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回顧哥倫比亞牧靈訪問

恭讀聖詠集

我要聽天主上主說的話:衪向自己的聖者和子民,以及向衪回心轉意的人, 所說的話確是和平綸音。衪的救恩必接近敬畏衪的人,為使光榮在我們的地上久存。仁愛和忠信必彼此相迎,正義和和平必彼此相親。忠信從地下生出,正義由天上遠矚。

2017年9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藉著我的訪問,我願意降福哥倫比亞人民的修和努力,堅固他們的信德和望德,接受他們的見證;這見證對我的牧職和整個教會而言是一份財富。」教宗回顧了他剛剛結束的哥倫比亞牧靈訪問,強調本次訪問的格言「讓我們邁出第一步」具有重要意義,這個行程在天主的幫助下已經展開。

教宗首先全心感謝上主讓他對哥倫比亞的訪問得以成行,同時也感謝哥倫比亞總統、政府當局、主教,特別是哥倫比亞人民。教宗表示他被該國人民經歷諸多苦難後依然保持的喜悅態度深深感動。與此同時,這也是一次從哥倫比亞人民獲得見證的旅程,教宗稱讚:「他們是整個教會的財富。因此,這是一個具有希望的民族,因為的我欣喜地看到父母們把自己孩子們舉起來讓我降福,而且是懷著自豪的心情展示他們的孩子,仿佛在說:『這是我們的驕傲!這是我們的希望!』」

教宗說:「我在想,一個有能力懷著自豪的心情向人展示他們的孩子、把孩子視為希望的民族,必定前途遠大。這令我深感愉悅。」

教宗繼續說:「哥倫比亞是一個基督信仰根深蒂固的國家,如果說這使得悲劇的痛苦更為劇烈,那麼它也構成了和平的保證。雖然邪惡企圖分裂民族,但很顯然基督的愛比死亡更強大。」

教宗本次牧靈訪問的第一站是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成千上萬哥倫比亞青少年兒童聚集於波哥大的廣場迎接教宗。這些年輕人眼中散發出對和平的渴望,教宗願意藉著他的訪問把基督的祝福帶給他們。哥倫比亞的生命力也體現在該國大自然的富饒上。實際上,哥倫比亞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的第二大國家。在首都波哥大,教宗會晤了該國全體主教,以及拉丁美洲主教團領導委員會。

修和的主題是比亞維森西奧(Villavicencio)之行的焦點,也是本次牧靈訪問的高潮。9月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這裡主持彌撒,將阿勞卡主教哈拉米略(Jesús Emilio Jaramillo Monsalve)和拉米雷斯神父(Pedro Maria Ramírez Ramos)冊封為真福。教宗表明,建立和平的基礎正是這些因信仰而被殺的真正殉道者,以及許多為正義作證的人的鮮血。

教宗說:「聆聽他們的事跡,令我感動地甚至流下眼淚,但這是悲喜交集的淚水。在他們的聖髑面前,天主子民強烈感受到自己的身分,為諸多的受害者而悲痛,為天主的慈悲而喜悅。《聖詠》第85章31節寫道:『仁愛和真理將彼此相迎。』在比亞維森西奧舉行的全國修和大會就是這樣。參與者不僅有這場長達數十年戰爭的受害者、軍人和警員,還有從前的革命軍(Farc)遊擊隊員。因此,《聖詠》中的先知話語在許多見證者的事跡中成為現實。這些見證者以許多人的名義述說,從他們的創傷談起;藉著基督的恩寵他們向寬恕與修和敞開了心門。」

2017年9月9日,教宗方濟各抵達麥德林,在當地的機場主持彌撒,強調基督徒的生活是使徒生活,這是我們的聖召和使命。

教宗說:「當基督徒成為鹽、光和酵母時,使徒工作將結出豐碩果實,一如教宗在聖若瑟之家(Hogar San José)看到的,孤兒和貧困兒童在這裡找到了新家,獲得關愛。其它的碩果則是司鐸和修道聖召。教宗特別提及他與司鐸、奉獻生活者、修生及他們的親人難忘的會晤。」

最後一天9月10日主日,教宗抵達黑奴使徒聖伯多祿‧克拉韋(Pedro Claver)的城市卡塔赫納。此行的重點乃是「促進人性及人的基本權利」。教宗說:「聖伯多祿·克拉韋和聖瑪利亞·貝爾娜達·布特肋表明:『真正的革命道路,即福音而非意識形態的道路,把人和社會從昨天和今天的奴役中真正解放出來』。在這層意義上,本次訪問的格言『邁出第一步』意味著與曾經做了我們奴僕的主耶穌一起去觸摸受傷兄弟的肉體。」

9月14日是光榮十字聖架慶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問候在場的不同語言的信徒時提到這一慶日,他說:「你們要始終記住,基督藉著十字架戰勝了魔鬼,擊敗了死亡,賜予我們生命,恢復人們的希望。你們要懂得發現和接納耶穌十字架的愛和救贖的訊息。這個慶日提醒我們,成聖之路要通過十字架。在這前景下,需要注視每一個痛苦:疾病、不義、貧窮和失敗。十字架對我們而言,是淨化、生活和精神力量的源泉。讓我們與耶穌一起背起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十字架和困難,學習祂那種理解和接納天主旨意的能力。」

最後,教宗特別以耶穌的十字架問候青年、病患和新婚夫婦。他說:「親愛的青年,你們要加強你們與天主的對話,傳揚祂的光與和平。親愛的病患,你們要從主耶穌的十字架上找到安慰,祂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繼續祂的救贖工程。親愛的新婚夫婦,你們要努力與十字架上的基督保持恒久的關係,好使你們的愛越來越真誠、持久,並結出碩果。」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 耶穌詢問每個青年「你尋找什麽?」

恭讀若望福音

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裏站著,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衪說:「看,天主的羔羊!」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意即師傅─你住在那裏?」衪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衪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衪那裡住下了。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

2017年8月3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說明牢記耶穌及與祂相遇的喜樂能重新燃起希望。教宗的要理講授繼續以希望為主題,當天反省了希望與記憶的關係,尤其是聖召的記憶。

聖史若望記述了耶穌最早的兩個門徒蒙召的事跡(若1:35-39)。若望和安德肋起先是洗者若翰的門徒,他們一聽到師傅稱耶穌為「天主的羔羊」(若1:36),便跟隨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在身後,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麽?」(若1:38)

教宗解釋道:「耶穌遇到了這兩個正在尋找的青年,他們呈現出一種健康的不安。什麽都不尋找的青年不是年輕人,而是退休的人,未老先衰。看到退休的年輕人真令人悲傷。耶穌在此也詢問每個青年:『你尋找什麽?』祂的詢問激起青年内心對生命和幸福的渴望。」

教宗說:「若望和安德肋的聖召是這樣開始的:他們與耶穌一起生活,與祂建立了友誼,而且立即成了使徒。他們與耶穌初次相遇之後並沒有安心地回到家裡,而是去尋找自己的兄弟,告訴他們:『我們找到了默西亞,我們找到了一位偉大的先知。』(若1:41,45)他們傳報消息,成了那次相遇的使徒。那是一次如此感動、如此幸福的相遇,門徒們將永遠記住這個啟發和引導他們青年時期的日子。」

「那麽,在這世界上,我們如何能發現自己的聖召呢?」

教宗答道:「我們能以許多方式發現自己的聖召,《若望福音》給我們指出的第一個跡象正是與耶穌相遇的喜樂。婚姻、奉獻生活、司鐸職務:每個真正的聖召都始於與耶穌的相遇,祂賜予我們一種喜樂和一個新希望。」

「相反地,一個天主國度的使徒倘若不喜樂,就無法向這個世界傳福音,他是一個悲傷的人。做耶穌的宣講者靠的不是精通華麗的辭藻:你可以說這,說那,不斷地演説,但如果沒有喜樂,你又如何成為宣講耶穌的人呢?因此,我們應守護雙眼閃爍的真正幸福的目光。我們看到許多基督徒,包括我們當中的人用他們的眼神向你傳遞信德的喜樂。基督徒因此要像童貞聖母瑪利亞那樣,守護自己對耶穌的熱愛。縱使生活會經受考驗,有時需要在寒冷和逆風中前行,體嚐心酸和痛苦,但基督徒認識那條通往聖火的道路,那聖火在他們心中永遠是點燃的。」

教宗告誡信友們:「不可聽從那些失望和不快樂,以及對生命不抱希望的人;不可信從那些熄滅各種熱火的人的言論,他們說任何事都不值得我們犧牲整個的一生。我們卻要培養健康的理想,因為天主希望我們像祂那樣並與祂一起夢想,同時也要注重現實。」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要夢想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一個夢想消逝了,我們就要重新做這個夢,憑著希望回到原始的記憶,在經過或許不是很好的一生後,那星火仍可能隱藏在與耶穌初次相遇的灰燼之下。」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的希望克勝世界的悲劇

恭讀默示錄

那位坐在寶座上的說:「看,我已更新了一切。」又說:「你寫下來!因為這些話都是可信而真實的。」他又給我說:「已完成了!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加』元始和終末。我要把生命的水白白地賜給口渴的人喝。勝利者必要承受這些福分:我要作他的天主,他要作我的兒子。」

2017年8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基督徒不應愁眉苦臉,而要朝氣蓬勃,做個不知疲倦的夢想耕耘者。教宗的系列要理講授繼續以基督徒希望為主題,當天他的反省圍繞《默示錄》中的這句話展開:「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21:5)」

教宗強調:「實際上,基督徒希望的基礎是相信那創造新意的天主。我們的天主是令人驚訝的天主。低著頭走路、不抬頭看遠方的人不是基督徒;這種人如豬一樣,始終低著頭,似乎我們的路到此結束,我們的旅程僅在咫尺之間,似乎我們的生命沒有任何目的地和靠岸之處,我們被迫漫無目的飄蕩。《默示錄》則表明,信徒的終極視野是天上的耶路撒冷,一個巨大的帳幕,天主在其中接納人,與人住在一起。祂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默21:4)」

教宗勉勵大家不要以抽象的方式默想這句聖言,而要先讀一讀這幾天的新聞報導。報紙和電視新聞報導了很多悲傷的消息,人們很可能已經習以為常的消息,例如孩子們受驚嚇的面容,或母親們的哭泣。教宗特別提及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巴塞羅那的悲劇。

教宗指出:「有人會說生命就是這樣。然而,有一位父親為祂的子女流了數不盡寵愛的眼淚,有一位父親等待著安慰我們,為我們預備一個不同的未來。這就是基督徒希望的偉大視野。天主創造我們,因為祂要我們幸福;祂為救贖我們而勞作,所以死亡和仇恨不能最終決定人的生命。因此,做基督徒意味著要擁有一個充滿希望的視野。有些人認為生命是一種慢性衰竭,喜悅只是過客,生命沒有意義。對基督徒而言卻並非如此,基督徒相信遠方有一顆始終發光的太陽,更美好的日子必將來到。」

教宗邀請眾人在心中反思:「我是一個春天的人呢,還是一個秋天的人?是等待開花結果、期待太陽,即耶穌的人呢,還是一個整天耷拉著頭、愁眉苦臉,一如我多次說過的,滿臉愁容的人?生活免不了會有問題、戰爭、疾病,但惡終將被消滅,而耶穌從現在起就安慰我們,等待著把我們引入天主與人同住的大帳幕。在那一刻,我們會高興地發現什麼都沒有丟,微笑存留,哭泣仍在。不僅如此,人們不再悲傷,因為在那一刻天主將宣布祂最後的祝福語:『看,我已更新了一切!』在那一天,我們將熱淚盈眶,但那是喜極而泣。」

此外,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旅遊小島伊斯基亞(Ischia)在8月21日晚發生4級地震,造成2人死亡,42人受傷,2600人無家可歸。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表示:「我特別念及週一晚在伊斯基亞島遭遇地震的每個人,向他們表達熱切的關懷。讓我們為亡者、傷者、他們的親人,以及失去家園的人祈禱。」

另外,在琴斯托霍瓦聖母像加冕300週年之際,教宗也特別向波蘭朝聖者問候說:「過幾天,這週六和主日,你們中許多人將親自或在精神上聚集在所謂的『波蘭加納』,你們的光明山全國朝聖地,慶祝琴斯托霍瓦童貞聖母瑪利亞瞻禮和她的神恩聖像加冕300週年。在你們母親和皇后的面前,你們要認真聆聽她的話:『無論耶穌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若2:5)。願琴斯托霍瓦聖母引導你們每個人培養良知,安排個人及家庭生活,建築社會與國家的未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的寬恕是希望的動力

恭讀路加福音

衪遂轉身向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 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故此,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得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耶穌遂對婦人說:「妳的罪得了赦免。」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 他竟然赦免罪過!」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妳,平安回去吧!」

2017年8月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他問候在場的朝聖信友團體時,許多信友與他熱情擁抱、握手致意,有的還與他互換小白帽。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希望為主題,強調天主的寬恕是希望的動力。

耶穌應邀到一個名叫西滿的法利塞人家中坐席,一個婦人跪在祂面前,給祂的雙腳抹上香液。耶穌寬恕了這婦人的罪。這個場面引起在座者的極大憤怒(路7:44;47-50)。

教宗解釋道:「按照那個時代的觀念,聖者與罪人、純潔和不潔之間的界線應是黑白分明。但耶穌的態度卻不同。耶穌自從在加里肋亞開始祂的使命起,就一直接近癩病人、附魔者,以及所有病人和邊緣人士。這種行為很不尋常,乃至耶穌這種對被排斥者和‘賤民’的同情,日後則成了祂同時代的人最為不安的一件事。哪裡有人受苦,耶穌就為他解難,把他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

「耶穌不勸人按照斯多亞主義哲學家的方式,以英雄主義的態度來忍受痛苦處境。耶穌分擔人的痛苦,一遇到受苦的人,祂的内心就湧出慈悲之情,這是基督信仰特有的態度。耶穌的心體現並彰顯出天主的心,哪裡有受苦的男人或女人,耶穌就前去,讓他獲得痊癒、自由和滿盈的生命。正因為如此,耶穌才向罪人伸開雙臂。」

「即使在今天,有多少人仍堅持一種錯誤的生活,因為沒有人願意以不同的目光,以天主的目光注視他們;更好地說,沒人願意以天主的心,懷著希望注視他們。相反地,耶穌在累積了許多錯誤選擇的人身上仍然看到一種復活的可能性。耶穌總是以開放的心站在那裡,慈悲待人,寬恕、擁抱、理解,以及接近人。這就是耶穌!」

教宗表示:「那些沒有慈悲情懷的人令他感到難過,若天主教徒自以為完美而鄙視他人,他就更加悲傷。慈悲不是一種容易施予的廉價的愛。我們習慣於體驗罪的寬恕,也許它過於『廉價』。我們有時也應牢記我們讓天主的愛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我們每個人都讓天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即耶穌的生命!耶穌甚至只為了我們其中的一個人,也會獻出生命。」

「天主聖子接受十字架的苦難,這更是因為祂寬恕罪過,願意人的心靈獲得完全和徹底的解放。罪人因此得到寬恕,不僅在心理上獲得釋放,更除去了罪惡感。耶穌所做的還要多很多:祂為有過犯的人提供一個新生命的希望。『可是,上主,我是一團爛泥。』『你要向前看,我給你造一顆新的心。』這就是耶穌給予我們的希望,一個充滿愛的生命。」

「天主並沒有揀選那些從未犯錯的人作為組成祂的教會的首批分子,想想這點對我們有益。教會是一個罪人的子民,他們體驗到天主的慈悲和寬恕。伯多祿認清自己的真相是在聽到雞叫的時候,而不是在慷慨發出號召,洋洋得意,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的時候。」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眾人都是可憐的罪人,需要天主的慈悲,讓天主轉變我們,重新給予我們希望。天主贈送給明白了這基本真理的人一個世界上最美的使命,即愛弟兄姐妹,宣講天主不拒絕任何人的慈悲。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此外,繼尼日利亞天主堂在8月6日遭到襲擊後,中非共和國在8月9日再次發生針對基督徒團體的暴力事件。為此,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發出呼籲。

教宗說:「在尼日利亞的一座聖堂內,上個主日有一群無辜民眾遇害身亡,這起慘案令我深感悲痛。不幸的是,中非共和國今天早上也傳來針對基督徒團體的兇殺暴力消息。我祈願各種形式的仇恨和暴力得以終止,信友們祈禱聚會的敬禮場所不再發生如此可恥的罪行。讓我們惦記著我們在尼日利亞和中非共和國的弟兄姐妹,一同為他們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聖洗聖事是希望的開端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13:44-52

其實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

2017年8月2日上午,在整個7月份暫停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後,教宗方濟各再次在保祿六世大廳恢復主持這項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基督徒的希望,指出聖洗聖事是希望之門。如果我們忠於自己的聖洗,傳播希望之光,聖洗聖事就是希望的開端,我們就能把生命的意義傳給後代子孫。

教宗表示:「在古代的聖洗禮儀中,候洗者先面向西方宣誓棄絕魔鬼,然後又朝向東方的聖殿宣認聖父、聖子和聖神是唯一的真天主。今天,儘管我們失去了對宇宙語言的敏覺,這聖洗禮儀的意義卻始終不變,我們仍得問:『成為基督徒意味著什麽呢?』成為基督徒意味著注視光,在光中繼續宣認信仰,即使世界被籠罩在黑夜和陰暗之中,也依然如此。基督徒並未免於内外的黑暗,並未脫離世界,但藉著聖洗聖事所領受的基督的恩寵,他們成了定出方向的男人和女人。」

教宗解釋道:「基督徒不相信陰暗,但相信陽光;不屈服於黑夜,卻希望黎明;不被死亡所擊敗,卻渴望復活;他們不被惡所折服,因為他們始終信賴善的無限能力。這正是我們基督徒的希望:耶穌的光,耶穌以祂的光帶給我們的救恩將我們從黑暗中解救出來。我們相信天主是父親:這就是光!我們相信耶穌降臨在我們當中,尤其陪伴窮人和脆弱者:這就是光!我們相信聖神為了人類的益處而日夜運作,人類歷史的最大痛苦因而將被消除:這就是每天清晨重新喚醒我們的希望!我們相信每個情感、每個友誼、每個善意,以及每個愛都將在天主内實現:這就是推動我們熱情接納每天生活的力量!」

每個信友都應記住自己領受聖洗的日子。

教宗說:「我們誕生了兩次:第一次是本性的生命;第二次是在聖洗池與基督相遇的生命。我們在那裡死於死亡,能在這世界上成為天主的子女。我們在那裡成了未曾想像過的新人。」

最後,教宗邀請信友們思考一個問題:「在未來書寫我們今天的歷史中,人們會怎樣敘述我們呢?他們會說我們有希望的能力,還是說我們把自己的燈放在斗底下?如果我們忠於自己的聖洗,傳播希望之光,聖洗聖事就是希望的開端,那份對天主懷有的希望,我們就能把生命的意義傳給後代子孫。」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7月暫停週三公開接見

2017年7月1日,聖座新聞室公布教宗方濟各7月份會暫停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並將於8月份在保祿六世大廳恢復這項活動。教宗在7月份唯一的公開活動是主日領念三鐘經。

此外,教宗在聖瑪爾大之家舉行的彌撒聖祭也將於7月和8月份暫停,並於9月中旬恢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恐怖分子自命殉道者的想法令人厭惡

恭讀瑪竇福音

耶穌派遣這十二人,囑咐他們說:看,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中,所以你們要機警如同蛇,純樸如同鴿子。你們要提防世人,因為他們要把你們交給公議會,要在他們的會堂裏鞭打你們;兄弟要將兄弟,父親要將兒子置於死地,兒女也要起來反對父母,要將他們害死。你們為了我的名字,要被眾人所惱恨,唯獨堅持到底的,才可得救。

2017年6月28日,教宗方濟各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勉勵基督徒不要以惡還惡,因為在我們中間始終有一位比黑手黨與陰謀詭計更強大。教宗還說,把自殺式襲擊者視為殉道者的觀點令基督徒厭惡,因為殉道意味著作見證、忠於福音,而他們的死與天主子女的態度沒有絲毫關係。

殉道者不為自己而活,不為肯定自己的主張而戰,只為忠於福音而死。教宗方濟各以這番話再次展開對基督徒希望的反省。

教宗表示:「基督徒的希望是殉道者的力量。殉道不是基督徒生活的至高理想,因為在這理想之上還有愛德,即對天主和近人的愛。把自殺式襲擊者視為殉道者的觀點令基督徒厭惡。不,他們不是殉道者,他們的死與天主子女的態度沒有絲毫關係。有時,讀到過去和今日諸多殉道者的事跡,今日殉道者比教會初期還多,我們對他們經受考驗時的堅毅感到震驚。這種堅毅是激勵他們的偉大希望的標記。任何事、任何人都無法將這確鑿的希望與天主藉耶穌基督賜予我們的愛相隔離。」

教宗從當天選讀的瑪竇福音談起:「福音中耶穌派遣門徒去傳教,祂沒有用唾手可得的成功幻想哄騙他們,而是明確提醒他們宣講天主的國總會受到反對,他們因此將被眾人所惱恨。基督徒愛人,但常常不被人所愛,換言之,信德的宣認出自一種敵對的氣氛,只是程度或輕或重。」

教宗說:「基督徒是逆流而上之人。這很正常,因為世界銘刻著罪惡的痕跡,透過不同形式的自私和不義表現出來。跟隨基督的人是在反向而行。這不是出於好鬥,而是為了忠於天國的邏輯,即希望的邏輯,體現在以耶穌的教導為依據的生活作風上。」

談到基督徒秉持神貧的教導,教宗強調:「耶穌似乎更關注讓門徒們空虛,而非佔有。一個基督徒,倘若不謙卑、貧窮,不遠離財富和權力,尤其不遠離自我,就無法肖似耶穌。對基督徒而言,真正的失敗是陷入報復和暴力的誘惑,以惡還惡。耶穌對我們說:『我派遣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中』(瑪10:16),沒有口,沒有爪,沒有武器!基督徒卻要謹慎,有時還得機警,這些是福音所接受的美德,但決不接受暴力。為了戰勝惡,我們決不贊成惡的方式。」

「福音是基督徒唯一的力量。在困難時期,我們應當相信耶穌就在我們面前,祂不停地陪伴我們。迫害並不與福音相矛盾,而就是福音的一部分,因為我們的老師就曾經受到迫害。因此,即使處在漩渦之中,基督徒也不可失去希望,認為自己被遺棄了。人的一切苦難,即便再微小、再隱秘,在天主眼中也是可見的。天主看見了,必將給予保護,必將恩賜祂的救贖。實際上,在我們中間有一位比邪惡更强大,比黑手黨更强大,比陰謀詭計、從失望者身上榨取利潤的人、以強權壓迫他人的人,更加強大。這一位始終聆聽亞伯爾從地上發出的流血的哀號。」

「基督徒要始終處在世界的另一面,即天主選擇的那一面。不做迫害者,而是受迫害的人;不做狂妄自大者,而做溫良和善的人;不做欺騙者,而成為服從真理的人;不做撒謊者,而做誠實的人。這種對耶穌作風的忠誠,對希望作風的忠誠,並且忠誠到死,被初期基督徒美其名曰『殉道』,意思是『作見證』。『殉道』在詞典裡有多種可能性,或稱為英勇、忘我或自我犧牲。但初期基督徒卻用了一個帶有宗徒味道的名字稱呼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能在每日的生活中成聖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希伯來人書

因為天主為我們早已預備了一種更好的事,以致若沒有我們,他們決得不到成全。所以,我們既有如此眾多如雲的證人,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種累贅和糾纏人的罪過,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常注視著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耶穌。

2017年6月2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12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信友前來參加。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思基督徒的希望,指出聖人是希望的證人和伴侶。教宗表明,我們都能成聖,因為我們有上主的助佑。

基督徒能在每日的生活中成聖,這意味著我們應在家庭、工作,甚至在疾病中善盡每日的本分,向天主開放心靈。

教宗表示:「聖人的表樣首先告訴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並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理想。聖人其實也經歷過我們同樣的艱難。基督信仰培養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心:不相信消極和分裂的勢力能佔上風。人的歷史的定局不是仇恨,不是死亡,也不是戰爭。因為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天主伸手扶助和聖人的臨在,我們並不孤單。教會由無數且經常沒有留下姓名的弟兄姐妹組成,他們先我們而去,卻因著聖神的行動參與仍活在現世的人的事件。」

教宗引用《希伯來書》中關於「眾多如雲的證人」(希12:1)的話語來比喻教會的聖人。

教宗說:「我們在領受聖洗聖事時呼求諸聖的轉禱,然後在聖秩或婚姻聖事中也如此呼求。在婚姻聖事中,這呼求為兩個正準備走上夫妻生活旅程的青年是彼此信賴的泉源。真愛的人便有願望和勇氣說出;『永遠』二字,但他知道自己需要基督的恩寵和聖人的幫助才能永遠善度婚姻生活。婚姻不是有些人所說的『直到愛消逝』就不存在了。不是的,婚姻是永遠的!否則,你最好不要結婚。或是永遠,或是沒有。」

教宗強調:「天主絕不捨棄我們。不錯,我們是渴望天上的灰土,我們的力量薄弱,但臨在於基督徒生活中的恩寵則充滿大能。我們知道且希望,在世界的改變最終實現時就不再有眼淚和惡意。願上主賜予我們每個人成聖的希望。」

「你們當中有人會問我:『我們在每日的生活中能成聖嗎?』能!能夠成聖!『可是,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整日祈禱了?』不,這意味著你必須善盡每日的本分:祈禱、工作,以及看顧子女。你要本著向天主開放的心靈做這一切,好讓你的工作即使在患病和痛苦時,或是在困難中,也向天主開放。這樣一來,你就能成聖。」

最後,教宗表示:「願上主賜予我們成聖的希望。我們不要以為這是一件難事,以為做歹徒要比成聖更容易!不是的。我們能夠成聖,因為上主助佑我們;是上主在助佑我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首先愛了我們,並且是無條件的愛

恭讀路加福音

小兒子便起身到他父親那裏去了。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兒子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了! 父親卻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再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

2017年6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天氣非常炎熱,病人被安排在保祿六世大廳內透過大屏幕與廣場連接、參與活動。教宗在問候病人時表示:「聖神使我們團結合一」。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強調,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我們堅信天主無條件地愛每個人。

任何人缺乏愛都無法生存,若認為愛是爭取來的,這便是嚴重的奴役。

教宗表明:「當代人的焦慮有可能出自下面這個原因:他們認為如果自己不優秀、不漂亮,就沒有人關心他們。今天許多人尋求知名度,只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好像我們是那種永遠需要得到肯定的人。然而,你們可以設想一下,倘若人人都乞討引起他人關注的原因,卻沒有人願意無條件地愛另一個人,這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你們想想這樣的世界,一個沒有無償愛人的世界……,它似乎是人的世界,其實卻是地獄。」

「有時候,在一個看似難以解釋的態度背後隱藏著一個問題:我是否不值得被愛呢?當一個青少年感覺不到被愛時,他有可能轉向暴力。不存在絕對的壞人,只存在不幸福的人。而愛恰好是不幸福的解藥,那是眼神的交會。在我們和天主之間,是祂首先愛了我們,最先注視了我們。天主首先愛了我們。天主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身上有某個能激發愛的理由。天主愛我們,因為天主本身是愛,愛因其本質會自我傳播,自我奉獻。天主沒有把祂的慈愛和我們的悔改聯繫起來,二者若有關係也是天主的愛激發了我們的悔改。」

教宗說:「天主的愛毫無條件。即使我們犯了錯,祂依然愛我們。除了父親或母親,我們中有誰能有這樣的愛?我記得,在我之前的教區,有許多母親排隊等候進入監獄。她們不感到慚愧,因為兒子在監獄裡,那是她們的兒子。天主也這樣對待我們:我們是祂喜愛的子女!」

「然而,是否有哪個子女是天主不愛的呢?沒有。我們每個人都是天主所喜愛的子女。天主從未詛咒我們的生命,只有對我們仁慈的話語,祂從虛無中創造了我們的生命。全部的真理在於那愛的關係,這愛藉著聖神把天父和聖子聯繫起來,而我們也因著恩寵被納入這愛內。在耶穌基督內,我們被想望、被愛、被渴望。因為有一位主宰在我們內銘刻了一種原始的美,任何罪過、任何錯誤的選擇都不能將它徹底抹去。」

最後,教宗勉勵道:「什麼藥可以改變一個不幸福的人的心呢?是愛。如何能讓一個人感覺到我愛他呢?首先要擁抱他。讓對方感到自己被渴望,非常重要,這樣他將不再悲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基督信仰的真正革命在於稱天主為父親

恭讀路加福音

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停止以後,衪的一個門徒對衪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耶穌給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 願你的名被尊為聖, 願你的國來臨,我們的日用糧,求你天天賜給我們,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

2017年6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論述基督徒的希望,闡述天主的父親身分是我們希望的泉源。教宗強調,基督信仰的真正革命在於稱天主為父親。

教宗首先從《天主經》談起,那是耶穌交給祂的門徒,又由祂的門徒傳給我們眾人的祈禱,是「基督徒最卓越的祈禱」(路11:1-4)。教宗指出:「基督徒祈禱的全部奧蹟都濃縮於這句話内:敢於稱天主為父親。彌撒禮儀也表明這一點,主禮在邀請會眾一起誦念《天主經》時,用了『我們才敢說』這句話。」

「其實,稱天主為『父親』絕非一件預料中的事實。我們會傾向於使用最高的稱號,認為這樣才是對祂超性幅度的最大尊重。不過,呼喚天主為『父親』能使我們與祂建立一種親密關係,就如一個兒童面對他的父親時,知道自己蒙受他的關愛和照顧。這就是基督信仰銘刻在人的宗教心理上的偉大革命。」

教宗解釋道:「天主的奧蹟總是吸引我們,讓我們感覺自己的渺小。但這奧跡不再令我們害怕,不壓制我們,不讓我們感到苦惱。這是一種我們人性思想難以接受的革命。」

說到這裡,教宗援引他十分喜愛的「慈父」的比喻說:「耶穌講述的是一位只知道愛自己子女的父親。這個父親不因兒子的傲慢而懲罰他,甚至還把他應得的家產分給他,允許他離家出走(路15:11-32)。耶穌說,天主是父親,但不是依照人性方式而行事的父親,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父親如同比喻中的主角那樣行事。天主是按照自己方式行事的父親:良善、不對人的自由意志設防,只知道與『愛』這個動詞聯結在一起。」

教宗接著説道:「當這個反叛的兒子把所有的都揮霍盡了以後,最終回到家鄉。那個父親沒有實施人性公義的準則,而是首先感到需要寬恕,以他的擁抱讓兒子明白,在他離開的日子裡時刻想念著他,痛心兒子沒有得到父親的愛。天主對祂子女懷有的這種愛是多麽不可思議啊!」

教宗強調:「天主不能是沒有人類的天主:這就是一個偉大奧蹟!這個信念正是我們希望的泉源,我們在《天主經》的所有祈求中都會找到這被守護的希望泉源。」

最後,教宗邀請信友們:「我們每次有困難和有需要時都應祈求天父,想到天父不能沒有我們,祂此時正注視著我們。每當我們需要幫助,耶穌不對我們說要認命,或讓我們自我封閉,而叫我們轉向天父,以信賴的心祈求祂。我們的一切需求,從最明顯和最平凡的需求,諸如食物、健康、工作,乃至需要得到寬恕和在誘惑中得到扶助,這些都不是我們孤獨的反映:相反地,有一位父親總是以愛看顧我們,他肯定不會遺棄我們。」

此外,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再次發出這項呼籲,願基督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都為中東和平祈禱,祈願他們能和平度日,免於暴力。

教宗提及6月8日的「為和平祈禱一分鐘」活動,籲請所有信徒為中東地區的修和祈禱。

教宗說:「許多國家將於明天下午1點再次舉行『為和平祈禱一分鐘』活動,也就是在我與以色列已故總統佩雷斯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一同在梵蒂岡聚會的週年紀念日祈禱片刻。我們的時代非常需要基督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都為和平祈禱。」

2014年6月8日,以色列已故總統佩雷斯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應教宗方濟各之邀,前來參加在梵蒂岡花園舉行的祈禱聚會。他們依循基督宗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三種儀式,為中東和平祈禱,並種下一顆象徵和平的橄欖樹。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