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持追思彌撒:我們應不折不扣地愛護、服務窮人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2022年11月2日追思已亡瞻禮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在講道中以「等待」與「驚訝」這兩個詞總結了當天禮儀選讀的經文。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的第一篇讀經講述了天主實現我們最大的期待(參閱:依廿五6-9);聖保祿宗徒在《致羅馬人書》中指出,我們是天主的子女和承繼者、是基督的同承繼者(參閱:羅八14-23);取自《瑪竇福音》的章節則闡述最後的審判(參閱:瑪廿五31-46)。教宗指出,我們期待與天主的相遇,盼望聽見主耶穌對我們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

教宗說:「我們此刻處於塵世的候客廳,等著進入天國。」為此,教宗鼓勵眾人反省自身的渴望是否與天國有關,「因為我們恐怕會持續渴求那些轉眼即逝的事物,把願望與需求相混淆,把世間的期許放在天主的等待前,然而,看不見重要之事且隨風飄蕩,會是人生中最大的錯誤」。

我們耗費了多少時間和心力在凡俗事務上,迷失「旅途的目標」。因此,教宗鼓勵每個人以《信經》的那句「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來反省自身的信仰,質問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全神貫注於本質,或者因膚淺事物而分心。

第二個關鍵詞「驚訝」蘊含在《瑪竇福音》第廿五章裡。義人和不義的人都問上主,在生活中的各種神形哀矜中:「我幾時見了祢?」「幾時」這個詞透露出每個人的驚訝。教宗指出,我們很可能也會說出「幾時」這個詞。「至高者似乎臨在於最弱小者身上。住在天國的那位,居住在人世間最不起眼的那群人當中。這叫人感到驚訝!」

為最弱小者服務,乃是福音的教導。講到這裡,教宗放下手中的講稿,提到當天早上他收到的一封信。寄信人是信義宗輔導人員,他在烏克蘭安置「戰爭孤兒」的收容所服務,照顧那些孤苦無依、遭人遺棄的孩童。

教宗說:「來信者寫道:『我的服務就是照顧這些被丟棄的人,因為他們沒了父母,殘酷的戰爭使他們失去依靠。』這個人身體力行耶穌的要求:照顧悲慘處境中最弱小的人。這封信寄託著莫大傷痛,我讀信時深受觸動,因為我說出:『上主,我們看見祢持續在啟發天國的真正價值觀。』」

教宗語重心長地指出,我們時常出於方便或安逸,而對福音七折八扣。比方說:「給飢餓者吃的,行,但是飢餓的問題錯綜複雜,我肯定解決不了!幫助窮人,行,可是不義的事該有它的解決方法,所以最好等一等。」教宗表示:「一切都說『行』,但最後全都是『不』。如此一來,藉著『可是』、『然而』的威力,我們在生活中把福音打了折扣。」

回到義人和不義的人對上主提出的疑問:「我幾時見了祢?」教宗強調,唯一可能的答案是「現在、今天」。答案「在我們的手中、我們的慈悲善功上」,而非「個人或社會的藉口裡」。「我們負有責任。上主今天提醒我們,死亡使生命的真相顯露出來」。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不能說不知道。」福音告訴我們,在等待面見天主時,我們必須去愛。「如果我們接受那臨在於世間窮人和受傷者當中等待我們的天主所帶來的驚訝」,那麼我們最終必會得到「驚喜」。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在羅馬的法國軍人公墓裡主持追思彌撒

圖片:vatican.va

「弟兄姊妹們,請你們停下腳步,請你們停止製造武器!這些墳墓在說話,從墳墓中喊叫著,呼求和平。」

教宗方濟各的這番話於11月2日追思已亡信友瞻禮在羅馬馬里奧山法國軍人公墓的樹林間迴盪著。教宗當天不僅紀念所有已亡的信友,更惦念著戰爭的受害者們。

這座墓園安葬著在二戰期間的法國軍人,墓碑整齊劃一,每個都銘刻著「為法國捐軀」的字樣。墓園大門寫著:「法國軍人公墓——1943年至1944年意大利戰役」。教宗方濟各提早了大約半小時抵達這座公墓,在聖詠團的歌聲中獨自走在墓園的小徑上,在一個個墓碑前獻上白色玫瑰花,閉上雙眼、靜默祈禱片刻。走完小徑後,教宗問候了在場若干參禮者和共祭的司鐸們。然後,教宗換上祭衣,走向祭台。當天的讀經以法語恭讀,聖歌以意大利語詠唱。為數眾多的信友到場參加了這台露天彌撒。

圖片:vatican.va

教宗在即席講道中首先提到了意大利北部某座墓園門口的標語:「途經的你,請停下腳步;在你邁出最後一步時,請想想你過去的步伐。」這份邀請令教宗印象十分深刻。他曾於2016年在聖瑪爾大之家的彌撒中提到這句話,而今在墓園裡,他向所有信友們再次強調,「人生有如一段旅途,我們人人都在旅途中」。

「我們每天邁出很多步伐。面對眾多歷史事實、許多艱難處境和許多墓園,我們大家都將邁出最後一步。有人會說:『神父,別一副如喪考妣、悲慘兮兮的樣子。』重點在於我們邁出的那最後一步是在旅途上,而非在沒有盡頭的迷宮裡。」

圖片:vatican.va

環顧著戰亡將士的墳墓,教宗提出了第二個思想:「這些人都很優秀,在戰爭中捐軀。他們之所以喪命,是因為他們被徵召去捍衛祖國、捍衛價值觀、理想,往往也要捍衛悲傷又可嘆的政治局勢。」教宗感嘆道:「他們是受害者,是一場吞噬祖國兒女的戰爭的受害者。」

教宗回憶起他往年於11月2日訪問過的軍人公墓,並紀念了皮亞韋的戰亡者和失蹤人員,以及諾曼底登陸戰役的罹難者。接著,教宗眺望羅馬法國軍人公墓裡的一個個墳墓,表明他在一座無名塚前感觸良多。教宗說:「連名字也沒有啊⋯⋯。」

「天主的心中放著我們每個人的名字,但這是戰爭的悲劇。我確信他們每個人都與上主同在,但是我們是否在旅途上呢?我們是否奮力抵抗,以免戰爭再起,以免國家經濟是靠軍火工業變得穩健呢?」

「今天的講道必須注視著墳墓,因為它們傳達出和平的訊息。」教宗最後總結道:「弟兄姊妹們,請你們停下腳步,請你們停止製造武器!這些墳墓在說話,從墳墓中喊叫著,呼求和平。」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追思已亡彌撒:基督徒最安全的所在是在天主受傷的手裡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19年11月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北部撒拉里大道(Via Salaria)上的聖女普黎史拉地下墓穴(Catacombe di Priscilla)主持追思已亡彌撒。教宗指出,今天其它國家仍有許多地下墓穴和受迫害的基督徒,他們同那個黑暗時期的基督徒一樣,必須隱藏起來,不能公開舉行感恩祭。

普黎史拉地下墓穴是羅馬早期基督徒墓場中較大的一座,在所有古代地形和禮儀文件中稱為「墓穴之后」。墓穴建於公元第1至第5世紀之間,公元16世紀才被發現。它先前是阿奇利(Acili Glabrioni)家族的墳地,該家族的成員普黎史拉貴婦將之捐獻出來。

墓穴的長度大約13公里,分為許多層,其中最上面的一層最古老,富裕家庭或殉道者的墳墓就在這一層。此外,還有拱形和其它類型的貴族墓穴,上面往往繪有宗教物品。許多壁畫是從《新約》和《舊約》聖經的故事中獲取靈感,表達堅信耶穌許下的救恩和復活。

墓碑上也經常出現對基督徒意義重大的標記,其中最顯明的是魚的符號,隱喻「耶穌基督天主子救世主」,因為「魚」的希臘文(ICTUS)是上述句子的縮寫。墓穴内的希臘小堂和聖母抱耶穌聖嬰的壁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畫中先知的左手握有一個書卷,右手則指著一顆星,似乎在表達巴郎先知的預言:「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將興起一權杖」(戶廿四17)。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示,這是他首次來到一個地下墓穴主持彌撒,這令他想到許多事。當時的基督徒必須隱藏起來,在埋葬亡者的地方舉行感恩祭。然而,今天在許多國家仍有許多地下墓穴,受迫害的基督徒比初世紀時更多。教宗於是從「地下墓穴、受迫害和基督徒」,談到基督徒的「身份、所在和希望」。

基督徒的身份

教宗說:「今天受迫害的弟兄姐妹與初期基督徒具有相同的身份,這也是我們基督徒的身份,即耶穌宣講的真福八端(瑪廿五31-46),別無其他的身份。如果你這樣做,如此生活,你就是基督徒;你的身份證就在於此,如果你不這樣生活,你所參加的教會組織或其它協會則對你毫無用途。」

基督徒的所在

談到基督徒的所在,教宗舉例說:「在阿爾巴尼亞共產政權時代司鐸被禁止實施聖事。有一位修女則偷著給兒童付洗,母親們帶著自己的孩子來找她,但那裡沒有水杯,修女就用鞋子從河中取水為兒童付洗。因此,基督徒的所在處處都是,我們在生命中沒有一個特殊的所在。」

基督徒的希望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指出「義人的靈魂在天主手裡」(智三1),教宗由此強調:「基督徒的所在在天主手裡,在祂所希望的地方。天主聖子以祂受傷的雙手在天父面前為我們轉禱。因此,我們在天主的手裡才有所保障。即使受迫害,我們的身份認同也會讓我們感謝不盡。」

在《致羅馬人書》中,保祿宗徒談到新的生命,也就是我們衆人應前往的天鄉。教宗說:「為進入天鄉無需做離奇古怪的事,無需嬌柔造作的態度,只需出示我們的身份證。換句話說,我們的希望在天鄉,我們只需把手中的繩索牢牢地繫在那裡,注視著我們必須抵達的河對岸。」

教宗最後總結道:「基督徒的身份認同乃是《瑪竇福音》中談到的真福八端;基督徒最安全的所在是在天主因愛而受傷的手裡;基督徒的希望和未來則寄託在另一邊的河岸上,但我們要緊緊抓住繩索才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前往羅馬城外公墓主持追思已亡節彌撒

1102

恭讀聖瑪竇福音 25:31-46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

「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那時,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一切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

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吧!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過我。

那時,義人回答君王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過你飢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我們什麼時候見你患病,或在監裡,而來探望過你?君王便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然後,君王又對那些在左邊的說:可咒罵的,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吧!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沒有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沒有給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監裡,你們沒有來探望我。

那時,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幾時見了你飢餓,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

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做的,就是沒有給我做。

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2016年11月2日追思已亡節,教宗方濟各下午前往羅馬城外「第一門」公墓主持彌撒聖祭,為所有已故信徒祈禱,包括無人紀念的亡靈。教宗在當天的推文中寫道:「我們懷著信德給已故的親人掃墓,也為無人紀念的亡者祈禱。」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約伯傳》,敘述約伯在經受重大考驗時仍對天主懷有熱切的希望。

教宗解釋說:「約伯處於黑暗中,他瀕臨死亡之門。在這焦慮、悲痛及苦難中,約伯宣示了他的望德:『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的辯護人要在地上起立。我要看見天主:我要親眼看見祂,並非外人』(約19:25-27)。」

教宗指明紀念亡者的雙重意義:悲傷和希望。

他說:「墓地是個悲傷的地方,它讓我們記起已故的親人,同時也提醒我們將來也要死亡。然而,我們在悲傷中卻拿著鮮花作為希望的標記。悲傷攙和著希望,這就是我們眾人在今天慶典中的情感。我們在親人的遺體前紀念他們,同時懷抱希望。我們也感受到這希望能幫助我們,因為我們也必須走這段旅程。我們人人都將走這段旅程。或早或晚,人人都有這一天;痛苦或多或少,人人都要經歷。但我們是藉著希望之花,抱持著那對來世的強烈希望來走這段旅程。」

教宗強調:「耶穌背著祂的十字架第一個走完了這旅程,為我們開啟了復活的希望之門。今天,我們帶著這雙重記憶返回家中:紀念過去,我們已故的親人;謹記未來,我們將走的旅程。我們應堅信耶穌的承諾:『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若6:40)。」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