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與各基督信仰教會代表為世界和平祈禱

0920

9月20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的下層大殿,與各基督信仰教會的代表一起為世界和平祈禱。教宗在這個機會上發表了一篇講話,強調基督徒不可對受苦的人抱持與己無關的緘默態度,卻應心生憐憫,慈悲對待他們。

教宗的默想以耶穌的「我渴」為中心思想。

教宗説:「在被釘十字架的耶穌面前,我們耳邊再次回響祂說的這句『我渴』。主耶穌渴望什麽?祂渴望賜予我們愛的活水,卻也渴望得到我們的愛。天主因我們的愛而欣喜:『我憶起你年輕時的熱情,你訂婚時的戀愛』(耶2:2);天主也因人離棄祂而痛苦:『他們離棄了我這活水的泉源,卻給自己掘了蓄水池,不能蓄水的漏水池』(耶2:13)。」

教宗指出:「天主愛人,卻得不到人的愛。這個悲劇在《福音》中再次上演,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我渴』,人們卻把醋送到祂口邊。身為愛的天主卻得不到愛,這一現實曾令亞西西聖方濟各心緒不寧。聖人因為愛受苦的上主而失聲痛哭並大聲呼喊,他並不因此感到難為情。加爾各答德蘭修女把『我渴』這句話作為座右銘,寫在修會每個團體聖堂内的十字苦像一旁。她藉著服事窮人中的窮人來消除耶穌對愛的口渴。」

教宗說:「上主會因我們慈悲的愛而滿足,因我們以祂的名俯身關懷他人的不幸而感到安慰。在公審判時,上主將稱那些給了口渴者喝的,具體地愛了需要幫助者的人是受祝福的:『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弟兄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

耶穌說「我渴」,祂也要求我們牢記這句話,以實際生活作出回應。

教宗表示:「在『我渴』這句話中,我們聽到了痛苦人的哀號,他們是:被剝奪出生權利的無辜胎兒、窮人、戰爭受害者、在砲火威脅下度日或被迫離開家園、遠走他鄉、身無分文的弟兄姐妹。」

教宗說:「這些人都是被釘十字架基督的兄弟姐妹,祂骨肉上的受傷肢體。他們口渴!然而,他們也像耶穌一樣,得到的常是人們拒絕的苦醋。他們經常遇到出於漠不關心的緘默不語、怕打擾的人的自私,以及不願聽到求救呼聲的冷淡,這些人為了讓他們閉嘴而毫不費力地轉換了電視頻道。」

最後,教宗邀請眾基督徒:「在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天主的德能』面前(格前1:24),瞻仰那愛我們卻未得到愛的天主的奧跡,以慈悲之心對待世界。在十字架,生命樹上,惡已轉化為善;我們作為十字架上基督的門徒,也蒙召成為『生命樹』,清除冷漠的污染,使世界重新獲得愛的氧氣。被釘十字架基督的肋旁湧出了活水,賜予了我們生命之神(若19:34),我們作為祂的門徒,也應心生憐憫,慈悲對待今日所有口渴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今天我們要為和平哭泣祈禱

mass201

九月二十日 紀念聖金大建及同伴

恭讀聖路加福音 8:19-21

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到他這裏來了,因為人多,不能與他相會。有人告訴耶穌說:「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站在外邊,願意見你。」他卻回答他們說:「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才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

9月20日,教宗方濟各前往亞西西參加跨宗教和平會晤活動。當天出發前,他在彌撒中特別為這和平會晤祈禱,祈願眾人超越宗教分裂,為戰爭的禍害感到羞愧。

教宗表示:「戰爭之神不存在。戰爭、殘酷無情的炸彈造成很多人傷亡,切斷了運送救援物資的道路,致使援助物資無法抵達孩童、老人和病患手中。戰爭是魔鬼的行徑,牠只想殺害所有人。為此,我們需要祈禱,也需要為和平哭泣,願所有不同信仰的人都相信天主是和平的天主。」

聖若望保祿二世於1986年在亞西西發起首次跨宗教和平會晤。30年後,教宗方濟各說:「今天,各宗教的信徒都聚集在亞西西。他們不是為了參觀一場表演,而是為了祈禱,為和平祈禱。無論在哪裡,主教們要在今天組織祈禱聚會,邀請天主教徒、基督徒、有信仰者和所有善心人士一同為和平祈禱。」

教宗感歎道:「世界正處於戰爭中!世界正在受苦!今天第一篇讀經的最後一句話如此寫道:『誰對窮人的哀求充耳不聞,他呼求時,也不會得到應允』。今天,我們若對那些飽受炸彈煎熬,那些在武器販賣商剝削下的痛苦哀號充耳不聞,那麽在輪到我們時,我們也不會得到應允。我們不能對因戰爭而受苦的弟兄姐妹的痛苦哀號充耳不聞。」

教宗表示:「我們不去看戰爭,卻對一些恐怖主義行為感到害怕。可是,這與那些白天黑夜都有炸彈落下,殺害孩童、老人、男人和女人的國家毫無關係。」

教宗問道:「戰爭遠嗎?不遠!非常近,因為戰爭關乎每一個人,戰爭始於我們的內心。願上主賜予我們內心的和平,取走我們所有的貪婪、貪心和爭鬥。願我們的心是一顆渴望和平的人心。我們都要超越宗教的分裂!因為我們都是天主的子女,而天主是和平的天主。戰爭之神不存在。製造戰爭的是邪惡,是魔鬼,牠只想殺害所有人。」

教宗重申:「面對這一切,我們不能因為信仰而各自為謀。單單感謝天主因為戰爭沒影響到我們是不夠的。是的,我們要為此感謝天主,但我們也要想到其他的人。今天,我們想到的不僅是炸彈、死者和傷者,更要想到孩童和老人,那些因為得不到救援物資而吃不上飯、沒有藥物治療的人。他們忍受饑餓,疾病纏身!因為炸彈妨礙了救援物資抵達他們那裡。今天我們祈禱時,每個人都應感到羞愧,為人們,為我們的弟兄姐妹有能力幹出這種事感到羞愧。今天是祈禱日,是悔改、為和平哭泣的日子。今天也是傾聽窮人哀號的日子。這哀號使我們的心朝向慈悲和愛開放,並把我們從自私自利中拯救出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要做光明之子

mass191

恭讀聖路加福音 8:16-18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沒有人點上燈,用器皿遮蓋住,或放在床底下的,而是放在燈台上,為叫進來的人看見光明;因為沒有隱藏的事,不被顯露的;沒有秘密的事,不被知道而公開出來的。所以,你們應當留心要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從他奪去。」

9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作出勉勵:我們要守護信德之光,讓它在人前照耀,而不是把它掩蓋起來。教宗例舉有可能使信德之光熄滅的態度,諸如:嫉妒、爭吵、暗算近人和延緩善行。這些是「黑幫的做法」,使我們變得黑暗。

我們的信德之光當在人前照耀,而不該被不良態度所掩蓋。教宗方濟各從當天的福音談起,解釋了什麼是信德之光,以及這光面臨著哪些被熄滅的危險。

教宗說:「守護信德之光,就如同守護我們所得到的某個恩典;我們之所以是光明的,因為我們在受洗那天領受了光明的恩典。在初期教會,甚至在今天的某些東方禮教會中,聖洗聖事被稱為『光明聖事』。」

教宗告誡道:「信德之光不可被掩蓋,你若掩蓋這光,你就會成為不冷不熱或只是名義上的基督徒。信德之光乃是真光,耶穌在聖洗聖事中賜予我們的光;它不是人造光,不是喬裝打扮的光。信德之光持久溫良、寧靜,永不熄滅。」

教宗然後舉出一系列可能會掩蓋這光的態度,其中首要的是「讓需要幫助的人久等」。

教宗說:「行善決不要延緩,行善就在今日,不可『存放冰箱』;如果你今天不做,明天就沒有機會做了。不可把善行冷藏到明天。去!明天再來,我明天才給你。這種態度必定把信德之光遮得嚴嚴實實,而且這也是不義之舉。」

其次是「暗算那些滿懷信任來投靠你的近人」。

教宗感歎道:「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滿懷信任去投靠親戚或朋友,卻遭到對方的暗算、抹黑、落井下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類似黑幫的小伎倆;利用近人的信任而暗算他的人,不就是黑手黨嘛!利用別人的信任就是黑幫的做法,它使你變得黑暗。每個黑手黨都是黑暗的!」

教宗然後談到總是與某人爭吵的誘惑,有事無事就喜歡爭吵。

教宗指出:「我們總是找事端與人吵架,但到頭來弄得人身心疲憊,日子都過不下去。我們不如讓這件事過去,選擇寬恕,假裝沒看見而停止爭吵。」

另一項建議是撒羅滿王對後代子孫的教導:「不要羡慕強暴的人,更不要選擇他的任何行徑,因為上主厭惡乖戾的人,摯愛正直的人。」(箴3:31-32)

教宗說:「我們中的某些人常懷嫉妒之心,羡慕他人的財富、成就或殘暴。讓我們回顧一下殘暴和權勢之人的歷史。其實很簡單,那些日後啃食我們的蛆蟲也在啃食他們!到最後,我們都一樣!嫉妒、強勢、眼紅他人都是掩蓋信德之光的態度。」

耶穌曾教訓我們:「你們要做光明之子,而非黑暗之子;要守護好你們在受洗那天所領受的光明恩典。」祂還說:「不要把光藏在床底下,卻要精心守護它。」教宗強調,為了守護信德之光,我們每天都要實踐上述教訓。

教宗最後祈求說:「願我們在聖洗聖事中領受的聖神,幫助我們不陷入這些掩蓋光的惡習,幫助我們始終攜帶著這白白領受的光、對我們大有助益的天主之光。這是友誼之光、溫良之光、信德之光、希望之光、忍耐之光、良善之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慈悲週五:教宗方濟各探望新生兒和臨終病人

hospital1

2016年9月16日下午,教宗方濟各的「慈悲週五」之行強調:生命從受孕第一刻到自然死亡的整段歷程都很重要。

當天他先後訪問了羅馬聖若望醫院新生兒科和「希望別墅」臨終關懷醫院。希望別墅內住著30幾個生命已近尾聲的病人,該機構屬於天主教聖心大學傑梅利綜合醫院基金會的項目。在新生兒科內有8名嬰兒處在重症監護下,另外16名嬰兒病情較輕,卻需要住院治療。新生兒科的上一層是健康新生兒的育嬰室。教宗的訪問出乎意料,沒有事先預告,但醫療工作人員、病患及其家屬對教宗的問候充滿感激和激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調諧教會法典》新手諭

canon law1

2016年9月15日宗座法典條文解釋委員會(Pontifical Council for Legislative Texts)公布了教宗方濟各的《調諧教會法典》(Concordia Codici)新手諭,對天主教拉丁禮《教會法典》的幾條内容作了修改。這道手諭於5月31日簽署,内容尤其涉及天主教拉丁禮和東方禮信徒法律上的關係,並對聖洗和婚姻事宜作出新規定。此處也針對領受聖秩聖事的不妥當情況作出正式答覆。

教宗指出,頒布這道手諭是基於牧靈工作的需要。近些年來人口大幅流動,數目眾多的東方禮信徒來到拉丁禮地區。這種新情況引發了許多牧靈和法律上的問題,唯有藉助適當的法律途徑才能予以解決。需要一提的是,東方禮的信徒無論到何處都必須遵行自己教會的禮儀(參閲:《東方教會法典》40條;《東方公教會法令》6號)。因此,教會有關當局有責任為他們提供相應的途徑,使他們能履行上述義務(參閲:《東方教會法典》193條1項;《教會法典》383條1-2項)。

教宗強調,在拉丁禮信徒居多的西方地區需要找到一種恰當的平衡,既要「保護東方禮少數信徒的法典,也要尊重多數拉丁禮信徒的傳統法典」。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不恰當的干預和衝突,從而推動所有天主教會團體之間的有效合作。可見,在拉丁禮教會法典和東方教會法典之間取得新的「和諧」已勢在必行,這不但能促進東方禮儀的發展,同時也幫助東方教會更有效地從事牧靈工作。

宗座法典條文解釋委員會經過細心、深入的研究工作後,歸納出需要調諧的一些法律問題,對《教會法典》的幾條相關内容作了修改。

關於洗禮

新條款重申《教會法典》第111條的内容,即屬於拉丁禮教會的父母,其子女應接受洗禮成為拉丁禮教會成員;若父母一方為非拉丁禮信徒,在經過雙方同意後,子女應在拉丁禮教會受洗;若雙方未有共識,且父親為東方禮教徒,則子女應歸父親所屬的東方禮儀教會(第1條)。另一方面,新條款也增添了新内容,即在堂區的領洗登記冊上必須註明受洗者曾屬於哪一個東方禮教會(第3條)。

此外,依照新條款,若信徒在領洗後決定轉入另一個東方禮教會,除了有特別的寬免外,當事人必須向教會有關當局正式表明他的決定(第2條)。上述改變也應在領洗登記冊上予以註明(第3條)。

關於婚姻

新條款特別說明,無論雙方為東方禮天主教徒,還是一方為拉丁禮天主教徒,另一方為東方禮天主教徒,或者一方為拉丁禮天主教徒,另一方為非天主教徒,在此情況下“唯有司鐸”才能有效主持他們的婚姻(第6條)。

新條款在《教會法典》第1116條增加了一個新内容,即正權主教可以授予任何一位天主教司鐸職權,主持尚未與天主教會達致圓滿共融的東方教會基督徒的婚禮;如果新婚者自動提出請求,而且婚姻的合法性不存在阻礙,這位天主教司鐸也可降福他們的婚姻(第10條)。

關於聖秩聖事

最後,宗座法典條文解釋委員會也對《教會法典》第1041條關於領受聖秩聖事的不妥當情況作出新規定,闡明當事人即使在領洗成為天主教徒之前曾有過當受譴責的行為,也不能領受執事、司鐸或主教聖秩。這些行為包括:殺人、施行墮胎、嚴重自殘或傷害別人,以及試圖自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遵循明天之後的邏輯,相信肉身的復活

mass161

常年期第二十四週星期五

恭讀聖路加福音 8:1-3

那時候,耶穌走遍各城各村講道,宣傳天主國的喜訊,同他在一起的有那十二門徒,還有幾個曾附過惡魔或患病而得治好的婦女。有號稱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魔鬼;又約安納,即黑落德的管家雇撒的妻子,又有蘇撒納;還有別的許多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產資助他們。

2016年9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 基督徒遵循的邏輯是「明天之後的邏輯」;他們不停留在現在,卻懷著信心展望肉身的復活。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敘述基督復活與信友的關係,保祿宗徒提到「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也不會復活。」

教宗說:「當我們誦念《信經》時,最後一部分我們念的特別快,因為它讓我們害怕。我們不敢設想未來,去想從死者中的復活。對我們而言,遵循過去的邏輯是很容易的事,因為那是具體的;現在的邏輯也不難,因為我們看得見。可是,當我們展望未來時,我們就會認為最好別去想它。」

教宗說:「全心遵循這個未來的邏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昨天的邏輯很容易,今天的邏輯也不難。明天的邏輯也很容易:大家都會死去。可是,明天之後的邏輯就不容易了。它就是保祿今天所要宣講的。它將是怎樣的呢?復活,基督復活了。基督復活了,顯而易見,復活的耶穌不是鬼神。《路加福音》記述復活耶穌的話說:『你們摸摸我,鬼神是沒有肉軀和骨頭的。你們摸摸我,給我一些吃的。』明天之後的邏輯是進入肉身復活的邏輯。」

教宗說:「讓我們想想,如果有一天我們到了天鄉,那裡將會是什麼樣的呢?然而,我們無法明白保祿要給我們講述的這個明天之後的邏輯。」

教宗警告說:「當我們認為一切都將是精神上的事,當我們害怕肉體時,我們就上了諾斯底主義的當。我們不要忘記,這是第一個異端。若望宗徒譴責道:『凡否認天主聖言沒有降生成人,就是反對基督』。」

「我們害怕接受和宣揚基督肉身的最終後果,卻很容易接受唯靈論的憐憫,一個輕描淡寫的憐憫。不過,理解基督肉體的邏輯是很難的,這是明天之後的邏輯。我們將如同基督那樣,與我們的肉身一起復活。」

談到初期基督徒詢問耶穌是如何復活的,教宗指出:「慈善事業的根基深深地紮在肉身復活的信仰中,因為存在一種持續的聯繫。此外,聖保祿強烈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將改變,我們的身體都將改變。再者,復活的耶穌讓我們看見祂,觸摸祂,祂還與門徒們一起用膳。這是明天之後的邏輯,我們很難明白,很難理解。

教宗說:「清楚明白過去的邏輯是成熟的標記,遵循現在、昨天和今天的邏輯是成熟的標記。謹慎地看待明天、未來的邏輯也是成熟的標記。但是,我們需要聖神的恩寵才能明白明天之後的邏輯。在我們改變之後,當基督再來時,祂將在雲彩中帶著改變了的我們,讓我們與祂永遠在一起。讓我們向上主祈求這個信仰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聖母是我們的母親,她從不以我們為恥

mass1411

9月15日(痛苦聖母紀念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在面臨嚴重孤兒危機的世界上,我們擁有一位陪伴我們、保護我們的母親;她就是聖母,耶穌的母親。

當天的福音把我們帶回到加爾瓦略山(若19:25-27)。除了若望和幾位婦女外,門徒們都逃走了。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站在十字架旁,暴露在眾人的審視和評論之下:「那個就是犯人的母親!那個就是反動分子的母親!」

教宗說:「瑪利亞聽到了這些話,蒙受了如此不堪的屈辱。她也聽到那些大人物的嘲笑,例如她尊重的經師。她敬重他們,因為他們是經師。這些人說:『你不是挺厲害的嗎?下來啊!下來啊!』她的兒子,赤身露體,被釘在十字架上。瑪利亞傷心欲絕,卻沒有離開。她不能否認聖子,因為那是她的骨肉!」

教宗然後回憶他過去的一幕場景。當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前往監獄看望服刑人時,總能看到婦人們在排隊等候進入監獄。

教宗說:「這些人都是母親。她們沒有難為情,因為監獄裡有她們的骨肉。這些婦人不僅要忍受站在那裡排隊的尷尬,還得在進入監獄前的安檢時遭受更惡劣的屈辱:『瞧,這個女的!她兒子犯了什麼事?』她們是母親,只是來探望自己的親身骨肉。瑪利亞也是如此,她站在聖子腳旁,忍受著如此巨大的恥辱。」

教宗說:「耶穌許諾不會讓我們淪為孤兒,祂在十字架上把祂的母親賜給我們,讓她做我們的母親。我們基督徒擁有一位母親,即耶穌的母親;我們擁有一位父親,即耶穌的父親。我們不是孤兒!在那一刻,聖母忍受著巨大的疼痛生下了我們;那真是殉道之苦。她雖然內心煎熬,卻依然同意在那個痛苦時刻生下我們眾人。從那一刻起,她成了我們的母親;從那一刻起,她就是我們的聖母。她照顧我們,從不以我們為恥,總是保護我們。」

「初期教會的神學家建議我們在靈修受到考驗時鑽入天主之母的披風下尋找庇護。魔鬼無法進入那裡,因為聖母是母親,母親必會保護子女。後來,羅馬天主教接受了這個建議,創作第一首聖母頌對經《在妳的保護下》(Sub tuum praesidium)。『聖母啊!在妳的披風下,在妳的保護下,我們是安全的!』」

教宗最後說:「在這個我們可稱之為『孤兒』的世界,在這個面臨嚴重孤兒危機的世界,我們的貢獻就是告訴他人:『看,聖母是你的母親!』我們擁有一位保護我們、教導我們、陪伴我們、不因我們的罪過而難為情的母親。她不難為情,因為她是母親。願聖神,這位朋友,這位旅伴,這位主耶穌派遣給我們的護慰者,幫助我們明白聖母瑪利亞母愛的偉大奧秘。」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公開接見:牧人要像耶穌那樣親近百姓

ga14

恭讀瑪竇福音

就在那時侯,耶穌發言說:「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 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 這樣你們必要找到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

2016年9月14日(光榮十字聖架慶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表示,教會的牧人不應疏遠群眾,而要效法基督,與窮人打成一片,帶給他們天主的救恩。

耶穌把天主的慈悲化為背負人類貧乏的重擔,賜予每個人得救的機會。教宗方濟各在要理講授中講解耶穌基督如何做了每個人的近人,尤其是那些最貧困的人。

教宗說:「耶穌是一個與群眾、與窮人打成一片的牧人,整天與他們一同勞作。耶穌不以君王自居。牧人倘若以君王自居,疏遠群眾,疏遠窮人,那將是教會的不幸。這不是耶穌的精神。耶穌曾譴責這樣的牧人,關於他們耶穌教訓群眾說:『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瑪23:3)

《瑪竇福音》記載,耶穌特別召叫那些被艱難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急需他人的幫助的普通人,向他們許諾在祂內必能找到安息與慰藉。

教宗說:「這是一個命令式的召叫,因為耶穌又說:『你們到我跟前來,背起我的軛,跟我學吧!』(瑪11:28-29)。」教宗感歎道:「但願全世界的每個領袖都能說這樣的話!」

教宗闡明:「生活的失意者、窮人、幼小者無法指望自己的力量或權貴之交,他們只能信靠天主。他們意識到自己卑微和貧乏的處境,懂得依靠上主的慈悲,期待這位唯一能幫助他們的救主。因此,他們做了祂的門徒,領受了必得永遠安息的許諾。這一許諾也將延伸至萬民。」

教宗繼續說:「在這慈悲聖年,朝聖者前往主教座堂或朝聖大殿,病人或服刑人士在醫院或監獄內跨越聖門,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尋找耶穌,與耶穌建立友誼,找到唯有耶穌能給予的安慰。這行程體現了門徒決心跟隨耶穌的悔改之心。悔改意味著發覺上主的慈悲。祂的慈悲無窮無盡,取之不竭,上主的慈悲浩瀚無限!」

門徒們接過耶穌的軛後,便進入了與祂的共融,因為基督處在人與天主關係的中央。

教宗說:「耶穌把祂的軛交給門徒,藉此使法律得到滿全。耶穌意在教導門徒,他們唯有藉著祂本人才能領悟天主的聖意,而那些耶穌所譴責的法律或刻板規條則不能。」

教宗指出:「基督並不是把己所不欲的重擔強加給他人的嚴酷老師,祂之所以如此對待卑微者、幼小者、窮人和需要幫助的人,是因為祂在拯救人類的過程中首先成了貧窮的,遭受了痛苦,用自己的肩膀背起全人類的苦難與罪責。」

「我們有時候會感到疲憊和失望,這時我們就該反省是否自己的努力用於為善服務,因為這樣的疲憊有時候是由於我們信靠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事,遠離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相反地,上主則教導我們如何活出慈悲,做慈悲的工具。」

教宗表示:「活出慈悲就是感覺到自己很需要耶穌的慈悲,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需要寬恕、安慰時,我們就在學習以慈悲待人。」

最後,教宗勉勵信眾不要失去做上主門徒的喜悅。

教宗說:「你要順從上主的指引,敞開你的心,感受祂投在你身上的目光和慈悲;如果你走近祂,祈求祂寬恕,你心中將充滿喜悅,一種被寬恕的喜悅。」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為法國阿梅爾神父主持追思彌撒

mass141

2016年9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小堂為雅克‧阿梅爾神父(Jacques Hamel)主持追思彌撒。阿梅爾神父原是法國盧昂總教區魯夫賴聖斯德望堂(Saint-Etienne du Rouvray)的本堂神父,今年7月26日在主持彌撒時慘遭兇手殺害。盧昂總教區80名信友在他們的主教勒布倫(Dominique Lebrun)的率領下參加了這台追思彌撒。

當天是光榮十字聖架慶日,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將阿梅爾神父的殉道與基督的十字架聯繋在一起。教宗表示:「藉著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我們充分認識到基督的奧跡,祂雖具有天主的形體,卻使自己空虛,與人相似;祂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6-8)。基督是首位殉道者,這個奧跡開啟了基督徒從初世紀至今的整部殉道歷史。」

談到阿梅爾神父的殉道,教宗說:「阿梅爾神父正是在舉行基督的十字架祭獻時,因基督的十字架而慘遭割喉身亡,他在祭台上因著基督的殉道而接納了自己的殉道。在這個人身上有一件事令我深思:這個溫和、善良、重友愛的人即使處於這種悲劇時刻,依然神智清醒,毫不含糊地指責殺人犯。他明確説道:『走開,撒旦!』」

教宗表示:「初期基督徒為宣認耶穌而犧牲了生命。有人勸他們背教:『只要你們說,我們的神是真神,你們的神則不是,就能保住性命。你們要敬拜我們的神!』這些基督徒拒絕了他們的勸告,然後就被處死。這樣的歷史至今仍在不斷地重覆;今天,教會内的基督徒殉道者比初期的時候還要多得多。」

「今天,仍有基督徒遭殘殺、受酷刑、坐監、被割喉,因為他們不背棄耶穌基督。在這部歷史中,我們看到了雅克神父:他名列於這些殉道者的行列。這些在今日受苦卻寧死不背棄耶穌基督的基督徒,恰恰讓人看到了這種迫害的殘忍。我們必須說,這種強求人背教的殘忍正是撒旦的行徑。」

教宗最後表示:「阿梅爾神父至死不背棄耶穌而成為一個英勇的典範。我們眾人都應效法他,空虛自己,幫助別人,勇往直前,毫無畏懼。我們應當求他轉禱,他是一名殉道者!殉道者都是真正有福的人。我們應當祈禱,請他求天主恩賜我們溫良、友愛、和平,並有勇氣說出真理:以天主之名行兇是撒旦的行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締造真正的相遇文化,讓生命多一點溫暖

mass131

2016年9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我們要努力締造一個真正的相遇文化,藉以克勝冷漠文化。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復活納因城寡婦的獨生子。教宗說:「這福音事跡要我們對相遇深入反思。很多時候,人們錯身而過,卻沒有相遇。每個人只想著自己,對他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相遇則是另一回事,今天的福音向我們展示何為相遇:一個男人和一個婦女相遇;一個活著的獨生子與一個死了的獨生子相遇;一群快樂的人和一大夥痛苦流淚的人相遇。這群快樂的人遇到了耶穌,並跟隨祂走近城門;而那一大夥傷心的人則陪著死去了獨生子的母親從城門走出來。這相遇使我們省思我們彼此相遇的方式。」

福音告訴我們,上主動了憐憫的心。

教宗表示:「這憐憫之心與我們不同,例如:當我們在街上看到不幸的事時,我們會說『真可憐!』耶穌沒有轉身不顧,而是動了憐憫之心。祂走近那位寡婦,與她真正的相遇,隨後行了奇跡。在這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溫柔,而且還有相遇的碩果,每次相遇都能結出碩果。每次相遇都能讓人和事物恢復其原位。」

「我們已經習慣於冷漠文化,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祈求相遇文化的恩寵,使我們能結出相遇的碩果,使每個人重獲天主子女的尊嚴。我們已經習慣於這種冷漠文化,當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的天災或人禍時會說:『真可憐,可憐的人,他們受了很多苦』,卻不曾停下腳步。光看是不夠的,要看到;若不停下腳步,不去碰觸,不説話交談,就無法相遇,也不能推動相遇文化。」

福音記述眾人看見了都害怕起來,並光榮天主,因為祂讓天主和祂的子民相遇。

教宗說:「我也喜歡在這裡看到耶穌每天與祂的新娘—教會相遇。教會在等待著耶穌的再次到來。」

教宗重申:「這是今天的訊息:耶穌與祂的子民相遇。我們都需要耶穌的聖言,都需要與祂相遇。在家裡吃飯時,多少次我們邊吃飯邊看電視,或者寫手機短訊。每個人對這種相遇都無動於衷。在社會的核心,家庭中也沒有相遇。願這訊息有助於我們努力建設相遇文化,就如耶穌所做的那樣。不僅要看,也要看到;不僅要聽,且要聽到。不要錯身而過,卻要停下來;不只是說『真可憐,可憐的人』,也要動起憐憫之心。然後去接近,去觸摸,並說出每個人在那種情況下都該說的話,發自內心的話:『不要哭泣了!』這至少可以讓人感到生命多一點溫暖。」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