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三天默想

第四場默想

2018年2月20日上午,托倫蒂諾神父(Josè Tolentino de Mendonça)主講的第四場避靜默想講道,反省有關怠惰的主題。

神父指出:「怠惰有時侵襲我們,使我們患病,失去生活的情趣。怠惰與渴望截然相反。若我們放棄渴望,我們就會開始走向死亡。若我們停止渴求,就會失去對相遇、談話、交流、走出自己、制定計劃、工作,甚至祈禱的樂趣。若我們對他人的好奇有所減弱,不再樂於接納新事物,一切就會令我們聽起來好似舊事重提,感到有如一個壓在我們身上無益、前後不連貫和荒謬的負擔。丹麥哲學家索倫‧凱爾克高(Soren Kierkegaard)提到這種狀況說,我的生命好像是另一個人的;古希臘作家和苦修者篷蒂科(Evagrio Pontico)指稱這種生活為怠惰的魔鬼;隱修者卡夏諾(Cassiano)則指出怠惰在隱修生活中的後果,那就是一種深為不滿,使人失去熱情。」

「《福音的喜樂》勸諭讓我們警惕墳墓心理,它是一種依附包著糖衣的憂鬱(83號)。」托倫蒂諾神父指出:「顯然,怠惰或陰鬱症不能只靠藥片來醫治,而應得到全人的治療。我們必須發現那隱藏在人性孤獨奧秘中的許多内心痛苦的根源。」

「另一個日益廣為流傳的弊端乃是職業倦怠,它是一種自我消耗,一種也能使司鐸受到侵襲的情緒耗損。一般而論,每當我們感到被抛棄,這時僅剩下一個需要填補極度苦悶的空洞。我們或是用虛假的權宜之計來填補這種空虛,例如借助塵世生活、酗酒、社交網絡、消費主義,或是訴諸於過度的刺激。」

托倫蒂諾神父於是以《聖經》中的兩位人物來説明兩種不同的態度。「在約納先知的故事中,我們看到這種充耳不聞的對話也經常是我們與天主所處的關係。我們沒有聽到天主的話,那是因為我們不願意聽從天主的旨意。雅各伯與天主搏鬥一直到曙光破曉,在他心中存有一種對生命的渴望;約納則是任性的人,頂撞天主願意拯救眾人的意願。此外,與怠惰相關的憂愁也令我們想到《福音》中的那個富少年。他遵守一切誡命,但到了決定性的時刻卻更喜愛他的財富,而不是憑著信賴而勇於冒險。我們的憂愁經常來自於這種無法勝任的選擇。」

最後,托倫蒂諾神父表示:「我們需要審視失去渴望的根源是什麽,問題並非總是在於過多的工作,而是沒有相應的動機。這一切問題的答案能夠從耶穌的苦難中找到。我們的心靈只有在能夠為所愛的人而受苦時,才得以成熟。」

第五場默想

2月20日下午,托倫蒂諾神父在第五場四旬期默想中表示:「在加爾瓦略山上,耶穌生理上的口渴是祂降生成人的證據、祂的死亡具有真實意義的標記。這一象徵性和精神上的渴是我們把握祂生命和死亡之深刻意義的關鍵所在。」在這場默想中,他們一起反省了「耶穌的口渴」。

托倫蒂諾神父解釋說:「除了加爾瓦略山的敘述,聖史若望還三次提到口渴。首先在遇見撒瑪黎雅婦人時,耶穌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但誰若喝了我賜與他的水,他將永遠不渴;並且我賜給他的水,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4:13-14)之後在關於生命食糧的聖訓中,耶穌宣稱:『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裡來的,永不會饑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若6:35)最後在帳棚節期間,耶穌宣布:『誰若渴,到我這裡來喝罷!』(若7:38)。」

講道神師對這三次口渴解釋說:「在與撒瑪黎雅婦人的相遇中,我們絕不能忽視角色的轉換:耶穌要求給祂喝的,但恰是祂能提供喝的。然而,撒瑪黎雅婦人沒有立即明白耶穌的話,認為耶穌指的是生理上的口渴。但從一開始耶穌就在談論靈性的意義。祂的渴始終指向另一種渴,正如祂向婦人解釋的:『若是妳知道天主的恩賜,並知道向妳說:給我水喝的人是誰,妳或許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賜給了妳活水。』(若4:10)。」

「同樣地,在加爾瓦略山上,耶穌表明祂想要喝水,人們並沒有馬上理解,給了祂醋而非水。耶穌一嚐了那醋,便說:『完成了』,就低下頭,交付了靈魂。口渴是耶穌完成祂救世工程的封印,同時也表明祂強烈渴望賜予聖神的恩典,也就是能夠從根本上為人心止渴的真正活水。」

「再回到關於帳篷節的福音章節。福音明確指出,口渴指的是相信耶穌,要喝水就去基督那裡。事實上,耶穌所說的渴是一種生命的渴,這種渴因著把我們的生命歸向祂的生命而止息。口渴就是渴求祂。因此,我們蒙召把基督作為生活的中心:走出自己,在基督內尋找給我們止渴的水,同時克勝那導致我們患病和暴虐的誘惑,即自我參照的誘惑。總言之,耶穌的渴讓我們理解居住在人心中的渴望,讓我們為這渴望服務,並對天主的渴、意義和真理的缺乏,以及每個人心中想要得救的願望”作出回應,即使這個渴望是模糊不清的或被生活的碎片所掩埋。」

「一如加爾各答德肋撒修女所教導的,耶穌所說的『我渴』寄居於每一間仁愛傳教女修會的聖堂,它們不僅發生在過去,也活在今天。我們必須不斷地重新發現聖神,因為有時候我們是一個缺乏活力、青春和喜樂的教會,而這些都是聖神所賜的,能使我們成為一個走出去的教會。」

最後,托倫蒂諾神父總結了耶穌口渴的意義說:「祂的渴是打破了把我們封閉在內疚和自私中、阻止我們在內心的自由中前進和成長的鎖鏈。祂的渴釋放了隱藏在我們最深處的能量,讓我們可以成為和祂一樣的慈悲男女、和平工匠,不逃避我們破碎世界中的痛苦和衝突,卻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創建一個愛的團體和場所,為這個世界帶來希望。」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一天默想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二天默想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二天默想

第二場默想

2018年2月19日上午,托倫蒂諾神父在第二場默想中重點反省耶穌在《默示錄》中的邀請:「凡口渴的,請來吧!」(默22:17),講解「渴望的學問」。

托倫蒂諾神父説道:「耶穌進入我們的歷史,並不在乎它的不完善、空虛或失敗,只對我們說:『凡口渴的,請來吧!凡願意的,可白白領取生命的水。』祂給我們解渴是因著純粹的恩寵,以此顯示對我們無條件的愛,承認我們尚不完善,仍處於建設中。我們的處境常如此貧乏,無法憑著自己的力量接受那使我們滿足的善。即使我們願意,也無處購得這善,因為它只是白白賜給我們的。」

「耶穌知道我們有多少阻礙,多少次的偏航使我們誤點。我們“如此接近水源,卻又走得這麽遙遠。在願望和渴望中存在兩種相反的情感:吸引與距離;激情與警覺。我們應反躬自問:『我們是否渴望天主?我們是否懂得識別自己的渴望?我們是否肯花費時間去辨認這渴望?』」

托倫蒂諾神父表示:「渴望使我們氣喘吁吁,筋疲力盡,變得虛弱。它使我們被包圍,無力作出回應。渴望又將我們帶到極限。因此,我們知道面臨渴望並非容易,約内斯科(Ionesco)在《飢與渴》(La sete e la fame)戲劇中描述的男主角讓就是這種情況。這個人物被無止境的空虛、無法平息的不安所吞沒。這種渴望轉為一種極度的不滿足、對要緊的事物失去熱情,而且沒有分辨的能力,將我們抛入消費主義的懷抱。我們總是說反對商業中心的消費主義,但切莫忘記在精神生活上也存在一種消費主義,我們的社會強行將消費主義作為幸福的準則,將渴望轉為一個圈套。」

「有許多欺騙需求和採取一種精神逃避的方式,但我們從未意識到自己在逃避。我們重新把世故的贏利和功效理由提出來,以此取代對我們的内心予以深入診斷,對我們的渴望予以分辨的深度聆聽。然而,沒有藥物能夠機械式地解決我們的問題。」

最後托倫蒂諾神父總結道:「我們要減緩自己的步伐,意識到我們的需求,坐在信德的桌子前,但不是為了物質或經濟原因,而是為了生命的原因。每個人心中都存有對建立關係、得到認可和愛”的渴望,而渴望正是一份我們必須識別出並予以感激的伴隨我們一生的財富。」

第三場默想

2018年2月19日下午,托倫蒂諾神父在第三場默想主題是「我覺察到自己口渴」。為了準備心靈,詮釋我們心中對天主的渴望,加以默觀和培養,從而將渴求的靈修發揚光大,若澤神父闡明:「接觸自身的渴求絕非一件易事,但若不如此,靈修生活就會與我們的現實脫節。我們應當放下恐懼,承認自己的渴求。為此,若澤神父首先呼籲,切莫使信仰變得過於理性。過去幾個世紀的神學長期討論啟蒙主義所提出的問題,以及傾向於討論浪漫主義所提之事,諸如集體和個人的身分、主體的浮現等等。我們關注的大多是信仰經驗在理性層面的可信度,而非它在生命、人類學和情感層面的可信度。我們重理性、輕感性,將我們情感世界的財富拋諸腦後。」

「然而,人類是眾多情感、心理、心靈、以及所有必須意識到的成分之綜合體。討論渴求等同於探討真實的生命,對經驗、而非對概念有所啟發。因此,我們必須拋開日常的怠惰,承認自己的口渴,因為這是領受生命之水的必要條件。在意識到自身的渴求後,就得詮釋我們內在的這份需要。在這個階段中,務必將渴望和單純的需求區分開來。後者藉著擁有物品而得到平撫和滿足,前者則不然。渴望是永遠無法完全滿足的匱乏,它是一股張力,是一直敞開的傷口,向他者永不止息的一種展露。渴望是令我們超越的盼望。渴望的無盡就是對無盡的渴望。」

托倫蒂諾神父指出:「人類的渴望與動物的渴望截然不同。身為人類意味著感受到生命取決於這份認同,而非任何其它事物。然而,人的切望在資本社會中受到抑制:資本社會貪婪地濫用那些想要滿足需求的衝動,消除人類典型的渴求與渴望。當愉悅、熱情、喜樂在放縱的消費主義中消耗殆盡時,渴求也就隨之熄滅,生活便喪失願景。」

《聖詠》第42篇寫道:「天主,我的靈魂渴慕祢,真好像牝鹿渴慕溪水。」托倫蒂諾神父引用這段經文來激勵眾人因渴慕天主而尋求解渴。「倘若以愛心默觀世界,就會發現這由衷的渴望遍布整個受造界。此外,我們也要將渴求的靈修發揚光大。渴望的經驗不是所有權的憑證或者擁有的方式,反倒是一種乞求的狀態。信徒就是乞求慈悲的人。」

最後,托倫蒂諾神父尤其鼓勵牧者們與自己的脆弱修和。「擁抱自身的脆弱意味著進入那想得到認同和觸摸的渴望,如同接近耶穌的癩病人(瑪8:3)、伯多祿臥床發燒的岳母(瑪8:15)、患血漏病長達12年的婦人(瑪9:20),以及那些喊說:『達味之子!可憐我們吧!』的人(瑪9:27)。」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一天默想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宗:四旬期是悔過而不是悲傷的時期

2018年2月18日四旬期第一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誦念三鐘經祈禱活動,籲請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戰勝邪惡,時常悔改。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受撒殫試探,但有天使服侍祂。

教宗說:「耶穌為自己在世上的使命作準備,祂去了曠野,在那裡40天受撒殫的試探。四旬期對我們而言是精神競技和精神搏鬥的時期。我們蒙召透過祈禱獲得力量去面對邪惡,並在天主的助佑下,在日常生活中戰勝邪惡。不幸的是,只要哪裡有暴力、拒絕他人、封閉、戰爭和不公的現象,便是有邪惡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周圍活動。所有這些現象皆是邪惡的作為,都是我們所熟知的。」

「耶穌在曠野受撒殫試探後就立即開始宣講福音,即喜訊,祂要求人們悔改,信從福音。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需要時常悔改,每天悔改,教會讓我們為此祈禱,將我們的心思念慮轉向天主。四旬期是悔過的時期,而不是憂傷和悲哀的時期。四旬期是喜樂和認真努力的時期,擺脫我們的自私和舊我,依照聖洗的恩寵更新我們自己。」

教宗提醒道:「只有天主才能給予我們真正的幸福。我們浪費時間在其它地方、在財富、樂趣、權力和職業中尋找幸福都是徒勞。願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以忠於天主聖言和恒常祈禱的精神善度這四旬期。」

誦念三鐘經後,教宗問候信眾和朝聖者,特別提到即將來自世界各地的300名青年,他們將於3月19日至24日在羅馬參加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教宗誠摯邀請所有其他青年透過互聯網成為會前會議的主角。

來源梵蒂岡電台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一天默想

2018年2月18日,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部長在羅馬近郊阿里恰(Ariccia)小鎮開始四旬期避靜。教宗和他的合作者從2月18至23日在阿里恰(Ariccia)小鎮的「神師之家」舉行四旬期避靜。每天清晨7時30分慶祝彌撒,9時30分進行第一場默想,下午4時舉行第二場默想,之後誦念晚禱並朝拜聖體。

第一場默想

葡萄牙里斯本天主教大學副校長暨宗座文化委員會顧問若澤‧托倫蒂諾·德門多薩(José Tolentino de Mendonça)神父在第一場默想中以「驚歎的學徒」為主題,反省了若望福音中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的相遇(若4:5-24)。

托倫蒂諾神父說:「耶穌坐在雅各伯的井旁,對撒瑪黎雅婦人說:『請給我點水喝!』這令我們驚歎,讓我們驚奇得不知所措。一個猶太人和一個彼此不相往來的撒瑪黎雅婦人說話。這令我們驚訝,好似耶穌在對我們說話,並向我們提出渴求:『給我你所有的。敞開你的心,把你真實的自己展示給我。』」

「耶穌的渴求使我們迷惘和困惑,因為我們才是來井邊求水的人,我們知道口渴指的是辛苦和需要。然而,耶穌因旅途的困乏而坐在井旁。在福音中,那些坐下來索求的人是乞丐。耶穌也乞討,祂的身體是一個經歷過日常困乏的身體:因祂對他人的愛護而被消耗。實際上,不僅人向天主乞討,天主也向人乞討。」

「耶穌帶著祂的弱點來尋找我們。在我們最幽深黑暗的脆弱中,我們感到被理解,被耶穌的渴求所尋找”。這不是對水的渴求,它更為深遠:這是“與我們的渴望相遇、與我們的創傷接觸的渴求 。耶穌對我們說:『請給我喝的。』我們會給祂嗎?我們會給彼此喝的嗎?」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蒙受召叫,因為上主主動來與我們相遇。因此,我們的渴求不論有多大,也不如天主的渴求大。當耶穌指出撒瑪黎雅婦人生活的真相時,不是要羞辱她或使她癱瘓。反之,她感到與主相遇,蒙受恩寵,因上主的真理而獲得自由。」

最後,托倫蒂諾總結道:「我們要覺得自己被擁抱,因為天主知道我們在這裡。在這幾天,讓我們忘記過去,去學習那使我們內在的生命成為可能的恩寵。讓我們在心中默禱:『主啊,我在這裡無所期待。』這好像是在說:『我只期待祢,期待祢所要给我的。』」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二天默想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三天默想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四天默想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五天默想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六天默想

來源梵蒂岡電台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和教廷各部門神長將參加四旬期退省

教宗方濟各和教廷各部會神長將於2月18至23日在羅馬近郊阿里恰(Ariccia)小鎮參加四旬期退省,由葡萄牙里斯本天主教大學副校長,同時也是宗座文化委員會顧問的若澤·托倫蒂諾·德門多薩(José Tolentino de Mendonça)神父主講默想道理,共同反省「每個人心中的渴望:渴望愛,渴望尊嚴和渴望天主」。

托倫蒂諾神父2月8日接受梵蒂岡新聞網專訪表示:「以謙卑之情接納了教宗這一邀請,因為我是個普通神父,將以服事教會和教宗的精神來接受這項挑戰。教宗方濟各是一位牧人和父親,以他先知性的言行舉止和簡明扼要的交談,使我們重新體味到福音的清新和芳香。」

托倫蒂諾神父是個神學家,也是國際知名的詩人和作家。他在專訪中談到教宗方濟各的勇氣強調:「這是一種觸及每個人的勇氣,任何人都不能無動於衷。換句話說,教宗方濟各的確是聖神在今日教會和世界上的一個偉大見證。」

接著,神父列出這次默想道理的題目:

-驚嘆的學徒

-渴望的學問

-我覺察到自己口渴

-對虛無的渴望

-耶穌的口渴

-淚水道出的一種渴望

-從自己的口渴經驗汲水

-欲望的形式

-傾聽邊緣地區的口渴

-對真福八端的渴望

托倫蒂諾神父說:「我們的心靈有如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庫。人人都有渴望。我們渴望愛,渴望得到認可,渴望建立關係,渴望尊嚴,渴望對話,渴望相遇,渴望仁慈,而且極其渴望天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的遺言正是『我渴』。『我渴』繼續成為耶穌託付於祂的教會的呼喊。耶穌要求教會參與天主和人類的口渴。我們首先必須發現這口渴,然後才能發現誰能滿足這渴望。」

「教宗方濟各要求我們牢記人類在精神、物質和道義上的渴望,要求我們内心牢記我們貧窮的弟兄姐妹,絕不丟棄任何人,絕不放棄任何人,絕不抛下任何人。」

托倫蒂諾神父遵循教宗的教導說:「基督徒必須在社會中成為先知性的驅動力,讓人看到我們生活的道德品質,尤其是對抗貧窮,以窮人為優先關注對象的表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2018年四旬期文告

四旬期是自我省察的絕佳時機:我們應當檢視自己的心靈是否受到假先知的謊言威脅,我們愛的火焰是否快要熄滅?對此,教宗方濟各在2018年四旬期文告中提出三帖良藥,分別是祈禱、施捨和守齋,並鼓勵各地信友於3月9日至10日參加「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朝拜聖體,領受和好聖事。

今年四旬期文告主題是《由於罪惡的增加,許多人的愛情必要冷淡》(瑪24:12),以下是文告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主的逾越節又近了!在我們預備過復活節時,因著天主上智的安排,每年給我們四旬期,作為「我們悔改的聖事性標誌」[1]。四旬期召喚我們,叫我們在整個生活中全心歸向上主。

在這篇文告中,我願再次幫助整個教會,以喜樂的心並在真理中,重新體驗此一恩寵的時刻。我願以瑪竇福音中耶穌的話做為導引:「由於罪惡的增加,許多人的愛情必要冷淡。」(瑪24:12)

這段話出現在基督有關末世的訓導。耶穌講這話的時候,是在耶路撒冷的橄欖山上,吾主的受難在那裡即將開始。耶穌回答門徒的問題時,預言了一個大磨難,且描述了一個信友團體極易陷入的情境:在重大的考驗當中,假先知會令人誤入歧途,而福音的核心──愛,在許多人心中會冷淡下來。

假先知

讓我們聽聽這段福音章節,盡力去了解這些假先知會假扮成什麼。

他們會宛如「舞蛇人」那般,操縱人的感情,去奴役他人,把他們帶到他們想要帶去的地方。有多少天主的兒女被一時的享樂所迷惑,誤以為那是真正的幸福!有多少男女鎮日沉迷在發財夢中,那只會使他們成為財富和薄利的奴隸。有多少人一輩子都相信他們只需依靠自己,最後卻陷於孤單之中!

假先知也彷彿「江湖郎中」,他們提供簡便而又迅速的療法來解除痛苦,但很快就證明完全無效。有多少年輕人受到毒品,或是受到各種有用則要,而無用即棄的關係、得來容易的不義之財所吸引!又有更多人被困於純是「虛擬」的世界--可馬上並直接建立各種關係,但最後卻證明那些關係都毫無意義!這些騙子叫賣一些沒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奪去了人們最珍貴的一切:尊嚴、自由以及愛人的能力。他們挑起我們的虛榮心,使我們重視外表,但最後卻愚弄我們。我們對此也不應感到驚訝。為了擾亂人心,魔鬼「既是撒謊者,又是撒謊者的父親」(若八44),常常以惡為善,以虛假為真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檢視自己的心,查看我們是否落入這些假先知的謊言中。我們必須學習仔細觀察,透視事物的表面,以認清究竟是什麼會在我們心中留下良善且持久的印記,因為那才是來自天主,且真正對我們有益的事。

冷漠的心

意大利詩人但丁(Dante Alighieri)描述地獄時,他描繪了魔鬼坐在一個冰塊寶座上[2],冰凍著、沒有愛,孤立在那兒。我們也大可以自問,我們內心的愛何以會轉為冷淡?如何可以看出我們的愛開始冷淡下來了?

摧毀愛德的最大力量就是貪愛錢財,那是「萬惡的根源」(弟前6:10)。緊接著而來的就是拒絕天主以及祂的平安;我們寧可生活在淒涼孤寂中,也不願在天主的聖言和聖事中找到安慰[3]。這一切都引領我們以暴力反對任何我們認為對自己的「確定感」有威脅的人,亦即:未出生的孩子、年長及衰弱的人、移民、我們當中的外人,或是那些不符我們期望的鄰人。

宇宙萬物本身就默默見證了世人愛心的漸趨冷淡。地球被垃圾所毒化,那些垃圾都是因為漠不關心或只顧自己利益而丟棄的。被污染的海洋,吞噬了無數被迫遷移、卻遭船難而葬身大海的人。在天主的計劃中,蒼天是要讚美上主的,卻被如雨降臨般的死亡武器所撕裂。

在我們自己的團體裡,愛也可能漸趨冷淡。在《福音的喜樂》勸諭中,我試著描述缺乏愛的最明顯記號:自私、精神懈怠、悲觀主義、自我陶醉的誘惑、不斷地自相殘殺,以及讓我們只關心表面,因而減少了傳教熱忱的世俗心態。[4]

我們該怎麼做?

也許我們在內心深處以及自身週遭,都能看到我剛才描述的那些標記。但是教會─我們的慈母與導師,加上「真理」的苦口良藥,卻能讓我們在四旬期用祈禱、施捨、守齋等作為療藥。

祈禱

我們以更多的時間祈禱,就能讓自己的心脫離那隱藏著的各種欺騙自己的謊言[5],也就能得到天主給我們的安慰。祂是我們的父,祂要我們好好地生活。

施捨

施捨他人可讓我們免於貪婪,也幫助我們把近人視為弟兄姊妹。我所擁有的,絕對不可能只是我的。我多麼希望施捨能成為每一個人真正的生活方式!多麼希望我們基督徒能效法宗徒們的榜樣,在分享財物中看到我們教會共融的具體證明!因此,我呼應聖保祿對格林多人的勸告,能為耶路撒冷團體捐款,他們自己也會因此受益(參閱:格後八10)。在四旬期內,這樣做再合適不過了,因為這時有許多團體拿出捐款來幫助有需要的教會和人們。然而,我也希望,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向我們乞求幫助的人時,也能把這視為來自天主親自的懇求。當我們施捨他人時,就參與了天主對祂每一個子女的眷顧。如果今天天主藉著我幫助了某人,明日祂豈不是也會照顧我自己的需要?因為沒有一個人比天主來得大方慷慨。[6]

守齋

守齋可減輕我們的暴力傾向;它緩和我們的怒氣,成為我們成長的重要機會。一方面它讓我們體驗自己必須忍受怎樣的孤寂和饑餓。另一方面也表達我們自己在主內靈修生命上的饑渴。守齋使我們清醒。它使我們更注意天主和我們的鄰人。它重燃我們服從天主的渴望,因為唯有天主能滿足我們的饑渴。

我也願意將我的請求延伸到天主教會以外,擴及於凡願意聆聽天主聲音的善心男女人士。或許你們跟我們一樣,也受到散布全世界的罪惡所困擾,你們也關心那被冷漠所癱瘓的人心和行動,你們也注意到我們作為人類大家庭中一分子的意義被淡化了。那麼,請加入我們,向天主提出我們的懇求,並主動去為我們那些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做些事!

復活節的燭火

最重要的是,我呼籲教會人士以熱心走上四旬期之旅,藉由施捨、守齋和祈禱獲得力量。如果有時我們心中的愛之火焰似乎熄滅,要知道天主的心絕對不會這樣!祂不斷給我們機會重新去愛。

今年仍然會有此一恩寵的時刻,也就是「奉獻廿四小時給天主」的活動,邀請全體教會在朝拜聖體的時間內領受和好聖事。2018年的這個活動,是從聖詠130:4「祢以寬恕為懷」得到啟發,將在3月9日星期五至3月10日星期六舉行。在每一個教區裡,至少要有一座教堂連續24小時開放,讓大家有機會去朝拜聖體、行和好聖事。

在復活節前夕,我們要再一次舉行點燃復活蠟的禮儀。從「新火」點燃的這光,會漸漸消除黑暗,照亮整個參與禮儀的會眾,「願光榮復活的基督,以祂的真光驅散我們心靈的黑暗」[7],也讓我們能再一次體驗到厄瑪烏門徒的經驗。願我們藉著聆聽天主聖言、從聖體的餐桌汲取養分,讓我們的心能夠更熱切地活在信望愛中。

我衷心許諾,要為大家獻上我的祈禱,並降福各位。也請勿忘為我祈禱。

教宗方濟各
2017年11月1日,諸聖節
發自梵蒂岡

(台灣明愛會恭譯)

[1]《羅馬彌撒經書》,四旬期第一主日,集禱經(意大利文)。
[2]《地獄》,卅四28-29。
[3]「許多時候我們害怕受到安慰,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沉浸在悲傷和遺憾當中,反而教人更覺得安全。你們可知道箇中原因?原來在憂傷中,我們總自覺是主角。然而,在安慰中,聖神才是主角!」(2014年12月7日,三鐘經)。
[4]《福音的喜樂》勸諭,76-109。
[5]參閱: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通諭,33。
[6]參閱:教宗庇護十二世,《信德的禮物》通諭,III。
[7]《羅馬彌撒經書》,復活前夕,燭光禮。

來源梵蒂岡電台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聖週五十字苦路默想:在耶穌的死亡中彰顯天主對人類的大愛

2017年4月14日聖週五晚上,教宗方濟各將於羅馬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禮儀,默想基督的苦難。今年撰寫14處苦路默想的法國籍聖經學家佩爾蒂埃(Anne-Marie Pelletier)女士以現實生活為題材,闡述天主在耶穌的死亡中彰顯祂對人類的大愛。

此外,在描述基督的苦難中也貫穿著幾位歷史人物的反省,他們是:

聖女加大利納(Caterina da Siena)

聖女加大利納是在俗道明會之主保,她也是教會聖師之一。聖女加大利納在16歲時進入道明會,隱修三年,不曾說話,心靈歸向天主,時常念經默想,更蒙受奇恩特寵,她曾看見耶穌的顯現,並親自聆聽基督的聖訓。她雖然並未受過教育,卻滿懷淵博的靈修學識。聖女加大利納本為一個平庸女子,除念經祈禱之外,祗會刻己苦身,但卻被熱心問道者尊奉為師。聖女於1380年安逝,於1939年,被尊為意大利的主保。1970年被教宗保祿六世尊為教會聖師。1999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聖女奉為歐洲主保之一。

猶太女作家艾蒂·希勒申(Etty Hillesum)

荷蘭猶太裔女作家賀樂孫(Etty Hillesum)以日記記錄納粹暴行,身為受害者的她,坦然陳述不該將罪責全歸咎到所有的德國人,寬容精神令人動容。

正教神學家克里斯托斯‧延納拉斯(Christos Yannaras)

他是希臘正教神學家、哲學家。致力於整合洛斯基的神學與海德格的形上學。特別關注倫理學、政治學及生態學等問題。著有《倫理道德的自由》(The Freedom of Morality, 1984)、《信仰的要素》(Elements of Faith, 1991)等。

德國信義宗神學家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他是德國信義宗牧師、神學家,認信教會成員之一。潘霍華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勒失敗,潘霍華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德國投降前一個月被絞死。潘霍華的十架神學認為基督讓他自己被推向世界並被釘在十架上,祂在世上是軟弱而且無能的,這更精確的指出,這是唯一的道路,使基督能與我們同在並幫助我們。

這篇苦路默想的中心思想告訴我們,耶穌走在加里肋亞和猶大滿是灰塵的道路上,途中遇到身心受苦的人。最後,祂在哥耳哥達的丘陵上停了下來。天主的愛在這個地方達到極致,難以丈量。面對此景我們無言以對,内心茫然。天主對我們的思慮超過了我們的虔敬。

佩爾蒂埃女士雖然作了深奧的神學反省,但在十字架下卻呈現出今日世界,它的墮落和痛苦、呼喊和反抗,以及所有呼求天主的聲音,無論是不幸或戰亂的土地上,還是破碎的家庭、監獄,乃至超載的移民船隻上,都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今年的14處苦路默想沒有依照傳統風格,它描述的是耶穌苦難的現實意義,那令人啞然無聲的世界腐惡,以及遭到暴行、侮辱、酷刑、殺害的男人、女人和兒童。正是在這混亂不安的現實中,基督的愛和祂救贖眾人的渴望彰顯出來。天主自謙自卑,降下到我們的黑暗深處,把祂的慈悲賜予我們。

在耶穌的苦難中,我們也聽到被殺害的隱修士們的呼求。他們看到了人間的殘忍,祈求天主讓他們放下屠刀,也讓我們不以暴易暴。耶穌死在十字架上,讓人感到驚愕和迷惘,但這有其必要,因為基督藉此將天主的無限溫柔帶到世界罪惡的核心,祂必須進入那聽命和軟弱的狀況,好能抵達我們因抗命而陷入的軟弱境地。

在苦路的最後一處,耶穌的死亡令我們在靜默中沉思,溫馨柔和及憐憫在此時發揮作用:這是天主和屬於祂的人的溫馨,是領回耶穌遺體的阿黎瑪特雅人若瑟,以及準備為耶穌塗抹香料、向祂告別的婦女們的溫馨。這些婦女萬萬沒有料到,她們將在主日清晨看到耶穌的墳墓已空,並且受命去宣報耶穌復活的喜訊。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十字架不僅是歸屬的象徵,更是天主之愛的標記

四旬期第五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戶籍紀 21:4-9

以色列人由曷爾山沿紅海的路起程出發,繞過厄東地;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抱怨天主和梅瑟說:「你們為什麼領我們由埃及上來死在曠野?這裏沒有糧食,又沒有水,我們對這輕淡的食物已感厭惡。」上主遂打發火蛇到人民中來,咬死了許多以色列人。人民於是來到梅瑟前說:「我們犯了罪,抱怨了上主和你;請你轉求上主,給我們趕走這些蛇。」梅瑟遂為人民轉求。上主對梅瑟說:「你做一條火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咬的,一瞻仰它,必得生存。」梅瑟遂做了一條銅蛇,懸在木竿上;那被蛇咬了的人,一瞻仰銅蛇,就保存了生命。

福音:聖若望福音 8:21-30

那時,耶穌向法利塞人說:「我去了,你們要尋找我,你們必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猶太人便說:「他說: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莫非他要自殺嗎?」耶穌向他們說:「你們是出於下,我卻是出於上;你們是出於這個世界,我卻不是出於這個世界。因此,我對你們說過:你們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的確,你們若不相信我就是那一位,你們必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於是,他們問耶穌說:「你到底是誰?」耶穌回答他們說:「難道從起初我沒有對你們講論過嗎?對你們我有許多事要說,要譴責;但是派遣我來者是真實的;我由他聽來的,我就講給世界聽。」他們不明白他是在給他們講論父。耶穌遂說:「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我由我自己不作什麼;我所講論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訓我的。派遣我來者與我在一起,他沒有留下我獨自一個,因為我常作他所喜悅的事。」當耶穌講論這些話時,許多人便信了他。

2017年4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勸勉:我們配戴十字架時,切莫單純視之為歸屬的象徵,一種特色,更要注視十字苦架上的耶穌,明認祂是為救我們而成了罪的這位天主。

當天的福音選自《若望福音》,記載耶穌連續三次對法利塞人說:「你們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若8:21-24),因為他們的心靈封閉,不明白耶穌是主的奧秘。教宗表明:「死於自己的罪惡是件醜事。」

耶穌隨後對法利塞人說:「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我由我自己不做什麼」(若8:28)。耶穌所指的是梅瑟與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的事跡。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敘述,以色列子民受不了旅途的艱辛,遂「遠離上主,說梅瑟和上主的壞話」,上主於是打發火蛇來咬死他們。梅瑟向上主求情後,上主就叫梅瑟做一條銅蛇,懸在木竿上,被咬的人一瞻仰這條銅蛇就會痊癒(戶21:4-9)。

教宗解釋道:「蛇是魔鬼的象徵、謊言之父、罪惡之父、那誘使人類犯罪者。耶穌則明示:『當我被高舉時,眾人都將歸向我。』這是十字架的奧秘。」

教宗指出:「銅蛇曾經治癒人,但它是兩件事的標記:它是蛇造成的罪惡、蛇的誘惑及狡猾的標記;它也是主基督十字架的標記,是個預言。」

「誠如聖保祿所言,耶穌成了罪,親自背起人類的一切汙穢,祂被高舉,好使所有因罪而受傷的人得以瞻仰祂。任何人若不承認那被高舉的耶穌擁有天主為治癒我們而成了罪的力量」,他必將死於自己的罪惡。」

教宗說:「救恩唯獨來自十字架,來自天主降生成人的這尊十字苦架。各種思想都不具備救恩,善意和渴望成為善人的念頭也不具備救恩。不!唯一的救恩在於十字苦架上的基督,因為只有祂能承擔所有罪惡的毒,在那裡治癒了我們,一如銅蛇的效益。然而,十字架對我們而言是什麼呢?沒錯,它是基督徒的標記,基督徒的象徵。我們雖然劃十字聖號,卻往往心不在焉,時常草草了事。我們為什麼缺乏對十字架的這份信德呢?」

「有時候,對某些人來說,十字架是歸屬的特色:『是的,我配戴十字架是為了讓人看到我是基督徒。』這固然好,但十字架不僅是個特色,如同球隊的特色那樣,它更是成了罪的那位的記憶。」

教宗表示:「天主告訴梅瑟:『凡是瞻仰這條蛇的人必將痊癒。』耶穌對祂的敵人說:『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誰若不如此懷著信德瞻仰十字架,就會死於自己的罪惡,無法領受那救恩。」

最後,教宗總結道:「教會今天建議我們與十字架的這項奧秘對話,與為了愛我而成了罪的這位天主對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祂是為了愛我。』我們可以思索:我是如何配戴十字架的?把它當作一份回憶嗎?當我劃十字聖號時,我是否意識到我的舉止?我是如何配戴十字架的?純粹把它當作歸屬於一個宗教團體的象徵?我是如何配戴十字架的?把它當作裝飾品?當作一個鑲滿寶石黃金的首飾?我是否學會將十字架背在肩上,忍受疼痛?讓我們每個人今天都瞻仰十字苦架上的耶穌,瞻仰這位成了罪的天主,以免我們死於自己的罪惡;讓我們各自回答我向你們提出的這些問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若我們遠離天主的愛,祂會為我們哭泣

四旬期第四周 星期四 彌

讀經一:出谷紀 32:7-14

上主訓示梅瑟說:「你下去!因為你從埃及國領出來的百姓敗壞了。他們很快就離開了我給他們指示的道路,為自己鑄了一個牛犢,朝拜它,向它祭獻並且說:以色列,這就是領你出埃及的天主。」上主又向梅瑟說:「我看這百姓,真是一個執拗的百姓!你且由我向他們發怒,消滅他們;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梅瑟求上主他的天主息怒說:「上主,你為什麼要向你用大力,用強硬的手臂,由埃及國領出來的百姓發怒呢?為什麼要叫埃及人說:他是惡意領他們出來,要在山中殺死他們,由地面上絕滅他們呢?求你息怒,撤銷要加於你百姓的災禍。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巴郎、依撒格和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向他們起誓說:我要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繁星那樣多;我所許的那整個地方,必賜給你們的後裔,叫他們永遠佔有。」上主遂撤銷了要加於百姓的災禍。

福音:聖若望福音 5:31-47

那時,耶穌對猶太人說:「如果我為我自己作證,我的證據不足憑信;但另有一位為我作證,我知道他為我作的證足以憑信。你們曾派人到若翰那裏去,他就為真理作過證。其實我並不需要人的證據,我提及這事,只是為叫你們得救。若翰好比是一盞點著而發亮的燈,你們只一時高興享受他的光明。但我有比若翰更大的證據,即父所托付我要我完成的工程,就是我所行的這些工程,為我作證;證明是父派遣了我。派遣我來的父,親自為我作證;你們從未聽見過他的聲音,也從未看見過他的儀容,並且你們也沒有把他的話存留在心中,因為你們不相信他所派遣的那位。你們查考經典,因你們認為其中有永生,正是這些經典為我作證;但你們不願意到我這裏來,為獲得生命。「我不求人的光榮;而且我認得你們,知道在你們內沒有天主的愛情。我因我父的名而來,你們卻不接納我;如果有人因自己的名而來,你們反而接納他。你們既然彼此尋求光榮,而不尋求出於唯一天主的光榮,你們怎麼能相信我呢?不要想我要在父面前控告你們;有一位控告你們的,就是你們所寄望的梅瑟。若是你們相信梅瑟,必會相信我,因為他是指著我而寫的。如果你們不相信他所寫的,怎麼會相信我的話呢?」

2017年3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勉勵道:我們不要跟隨虛幻和虛假的偶像,只有天主如同父親那樣愛我們,始終等待我們。即使在今天,我們也該捫心自問,我們是否遠離上主,而去追逐偶像和世俗。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出谷紀》,記述梅瑟懇求天主息怒。教宗以這段聖經反省天主的夢想和失望。他說:「以色列子民是天主的夢。祂對他們存有夢想,因為祂愛他們。可是,以民辜負了天主的夢想,所以天主開始感到失望,並叫梅瑟從領受十誡的山上下去。以色列子民連等待天主40天的耐心都沒有。他們鑄造了一個金牛,一個供玩樂的神。他們忘記了拯救他們的天主。」

教宗說:「巴路克先知用了這樣一句話來描寫這個子民:『你們忘了生養你們的永生的天主』。我們忘了創造我們、使我們成長,在生命中陪伴我們的天主:這是天主的失望。在福音中耶穌多次用比喻教訓人,祂曾提到園戶的比喻,葡萄園家主感到受挫,因為園戶想霸占他的產業。人的內心總是有這種不安,不滿足於天主,不滿足於忠貞的愛!人心始終傾向於不忠,這是人的誘惑。」

「天主藉著一位先知斥責以色列子民沒有恒心,不懂得等待,他們敗壞了,遠離了真正的天主,而去尋找別的神。天主對以民的不忠感到失望。我們也是天主的子民,我們非常了解自己的內心,我們每天應繼續前行,以免慢慢地滑向偶像、幻想、世俗和不忠。今天讓我們想想這位失望的上主,我相信這會對我們非常有益:『上主,請告訴我,祢對我感到失望嗎?我肯定,在某些事物上我一定讓祢失望了。』讓我們想想,並提出這個問題。」

教宗也提到耶穌哀哭耶路撒冷,邀請我們捫心自問:「天主是否為我哭泣,天主是否對我感到失望,我是否遠離了上主?我有多少個奴役我的偶像,是我無力從身上除去的呢?天主因而為我哭泣,因為天主心地溫柔,祂有顆父親般的心。」

最後,教宗總結道:「今天,讓我們默想天主的失望,祂為了愛而創造了我們,但我們卻去尋找愛,安逸的生活,在其它地方娛樂,而不是尋找天主的愛。這使我們遠離了生養我們的天主。這是四旬期的默想,對我們非常有益。讓我們每天都如此做,做個小小的良心省察:『上主,祢對我懷有很多夢想,我知道我遠離了祢,但是請祢告訴我,在哪裡,該如何回頭。』我們將驚訝的發現,上主始終在等待我們,如同蕩子的父親那樣,在兒子離得還遠的時候,就看見了他,因為父親正在等他。」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信賴耶穌就是接受當下的生活,不被怠惰痲痺

四旬期第四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厄則克耳先知書 47:1-9,12

那時,天使領我回到聖殿門口,看,有水從聖殿門限下邊湧出,流向東方 ── 因為聖殿正面朝東;水從聖殿的右邊經祭壇的南邊流出。隨後他引我由北門出來,帶我由外面轉到朝東的外門。看,水從右邊湧出。那人手拿繩索向東走去,量了一千肘,遂叫我由水中走過,水深及踝。他再量了一千肘,再叫我由水中走過,水深及膝。又量了一千肘,又叫我走過,水深及腰。他又量了一千肘,水已成河,不能走過,因為水已高漲,成了可供游泳的水,不能走過去的河。於是他對我說:「人子,你看見了嗎?」遂引我回到河岸。當我回來時,看,沿河兩岸,樹木很多。於是他對我說:「這水流往東方,下至阿辣巴,而入於海 ── 鹽海中,海水遂變成好水。這河所流過的地方,凡蠕動的生物都得生活,魚也繁多,因為凡這水所到的地方,百物必能生存。沿河兩岸,長有各種果木樹,枝葉總不凋零,果實決不匱乏,且按月結果,因為水是出自聖所;樹上的果實可當作食物,枝葉可當作藥材。」

福音:聖若望福音 5:1-16

那時,正是猶太人的慶節,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在這些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痲痺的,都在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到水池中,攪動池水;水動後,第一個下去的,無論他患什麼病,必會痊癒。在那裏有一個人,患病已三十八年。耶穌看見這人躺在那裏,知道他已病了多時,就向他說:「你願意痊愈嗎?」那病人回答說:「主,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時候,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耶穌向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吧!」那人便立刻痊愈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來;那一天正是安息日。於是猶太人對那痊愈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不許你拿床。」他回答他們說:「叫我痊愈了的那一位給我說:拿起你的床,行走吧!」他們就問他:「給你說拿起床來,而行走的那人是誰?」那痊愈的人卻不知道他是誰,因為那地方人多,耶穌已躲開了。事後,耶穌在聖殿裏遇見了,他便向他說:「看,你已痊愈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愈的就是耶穌。為此猶太人便開始迫害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作這樣的事。

2017年3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信賴耶穌就是接受當下的生活,喜悅地向前走,不抱怨,不被醜陋的怠惰罪所痲痺。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治癒癱子的事跡。這個人已患病38年,他躺在耶路撒冷一個叫「貝特匝達」的水池旁。水池周圍有五個走廊,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據說,每當天使下來攪動池水時,最先下到水裡的將獲得痊癒。耶穌看見那個癱子就問他:「你願意痊癒嗎?」

「這真好,耶穌常常對我們說:『你願意痊癒嗎?你願意幸福嗎?你願意改善你的生活嗎?你願意充滿聖神嗎?你願意痊癒嗎?』走廊內的其他人,所有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或許會說:『是的,主,我願意!』但這個人很奇怪,他回答耶穌說:『主,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要下去的時候,別人在我之前已經下去了。』他的回答是一種抱怨:『祢看看,主,這多可惡,生活對我太不公平了。其他人都能下去獲得痊癒,可我38年了還是這樣!』」

教宗指出:「這個人猶如《聖詠》第一篇所描述的,是一顆長在溪畔的樹,但它的根系卻十分乾燥,未能抵達水源,無法從水中汲取健康的養分。我們從他的態度和抱怨中可以知道,他也一定常常把責任推卸給他人:『他們在我之前先下去了,我是個可憐人,都患病38年了!』這是一種醜陋的罪,怠惰的罪。這個人生病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癱瘓,而是怠惰;怠惰比不冷不熱的心更糟糕、更惡劣。他活著只是因為還有口氣,沒有任何前進的意願,不想在生活中有所作為,喪失了喜樂的記憶。這個人甚至連喜樂這個詞都不認識,因為他喪失了喜樂。這是一種罪,一種醜陋的疾病:『我這樣挺好,我習慣了,但生活對我不公平啊!』我們看得出他內心的憤恨和苦澀。』

耶穌沒有責備他,反而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吧!」癱子便痊癒了。但那一天正是安息日,經師們對他說安息日不許拿床,並問他是誰在安息日治好了他。他們說:「這人違背法律,這人不屬於天主」。

教宗表明:「癱子甚至連謝謝都沒有對耶穌說,也沒有問祂的名字。他以怠惰的態度站起來,活著只因為氧氣不花錢,在生活中總是覺得其他人比他幸福;他感到悲傷,忘記了喜樂。」

教宗解釋道:「怠惰是一種痲痺我們的罪,使我們癱瘓,不讓我們行走。今天上主也在注視我們每個人,我們都有罪,我們都是罪人,但祂注視著我們的這個罪,對我們說:起來吧!」

最後,教宗說:「今天上主對我們每個人說:『起來,接受你當下的生活,無論好與壞,接受它,行走吧!不要害怕,拿起你的床行走吧。』『可是上主,這個不是最新款式。』『但你向前走吧,拿起那或許不好看的床,走吧!這是你的生活、你的喜樂。你願意痊癒嗎?』這是上主今天問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的,主!』『那起來吧!』在彌撒進堂詠中有一句頌詞很美:『凡口渴的,請到水泉來!這是免費的、無需花錢的水,你們喜悅地來解渴吧。』如果我們向上主說:『是的,我願意痊癒。是的,主,求祢幫助我,我要站起來』;我們就能懂得什麼是救恩的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