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思高九歲奇夢 重點在那裡?
撰文:陳日君樞機
200年前小若望鮑思高發了一個奇夢。慈幼會上下當然在紀念這奇夢時,強調了這夢的「奇」。它是一個從天來的信息,指劃出了若望鮑思高一生的使命,也是他傳給他神子們的使命。其實這一點很是明顯,不需太多證明。
多數文件,在解釋這奇夢時,詳細指出的是:夢中神秘人物教給了小若望一個實行使命的方法。不是用拳頭而是先要做朋友,然後善言勸導:那所謂預防教育法。鮑思高神父綜合預防教育法為三個因素:理性、宗教、親切的愛心 (amorevolezza = loving kindness)。
尤其這第三個因素可以說該是第一個,因為一切從此開始,教育是「心」的事,得到了心教育就成功,因為開放了心,才能使教誨被接受,成為新生命的動力。
說「愛心」該是第一個因素,是指行動進行的次序,整個行動從此開始。教育由愛心開始,所以教育是從家庭裡開始,家庭是第一間學校,家庭的溫暖使良好的教育容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任何其他教育者都該有父母的心。
不過那「理性、宗教、愛心」的次序還是正確的,人不是一棵樹。教育的目標是使受教育者認識真理,追求美善。人是萬物之靈因為他有理性、有意志,理性尋求真,意志追求善。
教育者得到了被教育者心是為向他介紹真理和道德,真理是道德的基礎。理性能明白本性的真理 (人是什麼),宗教再加上天主啟示的,祂愛的計劃,這樣人的意志就有了方向:做人,做天主計劃中的人;做好人:避惡行善。
夢中的善牧教小若望要做的第一件不是:給青少年們說明「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寶貴」嗎?我在前總會長范達民神父長篇的「帶來願景的奇夢」中也不見他強調這一點【註】。但這一點正是現在教育中最需要做的,也是最難做的。
【註】 在第10、11頁他引用了李納德神父說的:
「仍有無數對天主無知的青年,
也許有些已經不幸成了邪惡的愛害者。」
在第24頁他引用了查偉思神父說的:
「面對那些試圖吞噬羊群的豺狼,
那些冷漠,道德上的相對主義,
破壞事物價值和經歷價值的消費主義,
誤導人的意識形態,以及其他打擊心靈的種種。」
在第32頁他在信中說了:
「當鮑思高神父看到青少年,在腐敗及無信仰的環境成長時,他哭了。」
現代人類生活其中 (當然也是青少年生活其中) 的文化是「世俗文化」(也是無神文化),人以為自己已成熟了,不需再「迷信」神了,神是「原始人」的發明,因此負賣了自己 (Alienation)。人該自我創造,自我尊重。教育者也該尊重青少年。尊重青少年本是教育的首要原則,古人也說“maxima debetur puero reverentia” (對少年該非常尊重)。但這「尊重」已變成了崇拜,長者該服從少年了!?
教育的方法重要,但教育的內容 (核心價值) 一樣重要!
現代的「世俗文化」是「人文文化」,以人為中心,我們也以人為中心,但「世俗文化」的人是一個擺脫了神的「人」。
法國大革命留下了「自由、平等、友愛」的口號。自由是擺脫了神;平等是擺脫了任何權威;友愛祇留給意見相同的,或同屬社會身份的人;法國大革命時斷頭台上竟灑下了許多無辜者的鮮血。
Nietzsche (尼采) 是天才,也是白痴,他說上帝死了,他崇拜的是古希臘的「醉神」(Dionysius) (見巴黎奧運開幕禮中那出來表演的不穿衣服的大男人)。
J. Paul Sartre (薩特) 存在主義代表人物,他不認同有所謂人的本性或客觀的價值,人面前人生自然感到「作嘔」!
Sigmond Freud (弗洛伊德) 說:人的本性動力就是「性」(sex) 衝動,“正常地” 滿足它就不會有「精神病」。
社會裡通傳的就是這類思想。
家庭本該是第一防線,但家庭破碎了 (不婚、離婚、同性結合)。
傳媒 (色情內容) 成了第二教育者,
教會及學校能做什麼?
教青少年「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美妙」!
怎樣做?最需要也是最難做的就是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