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彌撒
讀經一(人所受的一切勞苦,究竟有什麼益處?)
恭讀訓道篇 1:2; 2:21-23
訓道者說:「虛而又虛,萬事皆虛。」「人以智慧、學問和才幹,勞苦得來的,卻要留給那未曾勞苦過的人,作為產業:這也是空虛和大不幸。人在太陽之下,所受的一切勞苦,以及操心的事,究竟有什麼益處?其實,人天天所有的,無非是悲苦和煩惱,連在夜裡,內心也得不到安息:這也是空虛。」
讀經二(你們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 3:1-5, 9-11
弟兄姊妹們: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時,你們也要與他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為此,你們要致死屬於地上的肢體,致死淫亂、不潔、邪情、私慾,及無異於偶像崇拜的貪婪。不要彼此說謊。你們原來已經脫去舊人,及舊的行為,且穿上了新人;這新人是按照他創造者的肖像所更新的,以獲得真知灼見。在這事上,已沒有希臘人或猶太人、受割損的或未受割損的、野蠻人、叔提雅人、奴隸,或自由人的分別,而只有基督:他就是一切,並在一切之內。
福音(你所儲備的,將歸誰呢?)
恭讀聖路加福音 12:13-21
那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向耶穌說:「師父,請吩咐我的兄弟,與我分家吧!」耶穌對他說:「人哪,誰派我做你們的判官,為你們分家呢?」於是,耶穌對群眾說:「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耶穌對群眾講了一個比喻,說:「有一個富翁,他的田地出產豐富。他心裡想:我可怎麼辦呢?因為我已沒有地方,收藏我的物產。於是,他說:我要這樣做:我要拆毀我的倉庫,另建更大的,這樣就能夠收藏我的一切穀物和財產了。然後,我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存有大量財物,足夠多年之用,你休息吧!吃喝宴樂吧!「天主卻對他說:糊塗人哪!今夜就要收回你的靈魂,你所儲備的,將歸誰呢?「那些只為自己累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人,也是如此。」
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撰文:張心銳神父
有一天, 南泉禪院東西兩堂的和尚, 他們正在爭奪一隻貓,南泉便抓起那隻貓來,對大家說: 「你們說句合乎佛家的話來, 這隻貓就得救,否則我就斬掉它。」大家都默默無語,不知該說甚麼好。於是,南泉便揮刀,把那隻貓斬成兩段。到了晚上,弟子趙州(從諗)自外歸來,南泉禪師便將白天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他,趙州聽罷,一言不發地把草鞋脫下來戴在頭上,徑直走出了房門,將履作帽,分明是顛倒事物。兩堂爭貓,根本不關貓的事,如今不審問東西兩堂的首座僧人,卻斬了無爭的貓。南泉當日,以為兩堂定有人能出來說幾句話,誰知他們竟默然無言,南泉已經擺出斬貓的姿勢,難以收回,唯有將貓斬成兩段。時至今日,我們會否成為另一位南泉,把生命的優次本末倒置?
活得自由
本主日福音邀請我們留意生命的真義,明白人生最終的目標。人的最終目標「是為事奉和愛慕天主」(《天主教教理》358),聖依納爵把人生的原則與基礎,作了較詳細和具體的解釋:「人受造的目的, 是為讚美、崇敬、事奉我們的主天主, 因而拯救自己的靈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人而造的,為幫助他追求他所以受造的目的。結論是對於取用世物,常該看自己受造的目的; 它們能夠幫助多少,便取用多少;能夠妨礙多少,便放棄多少。因此, 我們對一切受造物,在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事上,必須保持平心和不偏不倚的態度:就是我們在這方面,並不重視健康甚於疾病, 不重視財富甚於貧窮,不重視尊榮甚於屈辱,也不重視長壽甚於短命,其他一切,莫不如此。」(《神操》23 )基督徒該對生活「保持平心」(Holy Indifference),聖方濟沙雷氏也經常強調同樣的道理,「無所拒,無所求。」可惜,在福音比喻的這個富人,要建更大的倉房,免得穀物財產無處收藏,忘記存在的終極目的,失去了真自由。
活在天主
其實,耶穌並非把天國與財富對立,而是因財富而產生的貪婪,使我們掉進一個不能自拔的深淵。耶穌因此警告: 「你們要謹慎, 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 路十二15 ) 路加福音的這個富人,擴建了倉房,備置了大量財物,卻失去了靈魂,為甚麼他判斷錯誤? 那是因為他的貪婪,他做事只為自己的緣故。這個富人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也沒有天主。如果大家數一數,在他的自言自語中, 出現過九次「我」字。因此,我們不難明白,他一直以自己取代了天主。在香港社會,我們會否同樣只看見自己的「收成期」,卻漠視低收入家庭的艱苦生活,及嚴重貧富懸殊的差距。
活在永恆
基督徒的生活態度不只停留現世,因為天堂才是我們將來的歸宿;我們唯有在天主內,才有真實永恆的生命。在讀經一,取自猶太人的諺語, 輕描淡寫道出人生的意義, 「虛而又虛,萬事皆虛」(智一2) 。然而, 基督徒的人生觀非來自虛無,卻是非常實在;因為「從永遠到永遠,天主是我們的靠山」(詠90 ); 只要信靠上主,在祈禱中與天主結合,進入祂的時空,便擴闊我們狹窄的視野,「不思念地上的事,該思念天上的事」(哥三2),與永恆的主同時共活。
總結
在這艱難的時刻,讓我們繼續為香港祈禱;無論制度如何改變,但歸根究底,更需要的是人心的歸依。我們為自己將來儲蓄的同時,也別忘記對天主和別人,尤其是年青人, 他們抱著真誠的心,我們該聆聽和關心他們的需要。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