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教宗公開接見:讓聖神來塑造我們,在今日世界映出耶穌基督
教宗方濟各11月13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公開接見活動,為敘利亞遭屠殺的兒童和菲律賓風災的遇害者祈禱。他在要理講授中,反省了在教會中誕生和重生的兩件聖事:聖洗聖事和告解聖事。 5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信友參加了這項活動。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開門見山談到«信經»中的一句話:“我承認赦罪的聖洗,只有一個。”他把這句話分作三個要點,逐一解釋,即“我承認”、“只有一個聖洗”和“罪過的赦免”。 ...閱讀更多
11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周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秋季溫和的陽光下,為大約8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人士講授了一篇要理,主題是:「神聖財富的相通: 聖事的共融、神恩的共融和愛德的共融」。 「聖事的共融」 教宗首先談到說:「聖事不是表面功夫,不是儀式;聖事是基督的力量,在聖事中有耶穌基督。當我們舉行彌撒時,在感恩聖事中有生活的耶穌,正是他召集我們,使我們成為團體,讓我們朝拜天父。」 ...閱讀更多
10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以「諸聖相通功」為題作了要理講授。他強調:「我們之間的合一引導我們與天主合一」。教宗還說:在信仰旅途中我們都經歷過不安、迷失、甚至懷疑,但我們不應該被嚇倒,而要始終信賴天主和近人的幫助。 《天主教要理》告訴我們「諸聖相通功」有兩種含義:「一是聖物的共有;二是聖人們之間的共融」。教宗說:「聖人們之間的共融是我們信德中最令人欣慰的事實,它提醒我們:我們並不孤獨,在所有屬基督的人之間存在生命的共融。事實上,『聖人』指的是那些相信主耶穌、藉著聖洗聖事在教會內與祂結合的人。」 ...閱讀更多
10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向聖伯多祿廣場上的10萬信徒表示:聖母把耶穌和他的愛德帶給了世界,教會也應該這麼做,否則她將變成人道機構。教宗也邀請信徒在十月份在家庭中一起誦念玫瑰經。 教宗的要理講授從梵二《教會憲章》中的一句話談起:「依聖盎博羅削的意見,天主的母親,因其信德、愛德及與基督完美結合的理由,是教會的典型。」 ...閱讀更多
10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一開始,就向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友和遊客問道: 你們有沒有反思過《信經》中「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這句話的意義?教宗邀請眾人重新發現一個宣講和守護福音,把福音帶給全世界的教會的美好。在公開接見活動前後,教宗像往常一樣熱情地問候人群。 ...閱讀更多
為什麼教會是「至公的」? 10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首先向廣場上的6萬名信友提出這個問題。教宗強調:統一和差異在教會內「和諧」共處。他再次勉勵信徒避免說人閒話、搬弄是非。 教宗方濟各從《信經》中對教會所宣認的「至公性」,提出其背後所隱藏的三重含義。教宗說: 教會具有至公性,首先「因為她是一個空間,是一個宣認完整的宗徒信仰的家」,而「在這個家裡,基督帶給我們的救贖恩寵向眾人開放」。 ...閱讀更多
10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周三公開接見活動時,以《信經》中所宣認的「聖教會」為題作了要理講授,他強調: 教會是聖的並不歸功於自己的德行,而是「因為天主聖化她」。教宗還說,教會是眾人的家,這對漠不關心者和慾求寬恕卻怯於祈求的人都一樣。 5萬多名來自各大洲、講各方語言的信徒參加了10月份的第一場公開接見活動。 ...閱讀更多
9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行至世界各地都有一個為眾人的唯一教會。教宗警惕不要把教會變成自己群體的私人教會。他在問候阿拉伯語朝聖者時表示,教會並不意味著千篇一律,而是在愛和見證基督內的共融。此外,他還強調說人閒話嚴重損害教會。 各國旗幟、各式人群和遙遠國度的各種語言又一次出現在宏大的聖伯多祿廣場上。這種景像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屢見不鮮,但這一次卻別具意義,因為教宗方濟各向廣場上聆聽他講話的朝聖者恰恰談到了這一點:一個遍布全世界的教會有3千個教區,但她始終是一個為眾人的唯一教會。教宗自問怎會有這樣的事?他的回答立即強調這種合一體現在「信德、望德、愛德」和聖事上,而合一的因素好似支撐「唯一教會大廈」的柱子。… … ...閱讀更多
9月18日,教宗公開接見活動結束後,再次為敘利亞的和平發出呼籲。 教宗說,每年9月21日,聯合國慶祝「世界和平日」,基督教會大公理事會籲請其成員在這一天為和平祈禱。 教宗又說:「我邀請全球各地天主教徒與其他基督信徒,一起繼續祈求上主賜給世界上受苦最深的地方和平恩典。但願耶穌的恩典–和平永遠住在我們的心中,並支持各國負責人和所有善心人士的行動和意向。」… … ...閱讀更多
9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談母親教會的形象,指出教會「始終懂得忍耐、仁慈和體諒;懂得把我們交託於天主的手中」。教宗說,「好母親」教會教導自己的子女在生活中走「正道」,即使他們犯錯也陪伴他們,試圖「修直」他們的路,藉著祈禱把他們託付於「上主的手中」 。這一切都是發自內心的作為。…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