜給我們大家福傳的喜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歡迎科普特正教會宗主教:您的來訪增進共融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5月1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與科普特正教會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相會,先是予以擁抱,再來是親吻宗主教的聖牌,接著在翻譯人員的協助下寒暄問暖。然後,這兩位領導人一同走向安置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的座位,並肩而坐。在陰雨綿綿的早晨,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眾領受了教宗方濟各和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的降福。

恰恰在十年前,貝爾格里奧剛當選伯多祿繼承人時,塔瓦德羅斯宗主教前來梵蒂岡拜訪教宗方濟各。如今,他們兩人再次在梵蒂岡舉行會晤,而且相遇的日子不僅落在他們兩位領導人首次會面的十週年紀念日,也適逢他們的前任、保祿六世與謝努達三世宗主教歷史性會面的五十週年紀念日。半個世紀前,這兩位教會領導人正是在5月10日這一天簽署了有關基督論的聯合宣言。

為此,教宗方濟各當天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沒有講授要理。他開門見山地說:「親愛的朋友、弟兄,我感謝您接受了我在這雙重紀念日上的邀約。我懇求天主聖神的光照亮您在羅馬的訪問,您將在這裡舉行的重要會晤,特別是我們的個人談話。」

教宗由衷感謝宗主教「致力於增進科普特正教會與天主教會之間的友誼」。他回憶起2013年的首次會晤:當時塔瓦德羅斯宗主教提議於每年5月10日慶祝「科普特信友與天主教徒的友誼日」。教宗放下稿件,說:「從那時起,我們年年慶祝這日子,互通電話、表達問候。我們一直是很好的弟兄,從來沒有吵架。」

接著,教宗邀請主教、信友、科普特正教會代表團和所有的人,同心合意地懇求全能的天主,「懇請科普特教會諸位聖人和殉道者的轉禱,好使我們獲得助佑、增進共融,在唯一且聖善的信望愛三德的關係上成長」。教宗說:「我籲請在場眾人祈求天主祝福塔瓦德羅斯宗主教在羅馬的訪問,護佑整個科普特正教會。」

在這個慶祝相遇的日子,教宗也不忘「數年前在利比亞海灘的殉道者」。2015年,21名基督徒在利比亞海灘上被自稱為「伊斯蘭國」的聖戰分子斬首,他們臨死前低聲呼喚著基督的名字。教宗說:「科普特教會的殉道者,就是我們的殉道者。」

塔瓦德羅斯宗主教以阿拉伯語發表了致詞。他向教宗轉達了神聖主教會議成員和科普特正教會所有機構的問候。宗主教讚許教宗「在這段服務期間在所有領域為全世界做的一切,並祈求基督保佑教宗健康長壽」。

除了十年前在梵蒂岡的會面以外,塔瓦德羅斯宗主教也提到教宗方濟各2017年對埃及的訪問。宗主教稱之為對整個國家的「莫大祝福」。「我們在生命的道路上攜手同行。雖然我們有所不同,但是在我們內都有基督的愛,在我們身邊都有我們的宗徒前輩和諸位聖人引導我們前行」。

隨後,教宗問候了講不同語言的朝聖者,敦促信友們在聖母月時常懇求聖母代禱,並將「飽受磨難的烏克蘭」託付於聖母。

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教宗邀請在場眾人與塔瓦德羅斯宗主教一同誦念《天主經》。最後,教宗與宗主教先後頒賜了降福。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搭建人性的橋樑時絕不要忘記基督信仰之根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5月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回顧了他上個星期對匈牙利的牧靈訪問,向聚集的人群特別講解了匈牙利人民及其國家生活的兩個重要方面:根和橋樑。

基督信仰的根源

教宗強調:「在他的匈牙利使徒牧靈之旅中,看到如此多謙遜和勤勞的人自豪地珍惜與他們的根源的紐帶,在這些根源中,最重要的是聖人:是那些為人民獻出生命的聖人;見證愛的福音的聖人,以及那些在黑暗時代帶給人光明的聖人;許多歷史中的聖人在如今敦促我們要克服失敗主義的危機和對明天的恐懼,謹記基督是我們的未來。」

接著,教宗指出,匈牙利人民基督信仰的根基在歷史中經受了考驗。他說:「他們的信德經過了烈火的考驗,在上世紀無神論政權的迫害時期,基督徒遭到暴力鎮壓,主教、神父、修會會士和平信徒被殺害或被剝奪自由。」教宗說:「儘管有要砍倒信仰之樹的種種企圖,但根卻完好無損:一個躲藏起來的教會仍然堅定不移,許多神職人員被秘密祝聖,他們在工廠做工為福音作見證,而祖父母們則在家庭和社會中默默傳播福音。」

建設橋樑

隨後,教宗講到匈牙利人民及其國家的第二個方面:橋樑。教宗指出:「布達佩斯以三座跨越並連接城市各個部分的橋樑而聞名。他提到他在匈牙利是如何強調“歐洲的使命,即被稱為『和平的橋樑』的使命,就是去包容分歧並接納那些敲門的人。」他說:「從這個意義上講,為許多來自鄰國烏克蘭的難民搭建的人道主義橋樑是多麼美好啊,使我有幸能見到他們,並讓我欽佩匈牙利教會的巨大仁愛慈善網絡。」

教宗還指出:「匈牙利人民也非常致力於為明天建造橋樑,並關註生態。教會蒙召去建設更多的橋樑,因為基督的宣講不能只是重複過去,而總是需要更新,以幫助我們這個時代的男女重新發現耶穌。」

最後,教宗將匈牙利託付於「匈牙利之后」及「和平之后」聖母瑪利亞,並提醒所有在場的信眾: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也在日常生活中建設橋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專頁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