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週四:教宗在帕利亞諾監獄主持主的晚餐彌撒

2017年4月13日聖週四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帕利亞諾(Paliano)監獄主持「主的晚餐」彌撒,並在濯足禮中為幾位服刑人士濯足。在此前夕,教宗接受意大利《共和國報》專訪,表明教會必須做遭排斥者和被棄絕者的近人。

教宗在這幾年的聖週四都去監獄探訪服刑人士,今年也如此。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麽?

教宗答道:「耶穌論述公審判時說:『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瑪25:36)。耶穌的話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說的,尤其是對身為眾人父親的主教說的。」

探訪服刑人士已經成為教宗方濟各牧職中的一項慣例。教宗對此表示,他這樣做是受到了聖座前國務卿奧斯定‧卡薩羅利(Agostino Casaroli)樞機的影響。

教宗說:「卡薩羅利樞機還是神父時曾多年在少年管教所從事使徒工作。每個週六晚上,他都乘公車前往少年管教所,聽孩子們辦告解並與他們一起玩耍。孩子們叫他奧斯定神父,但沒人知道他的來歷。當時處於冷戰時期,當他首次在東歐國家完成外交使命之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見了他。談話結束時,教宗問他:『請告訴我,你還去探訪那些孩子嗎?』『是的,聖父。』『麻煩你,請你永遠不要遺棄他們!』這是這位好教宗留給卡薩羅利的遺言。」

監獄並不是一個令人快樂的地方,教宗方濟各到那裡是要帶去和平及希望的訊息。

教宗接著說:「有時,虛偽使人只把服刑人士視為犯了錯的人,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坐監。然而,我再次重覆,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虛偽叫人不去思考改變生活的可能性。」

教宗進而談到監獄的另一層意義,說:「若我們封閉在自己的偏見内,或成為一種虛假福利偶像的奴隸,在意識形態的規則中打轉,絕對依賴那壓迫人的市場規律,其實我們就是待在個人主義和自負的狹隘牆壁内,失去那使人自由的真理。我們絕不可把指責別人的過錯作為隱藏自己内在矛盾的藉口。」

教宗方濟各探訪帕利亞諾監獄圖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主持聖油彌撒:福傳應充滿喜樂

2017年4月13日聖週四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祝聖聖油彌撒(Chrism Mass),準備踏入逾越節三日慶典。羅馬教區的司鐸們圍繞著教宗,重發他們的司鐸誓願。教宗勉勵他們將福音的喜樂傳給世人,意識到福傳既不可是傲慢的,也不可是嚴苛的,因為真理已降生成人,成了柔情。

教宗向司鐸們提出諸多建言。他首先論及彌撒講道說:「司鐸在講道時要儘量言簡意賅,運用那觸動他子民心靈的喜樂,引用上主在他祈禱時感動他的天主聖言。如同每一個傳教的使徒那樣,司鐸以他全部的生命使宣講充滿喜樂。」

教宗表明:「最能令我們喜樂和傳達喜樂的正是那些最微小的細節。藉著這些微小細節,人們可感受到司鐸樂於幫忙,也敢佔用他的時間。福音在被宣講的行動中成了喜樂又慈悲的真理。但願沒有人會試圖將福音的這三大恩寵切割開來,它們分別是:福音沒得討價還價的真理;無條件施予所有罪人的慈悲;以及具有包容性的內在喜樂。」

「喜訊的真理絕不能只是抽象的真理;這種真理無法在人們的生活中圓滿實踐出來,因為書裡印的字句令他們覺得更為舒坦。喜訊的慈悲絕不能成為假憐憫,讓罪人陷於他的不幸,因為沒有人伸手扶他站起來,陪伴他推進他的使命。宣講絕不能是悲傷或是中性的,因為它是全然個人喜樂的表現:『喜訊是天父的喜樂,祂不願意失去祂的任何一名子女』(《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37號)。」

教宗接著提出新皮囊的三個圖像,解釋該如何妥善保存喜訊,以免它變酸。第一個圖像是加納婚宴上的石缸,它充分反映聖母瑪利亞這個完美的皮囊。

教宗對司鐸們說:「親愛的各位,缺少聖母瑪利亞,我們便無法在我們的司鐸生活中向前邁進!『她是天父卑微的婢女,喜樂歡躍地讚頌天主』(《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86號);她是樂於助人的聖母,她無玷的腹中剛懷了生命的聖言,便立即動身往見表姐依撒伯爾,服侍她。聖母富有感染力的圓滿,幫助我們克勝恐懼的誘惑:那誘惑使人不敢將自己裝滿,害怕再多裝一點,不是嗎?那膽怯讓人不敢走出去向他人傳揚喜樂。」

第二個圖像是撒瑪黎雅婦人用來給耶穌解渴的水罐。它是愛的「具體表現」,最佳代表人物是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

教宗說:「她從具體事物出發,以她的笑容、她親手觸摸創傷的態度,把喜訊帶給了所有人。她親手觸摸創傷的態度就是司鐸對病人、對絕望者的撫慰。司鐸是柔情的人,具體而柔情。」

喜訊的第三個圖像是上主被刺傷的聖心的巨大皮囊。

教宗指出:「我們必須從祂身上學到,我們向赤貧者傳報大喜樂時,若不秉持尊重、謙遜,乃至於受辱的態度,就無法成功。福傳不可傲慢,它必須是具體、柔情且謙虛的:這樣福傳才會充滿喜樂。福傳不可傲慢,真理的正直絕不能嚴苛,因為真理取得肉軀,成了柔情,成了嬰孩,祂成了人,並在十字架上成了罪。」

教宗在這台彌撒中祝聖了候洗聖油、病人聖油和聖化聖油,以供未來一年施行聖事使用。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談説天地》:鄭生來神父(香港教區)

今集主持人梁樂彥(Rodney)請來一本已經有超過35年歷史、踏足中國教會的天主教雜誌「驛」的創辦人鄭生來神父,與我們分享他創辦這期刊的點滴,鄭神父也會跟我們談及這份雜誌為中國教友及香港教友帶來了什麼益處。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的希望來自十字架

恭選聖若望福音

那時,耶穌向門徒說: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裏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在現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於永生。

2017年4月1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教宗繼續論述基督徒的希望,講解了塵世的希望與十字架的希望。教宗表明,基督徒的希望從十字架上誕生,而且永遠存在;塵世的希望終將破滅。

教宗說:「耶穌給世界帶來一個新希望,這希望有如一顆生長的種子逐漸成長茁壯,有如『一粒麥子,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參閲:若十二24)。耶穌就是這顆麥粒,祂在逾越奧跡中奉獻自己的生命,將我們的罪轉化為寬恕,我們的死亡轉化為復活,我們的畏懼轉化為信賴。」

「這就是為什麽在十字架上能產生且不斷產生我們的希望;為什麽與耶穌同在我們的各種黑暗就能變成光明,各種失敗化為勝利。若我們以耶穌為希望,我們就能逐漸發現得勝的生活方式就是那顆種子的作為,那種謙卑的愛。」

教宗解釋說:「沒有其它途徑能戰勝惡及給予世界希望。可是,你們會對我說:『不,這是一種失敗的思維!』這看似是一種失敗的思維,因為誰若愛就會失去權力。你們對此想過沒有?愛會使人失去權力,給予則使人放棄某些東西。可見,愛是一份恩典。」

「事實上,死去的種子、謙卑的愛是天主行事的途徑,只有這個途徑能結出果實。我們的情況也如此:佔有慾總是推動我們想擁有更多別的東西;我得到一個物件,馬上又想得到另一個更大的物件,我永遠不會滿足。這是一種不好的渴求,不是嗎?」

「你擁有越多就越想得到更多。這是惡習。貪得無厭的人永遠吃不飽。耶穌乾脆指著他們說:『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若12:25)。你若貪得無厭,喜愛擁有許多財物,那麽你就會喪失一切,甚至你的性命。這就是說:愛惜自己並為自己利益而活的人只能自鳴得意,卻喪失一切。相反地,誰若服事、按照天主的方式生活,他就會得勝,救了自己,也救別人,成為世界上希望的種子。」

教宗説:「當然,這真正的愛需要經由十字架和犧牲,如同耶穌所經歷的那樣。十字架是必經之路,但它不是終點,而是一條通道:其終點是光榮,就如逾越奧跡向我們彰顯的那樣。」

教宗重申:「愛在於奉獻生命,而非佔有生命。愛正如母親們所做的那樣:她們在誕生另一個生命時雖然痛苦,而後卻感到喜樂和幸福,因為她們產下了另一個生命。生命帶來喜樂;愛帶來生命,甚至賦予痛苦意義。愛是將我們的希望推向前進的動力。」

最後,教宗勉勵信友們在這聖週内瞻仰十字苦像,希望的泉源:「這樣,我們將會逐漸明白,與耶穌同希望就在於學會在種子當中已能看到作物,在十字架上看到基督的復活奧跡,在死亡中看到生命。你們每個人家中都有一尊十字苦像。我們應在十字苦像前停下來,注視基督並對祂說:與祢同在什麽都不會失去,與祢同在我總能懷有希望。祢就是我的希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埃及亞歷山大天主教宗主教呼籲國家務必團結一心

2017年4月9日,埃及坦塔和亞歷山大分別發生科普特禮聖堂遇襲事件,目前兩地的罹難者已增加為46人。亞歷山大天主教科普特禮宗主教易卜拉辛‧希德拉克(Ibrahim Sedrak)在此艱難時刻呼籲全國上下團結一心。

易卜拉辛宗主教向梵蒂岡電台解釋道:

「我們顯然必須維持國家團結,不只是今天和未來,更要永遠始終如此。我們身為國家的一分子必須精誠團結,然後互相尊重:這一點無庸置疑,在差異中團結一心是個沒得討論的目標。」

關於埃及基督徒和穆斯林日常相處的現況,易卜拉辛宗主教說:

「埃及的人口非常龐大,但散居在全國各地,因此基督徒和穆斯林相處的現況不盡相同,因地而異。在大城市一切風平浪靜,沒什麼特別之處;在其它地方則不然,尤其是貧民區和鄉村,一切取決於在當地管事的薩拉菲派或穆斯林兄弟會成員,因此他們依然操縱人民的思想。在這種背景下,那裡幾乎每天都會產生類似的磨擦。」

易卜拉辛宗主教表明,埃及的國家法律對基督徒和穆斯林一視同仁。他說:

「然而,問題在於執法者的思維。這裡有些執法者是狂熱分子,所以他們阻撓一切:倘若當事人是一名穆斯林和一名基督徒,他們就會極力支持穆斯林那一方。舉例而言,在聖堂事務、申請各種許可證、就業和工作崗位上,基督徒青年沒有得到合理的地位。」

至於埃及基督徒在襲擊事件後的反應,易卜拉辛宗主教說:

「埃及所有的科普特禮信徒、基督徒都全心持守他們的信仰,留在教會內。因此,襲擊事件後,人們立即進堂:每個聖堂依然是座無虛席!因為他們堅信這些無辜的受害者會被承認是殉道者,是復活主基督的見證人。我們擁有這份巨大又強烈的信德,深信死亡不會使我們與基督相隔絕。為此,我們繼續祈禱、進堂,正是他們這些平信徒給予我們聖職人員勇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聖週五十字苦路默想:在耶穌的死亡中彰顯天主對人類的大愛

2017年4月14日聖週五晚上,教宗方濟各將於羅馬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禮儀,默想基督的苦難。今年撰寫14處苦路默想的法國籍聖經學家佩爾蒂埃(Anne-Marie Pelletier)女士以現實生活為題材,闡述天主在耶穌的死亡中彰顯祂對人類的大愛。

此外,在描述基督的苦難中也貫穿著幾位歷史人物的反省,他們是:

聖女加大利納(Caterina da Siena)

聖女加大利納是在俗道明會之主保,她也是教會聖師之一。聖女加大利納在16歲時進入道明會,隱修三年,不曾說話,心靈歸向天主,時常念經默想,更蒙受奇恩特寵,她曾看見耶穌的顯現,並親自聆聽基督的聖訓。她雖然並未受過教育,卻滿懷淵博的靈修學識。聖女加大利納本為一個平庸女子,除念經祈禱之外,祗會刻己苦身,但卻被熱心問道者尊奉為師。聖女於1380年安逝,於1939年,被尊為意大利的主保。1970年被教宗保祿六世尊為教會聖師。199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聖女奉為歐洲主保之一。

猶太女作家艾蒂·希勒申(Etty Hillesum)

荷蘭猶太裔女作家賀樂孫(Etty Hillesum)以日記記錄納粹暴行,身為受害者的她,坦然陳述不該將罪責全歸咎到所有的德國人,寬容精神令人動容。

正教神學家克里斯托斯‧延納拉斯(Christos Yannaras)

他是希臘正教神學家、哲學家。致力於整合洛斯基的神學與海德格的形上學。特別關注倫理學、政治學及生態學等問題。著有《倫理道德的自由》(The Freedom of Morality, 1984)、《信仰的要素》(Elements of Faith, 1991)等。

德國信義宗神學家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他是德國信義宗牧師、神學家,認信教會成員之一。潘霍華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勒失敗,潘霍華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德國投降前一個月被絞死。潘霍華的十架神學認為基督讓他自己被推向世界並被釘在十架上,祂在世上是軟弱而且無能的,這更精確的指出,這是唯一的道路,使基督能與我們同在並幫助我們。

這篇苦路默想的中心思想告訴我們,耶穌走在加里肋亞和猶大滿是灰塵的道路上,途中遇到身心受苦的人。最後,祂在哥耳哥達的丘陵上停了下來。天主的愛在這個地方達到極致,難以丈量。面對此景我們無言以對,内心茫然。天主對我們的思慮超過了我們的虔敬。

佩爾蒂埃女士雖然作了深奧的神學反省,但在十字架下卻呈現出今日世界,它的墮落和痛苦、呼喊和反抗,以及所有呼求天主的聲音,無論是不幸或戰亂的土地上,還是破碎的家庭、監獄,乃至超載的移民船隻上,都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今年的14處苦路默想沒有依照傳統風格,它描述的是耶穌苦難的現實意義,那令人啞然無聲的世界腐惡,以及遭到暴行、侮辱、酷刑、殺害的男人、女人和兒童。正是在這混亂不安的現實中,基督的愛和祂救贖眾人的渴望彰顯出來。天主自謙自卑,降下到我們的黑暗深處,把祂的慈悲賜予我們。

在耶穌的苦難中,我們也聽到被殺害的隱修士們的呼求。他們看到了人間的殘忍,祈求天主讓他們放下屠刀,也讓我們不以暴易暴。耶穌死在十字架上,讓人感到驚愕和迷惘,但這有其必要,因為基督藉此將天主的無限溫柔帶到世界罪惡的核心,祂必須進入那聽命和軟弱的狀況,好能抵達我們因抗命而陷入的軟弱境地。

在苦路的最後一處,耶穌的死亡令我們在靜默中沉思,溫馨柔和及憐憫在此時發揮作用:這是天主和屬於祂的人的溫馨,是領回耶穌遺體的阿黎瑪特雅人若瑟,以及準備為耶穌塗抹香料、向祂告別的婦女們的溫馨。這些婦女萬萬沒有料到,她們將在主日清晨看到耶穌的墳墓已空,並且受命去宣報耶穌復活的喜訊。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依然決心在4月底訪問開羅

2017年4月1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接見全世界方濟各大家庭修會總會長們時,再次念及埃及科普特禮團體的受害者,為他們祈禱,並堅定表明他訪問埃及的決心。

聖座副國務卿貝丘總主教向意大利《晚郵報》證實教宗的這份意志:「埃及的襲擊事件沒有令教宗卻步,他依然決心於4月28日至29日牧靈訪問該國。」

貝丘總主教解釋說:「襲擊事件製造混亂,帶來巨大的苦難,但它無法阻撓教宗和平使命的進展。這些襲擊事件顯然是在攻擊對話與和平,也向國家執政者發出間接信息,反對近期獲得了更多自由的基督徒少數群體。」

關於埃及的行程安排,貝丘總主教指出:「我們明白人們有時會對安全提出疑慮,害怕襲擊事件;如同教宗訪問中非時,為應對當地局勢,組織動員降到最低,但一切都很順利。針對本次埃及之行,我們已得到保證,一切都將圓滿進行,我們會安心前去。教宗鼓勵眾人切莫遮掩時而令人洩氣的現實,卻要懷著希望展望未來。他一如既往,願意以身作則」。

提到教宗所立的榜樣,貝丘總主教說:「在伊斯蘭國組織崛起之初,教宗便已區分狂熱分子的恐怖行動和宗教本身。他總是拒絕將伊斯蘭與恐怖主義相提並論。恐怖分子可能是一些誤入歧途的伊斯蘭教徒,但它絕非宗教。教宗此舉贏得了穆斯林的感激,他們感謝他公正的立場。很多伊斯蘭當局會見了教宗,向他致謝,其他許多人則致函教宗,對他的道德權威表達景仰之情。」

至於教宗經常提到的武器販運問題,貝丘總主教強調:「引發緊張或戰爭局勢對軍火商有利,因為他們能賣更多的武器,發大財。教宗深知所發生的事,他曉得真相是什麼,正在進行的游說有哪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中文直播:教宗主持復活節前夕守夜禮2017

教宗悼念瑞典和埃及襲擊事件受害者

2017年4月9日聖枝主日,教宗方濟各於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悼念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埃及首都開羅和亞歷山大近日先後發生襲擊事件的受害者,為他們祈禱,並懇求上主使人心改過遷善。

教宗呼籲道:「讓我們將斯德哥爾摩上週五恐怖襲擊事件,以及因戰爭這個人類災禍而持續遭受嚴峻磨難的受害者們,託付於今日承受苦難的主基督和童貞聖母瑪利亞。」

「讓我們也為正是今天早上在開羅科普特禮聖堂遇襲事件中的受害者們祈禱。我向我親愛的弟兄塔瓦德羅斯二世宗主教、科普特禮教會和整個可愛的埃及,表達我沉痛的哀悼之情。我為亡者和傷者們祈禱,關懷他們的家屬和整個團體。願上主轉化那些撒播恐懼、暴力和死亡者的心,也轉化武器製造與販售者的心。」

瑞典斯德哥爾摩於4月7日週五發生卡車衝撞人群事件,造成4人死亡,15人受傷。埃及開羅和亞歷山大的科普特禮聖堂於4月9日主日遭到炸彈襲擊,導致45人死亡,120人受傷;當地清真寺的廣場也被放置了炸彈,所幸警方及時予以拆除,並未釀成更大的災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主持聖枝主日彌撒:讓我們在受苦者身上認出耶穌

2017年4月9日聖枝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隆重彌撒時表示,耶穌臨在於今天像祂一樣受苦的弟兄姐妹身上。

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參加了彌撒,其中包括在羅馬參加第32屆世青節的青年們。彌撒前,教宗降福棕櫚枝和橄欖枝,帶領信眾舉行聖枝遊行。

聖枝主日開啟了聖週的一系列禮儀活動,其高峰是耶穌的受難和復活,即基督信仰的核心。

教宗說:「聖枝主日具有雙重味道,既有甜味又含苦味:我們慶祝上主在眾人的歡呼中榮進耶路撒冷,同時我們也宣讀福音中的基督受難史。為此,我們心中充滿傷感的矛盾之情,懷有一絲耶穌在那一天或許也具有的心緒:祂與朋友一同歡樂,卻也為耶路撒冷哭泣。門徒們和耶路撒冷群眾的熱情歡迎並沒有使耶穌成為一位領袖、一位驅動者。這個耶穌不是散播虛幻的幻想家,不是一個『新世代』的先知,不是一個煙霧的售賣者,祂迥然不同。祂是確定無疑的默西亞。祂具有僕人的具體相貌,是即將遭受苦難的天主和人類的僕人。祂是人類苦難重度『患者』。」

耶穌當然是君王,但在這聖週祂必須遭受誹謗、淩辱、背叛、遺棄和不公的審判,然後被虐待和鞭打,戴上茨冠,走上苦路並被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從未向祂的門徒們許諾榮譽和成就。

教宗引用《瑪竇福音》的記載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16:24)。祂常常提醒祂的朋友這才是祂的道路,最終的勝利需要通過十字架的苦難才能獲得。這對我們而言同樣如此,我們要堅忍地承受十字架之苦,效法耶穌,願意每日背負十字架,照顧受苦的近人。」

教宗說:「這個耶穌臨在於我們許許多多的弟兄姐妹身上,他們今天像耶穌一樣受苦:遭受工作剝削,遭遇家庭變故、患病等;因戰爭和恐怖主義而受苦,因武器貿易的利潤和武器帶來的傷害而受苦。這些男女被欺騙,尊嚴被踐踏,被社會丟棄。」

教宗繼續說:「他們中每個人身上都有耶穌的臨在,耶穌希望這些人得到關注、承認和關愛。不存在另一個耶穌:那在棕櫚枝和橄欖枝的揮舞下光榮進入耶路撒冷的就是祂,那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在兩盜之間的也是祂。除祂之外,我們絕無其他的主:耶穌是正義、慈悲與和平的謙卑君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