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聖座四旬期默想主題:「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瑪26:26)

鹽與光

2022年4月 9日
圖片:Vatican Media

第一場默想:
重新燃起感恩聖事的「奇異感」

「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瑪廿六26)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在今年四旬期帶領聖座人員進行的默想以這句話為主題。他於3月11日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開啓第一場默想,省思了「重新燃起感恩聖事的『奇異感』」。
樞機首先解釋,感恩聖事臨在於那永遠將得勝者和犧牲者的角色顛倒的歷史事件中。耶穌在十字架上將犧牲者轉化為真正的得勝者,依照聖奧斯定的説法,因為是犧牲者才得勝。因此,感恩聖事提供解讀歷史的真正秘訣,向我們保證耶穌與我們同在並非只出於意向,而是真正臨在於這個似乎隨時失控的世界上。
在新冠疫情給人類造成的許多不幸中,至少從信仰的視角看有一個積極的效果。正是疫情讓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感恩聖事,沒有它就會感到空虛。在2020年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通過電視屏幕參加教宗方濟各每天在聖瑪爾大之家舉行的彌撒聖祭,令數百萬天主教徒深為感動。
另一方面,感恩聖事是每個禮儀時期的中心,並不亞於其它時期的四旬期也如此。這是我們每天所慶祝的,每日的逾越奧跡。我們在這方面的理解所取得的每個微小進步,都會轉化為個人和教會團體在靈性生活上的進展。然而,不幸的是,感恩聖事“因其重複性,容易被當作例行公事,是件理所當然的事。
坎塔拉梅薩樞機提到若望保祿二世在《活於感恩祭的教會》通諭中的教導,指出基督徒必須不斷發現並永遠保持感恩聖事的「奇異感」(6號)。正因為如此,重新燃起感恩聖事的「奇異感」為這四旬期的省思就派上了用場。
教宗府講道神師指出,教會最初將聖道禮儀與聖祭禮儀分開舉行。《宗徒大事錄》記載,宗徒們每天都成群結隊地前往聖殿。他們在那裡聆聽《聖經》,與其他猶太人一起誦讀聖詠和祈禱;他們所行的都是今日聖道禮儀中所有的一切;然後回到自己家中,單獨聚在一起擘餅,即舉行感恩聖事。(參:二46)
很快,這種做法就無法實行,一方面因為猶太當局對他們的敵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聖經》對他們而言已有一種新的意義,一切都指向基督。就這樣,聆聽《聖經》也從聖殿和會堂搬到了基督徒敬禮的場所,逐漸形成如今的聖道禮儀,在感恩祈禱前舉行。
在聖儒斯定於公元第二世紀的描述中,在感恩聖事中不僅有聖道禮儀,而且被稱為宗徒們記憶的四部《福音》和《書信》,即《新約聖經》也與《舊約聖經》一起宣讀。的確,在禮儀中 “聆聽聖經誦讀比在其它場合閲讀能獲得一種新而更强的意義。其目的不在於更好地瞭解《聖經》,就如在家中或聖經學校閲讀那樣,而是認出在擘餅時臨在的那一位,每一次都啓發我們正準備領受的這奧跡的特定一面。
坎塔拉梅薩樞機舉例說,在耶穌顯現給厄瑪烏二門徒的事件中就是一個典範。聆聽耶穌對《聖經》的解釋,他們的心開始變得火熱,乃至在擘餅時認出祂來(路廿四13-32)。復活後耶穌的宣講正是教會歷史上首次的聖道禮儀。
此外,在彌撒中《聖經》的話語和事件不只是被敘述出來,更是重現出來;讓記憶成為現實和臨在。讓「那時」發生的事成為「此時」、「今天」的事,正如禮儀中所表達的那樣。為此,我們不僅是聖言的聆聽者,也是交談者和參與者。禮儀中的話語是向我們在場的人説的;我們受邀取代被呼喚的人物的位置。
為幫助瞭解這個概念,坎塔拉梅薩樞機舉例說,在第一篇讀經中,讀到天主在燃燒的荊棘中向梅瑟説話,我們在彌撒中,面前就是真正燃燒的荊棘。另外,在讀到依撒意亞先知口舌接觸到火炭,使他潔淨好去履行使命:我們就是準備在口舌上領受真正的火炭,這是耶穌來帶到地上的火。
坎塔拉梅薩樞機最後總結道,在禮儀中宣讀的《聖經》,所産生的效果超出人類的各種解釋,就像聖事所産生的意義那樣。在天主的啓示下寫成的文字也有治癒的大能。
圖片:Vatican Media

第二場默想:
必須努力實踐在感恩聖事中的奉獻

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3月18日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了四旬期第二場講道,教宗方濟各和聖座各部會首長在場聆聽。樞機繼續省思關於感恩聖事奧跡的主題,强調奉獻完彌撒後必須努力去實踐在彌撒中所說的話,為弟兄姐妹奉獻“身體”,即時間、精力和關注,一句話,就是整個生命。
樞機指出,在祝聖聖體時,説完「你們拿去吃」之後,需要實際讓別人來「吃」,尤其讓那些對我們不友善的人。如果在祝聖聖體時,我們也對弟兄們說:「你們拿去吃:這是我的身體。你們拿去喝:這是我的血」,我們就必須知道「體」和「血」意味著什麽,好能懂得我們奉獻的是什麽。
坎塔拉梅薩樞機解釋說,在《聖經》中,「身體」指的不是人的一個部分,而是「全部的人」,在肉體和必死的狀況下度的生活,即「全部的生命」。耶穌在建立聖體聖事時,賜下祂的全部生命,從降生成人起到塵世生命的最後一刻,包括祂的靜默、汗水、辛勞、祈禱、抗爭、屈辱。這並非抽象,而是經歷過的生活。
當耶穌說:「這是我的血」,祂還加上「死亡」的含義!坎塔拉梅薩樞機解釋道,事實上,耶穌把祂的生命賜給了我們後,也把生命最寶貴的部分,祂的死亡賜給了我們。「血」在《聖經》中指的不是「身體的一部分」,而是「一個事件,即死亡」。如果說血是生命的住所,就如人們曾經認為的那樣,那麽它流出來就是死亡的訊號。在這層意義上,感恩聖事乃是上主的聖體聖血的奧跡,即上主的生命和死亡的奧跡。
那麽,當我們在彌撒中表明與耶穌一起奉獻體和血時,奉獻的是什麽?坎塔拉梅薩樞機答道,我們奉獻的也是耶穌所奉獻的那些,即生命和死亡。奉獻出我們的生活經歷,即時間、健康、精力、才能、關愛,甚至僅是微笑。用「血」這個字表達「奉獻我們的死亡」,不一定是為基督或弟兄殉道。可以奉獻出我們蒙受的屈辱、不成功、因年紀或健康而無法行動的疾病。總之,奉獻出一切感到凌辱的事。
坎塔拉梅薩樞機最後指出,如果我們以這種個人的參與來舉行彌撒,在祝聖聖體時說:「你們拿去吃,將會發生什麽?一個司鐸、一個本堂神父、一個主教如此舉行彌撒,完了之後再去祈禱、宣講、聽告解、接見人、探訪病患、聽人傾訴。」事實上,他的這一天也是活在感恩聖事中。就這樣,司鐸效法善牧,因為這確實是在為他的羊群捨命。
圖片:Vatican Media

第三場默想:
窮人需要愛,而不只是物品

「今天有的飢餓,有的卻醉飽的情況不再只是區域問題,而是遍及全世界。在主的晚餐與富人的奢華宴樂之間沒有絲毫共同之處,後者忽視了躺臥在門外的窮人(參:路十六19)。」
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3月25日在保祿六世大廳帶領的第三場默想中以這個思想為核心,教宗方濟各也在場聆聽。
樞機解釋道,與遠近需要幫助的人進行分享,這必須成為我們聖體聖事完整的一部分。分享不僅是給予什麽,即給予麵包、衣物和接待;分享也表示探訪一些人,包括服刑人士、病患和孤獨的長者。不僅是奉獻自己的金錢,也奉獻自己的時間。窮人和受苦的人需要關懷和愛與需要麵包和衣服同樣重要,在這疫情下的隔離時期尤其如此。
分享沒有限制,只要求我們有這個意願。每當我們遇見受苦的人,尤其是極度的痛苦,要是我們留心,我們就會用信德的耳朵聽到基督的這句話:「這是我的身體」。的確,當耶穌說,對飢餓、口渴、坐監和赤身露體的人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指的也是同樣的意思。
樞機談到他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我曾在一個很窮的國家傳教,走在首都的街道上,看到到處都是穿著破衣爛衫的孩子們在垃圾車後邊追趕著,想從中找到吃的東西。到了某個時刻,似乎耶穌對我說:「你看清楚:那就是我的身體!」
教宗府講道神師也提到法國哲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妹妹敘述的一件事。帕斯卡在臨終時,無法吞嚥任何東西,因此也無法領受他所熱切渴望的臨終聖體。於是他說:如果你們無法給我送聖體,至少讓一個窮人進入我的房間。如果我無法與基督共融,我願意至少與祂的身體共融。
樞機强調,領聖體的唯一阻礙就是聖保祿所明確指出的,聚集在一處時,有的飢餓,有的卻醉飽的情況。聖保祿寫道:「你們聚集在一處,並不是為吃主的晚餐,因為你們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晚餐,甚至有的飢餓,有的卻醉飽。」(格前十一20-21)樞機表示,說「不是為吃主的晚餐」,也就是說你們所領受的不再是真正的聖體聖事!從神學的觀點看,我們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
坎塔拉梅薩樞機在這第三場講道中,側重的是聖體聖事,即領聖體時刻的神秘學。前兩場分別是關於聖道禮儀和祝聖聖體。在這兩個時刻,天主子民在身份和職務上有明顯的區別,在聖道禮儀中,有訓導職務與受教子民的區別。在祝聖聖體時,有擔任司鐸職務的司祭與信友普通司祭的區別。但在領受聖體時沒有任何區別。普通信徒領受的聖體與司鐸或主教所領受的都一樣。在教會内,共融在先,它比聖統更重要。
最後,坎塔拉梅薩樞機用一個簡短的故事來概括當天的講道:有個人看到一個面黃肌瘦的女童,她光著脚且凍得渾身發抖。於是這人憤怒地向天主喊叫:「天主啊,祢為什麽不為這女童做些什麽?」天主回答他:「我當然已為這女童做了些什麽:我造了你!」
圖片:Vatican Media

第四場默想:
感恩聖事,合一與分享的道路

「聖神今天正在我們衆基督徒當中施展奇妙的工程。祂促使我們承認在我們關於感恩聖事的爭論中存在的人性自負,它將這奧跡封閉在一種理論,甚至一句話裡,且有意勝過對方。」
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在4月1日四旬期第四場默想中强調上述思想,教宗方濟各和聖座部會的首長們在場聆聽。
在論述了彌撒的三個部分,即聖道禮儀、聖祭禮儀和領聖體禮儀之後,樞機請在場的人默觀感恩聖事有如基督在教會内的真實臨在。樞機問道,如何看待這個如此高深又難理解的奧跡呢?這讓人立即想到關於這奧跡存在著不同理論的爭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拉丁禮和東正教徒之間的分歧。
在感恩聖事大公運動道路上起步行走,首先需要彼此認識,走基督徒愛的道路,即分享的道路。樞機解釋,這並非忽略實際存在的分歧,或除去真正的公教教義的某些部分。需要的則是將基督信仰三大傳統中各有的積極因素和真正價值放在一起,組成共同真理的「民衆」,這真理能開始將我們引向合一。」
在天主教神學和拉丁禮儀的觀點中,感恩祭無可爭辯的中心是祝聖聖體的時刻,此時有基督的真實臨在。在這時刻,耶穌親自行動和發言。樞機提醒道,在拉丁禮的觀點中存有基督學實在論,因為全部注意力都轉向基督,這是鑒於祂在歷史上的存在,降生成人和死而復活的事實。
拉丁禮教會的神學呈現許多財富,但無法完全表達這奧跡。至少在過去欠缺對聖神應有的重視,而祂“對瞭解感恩聖事是必不可少的。於是,我們就向東正教傳統請教,心態與過去大不一樣,不再因差異而感到不安,卻因這傳統補全拉丁禮觀點而興奮。前者充分指明聖神在感恩慶典中的行動。在梵二會議後,這一對照已經結出了果實。
教宗府講道神師繼續說,拉丁禮傳統指明「誰」臨在於感恩聖事中,是基督;正教傳統指明「由誰」施展祂臨在的作為,是由聖神;新教神學指明「在誰身上」實行這臨在。換句話說,在哪些條件下聖事施予所領受的人,所表達的含義。這些條件隨不同,但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信德。
新教認為,聖事只不過是信德的記號。坎塔拉梅薩樞機提醒道,我們不要立即停留在某些時期從新教理論得出的消極後果。需要越過誤解和爭論,這樣我們才能看到這關於信仰的有力提醒是健康的,這正是為保護聖事,使它不降低為「善工」,或一些機械式和魔術般運行的事物,幾乎不為人所知。
介紹了不同基督信仰傳統對感恩聖事的觀點後,樞機强調,對耶穌在感恩聖事中真實臨在的認識,光有完美的神學和開放的大公運動思想還不夠,包括神學家在内的許多人完全知道這奧跡,但沒有認出這真實的臨在。正如厄瑪烏的門徒在耶穌擘開餅時認出了祂那樣,一個基督徒也能藉著恩寵“認出”祂來。
對基督真實臨在的信德和情感必須激起對祂發自内心的敬愛,甚至對臨於聖事中的耶穌的溫情。坎塔拉梅薩樞機以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為例,説明他心中溢滿對感恩聖事中耶穌的這種情懷”。他在臨於聖事中的耶穌面前受到感動,在白冷的聖嬰面前受到感動;看到祂在我們手中如此被遺棄、如此無助、如此謙卑。
圖片:Vatican Media

第五場默想:
誰若服務,就該效法天主彎下腰來

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4月8日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進行了四旬期第五次,也是最後一場的講道,教宗方濟各和聖座各部會的首長們在場聆聽。樞機再次以感恩聖事為省思的主題,從耶穌彎下腰給門徒們洗脚談起。他表明,對若望宗徒而言,領悟洗脚舉動的意涵極為重要。
樞機解釋,這段福音幫助我們明白如何能度感恩聖事的生活,在生活中效法在祭台上所舉行的一切。在最後晚餐的記述中,若望不談建立聖體聖事,卻談為門徒們洗脚”。在關於逾越聖事和聖體聖事的敘述上,這位福音作者更著重於事件而非聖事;意義而非記號。在他看來,新的逾越節不完全從晚餐廳開始,而是以十字架為起點。在那裡完成了舊約和新約逾越的轉變。若望因此强調,耶穌在十字架上沒有被打斷骨頭,因為「不可將逾越節羔羊的骨頭折斷」。(參:出十二46)
樞機建議在場者默想服務的意義,明瞭服務本身並不是一個美德。他說,服務其實是件中性的事物,表示生活的一種狀況,或一種在工作中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一個受別人雇用的人。服務甚至會是一件消極的事,如被迫去做,或只為私利。
今天,人人都談服務,每個人都説願意提供服務。顯然,福音談的服務卻是另一回事。這個區別在於提供服務的動機和心態。樞機回到耶穌給門徒們洗脚的敘述,幫助在場者瞭解耶穌是在什麽光景下完成這項舉動和祂的心情:「祂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若十三1)。
因此,服務不是一個美德,卻源自美德,首先是愛。服務也是新誡命最傑出的表達,是愛的表現方式,即那種不求己益、卻為他人著想的愛(參:格前十三5),它不僅為尋求,也為施予。服務乃是參與和效法天主行事的風範,因為天主是善、全部的善、至高的善,祂只是白白地愛和施恩,不求任何己益。
基於這個原因,福音的服務與世俗的服務截然相反,不是屬下、有需要者和一無所有的人在提供服務;而是擁有者、居高位者和富有者提供服務。為此,耶穌說在祂的教會内,尤其是為領袖的,「要成為服事人的」(路廿二26),「為首的,就當作眾人的奴僕」(谷十44)。在這層意義上,給別人洗脚當是基督徒領袖的具體標記。
坎塔拉梅薩樞機接著提到,除了不求回報,服務也表達聖愛的另一個特徵,即謙卑。耶穌說:「你們也該彼此洗腳」(若十三14),這句話的含義是:「你們該以謙卑的愛德彼此服務。」愛德和謙卑一起組成福音的服務。但我們仔細想想,是什麽讓耶穌自謙自卑呢?是祂感到卑賤,或低聲下氣地談自己嗎?不是的。恰恰相反,在洗脚這件事上,祂稱自己是「師傅和主子」(同上,13)。
那麽,是什麽讓祂「謙卑」呢?樞機如此問道,並給出答案,是彎下腰來,是為了服務而屈尊就卑!耶穌從將生成人的時刻起,所作的一切無非就是屈尊就卑,一直達到極點,我們看到祂跪下來為門徒們洗脚。造物主跪在受造物面前!我們要這樣來理解,這是為服務而彎下腰來。為相似天主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效法聖體聖事,謙卑實在是條光輝的道路。
教宗府講道神師提醒道,這次默想的果實應對我們的生活是一種勇敢的檢視:我們的習慣、職責、時間的分配和使用”,看看我們的生活是否真是一種服務,在這服務中,是否存有愛和謙卑。重點是,要清楚我們是為弟兄們服務,還是利用弟兄們。
樞機總結道,若利用弟兄們,把他們當工具,即使為他們付出四倍的服務,所做的一切不是無私的,而是以某種方式尋求稱讚、掌聲或内心感到滿足、心安理得並以恩人自居。這一切有意或無意為讓人們看到的事工便失去了意義。事實上,基督「沒有尋求自己的喜悅」(羅十五3):這正是服務的規則。

按此閱覽更多四旬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