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博物館:相傳聖伯多祿和聖若望的衣衫修復完成

鹽與光

2024年5月28日
圖片:Vatican Media
由羊毛、亞麻和蕁麻纖維編織而成的兩件衣衫,相傳是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穿過的,世代以來廣受敬禮。這兩件無價之寶先前保存在聖若望拉特朗廣場至聖堂,存放在聖階朝聖地。這兩件衣衫近期進行了修復,並在完工後於5月份的「博物館週四」系列活動加以介紹。
兩件珍貴遺物聖髑
梵蒂岡博物館掛毯和織品修補工作坊從2019年至2024年對這兩件珍品仔細地進行了維護。博物館科學研究室則是加以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有關這兩件織品的信息。
近期的相關研究報告提出了有力的可能佐證,那是第九世紀若望執事所寫的大額我略教宗傳記的一個段落。根據這段文字的記載,在拉特朗的諸多遺物聖髑中,恰好有一件長衫和一件祭披,分別屬於聖史若望和聖巴斯加削(Pascasio)。
一件長衫和一件祭披
梵蒂岡博物館科學研究室主任佩桑泰(Luca Pesante)向梵蒂岡新聞網表示,「認為這兩件衣衫屬於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的傳說,並沒有很長的時間:這要歸功於福爾巴赫(Wolfgang Fritz Volbach)、一位重要的教會初期和中世紀藝術研究學者,他在1934年至1946年正是梵蒂岡宗座圖書館基督信仰館負責人。福爾巴赫稱,大額我略教宗傳記的一個段落提到兩件衣衫。文件證明了拉特朗的諸多遺物聖髑中恰好有一件長衫和一件祭披,分別屬於聖史若望和聖巴斯加削。根據傳記,聖史若望的長衫當時保存在聖若望大殿的祭台下方,它或許是額我略教宗於592年親自要求錫拉庫薩聖女路濟亞隱修院送來羅馬的那件聖髑」。
修復與科研
這兩件織品修復完畢時,由意大利圖西亞大學進行了科學分析。碳14鑑定的結果顯示,一件可追溯到第六世紀下半葉至第七世紀上半葉,另一件的年代大約落在第一世紀末到第二世紀上半葉。
雖然這兩件衣衫並非真正屬於聖伯多祿和聖若望,但是它們世代以來廣受信友敬禮。佩桑泰解釋說,「假如用心觀察的話,會注意到袖口有無數的剪裁痕跡」。這是因為過去幾個世紀,為了公開和私人敬禮,剪下了很多小塊的聖髑。
談到修補的工作,佩桑泰指出,「這兩件織品或許是埃及科普特人的手工製品,在進行維護前被存放在玻璃下。這種保存方法已經不適合了,需要把這兩件珍品挪出來,恢復它們原本的三維立體感。修補人員小心翼翼地對這兩件織品進行了消毒和清潔,去除數百年來落在上面的懸浮粒子,然後實施了維護型的細緻修補,加固並縫補所有風化損壞的地方。如今這兩件衣衫看起來更加自然又立體,放在庇護九世獻禮廳展出,即從西斯汀聖堂出口離開後的第一個展廳」。
至聖堂文物
此外,佩桑泰也解釋了至聖堂文物的歷史淵源。他指出,在中世紀,「至聖堂的珍品保存在教宗居住的拉特朗宮私人聖堂,長達數個世紀之久。後來,1585年至1590年,由於西斯篤五世教宗推動的工程,那一區幾乎全部拆除。那個歷史悠久、建於第八世紀的聖老楞佐堂,當初發揮的正是當代梵蒂岡聖西斯汀堂的功能。這裡也保存著伯多祿和保祿宗徒的頭骨,1370年在亞維農過世的烏爾巴諾五世教宗將他們的頭骨遷到拉特朗聖若望大殿主祭台的上方」。
「1903年4月份,良十三世教宗准許法國籍耶穌會士瑞巴呂(Florian Jubaru)打開小聖堂祭台下方的古老柏木箱來做有關聖女依搦斯的研究,她的頭骨也是珍藏在此的聖髑之一。這個柏木箱可追溯至第九世紀,良三世教宗的時期。兩年後,另一名耶穌會士、這次是德國籍格里薩爾(Hartmann Grisar)得以再次研究至聖堂寶物的內容,發現這珍貴文物真是獨一無二的組成。所有珍藏起來的聖髑令全歐洲歎為觀止,有拜占庭、波斯、敘利亞和科普特的藝術傑作,另外還有與基督本人、多位宗徒和教會初期殉道者直接相關的聖髑。經過初步的調查研究後,發現文物的消息立刻迅速傳播開來,20世紀初在羅馬激起科學界和多個修會內部的激烈競爭。為了避免醜聞或與意大利的爭端,庇護十世教宗於1905年下令將聖髑遷到梵蒂岡宗座圖書館聖物館的收藏區。1999年,藉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一道諭令,圖書館具有歷史價值的館藏移交給梵蒂岡博物館,至今由後者守護至聖堂的寶物」。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