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做基督的見證人,克服自我封閉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6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繼續以《宗徒大事錄》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教宗指出,這本書肯定讓我們看到了福音的旅程,福音如何不斷地超越又超越,但一切都始於基督的復活。

教宗說:「基督復活是新生命的泉源,宗徒們知道這一點,服從耶穌的命令,團結一致和睦相處,堅持不懈地祈禱。他們緊緊圍繞著聖母,加強彼此的共融,以準備領受天主的德能。」教宗講到這個最早的門徒團體大概是由120位弟兄姐妹組成的,其中的數字12 象徵著以色列民12支派,也是教會的象徵。耶穌也揀選了12位宗徒,在耶穌受難後,主的宗徒不再是12位了,其中的猶達斯因出賣耶穌而離開了這個宗徒團體。

教宗解釋說:「猶達斯從開始就離開了與耶穌和其他人的共融,獨自行事、自我孤立,貪婪金錢甚至為金錢而利用窮人,丟失了無償與自我奉獻的視野,以致允許驕傲的毒素侵蝕他的思想和心靈,變成『領導逮捕耶穌的』人(宗1:16)。他自負地要自我拯救,結果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他不再全心全意地屬於耶穌,離開了與耶穌及其他宗徒的共融,他不再作主的宗徒而是把自己置於主之上。猶達斯選擇了死亡,其他11位宗徒卻選擇了生命和祝福,承擔了歷史責任,把這生命和祝福從以色列民族傳到教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然後,教宗提到聖史路加讓我們看到如何治癒團體的創傷,也就是由誰來填補這個缺位。

「伯多祿指出的條件是,新成員必須從一開始就是耶穌的門徒。這個12人團體需要重建,團體共同分辨的實踐就開始了,這個分辨就是在合一與共融的視角中用天主的眼光看待現實。隨後,整個團體這樣祈禱:『主,你認識眾人的心,求你指示,這兩個人中,你揀選了那一個,使他取得這職務的地位……猶達斯放棄了這職位。』(宗1:24-25)因此,12位宗徒組成的團體重新建立起來了,它是共融的標記,共融勝過了分裂、隔離和私人利益絕對化的心態,共融是宗徒們貢獻的第一個見證。耶穌曾說:『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5)《宗徒大事錄》中的12位宗徒表現出了主耶穌的風格,他們是基督救贖工程的可信見證人,他們沒有向世人展示自己而是向世人展示了另外一位,他是誰呢?是主耶穌。宗徒們選擇了在復活的主統治之下的弟兄共融生活。」

教宗最後說:「我們也需要重新發現見證復活的美麗,走出自以為是的態度,抛棄把持天主恩典不放的行為,同時也不要陷於平庸。宗徒團體的重建顯示出在基督徒團體的基因中本身就有『共融』與『自由』,這使得基督徒不畏懼差異,不貪戀財物和恩典,不怕成為天主的見證人。」

其後,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問候波蘭朝聖者時强調:「人類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必須受到保護。人類的生命必須受到捍衛和服務,從在母胎中受孕起直到年老,以及當它面對疾病和痛苦時。不可摧毀生命,更不應該讓生命成為實驗或人工受孕的對象。」教宗補充道:「生命是神聖的,因為是天主賞賜的禮物。」

教宗也請信眾祈禱,好使人類的生命始終得到尊重,尤其是在家庭領域中見證福音價值。上主日,成千上萬的人參加了在波蘭不同城市舉行的維護生命遊行活動。

此外,教宗也特別問候了由香港教區湯漢樞機率領的香港六大宗教領袖訪問團的全體成員。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週三公開接見:合一並不消除合法的多樣性

CNS photo/Paul Haring

「在所有基督徒之間的合一雖然仍不完整,但它是以唯一的洗禮和在迫害中,特別是在上世紀無神政權迫害的黑暗時期,大家一同傾流的鮮血與同受的苦難為基礎。」

2019年6月5日,教宗在週三公開接見中用以上這番話概述了他在5月31日至6月2日在羅馬尼亞牧靈訪問的精神。教宗指出,他最大的喜樂就是以朝聖者的身份在羅馬尼亞這塊土地上與羅馬尼亞人民一起進行了這次訪問。

教宗說:「同羅馬尼亞正教達尼爾宗主教和神聖主教會議成員們的親切會晤中,我重申了天主教會願意在修和的記憶和走向更加團結中與弟兄們攜手同行,這正是羅馬尼亞人民在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來訪問時所發出的先知性呼籲。」

教宗此行與不同人士的多次會晤「凸顯了讓我們攜手同行的價值和必要性,無論是在基督徒的信仰和愛德層面上、還是在公民之間的公民義務層面上都是如此」。教宗提及在布加勒斯特正教主教座堂内的大公祈禱,他說:「《天主經》是基督徒最卓越的祈禱,是所有受洗者的共同遺產。沒有人能說『我的父親』和『你們的父親』,我們的父親是所有受洗者的共同遺產,我們展現了合一並不消除合法的多樣性。」

教宗這次的訪問與羅馬尼亞天主教團體有多次的聚會,在談到冊封的新真福時,他說:「霍蘇主教在監禁中寫道,『天主打發我們到苦難的黑暗中為的是要我們寬恕他人和為所有人的皈依祈禱』,想到他們遭受的可怕酷刑,他的這些話是慈悲的見證。」

教宗也談到在雅西與青年和家庭的會晤,並說這個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城市,邀請大家在多樣化中攜手同行。在結束接見活動時,教宗提到了與布拉日羅姆人的會晤,他再次發出呼籲反對一切的歧視,尊重不同種族、語言和宗教的人士。

此外,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特別提到6月9日主日是聖神降臨瞻禮,紀念在晚餐廳中聖神降臨於聖母瑪利亞和宗徒們身上的事跡。

教宗說:「願上主看到你們已準備好領受聖神滿溢的傾注,讓聖神恩賜的聖寵為你們的信仰注入新活力,重新點燃希望,並在推行愛德善工上賦予力量。」

6月8日下午六點,教宗將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聖神降臨瞻禮前夕彌撒。屆時,羅馬教區的信眾將參與這台彌撒聖祭。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樞機表示,信徒們可以在彌撒後徒步前往羅馬郊外的天主聖愛之母朝聖地,實際體驗夜間的朝聖活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救恩是一項恩典,不是付錢就能買到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5月2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宗徒大事錄》為主題開啓新一輪的要理講授。教宗指出:「這本書向我們講述『福音在世界中的旅途』,顯示出天主聖言與聖神之間美妙的結合,二者是活潑而有力的夥伴。」

教宗表示:「人的言談不是憑著修辭學,即講話的藝術就能變得有力,而是藉著聖神的德能,即天主的力量。聖神有淨化言詞、使其成為生命的傳遞者。人的言詞如此脆弱,甚至還能撒謊、逃避自己的責任,只有聖神才使我們的話語變得洪亮清晰。當聖神傾注在人的話語中,人的話語就會越過框架、阻力和分裂的牆壁。」

教宗說:「人的話語一旦遇到聖神,就像『火藥』那樣變得強而有力,能點燃人心,越過框架、阻力和分裂的牆壁,敞開新道路及擴展天主子民的邊界。」

「《宗徒大事錄》的開端記述了耶穌吩咐門徒們等待天父派遣聖神、因聖神受洗的事跡。祂受難以後,用了許多憑據,向他們顯明自己還活著,四十天之久發顯給他們,講論天主國的事。耶穌與他們一起進食時,吩咐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但要等候父的恩許,即你們聽我所說過的:『若翰固然以水施了洗,但不多幾天以後,你們要因聖神受洗。』(宗1:3-5)」

教宗解釋道:「在聖神内受洗是一種能夠與天主共融、參與祂普世救贖意願的經驗。因此,天主的恩典是無法努力賺得或理當擁有的,一切都是白白賜予的,且依照適當的時機。上主白白地賜予一切。救恩不可購買,也不是付錢就能買到:它是無償的恩典。」

此外,教宗也勉勵信友們成為救恩的真正工具。他說:「我們要祈求上主好使自己成為天主救恩工程的工具,而不是製造者。復活的主邀請祂的門徒們不要自己『製造』使命,而要等待讓天父藉著祂的神來激勵他們的心靈,好能參與傳教使命,將這見證從耶路撒冷擴展到撒瑪黎雅,越過以色列的疆界而抵達世界的邊緣地區。」

教宗最後問道:「門徒們是如何等待聖神,即『天主的力量』呢?」

他接著答道:「他們同心合意地恆心祈禱。事實上,藉著祈禱,能克勝孤獨、誘惑、懷疑而向共融敞開心懷。婦女和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的臨在使這個經驗得以加強:她們最先從師傅身上學會為愛的忠貞和戰勝各種恐懼的共融力量作見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鹽+光今日焦點 2019年5月22日

是日教會焦點:

-教宗方濟各為在中國的信友祈禱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特別提到5月24日是上海佘山聖母進教之佑瞻禮,他籲請中國信友成為愛德和友愛的見證人。詳盡內容

-西班牙傳教士桑喬修女在中非被殺害

西班牙傳教士桑喬修女在中非貝爾貝瑞提教區諾拉村被殺害,修女屬於當地的耶穌孝女會的一個小團體,在中非服務多年。5月19日至20日晚,一些來歷不明的人進入她的房間,把她帶到她教授縫紉的地方並將她斬首。修女被殺原因暫不清楚,也沒有人對此事負責。 詳盡內容

-耶穌瑪利亞聖心會會士在非洲遇襲不治

5月19日,年僅34歲的耶穌瑪利亞聖心會會士伊科威爾神父在非洲莫桑比克貝拉市會院遭遇野蠻襲擊後在醫院不治身亡。案件的調查工作仍在繼續。伊科威爾神父是貝拉盲人學校的校長。詳盡內容

教宗公開接見:在祈禱中我們必須成為小孩子,由聖神來引領

CNS photo/Paul Haring

「若沒有聖神的力量我們就無法祈禱。聖神在我們内祈禱並推動我們認真祈禱。」

2019年5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關於《天主經》的要理講授。教宗強調,我們在祈禱中必須謙卑,讓聖神來引領。

教宗指出:「基督徒的祈禱“來自稱天主為『父親』的膽量,但這需要勇氣。耶穌將天父啓示給我們,賜予我們親近天父的恩典。耶穌所傳授給我們的不是一篇機械式、重複誦念的禱詞。其實一切口禱,都是聖神以天主聖言教導天主子女向他們的天父祈禱(參:《天主教教理》2766號)。

我們從《福音》中能夠看到耶穌向天父祈禱的不同表達,這些祈禱與《天主經》相呼應。

首先,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面對即將來臨的苦難,向天父說:「阿爸!父啊!一切為祢都可能:請給我免去這杯罷!但是,不要照我所願意的,而要照祢所願意的。」(谷14:36)。

教宗解釋道:「我們“在這簡短的祈禱中,怎能識別不出《天主經》的蹤跡呢?耶穌在這黑暗時刻懷著對父親的信賴之情,呼喚天主為『阿爸』。祂雖然感到驚惶恐懼,卻祈求讓天父的旨意得以承行。」

在《福音》的其它章節中,耶穌堅持要求祂的門徒們培養一種祈禱的精神。

教宗說:「祈禱必須堅持不懈,尤其不忘兄弟姐妹,在我們與他們的關係發生困難時更應如此。耶穌說:『當你們立著祈禱時,若你們有什麼怨人的事,就寬恕罷!好叫你們在天之父,也寬恕你們的過犯』(谷11:25)。在耶穌的這段話語中我們認出與《天主經》的相似之處。但每個基督徒祈禱的首要主角是聖神。我們能夠懇請聖神教我們如何祈禱,因為聖神是主角,即在我們内真正祈禱的主角。祂在我們每個基督徒的心中噓氣,使我們能以天主子女的身份祈禱,我們因著聖洗的確成了天主的子女。」

另一方面,耶穌在其它場合對天父的稱呼無疑離《天主經》的經文很遙遠。祂在十字架上重覆《聖詠》第廿二章的詩句:「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瑪27:46)。

教宗評論道:「在天之父能夠捨棄祂的聖子嗎?當然不能。然而,祂對我們罪人的愛竟使耶穌到了這種境地:祂甚至經歷到天主的捨棄和遠離,因為祂承受了我們衆人的罪。」

教宗表明:「耶穌即使在極度痛苦中也仍然呼喚『我的天主,我的天主!』在『我的』二字中存有與天父關係的核心,存有信德和祈禱的核心。基督徒若以這個核心為起點,就能在各種境況中祈禱。我們要不斷地為我們的兄弟姐妹向天父祈求,因為任何人,尤其是窮人,都應受到慰藉和一份愛。」

教宗最後邀請在場的信友們與他一起重覆耶穌的祈禱:「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祢,因為祢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

教宗說:「為能祈禱,我們必須成為小孩子,讓聖神來到我們當中,讓祂在祈禱中引領我們。」

此外,教宗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問候講法語的朝聖者時,特別提到日前在中非貝爾貝瑞提教區諾拉村遇害的西班牙傳教士桑喬(Ines Nieves Sancho)修女。

教宗說:「今天,我與你們一起紀念77歲的桑喬修女。數十年以來,她一直是貧困家庭女子的教育者。日前她在教導女孩子們學習縫紉的地方慘遭殺害。她是在服務貧困者中為主耶穌獻出性命的又一女性。」

「瘦小、溫和且非常平易近人」,認識桑喬修女的人都如此形容她。5月20日早上,這位修女被發現死在她教授縫紉課的作坊。修女教女孩子們縫紉技術,為的是讓她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桑喬修女屬於當地的耶穌孝女會的一個小團體,在中非服務了很多年。5月19日至20日夜晚,一些來歷不明的人進入她的房間,把她帶到她教授縫紉課的地方,並加以斬首。到目前為止,修女被殺害的原因尚不清楚,也沒有人聲稱對此事負責。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邪惡如同咆哮的獅子,但耶穌救我們免遭其害

2019年5月1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兩萬人不顧陰雨聆聽教宗講話。在要理講授中,教宗反省了《天主經》的最後一句呼求“但救我們免於兇惡”,闡明在世界和我們自己的心中彌漫著兇惡,但這不是天主的作為,而是邪惡悄悄地進入人類歷史中的坎坷經歷。

在接見活動開始時,教宗乘著白色座車來到廣場,他旁邊還坐著8位男女兒童,他們頭戴白色小帽,身穿藍色或白色衣服,上面寫著教宗針對移民的四點指示:「接納、保護、促進和融入」。這些兒童隨著他們的親人於幾個月前從利比亞乘船前往意大利海岸,4月29日獲得人道救援,目前住在羅馬近郊的天主教運動中心。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首先解釋「但救我們免於兇惡」這句祈禱文的含義說,誦念《天主經》的人不僅祈求天主不讓自己陷於誘惑,也呼求祂讓自己免於兇惡,因為惡的存在使我們受到了威脅。

「事實上,基督徒的祈禱並不是閉上眼睛無視現實生活。《天主經》是子女而非幼稚的祈禱,不是如此地沉醉於天主的父愛,以致忘記人的旅程充滿艱難。《天主經》若沒有最後這幾句,罪人、受迫害者、絕望和垂死的人又怎能祈禱呢?這最後的祈求正是我們感到有限度時的祈禱,而且總是如此。」

教宗表示:「我們生命中存在著邪惡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只要我們翻開歷史的篇章,就會看到“多麽令人痛苦的目錄,我們在這世界上的生存經常是一種失敗的冒險。邪惡的存在有時似乎比天主的慈悲更為明顯。這種在大自然、歷史甚至我們心中佔據空間的邪惡似乎與天主的奧秘相對立。《天主經》的最後呐喊是起來反對這邪惡,在這邪惡寬大的長袍下隱藏著各種不同的經歷:人的哀傷、無辜者的痛苦、奴役、被別人利用,以及天真孩子的哭泣。這一切都在人的心中提出抗議,與《天主經》的最後祈求產生了共鳴。」

教宗指出:「耶穌在受難時刻完全經歷了惡的刺傷,祂也這樣祈求說『阿爸!父啊!一切為祢都可能:請給我免去這杯罷!但是,不要照我所願意的,而要照祢所願意的。』(谷14:36)。耶穌受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祂親身經歷了孤獨、鄙視、屈辱和殘忍的對待。人就是如此:我們致力於生命,嚮往愛和善,卻也不斷將自己和他人置於邪惡中,以致能陷於對人喪失信心的誘惑。」

教宗最後表示:「基督徒曉得邪惡的威力,但也體驗到耶穌站在我們這一邊,並前來幫助我們。天主聖子救我們免於兇惡,祂在最後的搏鬥中,命令伯多祿把劍收入鞘内,向懺悔的強盜確保他能進入天國。耶穌最後呼求道:「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麽(路23:34)。」

「和平源自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寬恕,真正的和平是從那裡來的:和平是那位復活者的恩賜,是耶穌賜給我們的恩典。耶穌在復活後的第一句問候正是‘願你們平安’,願你們的靈魂、内心及生活平安。上主賜予我們平安,賜予我們寬恕,但我們必須祈求‘救我們免於兇惡’,好能不陷於罪惡。這正是耶穌賜予我們的希望和力量,復活的耶穌就在這裡,在我們當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鹽+光今日焦點 2019年5月8日

是日教會焦點:

-教宗2019年5月祈禱意向
教宗2019年5月祈禱意向是願非洲教會,透過其成員的獻身,能成為該大陸各種族合一的酵母,和希望的標記。詳盡內容

-教宗公開接見:願聖母瑪利亞護佑保加利亞和北馬其頓
5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講述了這次訪問保加利亞和北馬其頓的感想,教宗強調,作為基督徒,我們的聖召和使命就是成為合一的標誌與工具。詳盡內容

-第22屆加拿大全國維護生命大遊行
5月9日,第22屆加拿大全國維護生命大遊行於渥太華的國會山莊外舉行。今年也是加拿大允許墮胎的第50年,因此這次遊行會特別紀念自1969年以來,超過400萬被殺害的未出生的嬰兒。詳盡內容

教宗公開接見:願聖母瑪利亞護佑保加利亞和北馬其頓

CNS photo/Remo Casilli, Reuters

2019年5月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講述了這次訪問保加利亞和北馬其頓的感想,並感謝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對他的熱情款待。教宗強調,作為基督徒,我們的聖召和使命就是成為合一的標誌與工具。

教宗強調,他與保加利亞人民的會晤是在聖若望廿三世的引領下進行的,這位聖教宗曾在該國擔任宗座代表長達10年之久。

「藉著『和平於世』這句格言,我邀請衆人走上兄弟情誼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會晤了保加利亞東正教會的宗主教内奧菲特(Neofit)和神聖主教會議的成員,並為所邁出的一步感到格外喜悅。事實上,作為基督徒,我們的聖召和使命就是成為合一的標誌及工具,在聖神的幫助下我們能夠做到這點,注重那使我們團結而非分裂的因素。」

聖齊利祿和聖美多弟將福音帶到保加利亞,他們與聖本篤一起被聖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為歐洲的共同主保。教宗方濟各在訪問保加利亞時曾前往索非亞的主教座堂,在這兩位兄弟的聖像前祈禱。

教宗說:「他們原是希臘人,懂得憑著創造力用自己的文化向斯拉夫民族傳播基督信仰訊息,發明新的字母使之將《聖經》和禮儀書籍翻譯成斯拉夫語言。今天,我們也需要充滿熱情和具有創意的福傳者,好將福音傳給那些尚未認識它的人,重新灌溉基督信仰根基變得乾枯的土地。」

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則從靈性上陪伴了教宗方濟各在北馬其頓的牧靈之旅:「這位聖女在斯科普里出生,她是在那個國家和世界其它邊緣地區教會臨在的圖像,那就是藉著基督的恩寵,一個小小的團體成了款待之家,許多人在那裡找到了他們生活上的慰藉。北馬其頓是一個年輕的國家,需要向寬廣的視野開放自己,同時不失去自己的根基。」

教宗提到他在這個國家的幾項會晤活動說:「令我感動的是,我去探訪德肋撒修會的修女們時,她們正與窮人在一起。這些女性合乎福音精神的溫柔令我感動。這溫柔源自祈禱和朝拜聖體。她們接納每個人,感到自己是衆人的姐妹和母親,但以溫柔對待他們。」

提到在斯科普里舉行的彌撒,教宗說:「天主的奇跡今天在歐洲的一個邊緣地區再次呈現,上主將極少的餅和魚掰開並分給群衆,使衆人都吃飽了。」

教宗最後將保加利亞和北馬其頓兩國人民的今日和未來託付於天主上智的安排,並與聖伯多祿廣場的信友們一起為他們誦念《聖母經》。

此外,教宗問候法國信友和朝聖者時,特別提到了方舟團體的創始人溫立光(Jean Vanier),稱讚他是「教會的一個偉人」。溫立光於5月7日在法國巴黎離開人世,享年90歲。他終其一生為弱小者服務,倡導慈悲文化,為心智障礙者帶來希望。

教宗說:「他為最貧窮和被抛棄的人,甚至為那些仍在母胎中將要被墮掉的胎兒工作,他努力説服那些決定要墮胎的父母把孩子生出來,交由他人撫養。他接納了他們使他們獲得生命。瓦尼埃永遠是我們效法的榜樣。」

公開接見的前一天,教宗在結束保加利亞和北馬其頓牧靈訪問之後,在返回羅馬的飛行途中對記者說:「一週前我已從瓦尼埃妹妹處得知他病重的消息,之後,我給他打了電話,他只聼我説話,因為他幾乎已經不能説話了。我願表達我對他美好見證的一生表示感謝,他是一個能從死亡、十字架和疾病的奧秘中辨認出基督信仰力量的人,他不僅為最弱小者服務,也特別為那些未出生的人工作,他為此奉獻了一生。」

教宗在結束這個話題時說:「謝謝溫立光,感謝天主賜給我們這位偉大的見證者。」

資料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天主經》中倒數第二個呼求: 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

教宗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解釋了《天主經》中倒數第二個呼求「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的含義。他說,「我們必須否認天主是人受到誘惑的主角」。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5月1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是國際勞動節,也是聖若瑟勞工主保日,教宗在問候信友們時提到當前就業率低的「全球性悲劇」,懇請聖若瑟為失業者或無法找到工作的人轉禱。

在要理講授中,教宗省思了《天主經》中倒數第二個呼求「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瑪六13)。教宗表示,藉著這個呼求,可以說我們與在天之父的對話進入問題的核心,即我們的自由與魔鬼的誘惑彼此相對的領域。但一般而論,對這個呼求的翻譯並沒有確切表達出《福音》中希臘文的原意。

希臘語原文在福音中的表達很難以確切的方式來表述,所有現代語言的翻譯都有些不盡其意。不過,在這一點上我們能夠達成共識:這句經文至少能夠得到理解,我們必須否認天主是人受到誘惑的主角。

為了證實這一點,教宗援引《雅各伯書》,説明人受誘惑,不可說:「我為天主所誘惑」,因為天主不會為惡事所誘惑,祂也不誘惑人(一13)。天主總是為我們作戰,不反對我們。祂是父親!我們要在這層意義上誦念《天主經》。

教宗指出,在天主聖子的生活中,試探和誘惑以難以理解的方式呈現。在那些經歷中,天主聖子完全成了我們的兄弟。正是這些福音段落向我們表明,《天主經》中最困難的呼求,那結束經文的呼求已經得到了垂允:天主不會讓我們孤單,而是藉著耶穌彰顯祂是與我們同在的天主,直到最後的時刻。

天主也臨在於我們最黑暗的時刻,這正是我們的安慰。相反地,人卻不能醒著守護上主。教宗說:在恐慌的時刻,天主要求人不要離棄祂,人卻熟睡了。當人經歷考驗時,天主則在一旁守護。為什麽?因為祂是天父。我們的祈禱就是這樣開始的:「我們的天父 …」。這個父親不遺棄祂的子女。

耶穌經歷苦難和作戰的那個夜晚,是祂降生成人的最後封印。天主下到那布滿我們歷史的深淵和痛苦中去尋找我們。祂是我們在考驗時刻的慰藉:我們曉得,耶穌已經穿越的那個死陰幽谷不再令我們悲傷,而是因天主聖子的臨在而蒙受祝福。

教宗最後總結道,天主絕不遺棄我們!因為基督自己已經承受了那十字架的重量,並要求我們與祂一起背負十字架,完全信賴天父的愛。

天主賜予我們生命時與我們同在,
在生活中與我們同在,
在喜樂和考驗中與我們同在,
在我們憂悶和失敗時與我們同在,
我們犯罪時,祂依然與我們同在,
因為祂是天父,絕不遺棄我們。

 

資料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寬恕他人,正義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2019年4月2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活動中強烈呼籲信眾寬恕他人,如同我們被天主寬恕那樣。教宗說,我們能夠給予他人的寬恕,是我們所領受的最珍貴的禮物。大約5萬名信眾蒙教宗接見。

教宗繼續省思《天主經》,當天談及“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事實上,在教會中不存在“自製人”,也就是自我創造的人,因為“我們都是虧欠天主的人”,“耶穌將寬恕的力量融入人際關係中”。

教宗說:“在生活中,並非一切事情都能靠正義得到解決。不是的。特別是為了制止惡,必須有人超過他需要盡的義務而愛他人,這樣才能重新開始一段恩寵的故事。惡非常熟悉它的復仇,如果人們不中斷惡,它就有可能蔓延甚至窒息整個世界。耶穌用愛的法律,即天主如何對待我,我也如何回報你的法律,代替了我們所熟悉的以牙還牙的報復法則。”

教宗因此勉勵說,如果你覺得沒有能力寬恕,就應該向上主祈求這一恩寵。“天主賜給每一位基督徒恩寵,叫他在兄弟的生活中,特別是那些做了令人不快和錯誤事情的人的生活中,書寫一篇關於良善的故事。藉著一句話、一個擁抱、一個微笑,我們可以將我們所領受的最珍貴的禮物傳遞給他人。我們所領受的最珍貴的禮物是什麼?是寬恕,我們也應該有能力將寬恕施予他人。”

教宗的省思隨著《瑪竇福音》第18章展開。耶穌對伯多祿說必須寬恕“七十個七次”。我們可能只局限於第一部分的表述——“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但耶穌用第二部分的表述“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將這句祈求補充完整。因此,“我們祈求上主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我們的朋友,我們生活周遭的人,我們的近人一樣”。因此,自上而下由天父而來的慈愛關係,應當轉化為我們與兄弟姐妹的新關係。

事實上,每個基督徒都知道他可以獲得罪過的赦免,因為天主永遠寬恕,天主寬恕一切。然而,天主的恩寵“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誰獲得的恩寵多,誰就必須學會更多地給予,正如《瑪竇福音》中常常強調的:“因為你們若寬恕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恕你們”。人們常說他永遠不會原諒“那個人”。“但你若不寬恕別人的,你的父也必不寬恕你。是你關上了寬恕之門”。在這裡,教宗回顧《聖經》中寬恕的比喻。君王赦免了欠他一萬“塔冷通”的僕人,而這僕人卻不寬恕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最後主人把僕人交給了刑役。

教宗回憶起一位神父的經歷。這位神父很苦惱,因為他在給臨終老婦人行聖事時,問她是否痛悔自己的罪過,回答“是”,問她是否寬恕他人時,卻回答“不”。

教宗說:“如果你不寬恕他人,天主也不會寬恕你。我們在這裡就想一想,我們是否寬恕他人,是否有能力寬恕他人。如果你做不到,就祈求上主賜予你力量去寬恕他人。‘主啊,請幫助我寬恕吧!’在這裡,我們重新發現愛天主和愛近人的密切關係。因愛而獲得愛,因寬恕而獲得寬恕。”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