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思高九歲奇夢 重點在那裡?

鮑思高九歲奇夢 重點在那裡?

撰文:陳日君樞機

200年前小若望鮑思高發了一個奇夢。慈幼會上下當然在紀念這奇夢時,強調了這夢的「奇」。它是一個從天來的信息,指劃出了若望鮑思高一生的使命,也是他傳給他神子們的使命。其實這一點很是明顯,不需太多證明。

多數文件,在解釋這奇夢時,詳細指出的是:夢中神秘人物教給了小若望一個實行使命的方法。不是用拳頭而是先要做朋友,然後善言勸導:那所謂預防教育法。鮑思高神父綜合預防教育法為三個因素:理性、宗教、親切的愛心 (amorevolezza = loving kindness)。

尤其這第三個因素可以說該是第一個,因為一切從此開始,教育是「心」的事,得到了心教育就成功,因為開放了心,才能使教誨被接受,成為新生命的動力。

說「愛心」該是第一個因素,是指行動進行的次序,整個行動從此開始。教育由愛心開始,所以教育是從家庭裡開始,家庭是第一間學校,家庭的溫暖使良好的教育容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任何其他教育者都該有父母的心。

不過那「理性、宗教、愛心」的次序還是正確的,人不是一棵樹。教育的目標是使受教育者認識真理,追求美善。人是萬物之靈因為他有理性、有意志,理性尋求真,意志追求善。

教育者得到了被教育者心是為向他介紹真理和道德,真理是道德的基礎。理性能明白本性的真理 (人是什麼),宗教再加上天主啟示的,祂愛的計劃,這樣人的意志就有了方向:做人,做天主計劃中的人;做好人:避惡行善。

夢中的善牧教小若望要做的第一件不是:給青少年們說明「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寶貴」嗎?我在前總會長范達民神父長篇的「帶來願景的奇夢」中也不見他強調這一點【註】。但這一點正是現在教育中最需要做的,也是最難做的。


【註】 在第1011他引用了李納德神父說的:

「仍有無數對天主無知的青年,

也許有些已經不幸成了邪惡的愛害者。」

 

在第24他引用了查偉思神父說的:

「面對那些試圖吞噬羊群的豺狼

那些冷漠,道德上的相對主義

破壞事物價值和經歷價值的消費主義

誤導人的意識形態,以及其他打擊心靈的種種。」

 

在第32他在信中說了:

「當鮑思高神父看到青少年,在腐敗及無信仰的環境成長時,他哭了。」


現代人類生活其中 (當然也是青少年生活其中) 的文化是「世俗文化」(也是無神文化),人以為自己已成熟了,不需再「迷信」神了,神是「原始人」的發明,因此負賣了自己 (Alienation)。人該自我創造,自我尊重。教育者也該尊重青少年。尊重青少年本是教育的首要原則,古人也說“maxima debetur puero reverentia” (對少年該非常尊重)。但這「尊重」已變成了崇拜,長者該服從少年了!?

教育的方法重要,但教育的內容 (核心價值) 一樣重要!

現代的「世俗文化」是「人文文化」,以人為中心,我們也以人為中心,但「世俗文化」的人是一個擺脫了神的「人」。

法國大革命留下了「自由、平等、友愛」的口號。自由是擺脫了神;平等是擺脫了任何權威;友愛祇留給意見相同的,或同屬社會身份的人;法國大革命時斷頭台上竟灑下了許多無辜者的鮮血。

Nietzsche (尼采) 是天才,也是白痴,他說上帝死了,他崇拜的是古希臘的「醉神」(Dionysius) (見巴黎奧運開幕禮中那出來表演的不穿衣服的大男人)。

J. Paul Sartre (薩特) 存在主義代表人物,他不認同有所謂人的本性或客觀的價值,人面前人生自然感到「作嘔」!

Sigmond Freud (弗洛伊德) 說:人的本性動力就是「性」(sex) 衝動,“正常地” 滿足它就不會有「精神病」。

社會裡通傳的就是這類思想

家庭本該是第一防線,但家庭破碎了 (不婚、離婚、同性結合)。

傳媒 (色情內容) 成了第二教育者,

教會及學校能做什麼?

教青少年「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美妙」!

怎樣做?最需要也是最難做的就是這事!

轉載:https://oldyosef.hkcatholic.com/

從Morton Kelsey的角度反思聖若望鮑思高的初次奇夢(1824-1825)

九歲奇夢 (圖片:鮑思高慈幼會中華會省)

Morton Kelsey 的角度
反思聖若望鮑思高的初次奇夢(
1824-1825

撰文:何家輝神父

聖若望鮑思高的一生與夢結下了不解之緣,教宗方濟各說:「鮑思高神父的夢幫助他去建立青年中心(慶禮院),從而向青少年展示天主的憐憫及教導他們如何活出福音精神。1」這話正好為鮑思高神父神夢的意義下了圓滿的注腳。

聖若望鮑思高 (圖片:鮑思高慈幼會中華會省)

一、青年慈父與導師聖若望鮑思高

鮑思高神父(1815-1888)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碧基(Becchi),並於1841年在義大利都靈(Turin)總教區接受祝聖為司鐸。在1841-1844年期間,他於都靈的五傷聖方濟司鐸培養院接受新鐸培育,並被派到監獄從事牧靈工作。鮑思高神父從中發現有些囚友只有十多歲,他們出獄後很容易重蹈覆徹,然後又再次被關進監獄。他曾說:「如果這些孩子,在外面能有一個友善的人照顧他們,幫助他們,在慶節日子,教他們學習要理,誰知道他們不會改過向善?或者至少可以減少那些重入監獄的人數呢!」2 鮑思高神父便著手建立慶禮院,照顧貧苦無告的青少年。後來教宗庇護九世於1869年批准鮑思高神父成立的慈幼會,並於1872年及1876年,分別成立聖母進教之佑孝女會(母佑會)及慈幼協進會(信友善會),致力為青少年服務。1934年鮑思高神父被冊封為聖人,並於1989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稱為「青年慈父與導師」。

二、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夢

鮑思高神父在世73年,由他或早期的慈幼會士用文字記錄的神夢共有153個,保存在慈幼會位於羅馬的中央檔案室內,並收錄於義大利文版本及英文譯本的19冊《聖鮑思高傳》(The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Saint John Bosco)中。由資料來源的角度來看,這153個神夢可分成三類:一、鮑思高神父親自在《母院史》(Memoirs of the Oratory of Saint Francis De Sales from 1815 to 1855: The Autobiography of Saint John Bosco)中撰寫兩個較詳細的神夢;二、有10個神夢是由早期的慈幼會士記錄,並由鮑思高神父親自檢視及修改;三、剩餘的141個神夢都是由早期的慈幼會士記錄,但鮑思高神父並沒有作出檢視及修改的。3 若從神夢的內容來分類,這153個神夢可分成四類:聖召、教育、有預言性質的、有關慈幼會的;4 這些神夢都是有著清晰的訊息及邏輯思維,而非如同人普通的夢是較混亂、有時是非邏輯性的;鮑思高神父大部份的神夢中,都會出現傳訊者,並將訊息傳給鮑思高神父。5 根據以上論述,慈幼學者認為當中由鮑思高神父親自撰寫、檢視或修改的12個神夢是較為有研究價值的。6

從上述的12個鮑思高神父的神夢中,本文將聚焦反思鮑思高神父的初次奇夢(1824-1825年),這夢可說是為鮑思高慈幼會帶來非常重要的願景,並構成慈幼神恩和精神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或可稱這夢為慈幼會的「創始神夢」。7 鮑思高神父稱這夢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終身難忘。8 透過研讀這奇夢,相信使慈幼大家庭各成員、教育者、父母等,能重燃對教育的熱誠,並在聖母瑪利亞慈母般的護佑之下,注視青少年,幫助他們發現天主對他們的期望,並作出慷慨的奉獻;9 並能更深入了解聖若望鮑思高的靈修生活、教育理念及牧民經驗,且能效法鮑思高神父的成聖之路及對耶穌基督和教會的忠心。10

三、研究方法

有不少心理學家曾提出了研究夢的方法,鑑於本文是對鮑思高神父神夢的反思,必然牽涉到靈修的範疇,因此需要應用一套合適於反思神夢的研究方法,才能達致預期的靈修反思。Morton Kelsey 11 的理論是應用在反思鮑思高神父神夢的一個合適的研究方法。

Kelsey認為夢是雲集栩栩如生的影像,且人是未能主導掌控的。他提出以基督宗教角度來解夢的四項信念:一、天主可以臨在於夢中,祂願意進入人的夢中;二、天主願意給予為願意對夢保持開放態度的人指引;三、天主可以在夢中給予人面對挑戰及進行反思的機會;四、天主是多麼渴望與人溝通。12 Kelsey肯定了在夢中天主與人互動的可能性,他認為夢與近期發生的事有關,並幫助人去面對壓抑的部份。有時夢是與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有關,從而人會獲得一些超性的資訊,天主亦從中給人指引及讓人反思。13 Kelsey也提出夢是與原型形象(archetypal symbol)有關的,從而讓人進入靈性的層面。14

Kelsey認為在進行以基督宗教角度解夢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5 一、把夢記錄下來,也包括個人對這夢的想法與感受,從中可以與靈性生活作連結;二、保持對夢的嚴謹態度,並保持向天主開放;三、留意夢中出現的形象和標記;四、嘗試將夢中出現的標記與生活經驗和記憶連結起來,有時會發現潛意識中遺忘了的記憶;五、留心多次發生類近的夢;六、若夢尤如電影情節般出現,可聆聽夢中所帶出的訊息;七、了解夢中的原型形象所帶出的意義。從Kelsey解夢理論的角度來看,人會重新發現遺忘或未注意的部份,有助人的心理及靈性上的成長,從而進入更深層的靈性意義。因此當以基督宗教角度來解夢時,人需要呼求天主的扶助,只有天主才能向人啟示來自祂的夢的意義,一如古聖祖若瑟所說:「解夢不是天主的事嗎?請你們講給我聽!」(創 四十8

從上述所論及Kelsey對夢的理解和以基督宗教角度解夢的重點來看,本文嘗試撮要成三個層面,以便研讀鮑思高神父的神夢:一、個人生活的層面,包括檢視近期所發生的事、個人想法與感受等;16 二、夢的內容與真實生活的關係,嘗試檢視夢中的原型形象或標記與人的經驗與記憶;17 三、靈性層面,從解夢的過程中,檢視人與天主的關係。18 透過這三層的檢視,希望能呈現鮑思高神父的個人與靈性成長,從而刻畫出他趨向於人性及靈性的圓滿。這正是靈修神學的研讀目的,檢視人在天主恩寵之下,如何趨向此等圓滿。19

四、鮑思高神父的初次奇夢 20

圖片:鮑思高慈幼會中華會省

在九歲時,鮑思高做了一個深刻的夢。在夢中,他在家附近的一個大廣場上,看到許多孩子在玩耍,有些在咒駡天主,鮑思高便試圖用言語和拳頭制止他們。這時,一個面容光亮、令人敬畏的男子出現,要求他要用溫柔和愛心贏得孩子們的心,並教育他們罪惡的醜陋和美德的寶貴。鮑思高頓時感到害羞和害怕,並詢問那名男子的身份。那男子承諾會派一位女導師來指導鮑思高,那位女導師就是那名男子的母親,並請鮑思高聽從那女導師的教導。21

圖片:鮑思高慈幼會中華會省

隨後,許多山羊、狗、貓、熊和其他動物出現在這個夢中,而且一位莊嚴的婦人也出現了,還告訴鮑思高,這就是他工作的地方,鼓勵他成為謙遜、剛強、壯健的人。22 同時,鮑思高看到夢中出現的野獸都變成溫馴的綿羊。然後他被一個聲音吵醒了。23

夢醒後,鮑思高立即把這個夢告訴了家人,各人有不同的見解,他的哥哥若瑟認為鮑思高將來可能成為一個牧羊人,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安道則嘲笑他,認為他可能成為匪徒頭子,媽媽麗達卻認為他可能會當神父,最後鮑思高的祖母卻認為不要在意夢的事情,但鮑思高卻無法忘記這個夢。24

就個人生活的層面來看,根據Pietro Stella神父的研究,25 他認為聖若望鮑思高的初次奇夢與聖伯多祿的瞻禮有關,因為鮑思高所住村子的小聖堂,是奉聖伯多祿為主保的,相關主保瞻禮的慶祝,可能會影響到這夢的發生及內容。26 在上述的瞻禮慶祝中,聖若望鮑思高可能從中聽到基督善牧、餵養羊群的相關道理,因而有可能在他的初次奇夢中出現了牧者、動物的形象。

Arthur Lenti神父提出鮑思高的初次奇夢,與預報救主降生(聖母領報)節日有關連的可能性,27 因為夢中那位衣服華貴、令人起敬的男子對鮑思高說:「我就是你母親教你每天三次問候她的兒子。我的名字,你可以去問我的母親。」28

除此以外,1825年正值禧年,Lenti神父也提出這可能是讓鮑思高的初次奇夢發生的因素,因為此禧年強調著牧者的照顧。29 以上的因素都可能造就這初次奇夢中的牧者形象。

鮑思高是在農場田園的環境中長大,夢見動物亦不足為奇;媽媽麗達對於這奇夢,所聯想到的司鐸聖召,很可能是與鮑思高的第一位老師若瑟‧戴拉瓜神父(Joseph Delacqua)及當時鮑思高的朋輩慶禮院有關,30 從而使這初次奇夢中,表達牧者與教育者的形象及使命。

從夢的內容、標記和形象與真實生活對照來看,在初次奇夢中,那位面容莊嚴的婦人告訴鮑思高:要成為一個謙遜、剛強、壯健的人,似乎是著重於人性及靈性的成長。一如上文所解說的,特別著眼於靈、心、身的全人發展,這也配合當時九歲的鮑思高,在各方面都正在持續成長。

鮑思高在夢中與那位衣服華貴、令人起敬的男子及那位面容莊嚴的婦人對話時,感到混亂、不知所措。那位男子告訴鮑思高,要用溫良和愛德,去獲得孩子們的心,並給他們說明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寶貴時,鮑思高感到羞怯、害怕,且回答表示他只是一個貧窮無知的孩子。另外,當鮑思高在夢中看到的野獸都變成溫馴的綿羊,因為他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而大哭起來,並央求那位婦人的解說。以上的對話及互動,或多或少顯出當時九歲的鮑思高在現實中的想法、感受和自尊感等,正好與他出身自貧窮農村的狀況相符。

鮑思高的初次奇夢中,有不同的標記或形象,例如:孩子們、野獸、溫馴的綿羊等,似乎都與他現實生活有關。孩子們在夢中的出現,某程度可以肯定是與當時九歲的鮑思高的同伴有關,而且夢中孩子們說笑、遊戲、咒罵天主等,似乎都是來自鮑思高現實生活的經驗。Juan Eduardo Cirlot 認為孩子們的標記含意是指向未來,也是一種轉化,達致單純、年青、覺醒的意味。31 卡爾榮格(Carl Jung)則認為孩子們這標記包含:補足、修正、成長的意思,算是一種集體潛意識的表達。32 從上述的見解,可以肯定孩子們的標記含有成長的意思,也是與鮑思高的初次奇夢配合,但夢中所帶出的訊息,就不單是人性的成長,也涉及靈性的成長,一如上文所提及,在夢中出現的那位面容莊嚴的婦人對鮑思高的指示,就是富有全人發展的意思,達致人性及靈性的成長。

野獸是另一種在鮑思高初次奇夢中出現的標記,也似乎是與他現實農村生活中的經驗有關。榮格認為動物的標記是指向人的自我潛意識,33 Ad de Vries 就榮格的解說,延伸至動物標記的正向及負向幅度,來表達有益及可怕的意思。34 由上述的解說,似乎與鮑思高初次奇夢中出現的孩子們的轉變、及野獸轉化成溫馴的綿羊有關;那些在夢中咒罵天主的孩子們,當那位衣服華貴、令人起敬的男子出現時,他們不再爭執、吵鬧、咒罵了,都圍著那位男子;35 再者,在這夢中所出現的由野獸轉化成溫馴的綿羊的景象,某程度上都與上述動物標記的意義相配。

致於溫馴綿羊的標記,Cirlot認為是指向純潔、天真、謙和的意思,36 與鮑思高初次奇夢中所表達的意思相呼應,鮑思高說:「我那時轉眼一看,方才那些兇猛的動物,都變成馴良的小羊,隻隻都跳著跑來站在四周咩叫,好像在慶賀那個人和那個貴婦。」37

從靈性層面來說,鮑思高的初次奇夢中,他嘗試用拳頭和說話,阻止那些孩子咒罵天主,這顯示九歲的鮑思高擁有正直的良心和正義的德行,相信這全賴媽媽麗達的家庭宗教教育,培養出他正直的良心;38 在這夢中,從那位男子的自我介紹中,39 就可以肯定媽媽麗達在宗教教育方面的貢獻,用心栽培鮑思高。雖然當時夢中的鮑思高所用的方法不怎麼正確,因此這奇夢的訊息,就是要他學習怎麼去教育孩子們。在這初次奇夢中,不管鮑思高與那位衣服華貴、令人起敬的男子或是那位面容莊嚴的婦人的對話中,他似乎因為自知不足、有限,而感到慌亂、驚恐,某程度來說,這表現也可歸類為謙遜的德行。

在夢中,那位顯現的男子是面容發光,容易使人聯想到《出谷紀》中,梅瑟從西乃山下來時的面容發光,40 及《瑪竇福音》中的耶穌顯聖容。41 再者,這位衣服華貴、令人起敬的男子出現後,孩子們都圍著他,這似乎是指向以基督為中心的概念。42 為慈幼會士來說,從這位男子在夢中的自我介紹來看,可以肯定祂就是耶穌基督;也啟發鮑思高及其神子的神恩方向,就是引導青年歸向耶穌基督,並追求人性及靈性的圓滿。從該段自我介紹及對話中,所提及的婦人,亦可肯定是聖母瑪利亞,而且對這位婦人的描述是:「有一位面容莊嚴的婦人,身上披著一件敞袍,光耀燦爛,好像到處都有一粒極亮的星在閃爍著。」43 容易使人聯想到《默示錄》當中的描述:「有一個女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榮冠。」(默 121

那位衣服華貴、令人起敬的男子在夢中要求鮑思高:「應該用溫和及愛心去贏得你的這些朋友。現在你立刻給他們說明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寶貴。」44 這要求可以說是為聖若望鮑思高及他所創立的慈幼會的教育,定下美好的目標,就是要教導青年明辨是非、擇善固執、修德成聖,達致人性及靈性的高峰。那位面容莊嚴的婦人則要求鮑思高:「當成為一個謙遜、堅強、壯健的人。」45 從上述兩項要求來看,不單是點出聖若望鮑思高神恩及慈幼會教育的目標,而且強調個人的內修,為能效法耶穌基督和聖母瑪利亞,成為青年的牧者及教育者。

五、 結語:鮑思高神父的初次奇夢中牧者及教育者的形象

這夢確實對鮑思高神父影響深遠,亦成為慈幼會神恩和教育的基礎及雛型。

聖若望鮑思高的初次奇夢中,充滿著牧者及教育者的形象和訊息。牧者及教育者的內修:應該聽命、求學,使成為謙遜、剛強、壯健的人;牧者及教育者的使命:用溫和及愛心去贏得青年的心,並教導他們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寶貴。從上述的內修和使命,塑造青年的轉化、被聖化,而歸向耶穌基督,46 達致人性及靈性的圓滿,47 一如夢中的野獸轉化成溫馴的綿羊,又如夢中的孩子們圍繞著那位男子和婦人的寓意一樣。

鮑思高神父曾經與教宗真福庇護九世分享了他的初次奇夢,而這位教宗分別於1858321日及1867112日,勸勉及命令鮑思高神父把這夢的內容記錄下來,並促成《母院史》(聖若望鮑思高的自傳),作為鮑思高神子們的鼓勵和神恩的典範,48 修練成青年們的牧者和教育者;一如2024年鮑思高慈幼會總會長贈言釋義中所說:「我們也有責任像鮑思高神父一樣,幫助每位所遇上的青少年發現天主對他們的期望,幫助他們擁有『飛得更高』的理想,幫助他們作慷慨的奉獻,即渴望把自己化成奉獻的禮物。」49


備註:

1 Francis, “Message of Pope Francis to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28th General Chapter of the Salesians,”

Salesians of Don Bosco, accessed September 28, 2021,

https://www.sdb.org/en/GC28/Documents/Homilies_Addresses/Rekindle_the_gift_you_have_received.

2 若望鮑思高著,胡安德譯,梁定國編譯,《母院史》(香港:良友之聲,2015),168頁。

3 Arthur J. Lenti, “Introductory Essay,” in Dreams, Visions & Prophecies of Don Bosco, ed. Eugene M.

Brown (New Rochelle, New York: Don Bosco Publications, 1986), pp. xlvi-xlvii.

4 同上著作,xlvi頁。

5 Eugenio Ceria, The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Saint John Bosco, vol. 17, edited by Diego Borgatello (New Rochelle, NY: Salesiana Publishers, 2002), p. xiii.

6 參閱Michael Ribotta, “The Roman Letter of 1884 And Its Aftermath,” Journal of Salesian Studies, 5,

no. 2 (1994): pp. 1-21. 鮑思高神父在18845月所寫的一封信「聖鮑思高從羅馬寄青年中心的信」,當中記載了一個神夢,為鮑思高預防教育法及慈幼會精神是很重要,但現今保存的只有這封信的短式,因此慈幼學者並沒有將這神夢歸類到正文所述的由鮑思高神父親自撰寫、檢視或修改的12個神夢類別中。

7 Ángel Fernández Artime, “Strenna 2024: ‘The dream that makes you dream’ A heart that transforms ‘wolves’ into ‘lambs’,” Salesians of Don Bosco, July 28, 2023,
https://archive.sdb.org/Documenti/Rettor_Maggiore/strenna/2024/Strenna_2024_en.pdf.

8 若望鮑思高著,《母院史》,19頁。

9 Fernández Artime, “Strenna 2024: ‘The dream that makes you dream’ A heart that transforms ‘wolves’ into ‘lambs’.”

10 Lenti, “Introductory Essay,” p. xlii.

11 Morton Kelsey1917-2001)是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榮休教授,也是一位牧師(Episcopal Clergyman);他曾在瑞士榮格學院受訓,並對以基督宗教的角度來解夢貢獻良多。Kelsey也對鮑思高神父的神夢有所研究,並在Dreams, Visions & Prophecies of Don Bosco中,發表了他的見解,他認同鮑思高神父的神夢推動著他的教育及牧民使命,而且在他的神夢中是充斥著超感官知及宗教上的訊息。此外,在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第二冊中,Janet Meyer Everts 所撰寫的“Dreams in the NT and Greco-Roman Literature”也有參考Kelsey的理論。

12 Morton Kelsey, Dreams: A Way to Listen to God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78), p. 69.

13 超感官知覺是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14 原型形象是客體心靈的基本內容,原型是我們以特殊的方式去建構經驗的一種傾向,原型並非形象本身。人天生有形成某些形象的傾向,但是這些形象本身不是與生俱來的。例如,人類普遍有形成母親形象的傾向,不過,基於這個普遍存在於人類心靈的原型,每個人所形成的母親形象都是獨一無二的。 原型形象是原型對個人心靈逐漸累積的經驗起作用而形成的深層基礎形象,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累積、對一大群人具有意義的原型形象,深埋在集體意識的文化裡。以文化形式出現的例子包括:國王和皇后、聖母瑪利亞、還有耶穌和佛陀等宗教性的人物形象。很多集體性角色和情境都帶有原型形象,只是人們並沒察覺到自身的這種投射。例如:總統或國王、電影明星、宗教領袖等公眾人物的過世或遇刺身亡,所引發的強烈情緒反應便反映出這個特殊人物身上帶著眾人原型的投射。 只要是重複性的人類經驗,例如出生、死亡、男女交合、婚姻、對峙勢力的衝突等等,都有其原型基礎。雖說原型也會演化,但演化這個變數實在太過緩慢,不管它實際目標為何,把它放入歷史時間來看,都可視為是固定不變的。

15 Kelsey, Dreams: A Way to Listen to God, pp. 45-55.

16 參閱盧德,〈夢的研究歷史、聖經與靈修反省〉,《神學論集》163期(2010 春),120-121頁。楊素娥教授指出夢是自然現象,是睡眠中正常的心智活動。這觀點開啟了智識分子的研究,不僅使夢與人格形成得到解釋,也使得夢的文化性格在民族誌中得到一席之地,進而透過宗教、藝術、神話、戲劇……等表達出來。這點與上文所述個人生活層面的檢視是互相呼應。

17 參閱同上。楊教授指出夢是睡眠中靈魂出竅的實有經驗。釋夢者要做的事是:明白靈魂經歷了什麼,並且採取必要的方法使游盪的靈魂復位。在上文所述檢視夢中的原型形象或標記與人的經驗與記憶,可說是類近的概念,使人可以進入靈性層面。

18 參閱同上。楊教授指出夢是超自然力量所引起的,不管是神祇或魔鬼,釋夢者的任務便是要分辨夢的善惡與真假,從而指點我們行事的方向。這點確實與上文所言的檢視人與天主的關係是同樣的理解。

19 Joseph de Guibert, The Theology of the Spiritual Life, trans. Paul Barrett (London: Sheed and Ward,1956), p. 11.

20 鮑思高著,《母院史》,19-21頁。

21 「我九歲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它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使我終身難忘。在夢中,我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我家附近的廣場上。有許多孩子正在那裡玩:有的笑,也有不少的在咒罵天主。我聽了那些咒罵的話,立即跑到他們中間,用拳頭和說話,叫他們住口。

那時來了一位衣服華貴,令人起敬的男子。他的面孔這樣光亮,令我不能注目。他喚我的名字,並對我說:『不要打他們,卻要用溫良和愛德,去獲得你這些朋友的心。現在你就給他們說明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寶貴吧!』

我又羞怯、又害怕,回答說,我是一個貧窮無知的孩子。那時那些孩子不再爭吵,大家都圍著那個講話的人。

我自己也差不多不知道要說什麼,問道:『你是誰?你命我做這些不可能的事?』

『正因為你以為這些事不可能,所以你應該聽命,求學,使它們成為可能。』

『我怎樣可以求學呢?』

『我要給你一位女教師。你受了她的教育,自會變成一個智者。』

『可是,你究竟是誰?』

『我就是你母親教你每天三次問候她的兒子。我的名字,你可以去問我的母親。』

22 Lenti, “Don Bosco’s Vocation-Mission Dream – Its Recurrence and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Salesian Studies 2, no. 1 (Spring 1991): pp. 45–156, 53. Lenti神父的研究中,他認為鮑思高神父的最初的手稿是寫:Renditi sano, forte, robusto. (讓你健康、剛強、壯健。)” 隨後,鮑思高神父將sano (健康)” 修改成umile (謙遜)”。鮑思高神父在1870年代撰寫《母院史》,包括本文探討的初次奇夢,似乎是鮑思高神父多年靈修及牧民的經驗,累積而成的反思,而致他的焦點由「健康」,轉移至「全人發展」。這全人發展的概念可參考Don Bosco’s Childhood Dream: Theological Reading 的探討。

參閱 Andrea Bozzolo, Don Bosco’s Childhood Dream: Theological Reading (Rome: Libreria Ateneo Salesiano, 2023), p. 78. Andrea Bozzolo神父將謙遜、剛強、壯健的概念,引伸至靈、心、身的全人發展方向。由上述的解說,我們就可以合理地解釋這初次奇夢中,那位婦人要求鮑思高,要成為謙遜、剛強、壯健的人,是指向全人發展的方向,從而著重青少年的靈、心、身的成長,達致人性及靈性的圓滿。

23 那時我看見在他身旁,有一位面容莊嚴的婦人,穿著一件光耀的氅袍,像太陽似的發光。

她見我羞怯,就叫我到她跟前去,和藹地拉著我的手,對我說:『你看!』我一看,才知道那些孩子都不見了,卻只見一大群羊、狗、貓、熊和其他多種動物。

『這就是你的田園,你要在這裡工作。你應該成為一個謙遜、剛強、壯健的人。現在你看見這些動物所發生的事,你要去給我的孩子們做。』

我那時轉眼一看,方才那些兇惡的動物,都變成了馴良的綿羊,跳著跑來咩咩地叫,好像是在慶祝那個男子和那個貴婦。這時,仍在夢中,我哭起來了,央求那個婦人給我說個清楚;因為我不知道,這些事有什麼意思。她就一手按著我的頭,對我說:『到了時候,你一切都會明白的。』

剛說了這話,一陣鬧聲吵醒了我;什麼也不見了。我覺得很奇怪。我的手,由於剛才所下的拳頭,還在作痛;我的臉,也被那些頑童打得好像火熱似的。

24 到了早上,我把夢先告訴了我的哥哥。他們都笑了。後來我也告訴了母親和祖母。各人都說出自己的見解。

若瑟說:『你要做一個牧羊人。』

安道惡意譏笑著說:『將來你做匪徒的頭子。』

我母親說:『誰知道你不會升神父!』

老祖母卻斷定說:『夢,不要去理它!』

我與祖母的意見相同;可是,我總是無法把那個夢從我的心中排除出去。」

後來的歲月,都已經被那個夢清晰地標明出來了。媽媽麗達得了它的涵義;不久,若望自己也會明白,那個夢給他指示了一條道路。

25 Pietro Stella神父(1930-2007)是慈幼會士,曾任教於羅馬慈幼大學,對於聖若望鮑思高的歷史研究,其貢獻良多。

26 Pietro Stella, Don Bosco: Life and Work, trans. John Drury (New Rochelle, New York: Don Bosco Publications, 2005), pp. 7-10.

27 Lenti, Don Bosco: History and Spirit, edited by Aldo Giraudo, vol. 1 (Rome: Libreria Ateneo Salesiano, 2007), p. 181. Athur Lenti神父(1923-2022)是慈幼會士,曾於美國柏克萊慈幼學院任教。

28 鮑思高著,《母院史》,19頁。

29 Lenti, Don Bosco: History and Spirit, edited by Aldo Giraudo, vol. 1, p. 181. 參閱 Leo XII, “Quod Hoc Ineunte – Proclaiming a Universal Jubilee,” Papal Encyclicals Online, accessed Novemeber 18, 2024, https://www.papalencyclicals.net/leo12/l12quodh.htm.

30 Lenti, Don Bosco: History and Spirit, edited by Aldo Giraudo, vol. 1, p. 180. 參閱 鮑思高著,《母院史》,27-29頁。鮑思高說:「我的同伴們一看見我,就都蜂擁地跑來,要我給他們講一些故事。有不少成年人,也跟著他們來聽。有時是在往新堡來回的路上,有時則在一塊田裡,或一片草地上,我被好幾百人包圍著;他們都是來聽一個窮孩子的。」 參閱 Stella, Don Bosco: Life and Work, pp. 12-13. 鮑思高會運用自己的空餘時間(特別是主日及節日),組織朋輩慶禮院,當中有重溫主日彌撒的道理、要理講授、祈禱、講故事、表演及遊戲等。

31 Juan Eduardo Cirlot, A Dictionary of Symbols, trans. Routledge & Kergan Paul Ltd. (New York: Barnes & Noble Books, 1995), p. 45.

32 Ad de Vries and Arthur de Vries, Elsevier’s Dictionary of Symbols and Imagery (Bingley: Emerald, 2009), pp. 120-121. 集體潛意識:個體的自我發展,有兩個本源;其中之一即為集體潛意識。其不屬於個人所有是人類在種族演化中長期留下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與觀念。榮格稱此種原始心像與觀念為原型。原型代代相傳,成為人類累積的經驗,此類種族性的經驗,留存在同族人的潛意識中,成為每一個體人格結構的基礎。

33 Cirlot, A Dictionary of Symbols, p. 13. 自我潛意識:個體的自我發展,有兩個本源;其中之一即為個人潛意識,有的是從意識境界中被壓抑下去而不復記憶者,有的是出自本我而強度不夠,不為個體所知覺。無論屬於何種情形,潛意識中的不愉快經驗,積壓多了就會形成情結。

34 Ad de Vries and Arthur de Vries, Elsevier’s Dictionary of Symbols and Imagery, p. 18.

35 鮑思高著,《母院史》,19頁。

36 Cirlot, A Dictionary of Symbols, p. 175. 溫馴綿羊的標記很容易聯想到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的形象,確是富有靈性的意味。

37 鮑思高著,《母院史》,20頁。

38 同上著作,10頁。鮑思高神父憶述:「媽媽最關心的,就是教自己的孩子們學習聖教道理,使他們習於服從,為使他們躲避空閒,做一些適合他們年齡的事。當我年紀還小的時候,她自己教我祈禱。到我剛會同我的哥哥們在一起行動時,她就叫我同他們早晚一起跪著祈禱,唸五端玫瑰經。我還記得,她自己預備我首次辦告解,陪我到聖堂去,她自己先辦告解,然後把我託給聽告司鐸,後來幫助我感謝天主。她這樣繼續幫助我,一直到她認為我自己能夠適當地辦告解為止。」

39 同上著作,19-20頁。「你母親教你每天三次問候她;我就是她的兒子。」「我的名字,你可以去問我的母親。」

40 「梅瑟從西乃山下來的時候,手中拿著兩塊約版;他下山的時候,未發覺自己的臉皮,因同上主說過話,而發光。」(出 3429

41 「六天以後,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他的兄弟若望,單獨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發光有如太陽,他的衣服潔白如光。」(瑪 171-2

42 參閱 Angelo Amato, “John Paul II’s Christological Catechesis,” The Holy See, 2000, accessed 19 December 2021, https://www.vatican.va/jubilee_2000/magazine/documents/ju_mag_01101998_p-08_en.html. 參閱 Joseph Ratzinger [Benedict XVI, Pope], Jesus of Nazareth: From the Baptism in the Jordan to the Transfigur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2007), p. 53.

43 鮑思高著,《母院史》,20頁。

44 同上著作,19-20頁。

45 同上著作,20頁。

46 Stephen Happel, “Symbol,” in The New Dictionary of Theology, ed. Joseph A. Komonchak, Mary Collins, & Dermot A. Lane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87), pp. 996-1002. 從宗教的角度來看,標記是使人與天主相遇及溝通,並含有使人轉化的功能。

47 參閱 《鮑思高慈幼會會憲》,(香港:鮑思高慈幼會中華會省),第6條:本會的聖召,使我們深深地置身於教會內,也徹底參與教會的使命。我們承受了會祖的遺產,要忠心致力於下列事業:向青少年,尤其是較貧苦的青少年傳播福音;專心栽培使徒聖召,特別以社會傳播的媒介,在平民之間培育信仰;向未認識福音的民族宣告這喜訊。這些都是我們對於建設教會基督奧體的貢獻;這樣,教會也透過我們向世人顯示她就是「拯救普世的聖事」。


參考書目:

若望鮑思高著,胡安德譯,梁定國編譯。《母院史》。香港:良友之聲,2015

《鮑思高慈幼會會憲》。香港:鮑思高慈幼會中華會省,1984

盧德。〈夢的研究歷史、聖經與靈修反省〉。《神學論集》163期,2010 春:99-

123頁。

Amato, Angelo. “John Paul II’s Christological Catechesis.” The Holy See, 2000.

Accessed 19 December 2021. https://www.vatican.va/jubilee_2000/magazine/documents/ju_mag_01101998_p-08_en.html.

Bozzolo, Andrea. Don Bosco’s Childhood Dream: Theological Reading. Rome:

Libreria Ateneo Salesiano, 2023.

Ceria, Eugenio. The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Saint John Bosco. Edited by Diego

Borgatello. Vol. 17. New Rochelle, NY: Salesiana Publishers, 2002.

__. The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Saint John Bosco. Edited by Diego Borgatello. Vol.

18. New Rochelle, NY: Salesiana Publishers, 2003.

Cirlot, Juan Eduardo. A Dictionary of Symbols. Translated by Routledge & Kergan Paul

Ltd. New York: Barnes & Noble Books, 1995. De Guibert, Joseph. The Theology of the Spiritual Life. Translated by Paul Barrett.

London: Sheed and Ward, 1956.

De Vries, Ad and Arthur de Vries. Elsevier’s Dictionary of Symbols and Imagery.

Bingley: Emerald, 2009.

Fernández Artime, Ángel. “Strenna 2024: ‘The dream that makes you dream’ A heart

that transforms ‘wolves’ into ‘lambs’.” Salesians of Don Bosco, July 28, 2023. https://archive.sdb.org/Documenti/Rettor_Maggiore/strenna/2024/Strenna_2024_en.pdf.

Francis. “Message of Pope Francis to the Participants to the 28th General Chapter of

the Salesians.” Salesians of Don Bosco. Accessed 28 September 2021. https://www.sdb.org/en/GC28/Documents/Homilies_Addresses/Rekindle_the_gift_you_have_received.

Happel, Stephen. “Symbol.” In The New Dictionary of Theology. Edited by Joseph A.

Komonchak, Mary Collins, & Dermot A. Lane.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87: pp. 996-1002.

Kelsey, Morton. Dreams: A Way to Listen to God.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78.

Lemoyne, Giovanni Battista. The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Saint John Bosco. Edited

by Diego Borgatello. Vol. 5. New Rochelle, NY: Salesiana Publishers, 1969.

__. The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Saint John Bosco. Edited by Diego Borgatello. Vol.

8. New Rochelle, NY: Salesiana Publishers, 1973.

Lent, Arthur. Don Bosco: History and Spirit. Edited by Aldo Giraudo. Vol. 1. Rome:

Libreria Ateneo Salesiano, 2007.

__. “Don Bosco’s Vocation-Mission Dream – Its Recurrence and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Salesian Studies 2, no. 1 (1991): pp. 45–156.

__.“Introductory Essay.” In Dreams, Visions & Prophecies of Don Bosco.

Edited by Eugene M. Brown, New Rochelle, New York: Don Bosco Publications, 1986: pp. xli-lii.

Leo XII. “Quod Hoc Ineunte – Proclaiming a Universal Jubilee.” Papal Encyclicals

Online, Accessed November 18, 2024. https://www.papalencyclicals.net/leo12/l12quodh.htm.

Ratzinger, Joseph [Benedict XVI, Pope]. Jesus of Nazareth: From the Baptism in the

Jordan to the Transfigur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2007.

Ribotta, Michael. “The Roman Letter of 1884 And Its Aftermath.” Journal of Salesian

Studies 5, no. 2 (1994): pp. 1-21.

Stella, Pietro. Don Bosco: Life and Work. Translated by John Drury. New Rochelle,

New York: Salesiana Publishers, 2005.


人物簡介:

Morton Kelsey (莫頓·凱爾西)
(1917-2001)

他是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聖母大學)的榮休教授,也是一位牧師(Episcopal Clergyman);他曾在瑞士榮格學院受訓,並對以基督宗教的角度來解夢貢獻良多。Kelsey也對鮑思高神父的神夢有所研究,並在 “Dreams, Visions & Prophecies of Don Bosco” 中,發表了他的見解,他認同鮑思高神父的神夢推動著他的教育及牧民使命,而且在他的神夢中是充斥著超感官知及宗教上的訊息。此外,在 “The Anchor Yale Bible Dictionary” 第二冊中,Janet Meyer Everts 所撰寫的 “Dreams in the NT and Greco-Roman Literature” 也有參考Kelsey的理論。

作者簡介:

何家輝神父為鮑思高慈幼會會士。1996年他前往台灣屏東少年城接受準初學及初學培育。1998年在台北矢發初願後回港修讀哲學課程;哲學畢業後再往台灣少年城實習。2002年回港接受神學培育;2003年宣發終身聖願;2005年6月領受執事聖秩;2006年6月24日晉鐸。晉鐸後就被派到香港的天主教中學九龍鄧鏡波學校任教超過十年,期間,他在2011年在香港成立「慈幼會厄瑪奴耳輔導計劃」,服務十三至二十五歲有行為及情緒問題的青年,並曾為香港樹仁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提供臨床督導服務。

2017年至2021年,在澳門教區禮儀委員會擔任辦公室主任,也曾擔任聖若瑟大學校牧及客籍教授; 何神父於2022年在聖若瑟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宗教研究),專注於以靈修及心理學的手法,研究聖若望鮑思高的生平及夢。現於聖若瑟大學宗教研究及哲學學院擔任兼任助理教授,並於該大學的教育學院兼教,亦曾為多所天主教學校及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舉辦多場關於預防自殺的講座研討會。

聖地慶祝聖鮑思高瞻禮

據《聖地基督徒傳媒》報導,耶路撒冷「拉蒂斯邦」修院(Salesian Monastery Ratisbonne)是個富有歷史的地方,原由熙雍聖母會建於1874年,幾經變動後,於2004年成了鮑思高慈幼會的神學院院址。 1月31日是聖鮑思高瞻禮,他向教會發出了熱愛青年人的信息。

他教育青年人所用的「預防教育法」,是建基於「理智、宗教與仁愛」。慈幼會的神恩尤其在於青年教育,但也著重以奉獻生活的方式與主與人建立關係。他們的會訓是「與我靈,取其餘」,是這神恩的完美撮要。

耶路撒冷拉蒂斯邦修院慈幼會會士 Gianluca Villa 修士表示:「若要用一句話來綜合本修會的神恩,那就是我們的會訓:『與我靈,取其餘』。這句話道出了本會生活的靈修精神,即專注救靈工作,亦即整個人的得救:這是本會生活的靈修,且是極其重要的。為了拯救青年人,我們放棄一切:舒適的生活、享受,以及所有無助於這個使命的東西。」

慈幼會會士每日設法追隨會祖聖鮑思高的訓導。

耶路撒冷拉蒂斯邦修院慈幼會會士 Edwar Gobran 修士說:「身為慈幼會會士,我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在所做的一切當中看到天主:在祈禱當中,在求學當中,與孩子們一起時,及與青年人相處時。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們與天主連繫的時候。鮑思高神父教導我們,要以不尋常的方式,度我們的日常生活。今日作為一位慈幼會會士,就要生活淡薄,使人感到天主無時或刻地愛著我們。我們希望能帶領他人、青年人到天主那裡,使他們充滿自信心,像鮑思高神父一樣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是每日要努力而為且並不容易的,但我們會設法做到。」

此外,慈幼會會士也明白到要改變他們與人交往的方式,好能接觸今日的青年人,使所有人都能接近天主。

Edwar Gobran 修士說:「我誠心感謝慈幼會,不僅因為修會給了我一切,它救了我的生命,但更因為他們不斷設法以新的方式,令人能接近天主。」

來源:聖地基督徒傳媒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四主日暨聖若望‧鮑思高節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四主日
暨聖若望.鮑思高 (慈幼會、母佑會、協進會會祖)節日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選用聖若望.鮑思高感恩祭褔音)

恭讀聖瑪竇福音(18:1-6, 10)

就在那時刻,門徒來到耶穌跟前說:「在天國裏究竟誰是最大的?」耶穌就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中間,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子一樣,決不能進天國。所以,誰若自謙自卑如同這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無論誰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 就是收留我;但無論誰,使這些信我的小孩子中的一個跌倒, 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繫在他的頸上,沉在海的深處更好。你們小心,不要輕視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因為我告訴你們:他們的天使在天上,常見我在天之父的面。」── 上主的話。

各位兄弟姊妹,大家好!

這個主日我們慶祝常年期第四主日;為慈幼家庭也是我們的會祖聖若望‧鮑思高的節日。

鮑思高神父自小就常請求母親准他省下一些食物,親自送給比他們更貧苦的人。有一次,當他在放羊的時候,看見他的朋友吃粗劣的黑麵包。我們知道黑麵包是窮人的食物,味道和質量都很參差。

小若望就跟這位朋友說:「你的麵包,好像很好吃!你可否同我的白麵包交換?」

他的朋友當然很願意,這種交換持續了兩年之久。所以,我們看到鮑思高神父從小已經很有愛心和慷慨,懂得為人著想。一個不慷慨的人,自然就是無謙遜。因為,他單看自己,缺乏內心的自由,更何況去跟別人分享。

瑪竇福音18章「誰若自謙自卑如同這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

我們不單要做一位有愛心的人,而且應該培養別人做有愛心的人。耶穌今天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示,就是要「自謙自卑」,或說是「良善心謙」的人。因為,如果沒有這份謙卑的心,我們很難服務青年,或者與別人相處。這份謙卑對認識自己的能力,不是低估自已, 承認自己的局限,而且對新的想法、矛盾的信息保持開放的態度。

這份靈活性(flexibility)不單是服務青年的態度,也成為我們與主交往的關係。讓我們祈求鮑思高神父,賜給我們這種「良善心謙」的精神,使我們真正成為青年人的僕人,在教會及社會當中,實踐使命。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教宗致函慈幼會: 不要使青年失望 , 聆聽他們的渴求

blog_1437070492

一個月後,8月16日是鮑思高神父誕辰200週年。教宗方濟各在7月16日致函慈幼會總會長范達民(Ángel Fernández Artime)神父,感謝天主賜予了我們這份「青年的聖人」的恩典。教宗指出鮑思高神父精神和牧靈遺產中的本質,勉勵慈幼會士勇敢地活出這些本質。

教宗表示:「鮑思高神父首先教導我們不要做旁觀者,而要身先士卒地為青年提供完整的教育經驗,這樣的教育涉及人的整體。」

教宗在信函中強調:「意大利和歐洲在最近兩個世紀發生很大變化,但青年人的心沒有變,因為今日的男女青年依然對生命開放,願意與天主和他人會晤。與此同時,也有許多青年面臨灰心喪志、精神貧乏和走向邊緣的危險。」

教宗指出:「鮑思高神父的教育學是親切和藹,而教育者的愛應該通過具體和有效的行為表現出來。」

教宗還說:「鮑思高神父將自己完全獻給天主,滿懷熱忱地拯救人靈,尤其是青年的靈魂。這些態度使得神父能『走出去』,作出勇敢的抉擇,決定為貧苦青年服務,立志發起一場轟轟烈烈、為了窮人的貧窮運動。」

教宗繼續說:「今天同樣如此,慈幼會大家庭投入教育和傳教使命的新陣線,走上社會傳播新媒體的道路,致力於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為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為移民地區的人民提供跨文化教育。」

此外,教宗還說:「十九世紀在都靈出現的挑戰已經具有了全球的幅度,這些挑戰是金錢崇拜、滋生暴力的不公平,意識形態的殖民,以及與都市環境有關的文化挑戰。」

在此,教宗邀請慈幼會士:「在教育機構內外復興神恩的創造力,願鮑思高神父幫助你們不使青人的深切渴求落空。」

教宗交給慈幼會士兩項任務:

1.是按照基督徒的人類學、以深刻影響青年人文化特徵的新媒體和社交網絡的語言實施教育

2.是拒絕將市場與生產置於人類尊嚴和工作價值之前的意識形態。

教宗引用本篤十六世提出的「教育危機」的概念,勉勵慈幼會大家庭在各修會和平信徒機構之間建立有效的培育聯盟,帶著不同的神恩一同前行,以幫助世界各地的青年。這項工作也需要有家庭的參與,因為缺乏有效的家庭牧靈,也就缺乏有效的青年牧靈。因此,成年人蒙召耐心地聆聽青年,理解他們的焦慮或要求,學習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與他們交談。

最後,教宗寫道:「教會對青年培育的期望很高,因此你們要繼承你們修會創始人的遺志,與青年、為青年說話及行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接見母佑會修女: 像鮑思高那樣喜樂款待青年

11103

11月8日,教宗方濟各接見出席母佑會修會大會的200名修女,勉勵她們始終款待青年,克服精神和物質上的諸多貧窮。母佑會近日召開第23屆修會大會,以「做今日陪伴青年的福傳之家」為主題並選出溫幗儀修女( Yvonne Reungoat)修女為新任總會長。 [Read more…]

教宗接見慈幼會大會代表: 關懷窮人、透明理財、重視青年

03312

3月31日,教宗方濟各接見了鮑思高慈幼會第27屆大會代表,他表示,聖若望鮑思高的事業,以「工作和節制」為指導,關注人的靈魂,特別是青年的靈魂。鮑思高慈幼會在成立200週年之際,召開以「福音根基見證人」為主題的大會,選出範達民(Ángel Fernández Artime)神父為新任總會長。教宗向范神父說:「願聖神幫助您抓住我們時代的期望和挑戰」,教宗也勉勵整個慈幼會家庭「在管理財物時,秉持透明和負責的態度」,度一種「基本和簡樸的生活」。 [Read more…]

鮑思高慈幼會第11任總會長 – Fr. Angel Fernandez Artime

03252

鮑思高慈幼會第27屆全會代表大會(GC27) 於3月3日至4月12日在羅馬 Pisana 慈幼會總部舉行。會議其間會選出鮑思高神父第十任繼承人,在未來六年指導修會的方向。在3月25日(預報救主降生節),在第一輪投票已選出第11任總會長 – Fr. Angel Fernandez Artime。 [Read more…]

本周《教會透視》最新內容

10225 blog

本周《教會透視》最新內容:

聖座新任國務卿帕羅林總主教履新

新國務卿現年58歲,於今年8月31日獲教宗方濟各任命領導聖座國務院的工作。他在2009年前往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擔任宗座大使之前,曾在國務院服務多年,因此非常熟悉這個部門的運作。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