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教宗公開接見:讓聖神來塑造我們,在今日世界映出耶穌基督
6月18日禧年特別公開接見活動 教宗以「悔改」為主題,論述天主慈悲,稱「悔改」與「罪的寬恕」,是最能表達慈悲的兩個特徵。 人悔改就是改變生命,因為他感受到耶穌的愛。 因悔改意味著「改變前進的方向」。 使整個人都投入其中,好成為一個「新的受造物」... ...閱讀更多
6月15日教宗方濟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表示,我們每個人都會陷入厭惡移民的誘惑,冷漠與敵意使我們眼瞎耳聾。因此,我們要具備與有需要者會晤的敏感與渴望,跟隨基督,把「那些受排斥者」置於我們道路的「中央」。 今天依然有人以冷漠、敵意、厭惡的態度對待因身體或其他方面的困難,而被邊緣化的人。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因各種原因而被排擠於社會邊緣的人,他們常常沒有發言權,需要援助、幫助、一絲關注和憐憫,渴望社會的關愛和包容。... ...閱讀更多
6月8日上午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基督的慈悲,在於將我們與祂結合在一起。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以加納婚宴的奇跡為題材,講述耶穌所行的第一個慈悲「神跡」。 為我們每個人而言,從缸裡取水就是要信靠天主聖言,體驗祂在我們生命中的效用。這樣一來,我們便如品嘗到水變成酒的司席般感嘆道:「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二10)的確,主耶穌為了我們的得救,繼續保存那好酒,從祂被刺透的肋骨,繼續不斷地湧出這好酒... ...閱讀更多
教宗方濟各6月1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參禮的信眾座無虛席。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新約》中的慈悲為主題,這一次講解如何祈求天主的慈悲,祈禱的正確態度。 教宗指出,求得慈悲的必要條件是謙卑,傲慢與自負卻要不得。 教宗表示,耶穌為使我們認清祈禱應有的正確態度,講述了法利塞人和稅吏祈禱的比喻(路十八10-14)。法利塞人在祈禱時炫耀自己的功勞,列舉自己如何守齋,並把所得的捐獻十分之一。然而,「他的態度和言詞」都遠離了天主行事的方式。他自充為義人,卻忽視了最重要的誡命:愛天主及愛近人... ...閱讀更多
2016年5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表示:基督徒應不斷祈禱,即使在困境中也不要灰心。唯有經常與天主交往,才能保持信德,天主不會以「魔術棒」來滿足我們的要求。教宗的要理講授繼續以新約中的慈悲為主題,這一次講解「祈禱是慈悲的泉源」。 ...閱讀更多
5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指出,靠剝削勞工致富的人有如吸血蟲,他們犯的是大罪。 ...閱讀更多
2016年5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談到富人與拉匝祿的比喻,解釋了慈悲與貧窮的關係。 ...閱讀更多
5月14日(週六)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禧年特別公開接見活動。教宗表示,虔誠不是虔誠主義,而是天主慈悲的體現。我們應該效法耶穌,關切弟兄姐妹的需求,擺脫物質財富的束縛。 ...閱讀更多
5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圍繞「蕩子比喻」中慈悲父親的形象,講解禧年的中心價值—慈悲。教宗說,我們日子過得再糟糕也要堅信「天主在等待我,天主願意擁抱我」。公開接見前,教宗首先問候了在保祿六世大廳通過大屏幕參與活動的病人。 ...閱讀更多
5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講解「亡羊的比喻」,表明天主愛眾人,不丟棄任何人,不認識我們的丟棄文化。在耶穌眼中沒有絕對丟失的羊。因此,基督徒不可自我封閉,否則我們將渾身滿是封閉的臭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