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

鹽與光

2016年8月23日
blog_1471980847
教宗方濟各將於2016年9月4日在聖伯多祿廣場冊封加爾各答德蘭修女為聖人。在舉行封聖大典前,梵蒂岡電台對德蘭修女的生平和她創立的仁愛傳教女修會作個概述。

從斯科普里到加爾各

加爾各答德蘭修女1910年8月26日生於斯科普里(Skopje),現今馬其頓共和國首都的一個阿爾巴尼亞天主教家庭,原名依搦斯‧龔莎‧波雅舒(Anjezë Gonxhe Bojaxhiu)。依搦斯18歲進入洛雷托聖母傳教女修會並於1928年前往愛爾蘭。一年後,她被派到印度傳教。
年輕的依搦斯修女1931年發了初願,取名瑪利亞‧耶穌聖嬰德蘭,因為她熱愛里修的聖女小德蘭。在隨後將近20年中,她都在修會辦的學校為富裕家庭的女學生教授歷史和地理。學校位於加爾各答東部的恩塔利(Entally),後面就是莫蒂希爾(Motijhil),印度最大的貧民窟之一。
MOTHER TERESA CANONIZATION

第二次召叫和創立仁愛傳教女修

這個現實狀況使依搦斯修女萌生離開修院,為窮人中最貧窮者服務的想法。德蘭修女日後回顧當時的情形說,她於1946年9月10日的夜晚感受到「第二次召叫」。那個夜晚,她在開往大吉嶺(Darjeeling)的火車上親身接觸到極為貧困的處境,内心再次聽到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的呼喊:「我渴!」這句「我渴!」便成了德蘭修女靈修生活的座右銘,而且寫在日後成立的仁愛傳教女修會的每個會院和每個聖堂内。
1948年8月16日,依搦斯修女離開恩塔利會院,換上當時印度最貧窮婦女穿的白底藍邊的莎麗,後來這身莎麗便成了仁愛傳教女修會的會服。從那時起,依搦斯修女便展開她全心服事窮人的新使命,並改名為德蘭修女。
1949年3月,德蘭修女的一個學生加入了她的使命,為成立一個新修會奠定了基礎。新修會正是以照顧「窮人中最貧窮者」和所有被社會排斥的人為使命,效法亞西西的聖方濟各過簡樸的生活。這個修會於1950年10月7日獲得教區承認。

效法聖母,服事窮人中最貧窮

在仁愛傳教女修會的神恩中,包含特別敬禮聖母瑪利亞的兩個幅度。首先效法聖母望見依撒伯爾,幫助年邁有需要的表姐,「服事窮人中最貧窮者,不求回報」;其次,敬禮聖母聖心,效法聖母的德表,尤其是她的謙卑、靜默及深切的愛德。

修會的擴

1952年8月22日,新修會並成立了臨終者之家,照顧被醫院拒之門外的眾多病人。1953年,為接納這個修會日益增加的新修女,加爾各答總教區騰出新住宅供德肋撒修女使用。這個會院至今仍是仁愛傳教女修會的母院。隨著修女人數的增長,新修會創辦的服務中心和工作範圍也在增加:從麻風病院到康復者恢復工作能力中心,以及救助被棄兒童或孤兒機構,無所不有。
1965年2月,教宗保祿六世批准仁愛傳教女修會為具有「宗座權利的修會」,並能在印度境外建立會院,擴展愛德工作。之後,修會成立了一個度默觀生活的分支和兩個在俗修會。1981年還成立了仁愛傳教男修會。

榮獲諾貝爾和平

與此同時,德蘭修女的名聲傳遍全世界,她於1979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頒獎機構表揚她「為克勝貧窮和困窘作出的貢獻,因為貧窮也能危害和平」。此外,德蘭修女在上個世紀80年代與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建立了友誼,兩人多次會晤。在這位波蘭教宗的支持下,德蘭修女在羅馬開設了3個會院,其中一個在梵蒂岡城國内的聖瑪爾大食堂服務。

去世後被提前冊封真

1997年9月5日,德蘭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逝世,享年87歲。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意願下,於1999年7月26日開啟了德蘭修女列真福品程序,比教會規定的5年提前了3年。2003年10月19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聖伯多祿廣場為德蘭修女主持了冊封真福禮,稱她為「慈善撒瑪黎雅人的典範」。
來源:  梵蒂岡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