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願天主賜予我們重新站起的恩寵和尊嚴

blog_1460754639

4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評論聖經中掃祿皈依的事跡。教宗表示,當一顆堅硬的心選擇向聖神敞開,順從聖神時,天主定會賜下讓人重新站起的恩寵和尊嚴。若有必要,天主甚至會透過羞辱來完成這一切。

熱衷於神聖事物並不代表擁有一顆對天主開放的心。教宗以塔爾索的掃祿為例,指出掃祿是個熱心忠於自己信仰原則的人,卻有一個「封閉的心」,他對基督全然充耳不聞,甚至「決意」剷除基督的追隨者,請求准許他將大馬士革的基督徒都綁起來。

這一切在掃祿前往大馬士革的途中完全翻轉,因為「他讓天主改變自己的心」。一道強光籠罩著掃祿,他聽到有聲音在呼喚他,便跌倒在地,立刻喪失視力。教宗評論道,「強健又有自信的掃祿跌倒在地」。在那種情況下,「他明白自己的真相,即他沒有成為天主所期許的人,因為天主創造了我們眾人,是要我們站立,抬頭挺胸」。天上傳來的聲音不僅質問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更鼓勵掃祿重新站起來。

「天上的聲音說:『你站起來,必有人告訴你當做什麼』。你還必須學習。當掃祿試圖站起來時,卻站不起來,因為他發現自己看不見:那一刻,他失去了視力。於是,掃祿接受引領,開始敞開心門。就這樣,『人們牽著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三天的工夫看不見,也不吃,也不喝。』這個人跌倒在地,卻馬上知道要接受這份羞辱。敞開心門之道正是羞辱。當上主賜給我們羞辱,或是允許羞辱的到來時,就是為了讓人敞開心門,變得順從,全心皈依主耶穌。」

掃祿的心逐漸軟化,他在那孤獨又失明的三天改變了內在的視野。隨後,天主派遣阿納尼雅去找掃祿,給他覆手並使他復明。教宗提醒,在這演變中,必須注意聖神的角色。

「我們必須謹記,這些事跡的主角並不是經師、斯德望、斐理伯、厄提約丕雅的太監或掃祿,而是聖神。教會的主角是引領天主子民的聖神。掃祿的眼睛立刻有兩個像鱗片的東西掉了下來,『他便看見了,遂起來領了洗』。從此,掃祿成了保祿,他堅硬的心成了順從聖神的心。」

教宗最後總結道:「看到上主能改變人心是多麼美好!祂使頑固堅硬的心變成順從聖神的心。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堅硬的部分,每個人都有。讓我們祈求上主使我們看見這些使我們跌倒在地的堅硬部分,賜給我們恩寵,甚至在必要時刻賜給我們羞辱,好使我們不停留在地上,卻能帶著尊嚴重新站起來。天主以那份尊嚴創造了我們,賜予我們向聖神敞開心門、順從聖神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上主請發言,祢的僕人在此靜聽

blog_1460671046

4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我們應該順從聖神,不要抗拒聖神。教宗也請所有信徒祈求順從聖神的恩寵。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講述斐理伯向厄提約丕雅女王甘達刻的太監宣講福音的事蹟。教宗以這引人入勝的篇章逐步展開他的彌撒講道,詳談順從聖神。

教宗說:「在這篇讀經中,相遇的主角不是斐理伯,也不是厄提約丕雅的太監,而是聖神:是聖神在做這些事,是聖神使教會誕生和成長。過去幾天,教會向我們提到抗拒聖神的悲劇:內心封閉,心硬、扭曲的心。我們看到一些事情,例如:伯多祿和若望在聖殿前治好一名瘸子;斯德望所說和所做的一切事。可是,看到這些事的人卻對聖神的跡象封閉自己,抗拒聖神。他們企圖以忠於法律,即法律條文作為抗拒聖神的藉口。」

教宗說:「今天,教會給我們提出積極的建議,不要抗拒聖神,卻要順從聖神。這是基督徒應有的態度。我們順從聖神,便使得聖神能有所作為,繼續建設教會。」

教宗表示:「斐理伯是宗徒中的一位,他就像主教們那樣忙碌。那一天,他肯定有自己的工作計劃。可是,聖神叫他放下手邊的一切工作,去找厄提約丕雅的總管;而他服從了。」

教宗接著概述斐理伯和厄提約丕雅人的相遇。斐理伯宗徒向厄提約丕雅的太監解釋福音和福音的救恩訊息。聖神則在厄提約丕雅人的心中工作,賜予他信德的恩寵,讓他心中感受到一些新穎的事。最後,他要求領洗。這位厄提約丕雅人順從了聖神。

教宗評論說:「兩個人,一個是福傳者,另一個是對耶穌一無所知的人。聖神在他內撒播了健康的好奇心,而不是閑聊的好奇心。厄提約丕雅人之後就喜喜歡歡地走上自己的路,他擁有了聖神的喜樂,順從聖神的喜樂。」

「前幾天,我們聽了抗拒聖神的事。今天,我們卻有兩個順從聖神聲音的人的榜樣。喜樂是聖神的標記。順從聖神是喜樂的源泉。『我想要做這件事。可是,我覺得上主要我做另一件事。我會在那裡找到喜樂,在有聖神召喚的地方找到喜樂!』」

在《撒慕爾紀上》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極其美好的祈禱,教導我們如何順從聖神。這是司祭厄里建議給小撒慕爾的祈禱。若他再聽到上主的呼喚,應答道:「請上主發言,祢的僕人在此靜聽。」

教宗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祈禱,我們也可以一直這樣祈禱:『請上主發言,我在此靜聽』。懇求順從聖神的祈禱和順從神聖,能讓我們成為聖神的工具,使教會繼續前行。當我們有疑惑時,當我們不了解或只想祈禱時,讓我們這樣祈禱,每天這樣多次祈禱:『請上主發言,祢的僕人在此靜聽』。我們藉著這個祈禱,向上主祈求順從聖神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耶穌是一位良醫,喜歡仁愛勝過祭獻

blog_1460575443

4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解釋福音中的慈悲,強調天主的愛絕不排拒任何人,耶穌不顧忌與稅吏和罪婦交談就是明證。天主不喜愛一種外表化的信仰,卻希望我們有一顆真誠懺悔的心。

恭讀《瑪竇福音》

耶穌從那裏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衪的門徒一起坐席。

法利塞人看見,就對衪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

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須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 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 」

教宗以瑪竇蒙召、法利塞人批評耶穌與稅吏同席以及耶穌的答覆為脈絡,發揮他的思想。教宗指出,瑪竇蒙召是一道分水嶺,將那些把宗教當作一種裝飾與活出信仰的人分開來。同樣的,成為基督徒也不會使我們完美無瑕。

教宗表示:「我們都是罪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罪。耶穌召叫瑪竇,向罪人顯示祂不看他們的過去、社會環境和外表俗套,而是為給他們開啟一個新前景。有一次我聽到這句美妙的諺語:『沒有一個聖人是沒有過去的,沒有一個罪人是沒有未來的。』這話真美! 這就是耶穌所行的事跡。教會不是一個完美的人的團體,而是在行走中的門徒的團體。他們跟隨主耶穌,承認自己是罪人並需要祂的寬恕。」

教宗指出:「昔日和今天的法利塞人都自命義人,他們總是在挑剔,擇取這個,丟棄那個。耶穌則有如一位良醫來到我們中間,不論誰祂都接納。在耶穌面前沒有一個罪人遭到排斥,沒有一個罪人被排拒於外!耶穌召喚罪人赴祂的宴席,醫治他們,恢復他們自己以為已失去,並被法利塞人遺忘的聖召。這是受邀赴天主盛宴的聖召。倘若法利塞人在受邀者當中只看到罪人,拒絕與他們一起坐席,耶穌則提醒罪人,他們也是天主的同席者。」

教宗説道:「基督顯示的天主治癒大能的醫藥就是祂的聖言和聖體聖事。二者能使我們“懷有信心並向上主敞開心靈,祈願祂來治癒我們。然而,聖言有時令人疼痛,因為祂剖開偽善,揭穿虛假的辯白,揭露隱瞞的真相;但聖言同時也有光照及淨化的作用,賜予力量和希望,在我們的信仰行程上是一劑寶貴的補藥。聖體聖事則使我們以耶穌的生命為食糧,它有如一種極有效的治療方法,神奇般地不斷更新我們領受聖洗的恩寵。」

耶穌結束祂與法利塞人的交鋒時,引用了歐瑟亞先知的話:「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6:6)。耶穌要求我們有一顆真摯的心,而非一種外表化的信仰。

教宗解釋說:「『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意指一顆承認自己罪過的赤膽忠心,能改過自新,重新忠於與天主建立的盟約。『勝過祭獻』則表示,若沒有一顆懺悔之心,各種信仰行為均無效力!耶穌也將先知的這句話應用在人的關係上,指出那些法利塞人在外表上非常虔誠。他們好似一件包裝好的禮物,叫人不去開包尋找禮物,反而只注視包裝紙。他們只注視外表、形式,不注重恩寵,忽視恩典的核心!」

此外,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也特意問候了波蘭朝聖者,慶賀該國開教1050週年。

教宗說:「我與牧人和信徒們一同為這歷史性盛事感謝天主。天主千百年來塑造你們祖國的信仰、靈修和文化;基督邀請波蘭人民參與祂死而復活的奧跡。你們要感謝上主,按照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說,應感謝你們千多年來浸入聖洗之水,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領受洗禮的恩典。這水藉著恩寵使我們身上的天主活肖像臻於完美;這水是永恆的波浪,如若望福音中所說的「湧到永生的水泉」。我祈求天主使波蘭當代人和後代子孫忠貞於聖洗的恩寵,見證基督和教會的愛。願慈悲天主降福每一位在國內外生活的波蘭人。耶穌基督永受讚美!」

波蘭開教1050週年慶祝活動將於4月14日至16日在格涅茲諾(Gniezno)和波茲南(Poznań)舉行,屆時國務卿帕羅林樞機將以教宗代表的身份出席活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遭受迫害是教會的家常便飯

blog_1460487078

4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遭受迫害是教會的家常便飯」。一如教會首位殉道者聖斯德望和被黑落德殺死的「小殉道者們」那樣,今天也有許多基督徒因信仰而被殺害,而更多的基督徒則遭到「禮遇」的迫害。

教宗從當天《宗徒大事錄》描述斯德望殉道的事跡,想到今日基督徒遭受的迫害,指出教會兩千多年來走過的路程也是一部遭受迫害的歷史。

教宗說:「遭受迫害是教會的家常便飯。耶穌說過這話。若我們遊覽羅馬,前去鬥獸場,我們便會想到殉道者是那些被獅子咬死的人。然而,殉道者不只是那些在那裡或其它地方被殺害的人。殉道者是每日生活中的男人和女人,是在今天,在3個星期前的復活節那天生活的人。那些在巴基斯坦慶祝復活節的基督徒遭殺害,正是因為他們在慶祝復活基督。教會的歷史就這樣藉著她的殉道者們向前推進。」

斯德望和今天那些不能自由宣認基督信仰的人都遭受了殘酷迫害,為主殉道。可是還有另一種不常談到的迫害,一種以文化、現代化及先進面目出現的迫害,把那些不願違背造物主天主法律的人放逐到社會的一個角落,甚至剝奪他們的工作。教宗以諷刺的口吻稱這是一種「禮遇」的迫害。

「『禮遇』的迫害,就是一個人遭受迫害並非因他宣認基督之名,而是因他願意秉持並顯示天主聖子的價值觀。這是一種對抗造物主天主,在祂子女身上實施的迫害!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強權制定法律,強迫人們走上這條路。倘若一個國家不遵守這些現代化、有教養的法律,或至少不願在本國立法中引入這些法律,就會受到指控,遭到禮遇的迫害。這種迫害剝奪人的自由,甚至良心異議的自由。」

教宗表示:「塵世的迫害剝奪自由,天主卻使我們成為自由的人,為創造我們的天父和救贖我們的基督作見證。此外,塵世的迫害也有一個首領。」

「耶穌稱這些『禮遇』的迫害的首領為這個世界的首領。若強權想強迫人們順從那些違背天主聖子尊嚴的行為及法律,那就是在施行迫害,對抗造物主天主。這是嚴重背棄天主的行為。基督徒的生活就是在這兩種迫害中向前推進。吾主耶穌向我們許諾絕不離棄我們。祂說:『你們要當心,切勿陷入世俗精神!你們要當心,但要向前邁進!我將與你們在一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玩世不恭」比「虛偽」更使人拒絕真理

blog_1460396821

4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法學士心靈封閉,拒絕先知,利用天主的話妄斷他人褻瀆天主聖言,他們不關心人的生命,只在乎法律條文。

教宗首先談到取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法學士敵不住斯德望的智慧和他藉著聖神說的話,於是慫恿一些假證人去誣告斯德望褻瀆梅瑟和天主的話。」

教宗指出:「這些法學士心靈封閉,拒絕天主的真理,他們的心僅僅被法律條文控制著,除了撒謊、作假證和行兇之外別無他路可走。」

「耶穌曾痛斥他們的這種態度,因為他們的祖先殺害先知,現在他們卻修建先知的墳墓(路11:47-48)。法學士們的回答與其說是『虛偽』,不如說是『玩世不恭』。他們說:『假使我們生在我們祖先的時日,我們決不是他們流先知血的夥伴。』(瑪23:30)」教宗評論道:「他們以這種方式洗清自己的罪名,自命義人。但他們的心拒絕天主的話,拒絕真理,拒絕先知為叫天主子民前進而帶來的先知訊息。」

教宗坦言:「當我誦讀《瑪竇福音》中關於猶達斯反悔的片段時(瑪27:3-10),會感到非常難過。懊悔的猶達斯跑到司祭長那裡說:『我犯了罪』,想要退還那三十銀錢。司祭長卻說:『這與我們何干?那是你自己的事!』面對這位不知所措、滿臉懊悔的可憐人,司祭長心靈封閉,竟對他說:『那是你自己的事!』於是,猶達斯上吊死了。這時司祭長又做了些什麼呢?是否歎息猶達斯是個『可憐人』呢?不!他們馬上把銀錢拿起,說:『這是血價,不可放入獻儀箱內』,因為法律如此這般規定……。他們真是法律條文的老師啊!」

教宗繼續說:「他們不關心人的生命,不關心猶達斯的懊悔,只在乎他們的法律制度和他們所制定的諸多法律條文。既然他們敵不住斯德望的真理,便慫恿假證人去陷害他。斯德望的結局就如同眾先知和耶穌,這悲劇在教會歷史中也不斷上演。歷史告訴我們,許多無辜者被殺害、被誣陷:有人利用天主的話妄斷他們褻瀆天主聖言。」

教宗想到過去「狩獵女巫」(witch-hunt)的歷史,念及諸多像聖女貞德一樣被處以火刑的受害者。在當時,他們的言行在法官看來不符合天主的話。在這方面「耶穌是榜樣,祂為了忠於天父及天父的話,死在十字架上。」

教宗最後說:「耶穌以無比的溫柔對厄瑪烏的門徒說:『唉!你們的心竟是這般遲鈍。』(路24:25)讓我們今天祈求上主以同樣的溫柔注視我們心中大大小小的遲鈍,撫慰我們,對我們也說:『唉!你們的心竟是這般遲鈍』,然後開始給我們作出解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呼籲釋放所有在戰爭地區遭綁架的人

blog_1460396012

4月10日(復活期第三主日),教宗方濟各帶領信眾誦念天皇后喜樂經時,呼籲釋放在也門亞丁遭綁架的烏仲納里爾神父(Thomas Uzhunnalil)和所有在戰爭地區被劫掠的人。

教宗傷痛地說道:「在復活基督賜予我們的希望中,我再次呼籲,釋放那些在武裝衝突地區遭綁架的人。我特別掛念3月4日在也門亞丁被綁架的慈幼會士烏仲納里爾神父。」

主日福音記載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在加里肋亞海邊第三次向門徒顯現。門徒們一夜辛苦打魚,卻什麽也沒有捕到,他們非常疲倦和失望,以致沒有認出主耶穌。可是他們相信祂,再次撒網,結果奇跡般地捕到很多魚。

教宗說:「復活耶穌的臨在改變了一切事情,光明戰勝了黑暗;無用的勞作再次成為碩果累累和大有可為的工作;疲勞和被拋棄的感覺給新的動力和主耶穌與我們同在的堅定信念讓步。若只是以短淺的眼光觀看,我們有時可能會覺得邪惡的陰影和日常生活中的辛勞占了上風。但教會確信,在跟隨主耶穌的人身上彰顯著永不黯淡的復活之光。」

教宗解釋說:「這是因為復活的偉大宣報在信徒們心中注入了深刻的喜悅和必勝的希望。基督真的復活了!今天教會繼續使這歡樂的宣報發出迴響,喜悅和希望持續不斷地在人們心中、面容上、舉止和言語中蕩漾。我們基督徒蒙召向那些我們遇到的人通傳這復活的訊息,尤其是受苦者,孤獨的人,處於動盪不安的人、病患、難民和被邊緣化的人。我們要把復活基督的光芒帶給每個人,這光是祂慈悲力量的標記。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會透視:餘江教區榮休主教曾景牧安息主懷

blog_1460390949

最新內容:
-教會慶祝救主慈悲主日
-歐盟集體遣返移民
-韓國明愛會發起新的募款活動為援助敘利亞難民
-餘江教區榮休主教曾景牧安息主懷
-內蒙古包頭教區范路易神父安息主懷
-陝西王徵領洗奉教400週年紀念活動
-鹽與光天主教電視籌款晚宴

教宗推文-2016年4月11日

blog_1460386613

1. 離婚再婚者是教會的一分子,而非受絕罰者。
The divorced who have entered a new union should be made to feel part of the Church. They are not excommunicated.

2. 懂得寬恕也感到被寬恕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種基本經驗。
To know how to forgive and feel forgiven is a basic experience in family life.

3. 忠貞常與耐心相伴。它的犧牲和喜悅隨著年歲增長而開花結果。
Fidelity has to do with patience. Its joys and sacrifices bear fruit as the years go by.

4. 子女是天主的奇妙恩典,是父母的喜悅。
Children are a wonderful gift from God and a joy for parents.

5. 家庭是我們學習傾聽和分享、容忍和尊重,以及互相幫助的首要場所。
The family is where we first learn to listen and share, to be patient and show respect, to help one another.

教宗禧年公開接見:若不與窮人患難與共,就不是真正的行哀矜

blog_1460385647

4月9日(星期六),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禧年特別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向廣場上的4萬多名朝聖者談到信仰生活中的具體行動—行哀矜,勉勵他們與窮人患難與共,好使自己的哀矜之舉顯示出對求助者的真切關懷。

我們在行哀矜時要注視對方的眼睛,也就是要尊重他,尤其要懷著至誠之心。我們不可用玩世不恭的態度去衡量那伸手求助之人的貧窮,以此作為什麼也不做的藉口;我們也不可把他人的貧窮當作自己在公眾面前自我推廣的手段,就像福音中的法利塞人那樣。

教宗首先指出:「行哀矜是一項與聖經同樣古老的義務。在舊約聖經的某些重要篇章中,天主要求子民特別關注窮人。例如:一無所有的人、有需要的人、外鄉人、做客的人,孤兒和寡婦。這些人在《聖經》中常常出現,因為天主希望祂的子民看顧這些弟兄姐妹。」

教宗繼續說:「我們在行哀矜時,應該懷著內在的喜悅,因為那站在街頭注視我們的人不是一個有待跨越或視若無睹的障礙物。行哀矜不應該成為一種負擔,或必需馬上擺脫的煩惱。很多人為了不施捨而自我辯護道:『哎呀,這人怎麼能這樣?我給他錢,他倒去買酒,喝得爛醉如泥!』然而,他醉酒是因為並無其它路可走!而你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偷偷做了什麼呢?你難道是那個向你討一塊錢去買酒的可憐人的法官嗎?」

教宗引用《多俾亞傳》中的話說:「你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這樣天主也總不會轉面不顧你(4:7)。」教宗評論道:「這是一句充滿智慧的話,它幫助我們了解行哀矜的價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問:『我有能力停下來面對面、目光相對地注視那向我求助的人嗎?』我們不能把行哀矜和匆匆丟下一塊錢混為一談。」

最後,教宗再次談到他曾講述過的施捨趣聞。一個乞丐敲響了一戶人家的門,屋裡正在就餐的三個孩子高興地要求媽媽給那人吃的,但是當媽媽要求他們把自己盤中一半食物讓給乞丐時,他們卻都退步。教宗強調:「真正的行哀矜要求有所犧牲,因為行哀矜意味著與窮人患難與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日常的聖人和今日殉道者推動教會前進

blog_1460055600

4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日常的聖人和今日殉道者在聖神的幫助下推動教會前進,以言行一致的生活態度勇敢地做復活耶穌的見證人。

當天取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談到伯多祿宗徒的勇敢。伯多祿治癒殘障病人後,勇敢地在公議會首領面前宣報耶穌的復活。這些首領大發雷霆,想要置他於死地。伯多祿雖被禁止以耶穌的名字施教,但他仍繼續宣講福音,他認為「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宗5:29)教宗評論道:「在這位勇敢的伯多祿身上,絲毫看不到在聖週四夜晚的那個膽小鬼伯多祿的影子。那時的伯多祿充滿恐懼、三次否認主耶穌,此刻的伯多祿卻勇敢而堅定地為主作證。」

教宗指出:「基督徒的見證之路與耶穌所走的路一樣,都必須付出生命。換句話說,基督徒在切實的見證中總得面臨生命的危險。生活作風與我們的所見所聞保持一致,就是見證的第一步。然而,基督徒的見證還有另一層含義,它不僅僅是我們的見證而已。基督徒的見證始終是兩種見證:『我們和聖神都是這些事實的見證人』。若沒有聖神,就不存在基督徒的見證;因為基督徒的見證和基督徒的生命是一項恩寵,是上主藉著聖神賜予我們的恩寵。」

教宗強調:「若沒有聖神,我們就無法做見證人。見證人就是那些言談舉止與自己所領受的聖神保持一致的人。」

教宗說:「這是我們今日許許多多殉道者的見證,他們被趕出自己的家園,流離失所,遭受剝削和迫害;但他們擁有那至死宣認耶穌的勇氣。這也是那些嚴肅對待生活的基督徒的見證,他們認為:『我不能這樣做,不能傷害其他人;我不能欺詐;我不能陷入半途而廢的生活,而應該作出自己的見證。』作見證指的是:憑藉自己所領受的恩典—聖神,宣講自己在信德中的所見所聞,即宣講復活的耶穌。」

在歷史的艱困時期,人們會說:「祖國需要英雄人物。這是真的,也是對的。那麼今日教會需要什麼呢?需要見證人,需要殉道者。」

教宗說:「今日教會需要見證人,即聖人,日常的聖人,生活平凡卻言行一致的聖人;也需要堅持到底、直至殉道的見證人。這些人是教會的鮮活血液;這些人是推動教會前進的人,是見證人。他們證實耶穌復活了,耶穌活著,他們憑藉自己所領受的恩典—聖神,以言行一致的生活態度為耶穌作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