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2014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手足之情─和平的基礎及途徑
(翻譯自台灣地區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正義和平組)
教宗方濟各為2014年世界和平日撰寫的文告,主題是:《手足之情──和平的基礎及途徑》。教宗在他的首篇世界和平日文告中指出,若沒有友愛,就無法建設公正社會及穩固持久的和平。他呼籲製造暴力和死亡的人放棄武力途徑,並且譴責貪污行為和有組織的犯罪活動。以下是文告全篇內容:
《手足之情──和平的基礎及途徑》
1、在我這第一篇世界和平日的文告中,我想向所有的人、個人和民族,傳達我最誠摯的心願,希望你們都有一個充滿喜樂與希望的人生。在每一位男士和女士的心中,都渴望有一個圓滿的人生,其中包括對手足之情這無法壓抑的渴求──促使我們進入與他人共融,不再視別人為敵人或競爭對手,而是把他們視為應予接納和擁抱的弟兄姊妹。
手足之情是主要的人性質量,因為我們是一種賦有親屬關係的人類。我們深深意識到自己是與別人息息相關,這會有助我們去看待並對待每一個人,如同真正的弟兄姊妹;沒有手足之情,就無法建立一個正義的社會,以及一個穩定和恆久的和平。我們應記住,手足之情通常是我們在家庭中首先學習到的,首先透過家庭裡每一個成員、他們的責任及互補的角色,尤其是父親和母親。家庭是一切手足之情的泉源,因此它也是和平的基礎和到達和平的第一途徑,因為它本身的使命就是要向它周遭的世界廣傳它的愛。
在今日世界中,數目不斷增加的互相連絡和通訊,使得我們更有效力地意識到各國的一體性和其共同命運。從歷史的進展,以及各個不同人形成的團體、社會和多元文化之中,我們看到一個召喚的萌芽,即要去形成一個彼此接受,並互相照顧的弟兄姊妹團體。但在一個被「全球化的冷漠」所標誌的世界裡──這一「全球化的冷漠」使得我們逐漸地習慣於別人的痛苦,更自我封閉,這號召常遭受到否認和漠視。
在世界的許多地方,有一些嚴重侵犯基本人權的事情,尤其是侵犯生命權和宗教自由權,看來似乎是永不止息地發生。如販賣人口的悲劇──一些人的生命和絕境被其他埋沒天良的人利用作投機買賣,就是令人不安的例子之一。此外,就是與明顯的武力衝突戰爭及那不常顯見的在經濟和財務這方面也有殘酷爭鬥,其殘酷未遑多讓於武力衝突的戰爭,這些都同樣地在摧毀生命、家庭和事業。
如同教宗本篤十六世所提的:全球化使我們彼此成為鄰人,但卻沒有使我們變成弟兄姊妹(注1)。許多不平等的場合,貧窮和不正義,都不僅僅是極端缺乏手足之情的記號而已,更是沒有精誠團結的文化存在的象徵。種種新的意識型態─其中漫佈著個人利己主義、自我本位主義、以及物質消費主義,削弱了社會的結合力,卻注入了那種「隨時可丟棄」的思考模式,導引我們去侮辱和遺棄那些最軟弱和被認為是「無用的」人。在這種方式下,人類的共存就逐漸傾向於類似一種純粹是實用主義和自私的「禮尚往來」。 (拉丁文「do ut des」:「我給,是要你還。」)
同時,這也清楚地顯示,目前的倫理體係無法產生真正手足之情的結合力,因為一種不能回溯到有一個共同父親,作為手足之情的終極基礎,是無法持久的(注2)。在人與人之間之真正的手足之情,是要以一個超性的父職作為先決條件與要求的。基於這一父職的認知,人與人之間的手足之情才得穩固: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會關注別人的「鄰人」。
「你的弟弟在那裡?」(創4:9)
2、為能更完全了解「手足之情」這人性的召喚,為要更清楚地認知在實踐這事之路途中的障礙,以及確認克服這些障礙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天主的計劃,讓自己被天主的計劃引導,而天主的計劃則是以最卓越的方式在聖經中呈現。
按照聖經創世的敘述,所有的人都來自一對共同的父母──亞當和厄娃,依照天主的肖像和模樣所創造的一對(參閱創1:26),加音和埃布爾爾即由他們所生。在這第一個家庭的故事裡,我們看到社會的原始,以及個人與個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關係的進展。
埃布爾爾是牧人,而加音是農夫。在他們的工作和文化上,以及在他們與天主和一切的受造物的關係上,他們的最終身分和他們的召叫,都是要成為兄弟。但加音卻殺死埃布爾爾,這是他嚴拒履行他作為埃布爾爾親兄弟這召叫的悲痛證明。他們的故事(參閱創4:1-16)所呈現的,是所有的人都蒙召去合為一體度過人生,完成每個人都關愛他人這困難任務。加音無法接受天主喜愛埃布爾爾,因為他給祂奉獻他羊群中最好的羔羊:「上主惠顧了埃布爾爾和他的祭品;卻沒有惠顧加音和他的祭品」(創4:4-5);由於嫉妒他殺死了埃布爾爾。他就這樣地不承認自己是一個弟兄,否決與埃布爾爾有正當的關係,拒絕在天主面前生活,不負起照顧並保護他人的責任。當天主問他:「你的弟弟在那裡?」,天主質問加音,並要他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起責任。他回答說:「我不知道,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創4:9)。因此,創世紀告訴我們,「加音就離開上主的面。」(創4:16)。
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是什麼真正的理由,使得加音無法承認兄弟間的手足之情,並還無法承認使他與弟弟埃布爾爾連接的雙方關係和彼此的共融。天主親自揭發和譴責加音與罪惡為伍的行為,說:「罪惡正俯伏你門前」(創4:7)。但加音拒絕與罪惡為敵,反而決定伸手舉「加害他弟弟埃布爾爾」(創4:8),因而蔑視了天主的計劃。他就這樣地違反他最原始要成為天主的兒子並生活於手足之情的召叫。
加音與埃布爾爾這個故事教導我們,我們都有與生俱來手足之情的召叫,但我們也都確有背叛這項召叫的可悲能力。這是藉由我們日常的自私行為被證實的,這都是如此眾多的戰爭和如此眾多之不正義的根源:許多人都是死於他們的弟兄姊妹的手下,而這些人卻都無法視自己為別人的弟兄姊妹,即為建立雙方的關係、為彼此之間的共融和為自我奉獻而存在的人物。
「你們眾人都是兄弟(姊妹)。」(瑪23:8)
3、問題就產生了:這世界所有的男女是否始終都能完全響應天主聖父銘刻在他們心中對手足之情的渴求嗎?他們能夠單藉由自己的力量去克勝冷漠,利己主義和妒恨,並接納弟兄姊妹們合理的差異嗎?
藉由一段取自主耶穌的話,我們得以綜合祂所做的答复:「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主,而你們眾人都是弟兄姊妹」(參閱瑪23:8-9)。手足之情是建基於天主的父職上。我們說的不是一種一般的父職,無差別的且在歷史上不起作用的父職,而是一種天主對每個男女精準、格外具體、個別的愛(參閱瑪6:25-30 )。因此,這是一種有效地產生手足之情的父職,因為天主的愛,一旦被人接納,就變成轉化我們生活,以及我們與他人之間關係難以抵抗的利器,開啟我們走向精誠團結並以行動作分享的人生。
人性的手足之情是在耶穌基督內和被祂──藉其死亡和復活──以特殊的方式更新的。十字架是人性手足之情的極終基礎:人是無法靠己力使兄弟之情誕生。耶穌基督取了我們的人性,為的就是要拯救人性,祂愛聖父直到死在十字架上(參閱斐2:8),藉著祂的複活,使我們成為一種嶄新的人性(參閱斐2:14-16)──認知天主為父,並將自己完全交付給天主,活出手足之情、一個向眾人開放的人生。
耶穌從開始以來都在實踐天父的計劃,承認天父在萬有之上,而基督,孝愛天父,服從至死,成為了我們眾人嶄新和最終的做人原則。我們眾人都蒙受召叫去視彼此是弟兄姊妹,因為我們都是同一天父的子女。基督本身就是天主與人建立的盟約、人與天主以及與其他人和好的空間。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終止了民族之間的隔閡、舊約選民與外邦人之間的隔閡──外邦人由於無分於天主舊約的誓盟,直到耶穌基督來臨前都無法享有獲救的希望。正如我們在厄弗所書所讀到的,耶穌基督以自己的肉身使各民族和好。祂就是和平,因為祂使兩個民族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阻隔的牆壁,就是雙方的仇恨。祂把雙方在自己身上造成一個新人、一種嶄新的人性。 (參閱厄2:14-16)
所有那些接受基督的生命和活在基督內的人,都承認天主為父,並且將自己完全交託給祂,愛天主在萬有之上。與天主和好的人視天主為眾人之父,因而被激勵去活出向眾人開放的手足之情。在基督內,任何一個人都如同天主的兒女般的蒙受接納,並如同天主的子女、弟兄姊妹般地被愛,而不是像一個陌生人,更不是一個競爭對手,也不是一個敵人。
在天主的大家庭裡,每一個人都是同一聖父的兒女,而因為他們都接合於基督,是在聖子內的兒女,都是不可以被「丟棄」的生命。所有的男女都享有一種同等而不可侵犯的尊嚴。所有的人皆為天主所愛。所有的人都被基督的寶血所救贖──祂為所有的人死在十字架上和復活。這就是為什麼沒有人可以對其他弟兄姊妹們的命運漠不關心。
手足之情是通達和平的基礎和途徑
4、從這角度來看,要了解手足之情是通達和平的基礎與途徑,是件容易的事。我的前任教宗們所寫的社會通諭,在這方面是非常有幫助的。僅是從保祿六世的《民族發展》和若望保祿二世《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中,勾劃出論和平的定義,足以為證。從第一道通諭中,我們學習到了,民族的全面發展是和平的新名字(注3)。從第二道通諭,我們得到的總結是,和平是一件精誠團結的工程(Opus Solidaritatis)(注4)。
保祿六世宣稱,不僅是個人,連國家也是,都是必須以手足之情的精神彼此接觸。如同他所說的:「人們當以彼此的親善友誼,神聖的情意通融,彼此一起,著手工作,建立人類將來的共同繁榮」(注5)。這個責任,首先應由較富裕的民族來承擔,他們的責任生根於人情及超性的友愛,並由三方面實現出來:一、由於社會聯繫責任,先進國家對落後國家,應實行支持;二、由於社會正義責任,在強弱懸殊的國家間,應扶植有缺陷的貿易關係;三、由於社會博愛責任,應替大眾改造一個更合人性的世界,使大家在這世界上都能授與,亦能收受,一國的進步不致成為別國發展的阻礙。這是一個與全世界未來文化,興替攸關的嚴重問題(注6)。
因此,如果我們認為和平為精誠團結的工程,我們就不能不承認,手足之情是它主要的基礎。若望保祿二世確認,和平是不可分割整體的利益。它或是整體的利益,或就不是。只有當眾人有「獻己身於共同利益的堅決而持續的決心,即是獻身致力於每一個人的和整體的利益」(注7),和平作為一種如高質量的生命和一種更富人性,以及永續的發展,是可真正獲得併被人樂享的。這意味著,我們拒絕被「圖利的慾望」或「貪權」所引導。人們需要的,是為他人而「喪失自己」而非剝削他人,為他人的益處「為他服務」而非壓迫他。 「其他的人」無論是個人、民族或是國家,不能看待他們如同是一種工具,帶有工作的能力和可以廉價剝削之強壯的勞力,以及一旦失去利用價值時,可任意拋棄的勞力,而應看待他們是我們的「近人」,是我們的一個「助手」。 (注8)
基督信徒的精誠團結的先決條件是:「我們的近人不只是一個具有其自己的權利,以及他與別人皆有的基本平等的一個人,而是成為天主聖父的生活的肖像,為耶穌基督的寶血所救贖,以及被安置在聖神永恆行動下的人」(注9)。猶如若望保祿二世提醒的:「意識到天主是我們共同的天父,我們在基督內同為兄弟姐妹──『聖子內的天主子女』──以及聖神的臨在和賦予生命的行動將帶給我們對世界的展望一個新的詮釋標準」(注10),來轉變這世界。
手足之情──對抗貧窮的先決條件
5、在《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中,我的前任教宗點醒我們,
人與人之間,及民族與民族之間,缺乏手足之情,是製造貧窮的重要原因(注11)。在許多的社會中,由於缺乏穩定家庭和缺乏穩固人際團體關係,我們經驗到一種「人際關係」的深刻匱乏。我們憂心地目睹各種不同型式的不安、邊緣化、孤立的現象,以及不同形式病態的依賴逐漸地增加中。像這種的貧窮,只能透過在家庭和團體中重新發現並重視兄弟情誼的關係,藉著共同分擔喜樂與憂苦、困難與成功,才能克勝,因為這些都是人性生活的部分。
再者,我們一方面看到絕對貧窮的縮減,而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有一些人際關係的匱乏正嚴重地興起,即生活在同一地區,或同一個歷史文化背景裡,人與人之間,群組與群組之間的不平等。在這一點,是必須要有效力的政策去推動手足之情這原理,確保那些人民──在尊嚴上是平等的,並有同樣的基本人權──得到資金、服務、教育資源、健康照護和科技上的福利,使得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表達和實現他或她的生命規劃,並能完全發展他的品格。
我們同樣看到的,是需要有一些政策,讓人能減少收入極端不均衡的問題。我們不能忘記教會訓導所稱為的「社會抵押」;正如聖多瑪斯按照這原則所說的:「人民有自己的資產」,這是合理且必須的事(注12);至於有關資產的使用,聖多瑪斯說:「人們擁有財物,不應視財物只屬己有,而也要視財物與他人共有,好讓這些財物不只造福自己,而也能造福他人」(注13)。
最後,有一種推動手足之情,同時又克服貧窮的方式。這方式是其它所有方式的基礎。就是一些人對世物的擺脫──他們選擇一種簡樸和實質的生活風格,與人分享他們自己的財物,因而成功地體驗到與他人手足情誼的共融。這是追隨耶穌基督和作為真正基督信徒的基本態度。這並不只是那些誓發神貧願,度奉獻生活者的個案而已,也是許多家庭,以及那些有責任感的人,他們堅信,他們與鄰人之間手足情誼的關係才是他們最貴重的公益。
在經濟上重新去發現手足之情
6、現代嚴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其起因:一方面是人與天主以及與鄰人逐漸疏遠,並貪求物質上的財物,而另一方面,是人與人,以及團體與團體之間的關係變得匱乏──導致許多人在消費和圖利行為上尋求滿足、幸福和安全感,越過了一般健康經濟的原理。在1979年,若望保祿二世就已要我們注意:「的確,已有一種確實能察覺到的危險,就是當人對世物的主權有極大的進展時,他卻已失去了他主權的主要命脈,並以各種方法讓他的人性隸屬於世界之下,而且連他自己也在各方面任人擺佈──即使這種擺佈有時不是直接感受到的──藉著社會生活的整個組織,生產製度以及大眾傳媒的壓力等。」(注14)
一連串的經濟危機應帶領我們適時地重新思考一下,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在生活型態的一種改變。今天的危機即使它已嚴重地牽連人民的生活,它仍然能提供給我們一個受益良多的機會,去重新發覺明智、節制、正義與勇敢的德行。這些德行能幫助我們克服困難的時刻,重新發現手足情誼的結合力,滿懷人類所需要的,並相信人也有能力做出比增加個人利益的更偉大事物。而最重要的是,這些德行是為建造一個符合人性尊嚴的社會所必須的。
手足之情消除戰爭
7、在過去一年裡,我們許多的弟兄姊妹,不斷地忍受戰爭毀滅的經驗,這是對手足之情造成嚴重而深遠的創傷。
許多的衝突都是在眾人的漠不關心下進行。對那些生活在武器導致恐怖和破壞地方的人,我保證我和整個教會都不離棄你們──教會的使命,就是要把基督的愛帶給那些被遺忘戰爭的受害者,藉著她為和平所作的祈禱、她對傷員、飢餓者、逃亡者、難民和所有的那些活在恐懼中的人的服務。教會也大聲疾呼,為使領袖們聽到受苦者的哀號而停止各型的敵意、凌虐,以及任何侵犯基本人權的行為。 (注15)
為此,我向所有那些使用武力造成暴力和死亡的人們作一強烈呼籲:你們要在那些你們今天僅視為要消滅的敵人身上,重新發現他是你們的弟兄或姊妹,並且要停手!你們要放棄武力的方式,但要透過溝通、寬恕與和好與人相遇!你們要在你們的周遭重建正義、信任和希望! 「在人民的生活中,可以從這一點清楚看到,武力衝突經常都是故意否定國際的和諧,並製造深層的分裂和需要多年才能療癒的深刻創傷。戰爭是一種具體的拒絕追求經濟與社會這重大目的,即國際團體為自己所設定的目標。」(注16)
除此之外,只要一天還有大量的武器在流通,像現在一樣,就經常會有新的藉口來開創敵對行為。為此,我將我的前任教宗們為不擴展武器和各方裁減武器所作的呼籲,作為我的呼籲,先以裁減核武和化武開始。
無論如何,我們不能不承認:國際間的協議,以及國家的法律,雖然是有必要和令人需求,本身都不足以保護人類免於武裝衝突。是人們的心必須要悔改,而這樣每一個人會在他人身上看到一個需要關注,並與他合作的弟兄姊妹,大家共同建造一個圓滿的人生。就是這精神啟發許多公民社會的新創意,包括宗教團體在內,為的是推動和平。我希望大家每天的努力繼續結出果實,並且希望,達致和平的權利將會在國際法上有效地實踐,成為一種基本人權和任何其它一種權利必有的先決條件。
腐化和組織犯罪危及手足之情
8、手足之情也與每個男女的完美成長有關。人們合理的志向,尤其是年青人,都不應受到阻礙或挫折,人們也不應該被剝奪成就自己的希望。然而,志向不能與濫用權勢一概而論。相反地,人們彼此應該在彼此尊重上競爭(參閱羅12:10)。意見不合,那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們應常記住,我們都是弟兄姊妹,因此要教導他人和自己,不視我們的鄰人為敵人,或要消滅的對手。
手足之情帶來社會和平,因為它在自由與正義、個人的責任與精誠團結、個人的利益與公益之間,締造平衡。因此,一個政治團體必須以透明及負責的方式行動,為促進這一切。一定要讓國民感覺到,他們的聲音被當局聆聽,他們的自由受到尊重。可是,在國民與政府機構之間,經常涉入一些的利益問題,扭曲雙方之間的關係,促使一種持久衝突的氣氛形成。
真正的手足之情克服個人的自私:自私妨礙人們彼此間自由的生活及和諧的共處。這樣的一種自私在社會團體裡蔓延──以許多常見的貪污腐化的不同方式蔓延,或藉著一些犯罪組織的形成,從小型的組織到國際型的組織。這些組織深深地傷害法治、正義,直接打擊人性的尊嚴。這些組織嚴重地冒犯天主,傷害別人,也重創一切的受造物,這些組織若帶有宗教的色彩,事情就變得更為嚴重。
我也想到那令人心碎的販毒惡行,藉著觸犯倫理道德和法律的罪行來謀求利益。我想到那些破壞自然資源和正在發生的環境污染,以及剝削勞工的悲痛事件。我也想到非法的金錢交易和金融投機冒險,這些都以掠奪為特徵,危害整個經濟和社會體制,讓成千累萬男女身處於貧困。我想到每天造成無辜犧牲的賣淫業,剝奪他們的未來,尤其是年青人。我又想到販賣人口的可惡、侵犯和凌虐未成年人的罪行、仍在這世界的許多角落可怖地擴展的奴隸,以及常被人忽略的那些難民的悲劇──他們是那些可恥和非法操弄的犧牲品。如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所寫的:「如果人類的社會建立於暴力之上,則其社會根本無人道可言,因它勢必限制並束縛人民的自由,而非幫助鼓勵人民步向生活的進步和發展」(注17)。但人是可以悔改的;人們永遠都不應放棄改變他們做人的希望。我希望這訊息能帶來信心給所有的人,也帶給為那些犯了殘忍罪行的人,因為天主並不希望罪人喪亡,希望他遠離他所行的惡事而保全自己的生命。 (參閱則18:23)
在人類社會生活這廣泛的話題裡,有關罪與罰的問題,我們不能不想到,在許多監獄裡的非人性生活條件──在那裡,監禁經常被縮減到一種低於人性身份的地位,坐監犯的人性尊嚴遭到侵犯,他們改過自新的渴望和意願也都被阻擋。教會在這方面做很多,但大部分都默默在做。我勸勉並鼓勵每一個人再接再厲,希望因著如此眾多勇敢的男女人士,在這區塊上所作的努力,得到國家當局越來越公平而誠摯的支持。
手足之情幫助保存並耕耘大自然
9、人類大家庭從造物主那裡領受了一個共同的禮物:大自然。基督信仰對造物的看法,其中包括正面看待在自然界上合理的介入,為從中得到益處,但要遵守負責行為的約定,也就是說,藉著認知那銘刻在自然界的「法則」,並明智地使用這些資源以利眾生,尊重它的美,它的終極意義,每一單獨生物的用途,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
總而言之,自然界是供人使用的,而我們都有共同的使命去負責地管理它。但我們通常都被貪欲所誘,都被掌權、佔有、操控、剝削的傲氣所迷;我們不看守自然界、不尊重它、不把它視為一件無償的禮物──它應該是要照顧和用來服務我們的弟兄姊妹們的,包括我們未來的子孫。
特別是農業、初級生產業,其重要的本質就是耕耘,並保護自然資源,為要能餵養人類。從這角度來看,世上持續的飢荒是一個恥辱,這催促我問你們這個問題:「我們是怎樣使用大地的資源呢?」現時代的社會在決定它的產品時,必須思考製造產品優先權的等級。事實上,善用大地資源,為使沒有人忍飢受餓,這事極為迫切,責無旁貸。可行的創舉和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有很多,而都不局限於產量的增加。我們很清楚知道,目前的產量是足夠的,可卻仍有千百萬的人繼續受苦並餓死,而這確實是一件醜聞。
因此,我們一定要找出方法,為使所有的人都能享用大地的果實,不只是避免擴大富人與食不餬口的人之間的鴻溝,而首先是因為這是一個正義的條件、一個平等和尊重每一個人的原則。關於這一點,我想提醒每一個人這教會社會訓導的基本原理:財物為眾人普遍所用。尊重這一原理是為使那些有需要的人和那有權利的,都能輕易有效地並公平地獲取這份財物。
結論
10、手足之情需要被人發覺、愛惜、尊重、宣揚和見證。但只有天主賜予的愛才能使我們接受並全然地活出手足之情。
政治上和經濟上必須要有的實現主義,不能減縮為純粹科技上的方法卻沒有理想,不關切人的超性層面。一旦缺乏對天主的開放,每一個人性行動都變得貧乏,而人將被貶抑為可被人剝削的對象。只有當政治與經濟開放,而進入為那唯一愛每一個男女的天主所確保的寬闊空間內,他們才會到達一個有秩序並基於真正手足情誼的愛德精神,以及成為全面人性發展及和平的有效工具。
我們基督徒相信,在教會內,我們全部都是單一身體的肢體,所有人都是必須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按基督恩寵的程度,為眾人的益處,賜予恩寵(參閱弗4: 7、25;格前12:7)。基督來到世界上,就是要帶給我們天主的恩寵,即分享祂的生命。這意味著要建立良好的手足情誼關係,按照天主藉著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並複活的那一位賜給了眾人的愛的浩瀚與深度,以互惠、寬恕和全然自我奉獻為特色,吸引眾人歸向祂:「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照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彼此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4-35)。這就是福音,它那要求每一個人都向前一步,不斷地操練自己將心比心,傾聽痛苦者的聲音和他們的渴望,儘管他們是離我最遠的人,而且要踏上那愛德高要求的途徑──一份知道如何給予,以及為我們所有的弟兄姊妹自由地付出的愛。
基督擁抱全人類,並期望沒有人失落。 「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祂而獲救」(若3:17)。祂做這事,並沒有壓迫,也沒有勉強任何一個人向祂敞開自己的心門和精神。耶穌說:「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領袖的,要成為服事人的」,「我在你們中間卻像是服事人的」(路22:26-27)。因此,每一個行動都要以一種指向服務眾人的態度出現,特別是那些離我們最遠又不為人所知的人。服務是締造和平那手足之情的靈魂。
願瑪利亞,耶穌之母,助佑我們明白並且每天都能活出過手足之情的生活,因為這是從她的聖子心中所湧出的,因而將和平帶給我們世上所愛的每一個人。
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 2013年12月8日
註解:
1.《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 29/6/2009 ) , 19 ;宗座公報101 ( 2009) 654-655
2. 教宗方濟各《信仰之光》通諭(29/6/2013),54:宗座公報105(2013)591-592
3 . 教宗保祿六世《民族發展》通諭( 26/3/1967 ) , 87 :宗座公報59 ( 1967) 299
4.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關懷社會事務》通諭(30/12/1987),39:宗座公報80(1988)566-568
5.《民族發展》通諭( 26/3/1967 ) , 43 :宗座公報69( 1967) 278-279
6.《民族發展》通諭( 26/3/1967 ) , 44 :宗座公報69 ( 1967) 279
7.《關懷社會事務》( 30/12/1987 ) , 38 :宗座公報80 ( 1988) 566
8.《關懷社會事務》 ( 30/12/1987 ) ,38- 39 :宗座公報80 ( 1988) 566-567
9.《關懷社會事務》( 30/12/1987 ) , 40 :宗座公報80 ( 1988) 569
10.《關懷社會事務》( 30/12/1987 ),40 :宗座公報80 (1988) 569
11.《在真理中實踐愛德》 ( 29/6/2009 ) , 19 :宗座公報654-655
12 . 《神學總集》 Ⅱ - Ⅱ ,Q 。 66,2節
13. 梵二大公議,《論教會在現時牧靈憲章》69;教宗良十三世《新事》(15/5/1981),19:宗座公報23(1890-1891)651;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關懷社會事務》(30/12/1987)42:宗座公報80(1988)573-574;宗座正義和平委員會《教會社會訓導彙編》,178
14 .《人類救主》通諭( 4/3/1979 ) , 16
15. 《教會社會訓導彙編》 159
16.《教宗方濟各致普丁總理函》( 4/9/2013 ) ,P. 1
17. 《和平於地》通諭( 11/4/1963 ) , 17 :宗座公報55 ( 1963) 265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