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於世》通諭頒布六十週年

圖片:Vatican Media

《和平於世》通諭頒布六十週年
撰文:香港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六十年前的今天(4月11日),聖教宗若望廿三世頒布了歷史性的《和平於世》通諭。通諭的主旨繫於全文的第一句:「亙古以來,世界萬民所熱烈願望的和平,祇有在絕對遵守天主制定的秩序下,始能在世建立,永恆鞏固。」

當時世界正處於冷戰之中,在通諭頒布前兩年,在柏林豎立了圍牆,全球分裂成兩大敵對陣營。此外,該通諭頒布前六個月,世界正因古巴飛彈危機而瀕臨核子戰爭的邊緣。

聖若望廿三世不能苟同某些人認為「和平無望」的想法。他藉著《和平於世》通諭告訴每一個人,他們同屬於人類大家庭;使世界各地的人渴望的安全、正義與希望的生活願景,見到了一線光明。

聖若望廿三世指出達到和平的必要條件,就是人類心靈的四項需求:真理、正義、仁愛、自由。

他在通諭中說明,通向和平之路,在於維護並促進基本人權。事實上,每個人都享有這些權利,不是某一社會階級或國家授予的特權或恩惠,而是人之為人、與生俱來的。

六十年後的今天,世界仍處於戰亂和核戰的威脅之中,人權未獲普世肯定,聖若望廿三的教導,仍然強而有力。讓我們以聖人的說話,懇切祈求和平之王基督早日賜下和平:

願祂消除人心一切能導致和平於危機的障礙,

願祂將一切人都化為真理、正義、兄弟友愛的見證。

願祂光照一切人民的領袖,使能保全並衛護和平的無價福祉。

願祂堅強並熾熱所有人的意志,以便除去彼此分離的障礙,加強互相友愛的鎖鏈,共同諒解而寬恕所施的凌辱。

願全球所有民族都能賴祂的助佑,而形成真正的友愛團體,人類所熱切祈望的和平亦能由是而開花結實,永存人間。

(《和平於世》通諭171)

延伸閱讀:《和平於世》通諭

教宗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由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恭譯)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繁體中文】

按此下载《众位弟兄》通谕【简体中文】

來源: 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為他最新一道通諭訂定的標題是「眾位弟兄」”Fratelli tutti,並在子標題談及「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然而,近日這標題的意義卻引發熱烈討論。為此,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於2020年9月16日撰寫評論文章,闡述通諭標題的意涵。

伯多祿現任繼承人選擇了以亞西西偉大聖人的名字為其名號,並將於今年10月3日在這位聖人的墓前簽署一道面向全人類的新通諭。眾所周知,通諭的名稱乃是擷取正文的開頭幾個字,而這道新通諭開門見山引用了聖方濟各的話語(參閱:《勸誡》6,1:方濟各會原始文獻匯集155),教宗顯然一字未改。因此,托爾涅利表明:「誤以為標題的用字遣詞蘊藏著排斥大半的人類,也就是排斥女性讀者的意圖,是一件荒謬的事。」

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指出:「相反地,教宗方濟各選擇了亞西西聖人的話語,用以反省他很關心的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教宗渴望面向所有的姊妹弟兄、居住在大地上的所有善心男女,以包容眾人的方式面向所有的人,無一例外。我們所處的時代存在著戰爭、貧窮、人員遷徙、氣候變化、經濟危機和疫病大流行:我們要承認彼此互為弟兄姊妹;對基督徒來說,我們要在每個受苦者身上辦認出耶穌的面容,以重新肯定每個人都按照天主肖像受造,因而具備不可削減的尊嚴。這也是為了提醒我們,如果我們獨善其身、互相對立、南北半球對抗、貧富決裂,就絕對無法渡過當前的重重難關。」

「此外,這道勸諭子標題中的『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指的是凝聚沒有血緣關係的男女所需的情感,它透過仁愛寬厚的舉動表達出來,諸如:各種形式的援助,以及急需時刻的慷慨行動。」

托爾涅利最後表示:「這是個不分各種差異和歸屬,無私善待他人的情感。因此,切莫誤會或是偏頗地解讀『眾位弟兄』一詞所蘊含的普世訊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衆位弟兄》通諭簡介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0月3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意大利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的地下墓穴主持了彌撒聖祭,並在這位貧窮的亞西西聖人墳墓前面簽署了他的第三道通諭《眾位弟兄》。這份文件談論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這兩個價值至關重要,有助於為受傷的人類重新注入希望與動力,即使是在新冠疫情後的世界裡也不例外。這道新通諭的名稱擷取自聖方濟各的話語,文件內容於10月4日公諸於世。

對於那些希望在日常人際關係、社會、政治和制度中建立一個更公正和充滿兄弟友愛的世界的人而言,哪些是遠大的理想且具體可行的道路?《衆位弟兄》通諭願意回答這個問題,教宗稱這是一道「社會通諭」(6號),標題取自亞西西聖方濟各的《勸誡》,是以「所有的弟兄姐妹為對象,向他們推薦一種具有福音味道的生活」(1號)。

這道《通諭》旨在促進全世界對手足之情和社會友情的渴望。撰寫這道《通諭》的背景也有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痕跡,教宗方濟各透露,「我在撰寫這信函時,疫情突然而至」。全球性的衛生緊急情況顯示,「沒有一個人能單獨自救」,現在的確到了「夢想所有人屬於唯一人類」的時候了,我們在其内為「眾弟兄」(7-8號)。

第一章:一個封閉世界的陰影

《通諭》共八章,第一章以「一個封閉世界的陰影」為標題,詳述當今時代的許多缺陷:操縱和歪曲民主、自由、正義的概念;利己主義和不關心公益;基於盈利和丟棄文化的市場邏輯占主導地位;失業、種族主義、貧窮;權利不平等及其表現出的畸形狀態,例如奴役、人口販運、婦女先被迫屈從,然後被強迫墮胎,以及器官販運(10-24號)。教宗強調,這些都是全球性的問題,因此需要全球性的行動來解決。教宗也指責 “牆壁文化”,這種文化助長那受恐懼和孤獨滋養的黑社會的擴散(27-28號)。

第二章:街道上的外鄉人

儘管如此,《通諭》以一個光輝的典範來對這衆多的陰影作出回應,那就是第二章提到的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這第二章的標題是「街道上的外鄉人」。教宗強調,在一個轉面不顧人的痛苦、對照顧弱小者和脆弱者「一無所知」的病態社會中(64-65號),我們衆人都應邀克勝偏見和個人利益,做他人的近人(81號)。事實上,為建設一個懂得接納、融入和安慰受苦者的社會,我們衆人都負有共同的責任(77號)。教宗補充道,愛搭建橋樑,而我們正是「為了愛而受造」(88號),基督徒尤其應在每個被排斥者的面容上認出基督(85號)。

第三章:思考和締造一個開放的世界

第三章也再次談到依據「普世幅度」的愛之能力的原則(83號),這一章的標題為「思考和締造一個開放的世界」。教宗在這一章中勉勵我們「走出自己」,好能在他人身上找到「生命的成長」(88號),依照讓我們走向「普世共融」的愛的動力,向近人敞開心胸(95號)。《通諭》提醒道,人類生命的精神情操其實是由愛來界定的,愛讓我們為他人的生命尋求最好的一份(92-93號)。團結互助和兄弟情誼的意識在家庭中誕生,家庭肩負著「首要和不可或缺的教育使命」,應得到保護和尊重(114號)。

教宗繼續表示,不能否定任何一個人度合乎尊嚴生活的權利,由於權利沒有疆界,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受到排斥,無論他在哪裡出生(121號)。教宗也本著這個觀點呼籲世人思考「一種國際關係的倫理學」(126號),因為每個國家也是異鄉人的故鄉,不應拒絕那些來自其它地區需要幫助的人享用當地的財富。因此,私有財產的自然權利將次於受造界財物共享的原則(120號)。《通諭》特別強調了處理外債的問題:對债务清偿原则態度不變,同時祈願這樣做不會危害較貧窮國家的成長和生存(126號)。

第四章:向整個世界敞開心門

關於移民的課題則在第二章的部分内容和第四章的整章内容談到,第四章的標題為「向整個世界敞開心門」。這些移民逃避戰爭、迫害、自然災害、肆無忌憚的人口販運者,他們被迫離開原來的社團,生活悲苦(37號),因此該當受到接納、保護、提升和融入社會。在接收移民的國家内,應在保護國民的權利與保障收容和救濟移民方面取得適當的平衡(38-40號)。

教宗特別指出幾個「不可或缺的答案」,這些答案尤其針對逃離「嚴重人道危機」的人:增加和簡化簽證的發放;開啓人道走廊;確保住宿、安全和基本服務;提供工作和培育的機會;鼓勵家庭團聚;保護未成年人;保障宗教自由。這一切首先需要一種對移民現象的全球性管理,以所有民族共同發展的名義啟動長期計劃,而不僅是應對個別的緊急情況(129-132號)。

第五章:最好的政策

第五章論述「最好的政策」,這種政策是愛德的最珍貴形式之一,因為它為公益服務(180號)且懂得人民的重要性,將人民視為開放的類別,樂於交流和對話(160號)。這乃是教宗方濟各所指的大眾主義,它與「民粹主義」截然相反,後者忽視「人民」概念的合法性,吸引對利用人民為自己服務的贊同意見(159號)。最好的政策也應保護人的工作機會,它是「社會生活不可放棄的要素」,同時應設法確保衆人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能力(162號)。

《通諭》表示,對抗貧窮的真正策略不僅僅是著眼於將原住民納入社會,而更是要以團結互助和輔助原則的眼光促進他們的發展(187號)。此外,政策的任務應是對一切損害基本人權的行為找到解決之道,如社會排斥;販運器官、人體組織、武器和毒品;性剝削;奴隸勞動;恐怖主義和有組織的犯罪活動。教宗强烈呼籲,要徹底根除販運活動,它是“人類的恥辱”;也應根除飢餓現象,飢餓也是一種「罪行」,因為飲食是「一個不可剝奪的權利」(188-189號)。

教宗繼續强調,政治所需要的是以人的尊嚴為中心,不屈從於財務,因為「市場單靠自己不能解決一切」:金融投機造成的「禍患」就是明證(168號)。因此,人民運動尤其起了重要作用,他們的確是「道德能量的洪流」,理應以協作方式參與社會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從「對窮人的政策」轉變為「與窮人一起和屬於窮人的政策」(169號)。

《通諭》中提出的另一個祈願是針對聯合國的改革:面對經濟至上的風氣,聯合國的任務將是促成「國際大家庭」概念的具體化,為促進公益、根除貧窮和保護人權而努力不懈。《通諭》表示,在孜孜不倦地訴諸「談判、斡旋和仲裁」的同時,聯合國應促進以法律來約束使用武力的權利(173-175號)。

第六章:對話與社會友情

第六章談論「對話與社會友情」,而且提出生命如同“相遇的藝術”這一概念,即與衆人相遇,也包括與世界的邊緣地區和與原住民的相遇,因為「從每個人身上都能學到一些東西,沒有一個人是無用的」(215號)。教宗特別提到「禮貌態度的奇跡」,這是一種需要予以恢復的與人相處的態度,因為它是「黑暗中的一顆明星」,是一種「釋放」,從當今時代佔主導地位的「無情、憂慮和分心帶來的緊迫感中釋放出來」(222-224號)。

第七章:一種新相遇的行程

第七章的標題是「一種新相遇的行程」,對促進和平及其價值進行反思。教宗在此强調,和平是「主動的」,它著眼於組建一個基於為他人服務和力求達到修和及相互發展的社會。和平是「手工藝術」,每個人都必須盡自己的本分來完成它,這個任務永無止境(227-232號)。與和平相關的是寬恕:需要毫不揀選地愛衆人,但愛一個壓迫者則意味著要幫助他轉變,不允許他繼續壓迫近人(241-242號)。

寬恕並不是說讓犯錯的人免於處罰,而是履行正義和保持記憶,因為寬恕不表示忘卻,而是放棄邪惡的摧毀力和復仇。教宗勸勉,絕不可忘記猶太人遭大屠殺、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轟炸、迫害和種族屠殺製造的「恐怖」。應時常牢記這些事件,好使我們不致於麻木並讓集體良知的火焰保持旺盛。此外,保持對善的記憶也很重要(246-252號)。

第七章的部分内容談到戰爭,指出戰爭是「一種持續的威脅,它使人所有的權利被剝奪,是政治和人類的失敗,以及對邪惡勢力的可恥投降」。此外,由於使用令許多無辜平民遭受打擊的核武器、化學和生物武器,今天不能像過去那樣訴諸於一種可能的「正義戰爭」,卻需要極力重申“不可再有戰爭!「徹底消除核武器」是合乎道德和人道的當務之急”;教宗提議,倒不如將花在武備上的金錢用來建立一個旨在消除飢餓的世界基金(255-262號)。

教宗方濟各在死刑問題上也表達了同樣明確的立場:死刑是無法接受的,必須在全世界予以廢除,因為死刑「總是一種殺人的罪行」,即使被殺的人是一名罪犯。教宗寫道,「兇犯並未喪失他個人的尊嚴,天主是這尊嚴的擔保者」(263-269號)。教宗也重申必須尊重“生命的神聖性(283號),某些人卻似乎認為生命是可被犧牲的”,例如胎兒、窮人、殘疾者和老年人的生命(18號)。

第八章:宗教為世界上兄弟情誼服務

在第八章,也就是最後一章中,教宗詳細論述關於「宗教為世界上兄弟情誼服務」的課題,强調恐怖主義並非起源於宗教,而是對宗教作品的錯誤詮釋。恐怖主義也源自所實行的抗飢餓政策、貧窮、不公和欺壓行為(282-283號)。可見,宗教間的和平道路是可行的;為此,需要確保宗教自由,這是所有信徒的基本人權(279號)。《通諭》尤其省思了教會的角色:教會不將自己的使命擱置在私人空間,儘管不參與政治,卻根據福音的原則並未放棄人「生存」的政治層面、對公益的關注,以及對人類整體發展的牽念(276-278號)。

最後,教宗援引他與阿兹哈爾大伊瑪目塔伊布(Ahmad Al-Tayyib)2019年在阿布扎比簽署的「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共處的《人類兄弟情誼》文件」,以這個跨宗教對話的里程碑作為起點,再次呼籲,本著人類手足之情的名義,以對話為途徑,共同合作為行動,相互瞭解為方法和準則(285號)。

教宗方濟各《衆位弟兄》通諭發布會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訪問羅思家神父有關教宗方濟各的新通諭

blog_1434737745

本台羅思家神父(巴西略會士), 聖座新聞室英語發言人, 就有關教宗方濟各的新通諭《願祢受讚頌》在美國華盛頓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Heather Hiscox的訪問。

Fr. Thomas Rosica, CSB, English Language Media Attaché, Holy See Press Office, interviewed from Washington, DC by CBC’s Heather Hiscox shortly after Pope Francis’ Encyclical Letter “Laudato Sì” was presented to the world.

教宗新通諭《願祢受讚頌》記者招待會

blog_1434650056

6月18日,聖座新聞室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教宗方濟各以生態為題的新通諭《願祢受讚頌》。聖座新聞室主任隆巴爾迪神父首先向新聞界表示:「我很少聽到人們對一道通諭有這麽大的期待,也很少看到普世教會同心協力負起對受造界的共同責任。」

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主席圖爾克森樞機(Peter Kodwo Appiah Turkson)和正教大公宗主教的代表齊齊烏拉斯省主教(John Ziziulas)是記者會上的主要發言人。圖爾克森樞機從通諭的整條脈絡出發,指出神學、科學研究、經濟和具體工作是貫穿於《願祢受讚頌》通諭的願景。通諭提出與各方進行對話,而且對話也是撰寫通諭所採行的方法。通諭不僅以聖方濟各的思想為標題,也以他的「默觀祈禱」為行動依據。

「我們希望留給正在成長的孩子們一個怎樣的世界?生命的意義和目標是什麽?」這是通諭提出的核心問題。教宗方濟各針對這兩個提問指出:「現今,受糟蹋和劫掠的地球與世上所有被遺棄的受造物同聲呻吟,世人必須聆聽這呻吟。教宗呼籲所有人,包括個人、家庭、地方團體、各國及國際社會進行生態皈依,用若望保祿二世的話,就是改弦易轍,承擔起照料共同家園任務的美德及責任。」

圖科爾森樞機繼續表示,教宗也肯定了世界上許多人及團體對我們共同家園的關心,因此世界仍有希望。教宗為此在通諭中提出整體生態的觀點,即從大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整體觀看待生態問題。教宗不僅論及世界上的敗壞行為,也鼓勵世人作出善行,並指出多方對受造界受苦的責任,期待全世界有關方面作出恰當的決策。

齊齊烏拉斯總主教從神學、靈修和大公的視角談《願祢受讚頌》通諭。他表示,這道通諭的頒布是「歷史性事件」,為自1989年起就敦促急需對受造界進行討論的東正教徒是喜悅的機會。他解釋說,基督信仰論及受造界的教義時常忽略生態問題。然而,受造界由天主所掌握,人類對它只能愛護,不能無節制地開採。齊齊烏拉斯總主教也談到人與大地的正確關係被打破,這破裂是對天主及對今日和未來的人犯下的“生態罪行”。這位東正教會大公宗主教的代表也提議將9月1日定為眾基督徒為環境祈禱的日子。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公佈首道通諭«信德之光»

07053 blog

7月5日,教宗方濟各公佈了首道通諭«信德之光»,通諭分為四章,還有引言和結論。在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頒布了關於愛德和望德的通諭後,這份文件也是榮休教宗幾乎已經完成的一道關於信德的通諭。教宗方濟各在已存在的初稿中作了進一步的貢獻。在引言部分引述了這份文件的兩個動機: 首先是重新認識信德的光能夠照耀全人類這一特性;其次,藉著紀念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揭幕50週年舉行信德年的機會,加固人對信仰所敞開的廣泛視野的認識,從而宣認信仰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以下是內容撮要: … …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