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撰文:梁樂彥,《鹽與光傳媒》節目製作人
2016年7月,教宗方濟各在波蘭接 見世青節義工時曾表示,如青年要成為「未來的希望」要具備兩個條件,其中一個是要擁有記憶,想想自己是從那裡來,一個沒有記憶的青年人 不能被稱為「未來的希望」。要擁有記憶應該要與父母交談,尤其是與祖父母交談,從他們手中接過火炬,因為他們是民族的智慧。
當一個家庭、一個社會沒有愛,人們會說:「家有 一老,如有一草」、「讓他們這些老人自生自滅 吧」、「社會沒有資源放在他們身上」等等沒有良心的說話。但當家有一份愛,我們就會認同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老人是社會的 「寶」,他們滿載歷史,見證世界變遷。家中的老人更是子女、兒孫的成長見證,我們可以從他 們身上找回自己年幼時的記憶、生活的經過。社會上出現「獨居老人」、「孤獨老人」這些名 稱,皆因他們被人遺棄,更甚的是被家人遺棄。
我喜歡跟老人交談。在教會中與老神父閒談、在家中與祖父母談天,這些時間往往令自己得益不 少,不論在回顧歷史方面抑或個人成長上。我自幼就跟祖母同住,大部份時間是由她來照顧的, 因此,我在她身上學到了不少人情世故。她時常教導到我要對人好,不單止言教,更以身教。
她往往以禮待人。當親朋戚友來探望時,她會先顧及人的感受,為感謝他們來訪,她一定先以茶 款待,預備水果。然後,她會用心與他們交談。這些小事,成就了今天的我。當有朋友來訪時, 我也會準備好一切招待客人。我家有一個「傳統」禮儀,我認為更是「美德」。這就是當客人送禮物時,我們也會回禮,如送來水果,我們就會從中取一部份送回客人,這喻意「有來有往」。我在祖母身上學會了這些事情。她做人處世的態度一代傳一 代,而我也會將此傳給下一代。
祖母也教了我一件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人不要自私自利,要顧及他人,關心別人真正的需要,這正與天主的訓導不謀而合,要愛人如己。我認為與老人交談最重要的元素是要有耐性、更 重要的是要懂得謙恭自下。當下的人生活在「即食」的文化,所有事情要快、要多、要即時得到,拿起手機一按,在網上就有答案。與老人交談時,我們不要先入為主,自以為已知道答案。 不!請不要!我們要懂得聆聽,耐心聆聽他們的話語,我保證你一定會有所得着,甚至令你有所驚喜,知道一些在家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我們並不是要活在過去,但我們要面對歷史,從記憶中學懂欣賞的地方,更可吸取教訓,從而作 出改善的地方,然後在將來做得更好。從祖母身上,學會做人處世;從生活中遇上的年長者身上,看到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從教會的老神父身上,學習到教會的歷史與訓導。
不竟,人始終有落葉歸根的一天。我的祖母、親人、某些長者朋友和老神父已逐一離逝,回歸天家,但他們與我所分享過的,依然在我的腦海,那份親情、友情、恩情,也會銘記於心。
過去發生的事情不一定代表跟不上潮流,反而歷久常新。如主耶穌的教導,永不脫節。我們也會有年老的一天,今天就讓我們用心與長輩交談、與天主交談。在他們身上所學懂的愛,與人分享,與下一代分享。讓自己成為「未來的希望」,未來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