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開啟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進程:這是恩寵的事件,而非教務會議

圖片:vatican.va

收看「天主教真理電台」的報導: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揭幕禮感恩祭經文

圖片:vatican.va

以下是講道全文:

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
教宗方濟各揭幕彌撒講道詞
2021年10月10日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正在耶穌出來行路時」(谷十 17),有位富人來到祂面前。福音多次向我們展示耶穌「在路途上」,祂在路上成為人們的旅伴,聆聽潛伏在人們心 底下的問題和煩惱,藉此向我們啟示,天主不會居住在潔淨整齊的地方、在安靜的地方,遠離現實,而是和我們一起同行,並來到我們所在之處, 在人生偶爾坎坷的道路上。

今天,在我們開始這共議性的進程之際,我們大家──教宗、主教們、司鐸們、男女修會人士、平信徒的弟兄姊妹們 ──要自問:天主在歷史中行走並分擔了人類的滄桑,我們作為基督徒團 體是否體現了祂的「風格」?我們是否準備好了去冒險?或是我們害怕面對未知的事物而寧願以「這無濟於事」或「我們一向都這樣做的」為藉口而逃避呢?

舉行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意思是走同樣的路,一起走。讓我們定睛注視耶穌,祂首先在路上與那個富人相遇,接著便聆聽他的問題,最後幫助他 辨明他必須做什麼才能繼承永生。相遇,傾聽,辨明是世界主教代表會議 的三個特點。我想就此作一省思。

相遇

第一個是相遇。福音以敘述一個相遇開始。有一個人走到耶穌面前跪下,請教祂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麼?」(谷十17)。一個如此重要的問題須要關注、付出時間、願意與別人相遇並感受到他內心的不安逸。事實上,主不是無動於衷的,也沒有表示厭煩或被打擾,反而因他而止步,願意與他會面。沒有什麼能讓耶穌無動於衷,一切都是祂 關心的。面對面,眼神接觸眼神,分享著每個人的故事,這就是耶穌親近人的方式。祂知道相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福音充滿了與基督相遇的記載;這些相遇使人鼓舞,也使人痊癒。耶穌並未匆忙離去,或看著祂的 手錶要盡快結束會面。祂總是服務祂所遇到的人,為聆聽他。

當我們開始這段歷程時,我們也被蒙召成為「專精於相遇藝術」的專家。並非要組織活動或透過思考一些方法來解決問題,而是投入時間去與主相遇,以及促進我們彼此間的相遇。這段時期,要我們騰出時間來祈禱和朝拜天主──我們經常忽視的祈禱──朝拜天主,騰出空間去朝拜天主,並 聆聽聖神要對教會說的話;騰出時間為轉向別人和聆聽他們說的話,面對面地相遇,讓自己被弟兄姊妹們的問題觸動,好使不同的神恩、聖召和職 務令我們變得豐裕。我們都知道,每一次的相遇都需要開放的態度、勇氣, 願意接受被他人的經歷質問。有時候我們寧願躲在冠冕堂皇的關係後面 ──聖職和官方的作風:我首先是「神父閣下」(「Monsieur l’Abbé」, 譯者註:法語對神父的尊稱),然後才是神父,或戴上客套的面具──然而相遇的經驗卻改變我們,經常指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新途徑。今天在三鐘經後,我會接見一群露宿者,他們聚集在一起,只是因為有一群人會聆聽他們,只是為了聆聽他們。由於別人的聆聽,他們能踏上一條新的人生途徑。天主告訴我們,聆聽往往正是跟隨祂的道路,使我們擺脫裹足不前的 習慣。我們一旦與上主並在彼此之間真正地相遇,沒有形式主義,不塗脂,不抹粉,一切就改變。

聆聽

第二個動詞是聆聽。真正的相遇只能從聆聽中產生。事實上,耶穌聆聽了那個人的問題,以及他在宗教上和生活上的困惑。祂沒有給出一個常規的答案,不提供既定的解決方案,也不假裝禮貌地回答,為了擺脫他,好繼續上路。耶穌只是在聆聽他,無論需要多少時間,祂都聆聽他,不著急。最重要的是,耶穌不怕用心去聆聽他,而不只是用耳朵去聆聽他。事實上,祂的回覆並不局限於回答問題,而是讓那富人講述他的故事,讓他自由地談論自己。基督提醒他要遵守誡命,他於是開始談及他的童年,分享他的信仰歷程、他努力尋求天主的方式。當我們用心聆聽時,對方便覺得被接納,不感到被批評,能自由地告知他的經驗和他自己神修的歷程。

我們在這段同道偕行的日程中要誠心自問:我們如何聆聽?我們心中的「聽力」如何?我們是否讓別人表達自己,即使他們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是否讓他們在信仰中前進,為團體生活作出貢獻而不受到阻礙、拒絕或批評?舉行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就是要自己與道成肉身的聖言身處在同一的 道路上,就是跟隨祂的足跡,聆聽祂的話和別人的話。這意味著,驚訝地 發現聖神總是常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指出新的道路和語言。主教、神父、修會人士和平信徒,以及所有已領洗的人,要學會互相聆聽,這是一個漫長的,也會是累人的練習,並避免人為和膚淺的回應、一種隨機應變的回應。不,不是這樣的。聖神要求我們側耳傾聽每個教會團體、每個民 族和國家的疑惑、他們的憂慮和希望;也要聆聽我們面前的世界、挑戰和改變。我們不要讓心靈充耳不聞,不要躲藏在各種自以為是後的自我防衛的心態。自以為是有時候會導致我們故步自封。我們要互相聆聽。

辨明

最後是辨明。相遇和相互聆聽本身並不是目的,讓一切保持原狀。相反,當我們進行對話時,我們接受與人討論,我們便動身起程,而最後,我們不再像以前一樣:我們有所改變。今天的福音就是向我們展示這一點。耶穌感覺到在祂面前的人是一個善良和虔誠,以及遵守誡命的人,但祂願意 引導他超越純粹的遵守誡律。耶穌在對話中幫助他辨明。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參閱:谷十 21),建議他在祂的愛的啓發之下省察自己的內心,並在這啓發之下,辨明出什麼是他的心真正珍惜的。這樣,他才從而發現對他有益的不是更多的虔敬舉動,而是空虛自己:變賣那些盤據他心靈的 東西,好為天主騰出空間。

對我們而言,這也是寶貴的一課。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是一段靈性分辨的路 程、教會分辨的路程,在朝拜天主和祈禱中實現,並與天主聖言緊密相連。今天的讀經二正要告訴我們,天主的聖言「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 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 辨明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四12)。天主聖言使我們的心敞開而作辨明和啓發辨明。聖言為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指引方向,以免它淪為一場教務會議、學術研討會或是政治大會,變成一個議會,而使它始終都是恩寵的事件、由聖神帶領的治癒進程。這幾天,耶穌召叫我們,一如祂對福音中那位富貴少年所做的那樣,祂要我們擺脫塵俗,走出我們的封閉狀態,以及我們日復一日的牧民模式;祂要我們反省天主此刻想對我們說什麼,希望 帶我們前往何處。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放心出發吧!願我們成為熱愛福音的朝聖者,並向聖神的驚喜開放。我們不要錯過相遇、相互傾聽和辨明的恩寵機會。我 們知道我們在尋求上主時心懷喜悅,因為首先是祂以祂的愛來與我們相 遇。 

按此下載
第十六屆世界主教會議揭幕彌撒
教宗方濟各講道詞

圖片:vatican.va

收看全片:

來源: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點擊圖片
閱覽更多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中文資訊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官方網站

教宗方濟各將主持第16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開幕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將於10月10日主日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正式在梵蒂岡開啓以同道偕行為主題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此前,10月9日星期六,將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新大廳有一段反省的時刻。

鹽與光電視及網上播放詳情:

《世界主教會議反省的時刻》
日期:10月9日
時間:(北美東岸)上午11時30分
(北美西岸)上午8時30分

第16屆世界主教會議開幕彌撒
日期:10月10日
時間:(北美東岸)中午12時
(北美西岸)上午9時

點擊收看

點擊下載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揭幕禮感恩祭經文

根據聖座新聞室10月1日的簡報,10月9日的計劃包括全體大會的反省和語言小組會議。天主子民的代表將在場參加,其中包括多個地方主教團組成的國際協會及類似組織的代表、教廷成員、兄弟代表、奉獻生活和教會平信徒運動的代表,以及青年委員會及其他成員。

(羅馬時間) 10月9日的議程將從上午9時開始,到下午1時結束,教宗方濟各將出席前半部分的會議。根據更詳細的介紹,早上8時開始接待與會者,9時開始會議並宣讀天主聖言(宗一9-20)。之後,布基納法索的耶穌會士貝雷(Paul Béré)神父和西班牙神學家伊諾格斯(Cristina Inogés Sanz)女士負責帶領默想。

教宗將在會上發表講話,隨後將是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發言人霍勒利希(Jean Claude Hollerich)樞機的致詞。預計會有6個見證,首先是一位南非的女青年,接著是一位美國修女,她將透過視頻連線分享自己的經驗,然後是一位韓國的主教。

在一段靜默之後,一個澳洲家庭透過視頻提供自己的見證,一位巴西司鐸也以連線的方式發言。在見證時刻的末尾,一個法國修會團體的負責人則在會議現場與衆人進行分享。會場再次沉浸在靜默中,然後由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秘書長格雷奇(Mario Grech)樞機宣讀訊息。上午11時進入小組會議,11時30分以語言分組進行研討。

隔天,10月10日主日上午10時,所有在場參加會議的代表將參與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的彌撒。藉著這台感恩祭,普世教會和羅馬教區正式揭開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進程。星期六的反省大會和主日彌撒都將透過梵蒂岡媒體現場直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閱覽更多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中文資訊
請點擊圖片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官方網站

教宗方濟各在斯洛伐克七苦聖母朝聖地主持隆重彌撒

圖片:vatican.va

2021年9月1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斯洛伐克沙什廷七苦聖母朝聖地主持大禮彌撒,結束第34次國際牧靈訪問。在場參禮的有90位主教、500多名司鐸和大約6萬信友。此前,教宗乘座車在會場繞行近半個小時,信友們揮動小旗問候教宗,向他歡呼並獻上歌曲。

教宗不但降福了這個信仰虔誠的人民,也明確叮囑他們做「有先知性的人」,因為斯洛伐克如今需要這樣的人。教宗說:「這並非與世界為敵,而是在世界上成為『反對的記號』(路二34)。」教宗提到聖母瑪利亞,信德的模範,並詳述了這信德的3個特性:行走、先知性和憐憫

圖片:vatican.va

行走

教宗說:「瑪利亞的信德是起身行走的信德。聖母的一生都是作為『首位門徒』,跟隨聖子耶穌『行走』,一直走到十字架下。因此,童貞聖母是斯洛伐克人民信仰的典範:這是起身行走的信仰,始終在淳樸和虔誠敬禮的激勵下,始終走在尋找上主的朝聖旅途中。」

教宗補充道:「在行走中,你們能克服一種靜止的信仰,它只滿足於一些禮儀或古老的傳統。你們卻要走出自己,將喜樂和痛苦背在肩上,讓生命成為走向天主和弟兄姐妹的朝聖之旅。請你們永遠保持行走,不要停下。教會若停下,就會生病,主教若停下,教會就能患病,司鐸若停下,天主子民就會患病。」

先知性

「瑪利亞的信德也具有一種先知性。這個納匝肋的少女以自己的生命成了預言,説出天主在人類歷史中施展大能,以祂的仁慈推翻了世界的邏輯,舉揚了卑微的人,貶抑了心高氣傲的人。她懷中那成為血肉的天主聖言耶穌,正如西默盎所稱,祂『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路二34)。」

教宗解釋說:「我們不可忘記這一點:不能將信仰簡化為過甜蜜生活的糖塊。耶穌是反對的記號。祂來是將光明帶到有黑暗的地方,讓黑暗暴露出來並迫使它屈服。因此,黑暗總是同祂作對。接納耶穌、向祂開放的人就會重生;誰拒絕祂,就將自己封閉在黑暗中,自我毀滅。」

「在耶穌面前,我們不可不冷不熱,『脚踏兩隻船』。接納耶穌,意味著讓祂揭露我的矛盾、我的偶像,以及惡的暗示;讓祂成為我的復活,祂是總讓我重新站起來、領著我的手,讓我重新開始的那一位。」

憐憫

「瑪利亞信德的第3個特性是憐憫。她稱自己是『上主的婢女』(路一38),她在加爾瓦略山上度過了一段極端悲痛的時辰。雖然如此,她只留在十字架下。」教宗指出:「她不逃避,不設法救自己,不使用人性計謀和精神麻醉去避開痛苦。這就是憐憫的明證:留在十字架下。滿臉淚痕留在那裡,但堅信天主聖子必能改變痛苦,戰勝死亡。」

 「我們也如此,注視七苦童貞聖母,我們就能向富有憐憫的信德敞開心門,這憐憫能讓我們與受傷的人、受苦的人,以及被迫背負沉重十字架的人分享生命。」教宗强調:「這信德不存留在抽象中,而是讓我們關懷自己的骨肉,與需要幫助的人團結互助。這信德謙卑且不張揚,用救贖澆灌了歷史的溝壑。」教宗祈求天主,「讓這個斯拉夫民族永遠保持對信德恩典的驚訝和感恩」。

彌撒結束後,教宗感謝在這3天裡陪伴他的人,包括在場參加彌撒的主教們、民政當局、基督教協會的成員和觀察員。教宗表示:「我感謝以不同方式合作的人,尤其是他們的祈禱。」教宗最後承諾:「我將你們大家都放在心裡!」

圖片:vatican.v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匈牙利主持聖體大會彌撒及三鐘經祈禱

圖片:vatican.va

2021年9月12日,教宗方濟各早晨抵達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後,於11點30分在英雄廣場主持第52屆國際聖體大會閉幕彌撒,這圍繞著主的餐桌舉行的聖宴顯示出普世教會團結合一的堅定信仰。教宗在講道中講解了當天主日福音(谷八27-35)的内容,特別聚焦於耶穌問宗徒的話:「那麽你們說我是誰呢?」

教宗首先講道:「耶穌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問門徒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呢?』」教宗說:「這也是我今天要問你們每一個的問題。這不是一個讓你們直接從《教理問答》中快速得到答案的問題,而是要你們自己,以生命回答的問題。」

教宗於是說道:「我們的回答源自於作為門徒的自我更新,這更新包含著三個步驟:宣講耶穌,與耶穌一起分辨,跟隨耶穌。」

教宗解釋道:「第一步宣講耶穌,不僅僅是像聖伯多祿那樣簡單地承認耶穌是默西亞,它不僅包括宣講復活的光榮,也包括宣講十字架的苦難。」教宗說:「我們就如同門徒,希望一個強大的默西亞,而不願要一個被釘在十字架的僕人。在聖體聖事中,我們牢記天主是誰,耶穌為了我們的救贖接受了死亡。我們最好被耶穌那令人生畏的話所驚嚇。」

教宗繼續説道:「這導致第二步。就如被十字架驚擾的聖伯多祿一樣,我們也會把上主放到一邊,把祂推到内心的角落,然後去走自己的路,不讓自己受耶穌想法的影響。然而,耶穌希望我們與祂為伍,而不是站在世界那一邊。」教宗鼓勵我們花一些時間朝拜聖體,默思天主的軟弱,讓耶穌「醫治我們的自私自利並敞開自我奉獻的心門」。

接著,教宗講到耶穌的「嚴厲的命令」,耶穌斥責伯多祿,「撒旦,退到我後面去!」教宗說:「以這樣的話,耶穌把伯多祿帶回到自己身邊,帶回到真正的耶穌身邊,而不是他自己所思想的耶穌。」

教宗說:「『跟隨耶穌』意即擁有耶穌那樣的信心,相信我們是天主的愛子,在生活中前進。這就意味著要效法耶穌,祂來是服侍而不是受服侍。因此,我們蒙召每天與我們自己的弟兄姐妹相遇,服侍他們,好能讓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帶來喜樂。」

教宗在結束講道時說:「這屆國際聖體大會標誌著一段旅程的結束,但更重要的是,它開啓了新的征程。」教宗重複道:「跟隨耶穌意味著永遠向前看,接納恩寵的時刻,每天讓上主的提問挑戰自己,就是祂向門徒的提問:你們說我是誰?」

彌撒結束時他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念經前,教宗提醒說:「聖體聖事意思是感恩。」教宗向「偉大的匈牙利基督徒家庭」、「在走向圓滿團結道路上」的弟兄姐妹表示感謝。此外,他衷心問候了巴爾多祿茂一世宗主教、當地教會和那些為本屆國際聖體大會作出努力的人,以及這次牧靈訪問的籌辦者。

教宗提到聖體大會的主題曲的歌詞時說:「願十字架成為你們過去和未來的橋樑!」宗教情愫是這個國家的生命汁液。但是,根植於土地中的十字架邀請我們好好地扎根、向所有人伸展其雙臂。除此之外,十字架也敦促我們擁有堅固的根基,不動搖。」教宗祝願匈牙利人:「堅定、開放、根深蒂固和尊重他人。」

接著,教宗提到當天在波蘭華沙榮列真福品的兩位新真福:斯德望·維辛斯基(Stefan Wyszyński)樞機和恰卡(Elisabetta Czacka)修女。他說,這兩位真福對十字架深有體會。

「波蘭首席主教維辛斯基樞機遭逮捕和受隔離,他始終是基督心目中勇敢的牧者。而恰卡修女雖然在年輕時就雙目失明,但其一生致力於幫助盲人。這兩位新真福的榜樣促使我們,因著愛的力量,將黑暗轉變為光明。」

最後,教宗在教會慶祝聖母聖名瞻禮當天,把匈牙利人民託付於聖母瑪利亞,並降福所有人,特別是孩童、青年、年長者、病患、貧困者和被排斥者。教宗用匈牙利語說:「願天主降福匈牙利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首屆「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講道

圖片: VATICAN.VA

普世教會於2021年7月25日慶祝首屆「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代替手術後康復中的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並宣讀了教宗的講道。

教宗的講道反思當天常年期第17主日的福音內容(若六1-15),福音講述了耶穌用兩個餅和五條魚餵飽五千餘人的增餅奇跡。教宗反思了福音中的「三個時刻」:

一、耶穌看到飢餓的人群;

二、耶穌分餅;

三、耶穌請眾人把剩下的碎塊收集起來。

他說的三個時刻可以總結為三個動詞:「看、分享和保存」。

教宗解釋道:「增餅的奇跡始於耶穌的凝視,他關注每個人並了解每一個人的需要。」教宗說:「我們的祖父母也以同樣的方式看我們,他們的愛幫助我們成長,反過來,我們也蒙召去分享我們的愛和關懷。讓我們抬起眼睛看他們,就像耶穌看我們一樣。」

接著,教宗指出:「耶穌用一個年輕人分享的餅和魚餵飽了人們。奇跡的核心是我們看到一個年輕人,他願意與人分享他所擁有的。」教宗強調說:「今天,在青年人與老年人之間需要一個新盟約,我們需要分享生命的財富、一起夢想、克服代際之間的衝突、並且共同為將來作準備。如果沒有這種『盟約式的生命分享』我們就有因飢餓而死的危險。」

教宗說:「青年人作為未來的先知,珍藏著他們自己的歷史。年長者繼續夢想並與年輕人分享他們的經驗。青年人和年長者是傳統的珍寶和聖神的清新(新穎)。」

教宗在反思奇跡發生後耶穌指示收集剩下的碎塊時說,「這揭示了天主的心掛念的是不要丟失任何東西,甚至連一塊碎片也不要丟失。尤其是那些永遠不能丟棄的人。我們需要讓我們自己和我們的世界聽到這先知性的召喚:聚合、悉心保存和保護。」教宗強調:「保護我們祖父母的重要性,就像他們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保護我們一樣。讓我們保護他們,這樣他們生命和夢想就不會丟失。」

教宗在講道結束時說:「祖父母和年長者是滋養我們生命的食糧,讓我們不要忘記他們,讓我們與他們立定盟約,好能“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一起能夠在分享的餐桌上獲得滿足,並得到天主的祝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禮儀

圖片:vatican.va

2021年6月6日主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大禮彌撒,因現時採行的防疫措施,參加的信友有限而且未能像往年那樣舉行聖體遊行。當天的彌撒福音記述耶穌打發門徒去預備吃逾越節晚餐的地方,教宗詳細論述了這段福音中的3個圖像:寬大樓廳、拿著水罐的人和耶穌掰餅(谷十四12-16;22-26)。

教宗首先表示:「教會必須是個寬大樓廳。天主的臨在如此謙卑、隱秘,需要有一顆預備好、警醒及好客的心,才能認出祂的臨在。若我們的心好似一個櫥櫃,以遺憾的心情存放著陳年往事,或好似一層閣樓,把我們許久前的熱忱和夢想收藏起來,或更好似一個狹窄和陰暗的房間,只有我們自己、我們的問題和我們的辛酸活在其内,這樣則將無法認出天主無聲和謙卑的臨在。」

教宗問道:「當有人帶著創傷、錯誤和生命的不同路程走近時,教會能否是一個接納他的寬大樓廳,並將他引向與基督相遇的喜樂?」教宗接著說:「聖體聖事就是要滋養在行程中感到疲累和飢餓的人,我們切莫忘記這點!完美和純淨人的教會是一個容不下任何一個人的房間;敞開門戶、圍繞著基督歡慶的教會則是人人都能進入的寬大樓廳。」

「福音的另一個圖像是拿著水罐的人。耶穌囑咐被派往城裡的門徒們跟著他去,因為那個人會帶他們到預備慶祝逾越節晚餐的地方。」

教宗說:「這個無名者成了門徒們的向導,而他的水罐則是識別的標記,這讓人想到飢渴的人類,他們總是尋找能解渴和獲得新生的水泉。」

「我們每個人都手持一個水罐走在生命的道路上:我們衆人、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愛、喜樂,以及在更有人性的世界上度一種有所成就的生活。對這個渴望,俗世事物的水派不上用場,因為這是一種更為深切的渴望,唯有天主才能予以滿足。」

「因此,為慶祝感恩聖事就需要認出這種對天主的飢渴。即是説,必須感受到需要天主,意識到我們單靠自己無法做到,我們需要永恆生命的‘『食糧』和『飲料』來支持我們的行程。然而,渴望經常被撲滅,這是今天的悲劇,天主不再有吸引力,因為我們不再感受到我們深切的渴望。」

教宗强調:「對天主的飢渴“將我們帶到祭台前,若沒有這種飢渴,我們的慶典就成了乾枯的。即使是教會,不能只依靠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小團體來慶祝感恩聖事;我們必須往城裡去,接觸人群,學習識別和喚醒人們對天主的渴望和對福音的需求。」

「彌撒福音的第三個圖像是耶穌掰餅。」教宗表示:「這是個卓越的感恩聖事的舉動,和識別我們信仰的舉動,同時也是激動人心的舉動,因為直到那時都是將羔羊宰殺作為獻給天主的祭品,現在耶穌自己成了羔羊,為賜予我們生命而奉獻自己。上主不折損任何人,而是施與自己;上主不要求犧牲,卻犧牲自己;上主什麽也不索求,卻賜予一切。」

「我們也應邀為慶祝感恩聖事而活出這個『愛』,因為如果我們的心向弟兄關閉,我們就不能掰開主日的餅。如果我們不給予飢餓者食糧,我們就不能食用這餅。如果我們不分擔需要幫助者的痛苦,我們就不能分享這餅。在一切終結時,即使在我們隆重的感恩禮儀結束後,只有愛將存留下來。從現在起,我們只有接受轉變,為他人成為掰開的餅,我們的感恩聖事才能轉變世界。」

基督聖體聖血節禮儀結束時,教宗勉勵眾基督徒「成為一個拿著水罐、喚起渴望和送去水的教會。」他說:「我們要在愛中敞開心門,成為寬敞和好客的樓廳,讓衆人都能進入與上主相遇。我們要在憐憫和關懷中分施我們的生命,讓世界透過我們看到天主聖愛的偉大。」

陳日君樞機「追思亡者彌撒」講道全文

截圖自聖安德肋堂Facebook直播

2021年6月4日,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在香港、九龍及新界一共7所聖堂包括聖十字架堂、聖文德堂、聖方濟各堂、聖安德肋堂、天主教贖世主堂、聖本篤堂、葛達二聖堂,舉行「追思亡者彌撒」,為亡者祈禱。彌撒是按天主教香港教區指引進行,參加的人數只可佔聖堂容納人數的3成,因此有個別堂區安排了網上直播。

在聖安德肋堂舉行的「追思亡者彌撒」由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主禮,以下是轉載自陳日君樞機Facebook專頁的講道全文:

截圖自聖安德肋堂Facebook直播

「我們不遺忘,我們不失望」

從1989到2021已是32年,我那年57歲,一位年輕的老人;而今年57歲、60歲的年輕老人,那年還只是二十多歲的青年,我想他們對那年5月35日發生的事會有一個深刻的,回憶;但今年二十多歲的青年祇能聽別人講述那即將被歷史冲淡的往事。

今晚90、60和30歲以下的兄弟姊妹卻共聚在這裡參與這台彌撒聖祭,因為我們屬於同一個家庭、香港人的家庭、香港天主教教友的家庭,亦是中國人民的大家庭,人類的大家庭。

明天的報紙不知會怎樣定位我們今晚的聚會,為我們這是一台追思彌撒。

先讓我們再温習一下什麼是追思彌撒。我們天主教徒相信,人死亡時他的一生就決定性地受審判,我們希望大家都會被邀請進入天庭永享榮福,但也不能排除有一些自我排除的人會喪失那福份。就算合格升天堂的,也可能還需要經歷一個淨煉的過程,這是我們天主教的信仰。過去犯了的罪已因痛悔而被寬恕了,但還可能留下一些污點、缺陷未有澈底地用善功彌補,死後要在痛苦的期待中淨化了,才能進入真福。在這淨化的過程中,他們能得到整個教會的幫助,因為教會是一個奧體,我們共享這奧體的財富,我們可以奉獻我們的祈禱和善功,而從這奧體的財富汲取恩寵,這些恩寵可幫助淨煉中的兄弟姊妹完成這痛苦的淨煉過程。

祈禱和善功的功能是不受時間限制的,我們深信那些兄弟姊妹早已在天堂,但我們今天的奉獻和祈禱能在他們需要的那刻已幫助了他們,這樣的幫助當然不限於領了洗的教友,因為善良的人都是天主的子民。

我們奉獻這追思彌撒是為追念32年前在天安門廣場及附近的街巷為我們的民主、我們的自由犠牲了他們生命的兄弟姊妹。他們那時要求的是一個廉潔的政府(反貪污、反官倒),他們希望的是一個真正強盛的祖國,但可惜,他們卻要帶着暴徒的烙印離開人間。

他們的犠牲是為了我們,我們擁抱他們未見成功的希望:就是一個正義和平的社會,一個受人民尊重的政權,一個受世界尊重的我們的強大祖國。

有人會說:烈士們已在天堂了;追念也追念了32年了,夠了吧!不,我們太敬愛愛國的烈士,我們太愛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希望不死。

這星期在彌撒中我們讀了《多俾亞傳》。多俾亞在充軍之地知道有同胞被殺而屍體被拋在市場上,他立刻把他們抬回家,太陽西落後把他們安葬,雖然他知道這樣做是冒生命的危險,鄰居也譏諷他:為尊敬死者的肉軀把活人的生命作賭注,值得嗎?但多俾亞不忍心讓那屍體作野狗的糧食;同樣地,我們不能讓烈士們的名字永遠蒙羞。

文化大革命也得到一個評估,1981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將文革定性為「領導者錯誤發動⋯⋯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毛澤東「應為這一局性的、長時間的左傾嚴重錯誤負主要責任」。

那麼,為六四做一個公道的評估不是更容易嗎?

32年還不聽人民的聲音,豈不使人害怕?有權者還相信:為「顧全大局」政權可以殘殺手無寸鐵、熱愛祖國的青年?那末六四慘劇不是漸漸遠離我們,而是漸漸又會再出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拒絕悲觀,我們不會失望。在追思亡者時,我們的祈禱也是求上主帶領執政者走上正義和平的道路。

願進教之佑聖母瑪利亞、諸聖宗徒及中華殉道聖人,將我們的祈禱送到天主台前。

收看:

夏志誠輔理主教「追思亡者彌撒」講道全文

圖片: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2021年6月4日,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在香港、九龍及新界一共7所聖堂包括聖十字架堂、聖文德堂、聖方濟各堂、聖安德肋堂、天主教贖世主堂、聖本篤堂、葛達二聖堂,舉行「追思亡者彌撒」,為亡者祈禱。彌撒是按天主教香港教區指引進行,參加的人數只可佔聖堂容納人數的3成,因此有個別堂區安排了網上直播。
圖片: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在聖方濟各堂舉行的「追思亡者彌撒」由香港教區夏志誠輔理主教主禮,以下是由夏主教提供的講道全文:

剛才讀出亡者的名字,為自己全部都是素未謀面的,可是,一邊聽着,心裏卻有莫名的親切感,甚至在腦海中,憶起他們離世時所發生的種種,一切都是歷歷在目,揮之不去。誠然,人生下來,總有離世的一天,見到他們無辜而死,實在令人無限惋惜、感慨、心裏煩亂。

今天的福音,講述的是耶穌在晚餐廳裏,與門徒的談話。大概門徒意識到師傅即將面臨厄運,因而心裏煩亂。這也難怪,三年來,他們跟隨耶穌,以他為師,跟他學習。他們知道耶穌的行事為人,是如何的光明磊落,同時亦知道他的立場,不見容於當時的掌權者,但萬萬想不到的,是掌權者今晚就要以殘酷的手段,來剷除自己的師傅,一個手無寸鐵的人、一個對政權毫無威脅的人。意識到這一切,他們怎能不心煩意亂呢?

面對門徒的心煩意亂,耶穌反過來安慰他們,邀請他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他。要信賴天主,因為他們面對的挑戰,到最後,其實是信仰的挑戰、信念的挑戰、信心的挑戰。當無辜者被殺害,真理被踐踏,善意被糟蹋,熱誠被漠視時,我們就一定會失去信心、失去信念、失去信仰嗎?我們就一定會失望、甚至絕望嗎?耶穌為我們指出一條路,就是要信賴天主,相信宇宙的創造者,歷史的真正主宰,都關注這一切,全部知悉,而且祂絕不會讓這一切就如此的過去。有一天,正如第一篇讀經所說的,他要引領萬民到他的聖山上,為所有信靠祂的人,擺設肥甘的盛宴。那時候,他要由整個地面上除去自己民族的恥辱。

耶穌所說的,信得過嗎?因而他立即邀請門徒,也要信賴他,也就是建基於和他的相處,與及和他來往的經驗上來信賴他。耶穌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在他身上,我們接觸到一位與我們同在、同行、關懷我們、同情我們、為我們的苦難流涕落淚的天主。不但如此,在耶穌身上,我們學習到什麼是人性的尊嚴什麼是持守良知,什麼是不卑不亢,什麼是純潔如鴿子、明智如同蛇。正如今天的福音所說的,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因為他啟示出人應當如何在世上生活,如何活出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今天晚上我們所悼念的亡者,他們也曾經滿懷熱誠地追求真理、為愛捨生。他們所追求的,其實是人性共通的價值,因而他們雖然離世,仍然值得我們懷念他們,為他們感恩,為他們祈禱。為他們感恩,因為他們引證了人是可以為真理而活,為真理而死的。同時,我們也為這些亡者祈禱,祈求上主收納他們,在社懷內安息。

各位兄弟姊妹,讓我們心裏不要煩亂,信賴天主,也信賴耶穌。

收看:

教宗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今天是向世界傾注慈悲的時候了!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5月2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聖神降臨節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紀念聖神在五旬節那一天降臨在晚餐廳中的聖母瑪利亞和宗徒們身上。教宗指出,聖神繼續提醒教會活在當下而不停留在過去、尋找聚合而非部分、將天主放在首位而非我們自己的力量。

彌撒福音記述耶穌要為門徒們派遣聖神的一番話,耶穌稱聖神為「護慰者」(若十五26)。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指出,「護慰者」有兩層含義,即慰藉和護衛。

慰藉

說聖神是慰藉者,教宗解釋說:「我們衆人在困難時刻都設法尋求安慰,但塵世的安慰很快就消失。它們就如麻醉劑那樣,只給出一時的安慰,卻不醫治我們内心深處的病痛。只有讓我們感到被愛的那一位才能賜予人心平安。聖神,天主之愛正是賜予平安的那一位。」

「弟兄姐妹們,如果你感到孤獨的黑暗,你心中有一塊鐵石將希望窒息,如果你心中有灼痛的創傷,找不到出路,你就要向聖神敞開心門。聖文都拉寫道,聖神『將最大的安慰帶到困苦最大的地方,不像俗世那樣在順境中給予安慰和奉承,而在逆境中卻給予嘲笑和譴責』。」

教宗繼續表示:「魔鬼竭盡全力對我們落井下石,聖神則願意救助我們。門徒們在耶穌復活後,最初感到迷惘和恐懼,但他們一領受了聖神,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他們從那時起,擔心的只是能否見證所蒙受的愛。

「我們也蒙召在聖神内作見證,成為護慰者。聖神要求我們將祂的慰藉付諸實行。我們該如何做呢?無需高談闊論,只做近人;不要逢場作戲,而要有關懷的祈禱。我們當牢記,關懷、憐憫和溫柔始終是天主的風格。」

護衛者

關於護衛者,教宗解釋說:「在耶穌的時代辯護者並不代替被告説話,而是在被告的耳邊提示他該說什麽。聖神也是這樣,祂不取代我們,而是啓發我們,卻不强迫我們。」

聖神對我們的三個提醒

教宗强調聖神對我們的三個提醒,即三個對抗誘惑的解毒劑。第一個是「活在當下」。

教宗說:「聖神肯定今天的首要地位,不願讓煩惱和懷舊的誘惑將我們困住,或是只想明天的不確定,陷入畏懼未來的折磨中。聖神提醒我們當下的恩寵。對我們而言沒有比這更好的時候了:現在和我們所在的地方,正是行善、使生命成為恩典的唯一和不可重複的時刻。我們要活在當下!」

聖神的第二個提示是「尋找聚合」,而非部分。

教宗解釋說:「教會的合一絕非清一色,而是在各式各樣的神恩中取得和諧。在門徒們之間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他們一旦領受了聖神,就學會將天主放在首位,而非他們人性的觀點。」

「今天,若我們聆聽聖神,我們就不會專注於保守者或進步者、守舊者或革新者、右派或左派:若準則只是這些,那就意味著在教會内忘記了聖神。護慰者聖神促進異中求同、和睦與和諧。祂讓我們看到奧體的各個部分,我們彼此皆為兄弟姐妹。我們要尋求聚合!敵人希望差異轉化為對立,因此製造意識形態。我們要對意識形態說『不』;對聚合說『是』。」

聖神的第三個提示,乃是「將天主放在你的自我之前」。

教宗表示:「聖神肯定恩寵的首要地位,唯有給上主騰出空間,我們才能找到我們自己,對於教會也是如此。我們憑自己的力量救不了任何人,也救不了自己。若我們將我們的計劃、我們的結構和我們的改革方案放在首位,我們就會陷入功能主義、效率主義和水平主義之中,我們將結不出果實。『主義』是製造分裂和隔離的意識形態。教會不是人性機構,教會是聖神的宮殿。耶穌將聖神的火把投在地上,教會的改革靠的是塗油,白白領受的恩寵香脂,靠的是祈禱的力量、傳教的喜樂、貧窮的自然美。我們要將天主放在首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復活期第五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復活期第五主日
與「葡萄樹」的結合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兄弟姊妹大家好,本主日我們慶祝復活期第五主日。

我記得最初晉鐸的時候,很多朋友都來恭喜,希望接受新神父的祝福。當然,做神父是一件開心的事。晉鐸已經六年,加入慈幼會都有十六年,當然不會跟以前一樣,對教會、社會及人際關係的想法,未必同所有人一樣,可能也有些人未必贊同你的想法。但是,很多兄弟姊妹真的會問我「開心與否」,當然是開心。不過,我們做神父這份開心是否來自別人的讚賞?絕對不是。因為不論是當神父,我們每位基督徒快樂的來源是來自與耶穌基督那份關係。

在今天的福音,我們知道《若望福音》經常都用很多不同的圖像,第三章的「風」,到第四章的「水」,再到第十五章用「葡萄樹」,其實是代表耶穌基督的血和水,透過衪的聖死和聖體聖事與我們建立一份友誼,換取我們的信任,希望我們與祂一起,返到天父那裡。

所以,這種友誼是「血濃於水」,這種親密的程度就好像是同一棵樹,如何都不能與我們分開。耶穌是真葡萄樹,宗徒是枝條,這是一個比喻;但也足夠清楚地表示基督與宗徒在生命上的連繫,而這個連繫,就是藉著那葡萄樹,在聖體聖事中充分地表達出來。

正因為復活的耶穌透過聖體聖事彰顯出來,這個復活的身體不受物質世界的限制,同樣,凡是領受聖體的人,都融合在同一基督身體內,所以祂說你們在我內,因此都不會受到這份限制。

其實,關係是鎖不住,人的意志和理智都是。耶穌在今天福音中也應許我們,只要我們與衪結合,我們都能得到這份自由和力量。所以,希望我們特別在這個主日珍惜聖體聖事,每次參加感恩祭時能夠專心,並有意識地與耶穌結合。

我們還要多些朝拜聖體。朝拜聖體不只是明恭聖體、顯恭聖體,耶穌在聖體龕,我們每次到聖堂都可以朝拜祂。此外,我們要學懂成為一個有質素的人,有質素的基督徒。因為這個質素就是聖體聖事的助證,如何轉變和提升我們,使我們有力量繼續去生活。

就讓我們與耶穌結合,使我們成為葡萄樹的枝條。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