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之僕-馬國賢神父 Matteo Ripa

鹽與光

2024年6月 6日
【鹽與光傳媒資訊】在2024年,為紀念馬國賢神父 (Matteo Ripa) 帶領首批修生來到意大利那不勒斯(拿坡里)「中華書院」300週年,《慈母傳聲》(Radio Maria) 中文製作部特意製作了一套相關的紀錄短片,片長12分鐘,語言是國語。誠邀大家細心欣賞及歡迎廣傳。

按此在 YouTube 收看

以下是天主之僕馬國賢神父的生平事蹟:

馬國賢(Matteo Ripa)1683年3月29日出生於那不勒斯南部的小鎮Eboli。其父Giovan Filippo Ripa是Salerno地區富裕中產階級的一位醫生,母親Antonia Longo在馬國賢5歲時不幸離世,留下兄弟4人與父親相依為命。
15歲時,馬國賢離開家鄉赴那不勒斯求學。 1700年聖瑪竇瞻禮前夕,在Viceregol palazzo del Vicerè廣場上18歲的馬國賢被一位方濟會士的講道深深吸引,他深受感動,決志獻身於主成為一名傳教士。第二年5月,他加入了由Padre Antonio Torres神父創辦的本土傳教會Congregazione di Maria della Purità dei preti secolari missionari。 1705年5月28日,馬國賢在Salerno被祝聖為神父。隨後,Padre Torres 指導和推薦他和Don Gennaro Amaodei北上羅馬,進入由教宗克萊蒙十一世(Clemente XI)在傳信部附建的Collegio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他們是該學院首批學生之一。
1707年10月13日,馬國賢踏上了奔赴中國的旅程,並為教廷首位訪華特使多羅(Carlo Tommaso Maillard de Tournon, 1668-1710)「攜帶樞機禮冠」。經過兩年多的輾轉,終於在1710年1月2日成功抵達澳門,並在那裡遇見了多羅樞機主教。
此時,正值「中西禮儀之爭」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多羅特使受到教宗委派訪華,旨在調查「禮儀之爭」,平息不同傳教士之間的糾紛,試圖與清廷建立一種較為「官方」的聯繫(corrispondenza)。然而,基於對「中西禮儀」的不同理解,雙方產生了分歧。
由於馬國賢深諳西洋繪畫技巧,加上教廷特使的舉薦,他很快被召見進宮。就這樣,他與擅長音樂的遣使會士德理格(Teodorico Pedrini,1671-1746)和深諳數學的奧斯丁定會士山遙瞻(Guglielmo Fabri Bonjour)成為進入中國宮廷的第一批非耶穌會士傳教士。
1710—1723年,他以畫師、翻譯等身分在清廷服務。期間,他將西方油畫和銅版畫技法傳入中國,為後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歷史畫卷,如《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皇輿全覽圖》。馬國賢具有很好的語言天賦。在與康熙皇帝首次會面時,他已經能夠用中文回答皇帝的問題。從1715年開始,他在不同場合擔任翻譯。這項工作的高光時刻發生在1720年。那年11月29日,俄國彼得大帝的使臣伊茲馬伊洛夫(Leon Vasilevich Izmailov)攜90位隨從抵京,馬國賢成為康熙皇帝欽定的6名譯員之一,負責與俄國使節交涉。同年,馬國賢還在康熙皇帝接見教宗派往中國的另一位重要使臣嘉樂(Carlo Ambroggio Mezzabarba, 1685-1741)時擔任翻譯。這位新特使的任務在於繼續推進多羅所未能完成的使命,並就禮儀問題再次與中國交涉,然而,由於語言的障礙和文化的差異,教廷與清廷的第二次官方接觸也以失敗告終。稍後,馬國賢受皇帝的指派也參與了翻譯教宗敕令《禁約》的翻譯工作。
然而,馬國賢從來沒有忘記來中國的目標:傳福音。在前往北京的途中,他曾向旅館老闆和兒子講論信仰,並贈送他們一本教會書。進入清宮後,他被安排在佟國舅府中居住,府中主僕與傳教士來往密切,家中多人受洗,並設有小聖堂。他也多次主持殯葬彌撒和聖洗聖事。康熙58年,馬國賢隨康熙皇帝前往熱河,途中經過古北呂鎮,他不僅為一位垂死的婦女施行告解和終傅聖事,還為當地的教友舉行彌撒聖祭。在那裡,他為199人施行了告解聖事,為167人舉行彌撒,為54人施行了洗禮。 1713年,他在熱河為一名13歲的孩子施洗,1716年,他在古北口收納了3個男孩,將他們帶到熱河進行宗教教育,這一事件也讓馬國賢萌發了在中國辦學院、培養中國本地神職人員的想法。此外,他也在暢春園和宮外一位教友的家中各建立了小教堂, 他特別注意對婦女和兒童進行傳教,同時他也為了在北京建立一所正式的教堂做了許多努力,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購置了傳信部在北京的第一所產業。 1717年5月19日,教宗克萊孟十一世透過宗座簡函《永恆牧者》(Breve “Pastoris aeterni”)提名馬國賢神父為宗座代牧。
康熙皇帝去世後,一些複雜的事件使馬國賢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反思13年的中國經驗,馬國賢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在中國傳教不能完全依賴歐洲傳教士,必須培養合格的中國本土神職人員。基於這樣的想法,他決定離開中國,返回義大利。一個曲線傳教的目的在馬國賢的腦海中逐漸成型:在那不勒斯建立一所培養中國修士的學院,並且要創立一個司鐸協會(或修會),該修會專門致力於培育中國修道生並提供他們靈修上的陪伴。一旦這些修道生結束陶成,再將他們送回中國傳福音。
1724年1月,馬國賢帶著四名中國學生和一名漢語老師,並攜帶著兵部給與的通行證,開始了返回義大利的旅程。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內務府活計檔》雍正元年(1723年)記載:「十月十一日,西洋人馬國賢因父及伯父、叔父相繼病故,奏為懇恩給假事。奉旨:準他去。經考證,這4名中國學生分別是:谷文耀,古北口人,1701年生;殷若望,河北固安人,1705年生;黃巴桐,河北固安人,1712年生;吳露爵,江蘇金山人,1713年生;而那位老師則是王雅敬,江蘇川沙人,1693年生。就這樣,馬國賢告別生活十餘載的中國,從廣東經倫敦返回了歐洲。經過10個月的輾轉,一行人終於在1724年11月回到義大利。在「西洋人均為皇帝服務至死」的背景下,馬國賢將自己能夠再次返回家鄉並帶領五位中國人離開中國視為「天主欲讓他在那不勒斯創辦學院之幫助」。
1724年11月20日一行5人到達那布勒斯。隨後,馬國賢立即緊鑼密鼓地開始籌建學院的事宜。經過不懈努力,衝破種種阻隔,歷盡艱辛,終於在1732年成功地創辦了「中國書院」(il Collegio dei cinesi),並擔任院長一職。
馬國賢神父也為教廷傳信部(Propaganda Fide)效力,特別是教宗本篤十四世起草《Ex Quo Singulari》詔書的時期,他以顧問的身份參與了漫長且繁瑣的編撰過程。最後,這份文件決定性地結束了中國教會的「禮儀之爭」。
在其垂暮之年,他開始整理他早年的來華回憶錄《日誌》,並為此耗盡了全部心力,於1746年3月29日去世。
1872年1月12日,那不勒斯教區正式啟動馬國賢神父封聖程序,並委託時任聖家修會(Congregazione della Sacra famiglia)會長 Giuseppe Gagliano 神父為申請人,調查工作雖於1876年完成,但封聖程序卻至今未果。
回顧馬國賢神父的一生,從1705年準備來華(23歲)至1724年返歐(49歲),在此19年的歲月裡,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神父將風華正茂的青春奉獻給了中華大地;返歐後,他又不遺餘力地為培養中國神職而奔走操勞,直至建成中國書院;在其後的又一個19年,即61歲時,他又遵從主教的命令整理在中國的《回憶錄》 ,直至生命的末刻。馬國賢神父不是動議培養中國神職人員的第一位來華傳教士,但他卻是最大規模實施此計劃的人。他把自己一生奉獻給了教會,奉獻給了中國,也為中西文化交流所出了重要的貢獻。
提供:《慈母傳聲》
相關資訊:
旅意華人公教團體為中國教會祈禱,紀念首批修生來「中華書院」300週年
全球第一所中國公學的聖家堂重新向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