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六):第四章 向整個世界敞開心胸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2021年10月19日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六)
第四章 向整個世界敞開心胸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存在著一種固有的張力。為避免淪為井底之蛙,我們須放眼全球,同時也要關懷本土,好能腳踏實地。」(142)
移民的問題令眾人都是弟兄姊妹的信念受到挑戰。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避免不必要的遷徙,在原居國創造條件使人得以有尊嚴地生活和成長。可是,在這方面未能取得重大進展之前,我們有責任尊重每一個人遷徙的自由,容許人們尋找一個不僅能滿足自己和家庭的基本需要,並得以圓滿地實現自己的地方。
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接納、保護、發展和融入移民。為此,我們應改善和簡化發出簽證的程序;讓特別弱勢的難民獲得人道援助;提供足夠並有尊嚴的基本住所;確保個人的安全受到保障,並獲得基本的服務;確保未成年人獲得教育的機會;確保宗教信仰的自由等。對於已在當地生活了一段時間,並已經融入社會的移民,應確認其公民身分。
外來移民在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與我們有別,我們不應把他們視作威脅,不應抹去文化差異,應真誠接納他們,讓對方保持自我,這樣他們可成為我們的恩賜。
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只能一起得救,否則誰也不能自救。某地區的貧窮、墮落和痛苦將成為滋長問題的溫床,最終危及整個大地。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援助貧窮國家,並且讓這些國家參與共同的決策。
各國應以不計回報的精神接納移民,不應視他們為篡奪者。不計回報的精神是指,僅因某些事情本身是美善的,而作這些事,不期望任何成果,或期待任何即時的回報。
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應維持健康的張力。為避免淪為井底之蛙,我們須放眼全球,同時也要關懷本土,好能腳踏實地。每個人必須熱愛自己的土地、人民和文化特色,才能促成民族之間正面和彼此豐富的交流。另一方面,若我們缺乏真誠的普世精神——不願面對其他地方的事情帶來挑戰,不願讓其他文化豐富自己,不願對其他民族的不幸表現關懷,就不可能以正面的方式關注本土。
健康的文化在本質上是開放和包容的。有活力的文化能夠以各種外來元素豐富自己,不僅是複製或重複這些元素,而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整合新的元素。這產生一種新的協同效應,使作出這些貢獻的文化也繼而獲得滋養,最終惠及所有人。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四章,128-15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