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6日上午,教宗和教廷各部門神長們在首場默想中反省「伯多祿的宣認和耶穌朝向耶路撒冷的行程」(瑪16:13-24)。
米凱利尼神父的默想從每個人作出選擇的準則說起。他說,耶穌藉著祈禱作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像普魯塔克(Plutarchus)筆下的亞歷山大(Alessandro Magno)大帝那樣,依靠的是夢境或巫師。神父於是邀請在座的每個人詢問自己在一生中如何作出重大的決定。
「我依據什麽準則來進行分辨呢?我在作決定時是否衝動,隨從自己的習慣,將我自己和我個人利益放在天主國度和他人之上?或者,我願意聆聽天主的聲音,天主以極其謙卑的方式説話的聲音?」
神父接著把他的默想反省鎖定在伯多祿和經師傳統上。伯多祿憑藉啟示宣認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由此可見,天父不僅藉著聖子發言,也經由伯多祿對聖子耶穌説了話。耶穌逐步揭示了自己的聖召,又在別人的請求下施展作為。納匝肋人耶穌在生活中常向相遇開放,這對他的使命產生了影響。
先知說預言的時代結束後,猶太傳統認為天主仍繼續以極其謙卑的方式説話,例如透過兒童和群眾的聲音説話。厄里亞先知就曾在曷勒布山上聽到天主在輕微細弱的風聲中對他説話(列上19:12)。
神父再次邀請在座人士進行反省。
他說:「耶穌在人性上和亞西西聖方濟各都懂得天主也向門徒,而且藉著最卑微的門徒啟示了自己。那麽,我們是否具有聆聽伯多祿的謙卑態度呢?我們是否具有彼此聆聽的態度,謹防自己的偏見,留意聆聽天主可能經由他人微弱的聲音而向我們說話呢?或者我們只是留意自己對他人説話的聲音?」
關於耶穌朝向耶路撒冷的行程,米凱利尼神父闡明,一些學者認為耶穌知道將要臨於祂身上的事。《瑪竇福音》提到耶穌「退避」到荒野地方。在古希臘文中,「退避」一詞表明軍隊面臨失敗或危險時的撤退行動。
耶穌聽聞洗者若翰被逮捕,以及知道法利塞人要謀害祂之後,似乎也退避,但祂這是策略性的退避,而非停滯不前。耶穌在退避之後卻作出具體行動:宣講天國和治癒病人。因此,耶穌的退避是為了繼續履行使命,總是承擔起新的責任,直到抵達耶路撒冷。
米凱利尼神父反省的最後一個内容是關於「我自己的策略性退避」。
「我要問問自己,我是否願意跟隨耶穌一直走到底,明知這會讓我背起十字架,正如西滿作出宣認後,耶穌立即對他和對門徒們所說的話:『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