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不可歧視女性

ga0831

恭讀《瑪竇福音》

看,有一個患血漏十二年的女人,從後面走近,摸了衪的衣服繸頭,因為她心裏想:「只要我一摸衪的衣服,我就會好了。」耶穌轉過身來,看著她說:「女兒,放心吧! 你的信德救了妳。」從那時起,那女人就好了。

2016年8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談到耶穌與患血漏婦人的相遇,指出耶穌拯救被社會丟棄的人,釋放他們,重新賦予他們尊嚴。教宗提醒基督徒摒棄受到偏見影響的女性觀。教宗在問候朝聖者時,特別勉勵中東基督徒在黑暗考驗中仍然持守信德的火焰。

「只要我一摸祂的衣服,我就會好了」。(瑪9:21)這位患血漏的婦人信德非凡,相信耶穌定能救她。她是被社會丟棄的人,但耶穌賜予她健康,把她從社會和宗教的歧視中釋放出來。

教宗評論道:「福音事跡敦促我們反省女性通常是如何被看待和描繪的。我們大家,包括基督徒團體在内,都要警惕受到偏見和懷疑影響的女性觀,這種觀念損害她們不可侵犯的尊嚴。在這方面,恰恰是福音還原了真理,把人帶回一種自由的觀點。對於這位人人避而遠之的婦人,耶穌欽佩她的信德,並把她的望德轉化為救恩。在會晤她時,耶穌也為所有的人,為各地方、各世代的人開啟了自由與得救的道路。」

教宗方濟各表示:「患血漏的婦人戰戰兢兢,不願被人看見。耶穌與她目光相對時,並沒有責備她,反而以慈悲和溫柔接納她,願意與她進行單獨的交談,賜予她尊嚴。教宗強調,當我們覺得自己因所犯的罪而被丟棄時,耶穌也會如此對待我們。我們是罪人,無論罪大罪小都是罪人。今天,主耶穌對我們每個人說:『勇敢些,來吧!你不再是被遺棄者。我寬恕你,擁抱你。』這就是天主的慈悲。我們要勇敢地去尋找祂,求祂赦免我們的罪,然後繼續前行。所以勇敢些,就像這位婦人那樣。」

教宗接著說:「諸如癩病人、無家可歸者等覺得自己被丟棄的人,總是自慚形穢,並像這位患血漏的婦人那樣偷偷摸摸地做事。然而,耶穌把我們扶起來,賜予我們尊嚴。耶穌所恩賜的是全人的得救,祂使這位婦人的生活湧入天主的愛内,同時也恢復她的尊嚴。」

教宗說:「耶穌再次以祂慈悲滿溢的態度為教會指明該當如何去與每個人相遇,好讓每個人獲得身心的痊癒,恢復天主子女的尊嚴。」

最後,教宗在問候阿拉伯語朝聖者時,特別對來自伊拉克、約旦和中東的信友說:「當人的希望逐漸逝去,看似一切都沒有指望時,天主的希望之光將照耀那些在黑暗考驗中仍然持守信德火焰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參與基督的憐憫行動並為生命和共融服務

blog_1471457212

恭讀《瑪竇福音》14:15-20

到了傍晚,門徒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時候已不早了請你遣散群眾罷! 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耶穌卻對他們說:「他們不必去,你們給他們吃的罷!」門徒對他說:「我們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耶穌遂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然後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眾人吃了,也都飽了;然後他們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

2016年8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談到五餅二魚的奇跡,指出耶穌基督願意祂的門徒參與祂的憐憫行動,為慈悲作見證。因此,基督徒的任務是懷著一顆能夠被人類需求感動的心「為生命和共融服務」。

慈悲的老師在向祂的門徒傳授憐憫,這是我們從五餅二魚事跡中得到的訊息。耶穌打算避開人群獨自祈禱,於是祂登上船,往荒野的地方去;然而,群眾卻依依不捨地在岸上步行追隨祂。看到這番景象,耶穌「動了憐憫的心」(瑪14:13-14)。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重溫福音的場景,把焦點集中在耶穌的態度上。

教宗說:「耶穌並不冷血,祂的心並不冷漠。耶穌會被感動。一方面,祂覺得離不開群眾,不願他們離去。另一方面,祂需要獨處、祈禱,以及與天父同在的時間。耶穌常常徹夜祈禱,與天父同在。祂的憐憫不是空洞的情感;相反地,祂不遺餘力地表示願意親近和拯救我們。耶穌非常愛我們,愛得至深至切。祂願意親近我們!」

教宗然後說明福音事跡中的三個細節。

首先,耶穌的憐憫之情牽動了祂的手和心,促使祂給這些跟隨祂的群眾吃的東西。

其次,耶穌願意門徒們與祂一同照顧跟隨祂的群眾。教宗解釋:「這是耶穌行的一個奇跡,但這是信德的奇跡,祈禱的奇跡,充滿憐憫和愛。於是耶穌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耶穌滿足人們的需要,但祂要我們每個人都實際參加祂的憐憫行動。」

第三個細節是,耶穌先祝福餅和魚,再分給眾人。教宗指出:「每位司鐸在主持感恩祭時都做同樣的舉動,而基督徒團體正是在這共融感恩祭中不斷重生的。」

最後,教宗總結道:「基督徒團體蒙召在各個場所為生命和共融服務,不論在家裡、在工作崗位上,還是在堂區。與基督共融絕不是要我們處於消極狀態,遠離日常生活;反之,我們應該與今日人類建立越來越緊密的關係,在他們中間做基督慈悲與關切的具體標記。耶穌願意走近每個人,把天主的愛帶給眾人。因此,祂叫每位信徒都做慈悲的僕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慈悲始於內心再到雙手,站起來!去吧!

blog_1470859804

恭讀《路加福音》

耶穌臨近城門時,看,正抬出一個死人來,他是母親的獨生子,母親又是寡婦;且有本城的一大夥人陪著她。主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遂上前按往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衪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眾人都害怕起來,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衪自己的百姓。」

2016年8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教宗透過復活納因城寡婦獨子”的福音事跡,講解耶穌對世人的憐憫,即天父對子女的慈愛。教會因耶穌的慈悲和愛的舉動成了母親,我們每個人都是她的子女。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在納因城所行的一個大奇跡,但福音的重點不在奇,而在跡,在於耶穌對這位喪子之母的溫柔。正是這位母親的悲痛感動了耶穌,促使祂行了慈悲之舉,復活了她的獨生子。聖史路加的敘述強調幾個細節:耶穌在進入納因城的城門時遇到了為獨子送葬的母親,「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遂上前按住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路7:13-14)

教宗把福音中的納因城門和慈悲聖門聯繫起來,指出:「來到聖門前,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生活,把箇中的喜悅和痛苦,計劃和失敗,懷疑和恐懼,全部託付於上主的仁慈。我們確信,到了聖門,上主將走到我們每個人身邊,給予我們那安慰人心的有力話語:『不要哭了!』(路7:13)這是人類苦難與天主憐憫的相遇之門。」

在福音中,耶穌對死者說:「我對你說:起來吧!」今天,當我們跨越聖門時,耶穌也對我們每個人說:「我對你說:起來吧!」

教宗對此即席表示:「天主願意我們起立,祂創造了站立的我們。『可是神父,我們常常跌倒。』耶穌定會對我們說這句話:『起來吧,繼續前行!』讓我們在跨越聖門時試著傾聽我們內心的這句話:『起來吧!』耶穌的這句話將使我們重生,給予我們希望,振作我們疲憊的心,為我們開啟那超越苦難與死亡的世界觀和生命觀。在聖門上銘刻著天主對我們每個人取之不盡的慈悲寶藏。」

福音繼續敘述道:「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路7:15)教宗說:「那位母親重獲兒子。她從耶穌手中接過兒子,第二次做了母親。藉著耶穌有力的話語和愛的舉動,母親再次成為母親,兒子再次成為兒子。同樣地,藉著聖洗聖事這一恩寵的力量,教會成了母親,我們每個人都是她的子女。」

「面對死而復活的事實,眾人都害怕起來,遂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祂自己的百姓。』就這樣,耶穌把祂對這位寡婦和她兒子所行的事,即祂的救恩行動,也延伸至全體天主子民。」

教宗說:「透過耶穌的慈悲救助,天主眷顧了祂的子民;藉著耶穌,天主一如既往地向人類顯示祂全部的恩寵。我希望慈悲禧年慶祝活動能在每個地方教會,在全世界所有的教會內展開,而不僅在羅馬,這就猶如散布在普世的教會同唱一首讚美天主之歌。」

教宗強調:「慈悲是始於內心,再到雙手的行程,對於耶穌和我們而言都是如此。『這是什麼意思?』耶穌注視你,以祂的慈悲治癒你,對你說:『起來吧!』你的心從而得到更新。『那麼,我現在該怎麼做呢?』應該懷著這顆更新的心、被耶穌治癒的心,用自己的雙手實行慈悲善舉,努力幫助和照顧有需要的人。」

最後,教宗在問候朝聖信友時講述了一件趣聞。有一位主教在他的主教座堂和別的聖堂內設置了一進一出兩個聖門。

教宗於是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做呢?」

他答道:「一個門是入口,進去祈求寬恕,獲得耶穌的慈悲;另一個門則是走出去的慈悲之門,通過我們的慈悲善行把慈悲帶給他人。」

教宗讚賞道:「這位主教真聰明!讓我們也這樣做,走上這條從內心到雙手的旅程:從慈悲聖門進入聖堂去領受耶穌的寬恕,祂會對我們說:『起來!去吧,去吧!』;帶著這一聲『去吧』,我們站起來,從慈悲出口走出去。這就是走出去的教會:慈悲之路始於內心,再到雙手。你們走這條路吧!」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主,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

blog_1466619377

恭讀《路加福音》

有一次,耶穌在一座城裏,看,有一個遍體長了癩的人,見了耶穌,就俯首至地求衪說:「主,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

耶穌便伸手撫摸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吧!」癩病就立刻從他身上退去。

耶穌切切囑咐他不要告訴別人,並說:「但要叫司祭檢驗你,為你的潔淨,獻上梅瑟所規定的,給他們當作證據。」

衪的名聲更傳揚開了,遂有許多人齊集來聽教,並為自己治好病症。

耶穌卻退入荒野中去祈禱。

 

2016年6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一萬五千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信友參加了這項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新約》中揭示的天主慈悲。當天要理講授的主題是「慈悲能潔淨心靈」。教宗強調:「我們在耶穌面前無須嘮嘮叨叨,只需說幾句充滿信任的話便足夠。」

當天的聖伯多祿廣場上出現了一個罕見的場面,一群受到佛羅倫薩明愛會協助的非洲移民青年在廣場上等候教宗。教宗從座駕走下來,走向他們,將他們帶到他講授要理的台前,讓他們在那裡與其他信友一起聆聽他講解慈悲的標記。

教宗的反省以《路加福音》中耶穌治好癩病人的事跡為題材。這個癩病人見到耶穌,就俯首至地求祂說:「主,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路5:12)教宗表示:「這個癩病人祈求耶穌使他身心恢復健康,因為這個人因不幸患了疾病,被迫遠離一切,遠離天主和眾人,過一種悲哀的生活。雖然如此,他並不甘心,甚至不顧違反法律而進入城中,只為來到耶穌跟前。他這樣做是出自信德。」

教宗說:「他認出耶穌有權能,確信耶穌有能力治癒他,但一切都取決於耶穌的意願。信德是那癩病人的力量,使他打破各種常規,設法見到耶穌,乃至跪在耶穌跟前,稱祂為『主』。癩病人的祈求顯示,我們在耶穌跟前無須向祂嘮嘮叨叨,只需要對祂的大能和仁慈充滿信任。信賴天主正是仰賴祂的無限慈悲。」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癩病人的話來祈禱,教宗方濟各每天就是用這句話與主交談。他告訴信友們:「晚上睡覺前,我總是用這句短禱祈求耶穌說:『主,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我誦念五遍《天主經》,為耶穌的每個創傷各念一遍,因為耶穌以祂的五傷潔淨了我們。要是我這樣做,你們同樣也可在自己家裡做到,向耶穌說:『主,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同時默想耶穌的五傷,為每一個創傷誦念一遍《天主經》。耶穌總是垂聽我們的。」

教宗接著說:「耶穌也因這癩病人的話而深受感動,以致伸出手來,甚至觸摸他,違反了梅瑟關於禁止接近這類病人的法律。」教宗由此談到我們在耶穌訓誨光照下的日常生活。

「多少次我們遇到窮人向我們走來!我們可以對他慷慨大方,可以對他有同情心,但通常我們不會觸摸他。我們送給他零錢,但避免碰觸他的手。我們忘記那個人就是基督的身體!耶穌教導我們不要害怕觸摸窮人和遭排斥者,因為耶穌就在他們身上。觸摸窮人能潔淨我們的虛偽,令我們為他們的處境而不安。」

教宗進而指著坐在他腳前的非洲移民青年說:「他們是我們的難民,但許多人卻把他們當作是排除在外的人。拜託,他們是我們的弟兄!基督徒不排斥任何人,而給所有人騰出位子,讓所有人前來。」

教宗講解的這段《路加福音》最後記述,耶穌治癒癩病人之後,叮囑他不要把這事告訴別人,但要去叫司祭檢驗你。」(路5:14)教宗強調:「耶穌的叮囑著重3層意義:在我們身上行動的恩寵不尋求轟動;在團體内重新接納遭排斥者是使他完全痊癒,以及使他成為耶穌的見證人。耶穌藉著憐憫治癒癩病人的力量帶給這個人信德,使他能夠向使命開放。他曾是個遭受排斥的人,如今卻是我們中的一員。」

最後,教宗邀請在場信友們以癩病人的祈禱來祈求天主,意識到我們的貧乏,而不以各種方式加以遮蓋。他請廣場上的信友們同他一起3次重複說:「主,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人人會陷入厭惡移民的誘惑,但我們要視他們為「弟兄姐妹」

pope

 

教宗公開接見
6月15日教宗方濟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會陷入厭惡移民的誘惑,冷漠與敵意使我們眼瞎耳聾。因此,我們要具備與有需要者會晤的敏感與渴望,跟隨基督,把「那些受排斥者」置於我們道路的「中央」。

今天依然有人以冷漠、敵意、厭惡的態度對待因身體或其他方面的困難,而被邊緣化的人。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因各種原因而被排擠於社會邊緣的人,他們常常沒有發言權,需要援助、幫助、一絲關注和憐憫,渴望社會的關愛和包容。

教宗勉勵眾人做一次良心省察,檢視我們對有需要者、病患、饑餓者的態度,以及對難民和移民的態度。

談到《路加福音》中耶穌使耶里哥盲者復明的事跡,教宗要我們反思,群眾對瞎子缺乏憐憫的態度。
教宗說:多少次,當我們看到路上的窮人、病人和饑餓的人時,我們會感到厭惡。多少次,當我們遇到許多難民與移民時,我們會覺得反感。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誘惑。每個人,包括我在內!
教宗指出,我們要具備與有需要者會晤的敏感與渴望,因為天主聖言教導我們,「冷漠和敵視」使人眼瞎耳聾,阻礙我們看到弟兄姐妹,不讓我們認出他們身上的主耶穌。有時候,冷漠和敵意,也會成為侵略和辱駡。「把他們統統趕走!」「把他們丟在一邊!」群眾斥責呼喊的瞎子就是侵略行為,他們對他說:你滾開,快點,別說話,別喊了!
另一方面,每當耶穌經過,總會帶來「釋放」和「救恩」,正如在耶里哥所發生的。瞎子尋找耶穌,呼求耶穌,用信德的眼光看待耶穌,他的哀求功效強大,使得耶穌宣布他的復活。耶穌停住腳,將瞎子置於人們關注的焦點。教宗說:我們也想想,當我們遭遇困境、陷入罪惡的處境時,耶穌是怎樣伸手把我們從路邊拉回來,賜予我們救恩的。
通過這些舉動,耶穌要我們每個人都意識到:好的宣講,要求我們把那些受排斥的人,放置於我們道路的中央。教宗解釋說,上主的經過是一次「慈悲的會晤」,這慈悲把所有人集合在祂周圍,讓我們認出那需要幫助和安慰的人。
耶穌也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經過;當祂經過時,我會覺察到。祂邀請我們靠近祂,改善自己,做個更好的基督徒,去跟隨祂


福音中,耶穌問瞎子有何要求。因此,耶穌做了「罪人的僕人」。瞎子稱耶穌為主,要求看得見,他通過呼求耶穌和迫切渴望與祂相遇的態度,表明了他的信德,因而獲得了救恩。就這樣,他感到被耶穌所愛,開始跟隨祂,成為祂的門徒。
教宗說:從乞丐到門徒,這也是我們的道路。我們都是乞丐,人人都是!我們始終需要救恩。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必須走這條路,由乞丐變為門徒。
教宗繼續說,發生在瞎子身上的奧跡,也讓群眾最終得以看見,因為耶穌將祂的慈悲施予每個所遇見的人;耶穌召叫他們,讓他們來自己身邊,把他們聚集起來,治癒他們,教導他們,組建一個新的民族。
教宗最後說:我們也要讓耶穌召叫我們,讓耶穌治癒我們、寬恕我們;讓我們跟隨耶穌,讚美天主!

 

 

圖/文: 梵蒂岡電台

基督的慈悲:在於將我們與祂結合在一起

Pope

6月8日上午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基督的慈悲,在於將我們與祂結合在一起。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以加納婚宴的奇跡為題材,講述耶穌所行的第一個慈悲「神跡」。
加納婚宴的奇跡表明基督與教會及門徒們彼此相愛,基督徒應聆聽並活出聖言。
教宗指出,加納婚宴的敘述是一道「門戶」,字裡行間揭示基督的整個奧跡,開啓門徒的信德。

我們信仰的依據是什麽?
是耶穌將我們與祂結合在一起的慈悲行為。

基督徒的生活是對這愛的回應,就好似兩個戀人的經歷。天主與人相遇,雙方彼此尋找,彼此相見,彼此傾慕,彼此相愛,恰如《雅歌》中的新郎和新娘。
不過,愛的盟約不能缺乏喜樂,正如婚宴不可沒有喜酒一樣。「水」是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酒」卻表達盛宴的豐厚和佳節的喜樂。
在加納婚宴上沒有酒了,新婚夫婦為此感到尷尬。請你們設想一下,一個只能喝茶的婚宴將會是怎樣的結局!因此,酒在歡慶中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瑪利亞在加納婚宴中向僕役們說的一句話有些奇怪:「祂無論吩咐你們什麽,你們就做什麽!」(若二5)但這正是教會的使命,瑪利亞今天仍向我們眾人重複這句話。
服事上主意在聆聽並實踐祂的聖言。這是耶穌的母親對我們簡明卻重要的吩咐,是基督徒的生活大綱。為我們每個人而言,從缸裡取水就是要信靠天主聖言,體驗祂在我們生命中的效用。這樣一來,我們便如品嘗到水變成酒的司席般感嘆道:「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二10)的確,主耶穌為了我們的得救,繼續保存那好酒,從祂被刺透的肋骨,繼續不斷地湧出這好酒。

聖史若望在加納婚宴末尾闡明:「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跡,祂顯示了自己的光榮,祂的門徒們就信從了祂」(二11)。可見,加納婚宴的意義,遠遠超過對耶穌所行這第一個奇跡的敘述。

教宗表示:耶穌如同一個珠寳盒,守護著他個人的秘密和祂來世上的目的。這位眾人期待的新郎開始了祂的婚宴,直到在復活奧跡中才完成。耶穌在這婚宴中,藉著新而永久的盟約,把祂的門徒與祂自己結合在一起。在加納婚宴中,耶穌的眾門徒成了祂的家人,教會的信仰也由此誕生。我們人人都受邀去赴婚宴,因為不再缺少新酒。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謙卑的祈禱必能敲開天主的心門

Pope

教宗方濟各6月1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參禮的信眾座無虛席。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新約》中的慈悲為主題,這一次講解如何祈求天主的慈悲,祈禱的正確態度。

教宗指出,求得慈悲的必要條件是謙卑,傲慢與自負卻要不得。

教宗表示,耶穌為使我們認清祈禱應有的正確態度,講述了法利塞人和稅吏祈禱的比喻(路十八10-14)。法利塞人在祈禱時炫耀自己的功勞,列舉自己如何守齋,並把所得的捐獻十分之一。然而,「他的態度和言詞」都遠離了天主行事的方式。他自充為義人,卻忽視了最重要的誡命:愛天主及愛近人。

我們光問自己「每天祈禱多少次」並不夠,還該問自己「如何祈禱」,心中是否夾雜著「傲慢和虛偽」。

的確,我們在祈禱時不可帶著傲慢和虛偽的情緒,卻應重歸靜默,找回我們的心。只有這樣,天主才能向我們説話,我們也才能與他人相遇。

教宗說稅吏在祈禱時與法利塞人截然相反。他懷著一顆謙卑和懺悔的心,承認自己的處境,自認是個罪人。

稅吏的祈禱極簡短,不像法利塞那樣長篇大論。他只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僅此而已。
「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多麽美的祈禱啊!
我們大家能重複三次這句話嗎?讓我們一起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

稅吏在當時是被視為接近並服事外國統治者的人,不受人們歡迎。耶穌的比喻教導我們,無論義人還是罪人,都不是因他所屬的社會等級而定,而是在於他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方式,以及他與弟兄建立關係的方式。

法利塞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不像其他的人,勒索、不義、姦婬,也不像站在一旁的稅吏。法利塞人自負擁有全部,稅吏卻只能乞求天主的慈悲。

乞求天主的慈悲,這多美好啊!稅吏「雙手空空」地站在天主面前,心胸坦然,承認自己是罪人,他向我們眾人指明了接納上主寬恕的必要條件。最終,正是他這個如此遭受鄙視的人,卻成了真正信徒的典範。

相反地,法利塞人卻是墮落的典範,因為驕傲折損各種善工,使祈禱變得空洞,遠離天主和他人。法利塞人恰恰是墮落者的典範,他佯裝祈禱,卻只會照著鏡子來炫耀自己。他是個墮落卻佯裝祈禱的人。在我們生活當中,誰若自充為義人,判斷並鄙視他人,他就是墮落及虛偽的人。

教宗表示,天主喜愛謙卑,把謙卑作為人受到舉揚並體驗慈悲的必要條件。

驕傲者的祈禱無法抵達天主的心,卑微者的謙遜卻能敲開天主的心門。天主有一個特別的喜愛:祂喜愛謙卑的人。天主總是向謙卑的心全然敞開祂自己的心。

教宗最後勉勵信友們,要效法童貞聖母瑪利亞的謙卑,祈求聖母幫助我們常懷著謙卑的心祈禱。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恆心祈禱才能加固信德,承行天主的旨意

blog_1464211129

恭讀《路加福音》

耶穌給他們設了一個比喻,論及人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

他說:「某城中有一個判官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

在那城中另有一個寡婦,常去見他說:請你制裁我的對頭,給我伸冤罷!

他多時不肯;以後想到:我雖不敬畏天主,也不敬重人,

只因為這個寡婦常來煩擾我,我要給她伸冤,免得她不斷地來糾纏我。」

2016年5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表示:基督徒應不斷祈禱,即使在困境中也不要灰心。唯有經常與天主交往,才能保持信德,天主不會以「魔術棒」來滿足我們的要求。教宗的要理講授繼續以新約中的慈悲為主題,這一次講解「祈禱是慈悲的泉源」。

教宗表示:「我們應鍥而不捨地敲天主的心門,明認我們所求得的善不是因奇跡而來,而是天主的恩典,甚至遠超過我們所祈求的意願。祈禱是慈悲的泉源,信德的力量。藉著向天主的恆心祈禱,我們才能加固信德。」

耶穌為了給我們解釋在人與天主的關係中恆心祈禱的重要性,講了這個關於判官和寡婦的比喻。比喻中的判官是個不義,肆無忌憚的人,而且不敬畏天主。寡婦則是個無助的女人,在法律面前無足輕重。

教宗說:「一個可憐的寡婦孤零零地站在那裡,無人保護她。人們忽略她,甚至不為她伸冤。孤兒也如此,外鄉人、移民也同樣。他們都遭到相同的待遇!這種情況在那個時代很嚴重。面對判官的冷淡,寡婦使用她的唯一武器:不斷地去糾纏他。她正是憑著恆心而達到了目的。」

最終,法官經受不住那寡婦堅持不懈的懇求而滿足了她的要求。

教宗指出:「這位判官這樣做並非出於慈悲或良心發現,他只是為了除去寡婦不斷的糾纏。倘若那個寡婦能以她不斷的請求而令不正直的判官屈服,那麽天主,良善公義的天父做的必然將會更多。可見,我們需要鍥而不捨地祈禱。」

「我們大家都有感到疲勞和氣餒的時刻,尤其當我們的祈禱似乎不靈的時候。然而,耶穌向我們保證:天主絕不同於不正直的判官,祂隨時準備滿足子女的祈求,即使祂行事並不會按照我們所希望的時間和方式。祈禱不是一支魔術棒!它絕非一支魔術棒!祈禱幫助我們保持對天主的信德,即使我們不理解天主的旨意,我們也會信賴祂。」

教宗例舉了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極度痛苦的祈禱。

他說:「天父應允耶穌的祈求,救祂脫離死亡,但為脫離死亡所走的路正是經由死亡這條路!因此,要緊的並不是天主以什麽時間及什麽方式來垂聽我們的祈求,而是我們與祂建立的關係。耶穌在橄欖園結束祈禱時向天父說:『不要照我所願意的,而要照祢所願意的。』如此一來,祈禱的内容轉移到了次要的地位,最最重要的是與天父建立關係。祈禱的作用正是:改變我們的意願,使我們的意願符合天主的旨意,無論祂的旨意如何,因為祈禱的人首先渴望的是與天主,慈悲的愛共融。」

教宗最後邀請我們自問耶穌在比喻結尾時發出的提問: 「『但是,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這個提問要求我們眾人有所警惕:我們不該停止祈禱,即使我們的祈禱沒有得到垂允。祈禱使我們保持信德,若不祈禱,信德就會動搖!讓我們向主耶穌祈求不斷恆心祈禱的信德,如同比喻中的那個寡婦那樣,使我們的意願符合祂的旨意。」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忽視窮人就是蔑視天主

blog_1463604415

恭讀《路加福音》

「有一個富家人,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另有一個乞丐,名叫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的大門前。那乞丐死了,天使把他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裏。那個富家人也死了,被人埋葬了。便喊叫說:父親亞巴郎! 可憐我罷! 請打發拉匝祿用他的指頭尖,蘸點水來涼潤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燄中極甚慘苦。亞巴郎說:孩子,你應記得你活著的時候,已享盡了你的福,而拉匝祿同樣也受盡了苦。現在,他在這裏受安慰,而你應受苦了。」

「耶穌在窮人身上與我們相遇。」

2016年5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談到富人與拉匝祿的比喻,解釋了慈悲與貧窮的關係。

富人在屋裡身穿錦緞細麻,拉匝祿則躺在門外滿身瘡痍;富人天天奢華宴樂,拉匝祿則渴望著富人桌下碎屑,餓死街頭。教宗透過這兩個人物解釋救恩奧跡中慈悲與貧窮的深刻關係。

教宗說:「拉匝祿很好地代表了各世代窮人的無聲哭泣和一個巨大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世界的對立面。這樣的世界漠視拉匝祿,既不考慮上主,也不顧及祂的法律。忽視窮人就是蔑視天主!我們要學好這個道理:忽視窮人就是蔑視天主!」

「拉匝祿(Lazzaro)這名字的原意是『天主幫助』,以它作為窮人的名字並非偶然,他是一個活生生的提示,提醒富人要記得天主。然而,富人對此充耳不聞。教宗明確指出:「富人將來受懲罰不是因為他的財富,而是因為他不懂得憐憫和救助拉匝祿。」

二人死後的結局發生了轉換:乞丐拉匝祿被接入天國,富人則在永火中受苦,祈求亞巴郎打發拉匝祿來涼潤他的舌頭。

教宗說:「現在富人認出了拉匝祿,求他幫忙,但他在活著的時候卻假装沒有看見拉匝祿。多少次,我們看到有些人假裝看不見窮人!對他們而言,窮人不存在!」

「亞巴郎的一席話解讀了整個比喻,指出賞善懲惡是為了彌補現世的不義。當拉匝祿還在富人門前時,富人有得救的機會,但現在他已經陷入不可挽回的地步。這與天主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在天主對我們的慈悲與我們對他人的慈悲之間存在一種連系。當我們缺乏對他人的慈悲時,天主的慈悲将無法在我們封閉的心中找到空間,根本進不去。若我們不向窮人打開心門,天主的心門也會對我們關閉。這實在太可怕了!」

教宗然後談到憐憫窮人與悔改的關係。當富人陷入永罰之苦時,他想要警告他的兄弟不要重蹈覆轍,但亞巴郎卻說悔改需要天主的聖言,無需奇跡。實際上,天主聖言勉勵我們去愛近人,但富人不允許天主聖言進入他心中,因此他沒有憐憫之心。

教宗說:「任何信使、任何訊息都不能代替我們在旅程中遇到的窮人,因為耶穌在窮人身上與我們相遇。」

教宗最後說:「在拉匝祿與富人的命運交替中隱藏著我們的救恩奧跡,基督將貧窮與慈悲融入了這個奧跡。」

5月18日也是聖若望保祿二世的生日,教宗特別問候了在場的波蘭信友,問候了在意大利卡西諾山波蘭墓園參加追思彌撒的人,以及在波蘭托倫(Toruń)參加「新福傳和聖若望保祿二世海星童貞聖母」朝聖地祝聖典禮的人。

此外,在問候在場的信徒時,教宗特別為烏克蘭的和平祈禱。當天參加公開接見活動的朝聖者中,也有百來名在武裝衝突中成為孤兒和難民的烏克蘭兒童。教宗指出這場衝突繼續在烏克蘭東部地區進行。這些孩童是在兒童支持世界和平人道性國際計劃贊助下來到意大利。教宗以悲傷的語調再次為烏克蘭的和平、烏克蘭人民的未來祈禱。

他說:「我再次祈求聖母瑪利亞的代禱,使該國獲得持久的和平,人民的痛苦得以減輕,並給下一代提供一個光明的未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把我們當作子女,這是我們的永久尊嚴

blog_1462998027

恭讀《路加福音》

他便起身到他父親那裏去了。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兒子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了!父親卻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他們就歡宴起來。

5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圍繞「蕩子比喻」中慈悲父親的形象,講解禧年的中心價值—慈悲。教宗說,我們日子過得再糟糕也要堅信「天主在等待我,天主願意擁抱我」。公開接見前,教宗首先問候了在保祿六世大廳通過大屏幕參與活動的病人。

天主的「慈悲邏輯」擊潰人的一切邏輯,瓦解和顛倒「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刻板規則。天主的心猶如一個大家庭,家庭的法則是寬恕與友愛,讓家庭成員有機會改過自新、團結合一。

教宗方濟各非常喜愛「慈悲父親」的主題,他最關注比喻中的最後兩個場景。首先,父親連小兒子的屈辱經歷和懺悔告白都不想聽,直接恢復他作為兒子的尊嚴,給他披上袍子,戴上戒指,穿上鞋。

教宗說:「耶穌並未描述一個被冒犯和忿恨的父親,一個對小兒子說『你得付出代價』的父親。不,這位父親擁抱小兒子,慈愛地等待他。父親心中唯一的盼望就是小兒子能健康平安地回到自己身邊,這會令父親感到高興並大事慶祝。多麼慈祥的父親!在小兒子『離得還遠的時候,父親就看見了他』(路15:20),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父親經常站在高處,不斷遙望遠處,看看兒子回來沒,始終等待著。小兒子揮霍了一切,但父親依然在等待他。父親的慈悲實在美好!」

「父親的慈悲是滿溢和無條件的」。小兒子從父親擁抱並親吻自己的舉動中意識到,「他無論做了什麼」在父親眼中「永遠是兒子」。

教宗說:「耶穌的這個教導十分重要:我們作為天主子女的身份與我們的功勞或作為無關,只取決於天父心中的愛;因此,任何人都無法剝奪我們的這一尊嚴,連魔鬼也不能!我們日子過得再糟糕也要堅信天主在等待我,天主願意擁抱我;天主在等侯我。」

「蕩子回頭」的比喻還提到不懂父親慈愛之心、對自己的弟弟懷有「蔑視」的大兒子。

教宗感歎道:「可憐的父親啊!一個兒子離開了他,另一個兒子雖然在跟前伺候他,卻從未體驗到這種親近之樂。」

教宗說:「大兒子,他也需要慈悲。義人,那些自命義人的人,他們也需要慈悲。當我們懷疑自己付出如此艱辛卻得不到任何回報是否值得時,我們就和大兒子一樣了。耶穌提醒我們,留在天父的家裡不是為了得回報,而是因為可以擁有天主子女共同責任人的尊嚴。我們不能與天主『做交易』,而應跟隨那在十字架上捨棄自己,捨棄到底的耶穌。」

比喻的最後,父親重獲失而復得的兒子,並將他交給他的哥哥,心中懷著「最大的喜悅」,那種再次看到「兄弟團聚」的喜悅。

教宗說:「兒子們可以決定是否分享父親的喜悅。他們應該省思自己的意願,反思自己的生活觀。比喻懸而未結,我們不知道大兒子做了怎樣的決定,這對我們是一種激勵。這段福音教導我們,所有人都需要進入天父的家,分享祂的喜悅,加入慈悲與友愛的筵席。」

要理講授結束後,教宗提到5月13日週五是花地瑪聖母紀念日。

教宗強調:「花地瑪聖母的顯現再次邀請我們祈禱、悔改和皈依,不再得罪天主;提醒我們人類必須全然信靠天主,祂是愛與慈悲的泉源。」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