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讀瑪竇福音
上主的天使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衪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裏,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衪殺掉。」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衪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了。留在那裏,直到黑落德死去。這就應驗了上主藉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回了我的兒子。」
2016年10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天氣欠佳,但依然有許多朝聖者參加了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談論身體上的慈悲善舉,勉勵眾基督徒接納逃離非人處境的移民。教宗說,移民現象自亞巴郎以來就一直存在於人類的歷史。真正的解決移民危機之道乃是團結互助,這將使我們心靈散發馨香。
有人認為移民現象只出現在我們的時代,這是對歷史的無知。教宗引用耶穌的話說:「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瑪25:35-36)。我們可以在《聖經》中找到多個移民的例子:亞巴郎蒙天主召叫離開故鄉,前往天主指給他的地方;以色列子民離開埃及,進入天主許諾的福地;聖家為躲避黑落德王的迫害而流亡埃及。教宗說:「人類歷史本是一部移民史。沒有哪個地球緯度的人民不了解移民現象。」
今天的經濟危機促使人們以封閉的態度對待移民。然而,真正的解決移民危機之道乃是團結互助。
教宗表明:「世上某些地方豎起了隔牆和壁壘。有許多人以不同方式慷慨幫助和支援移民與難民,他們默默無聞的行動時而被其他人本能自私的喧鬧所掩蓋。然而,封閉不是解決之道,反而會引發人口販賣的罪行。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團結互助。」
教宗強調:「今天一如既往,基督徒在這方面的使命依然極其迫切。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聖方濟加‧加比尼(Francesca Cabrini)就是一個榜樣,她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美國的移民。因此,教宗勉勵眾基督徒接納這些逃離戰爭、饑餓和暴力等非人處境的人。」
教宗呼籲道:「教區、堂區、修會、協會和運動組織,以及基督徒個人,我們都蒙召接納他們。」
教宗然後講述了一個生動、具體的故事:
「幾天前,在羅馬城發生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難民在街上問路,一位太太迎上去問他:『您要去哪裡?』
這個難民是赤腳的,他回答說:『我打算去聖伯多祿大殿跨聖門。』
太太心想:『這人連鞋都沒有,怎麼走路啊?』於是她叫來一輛計程車。
然而,由於那個難民滿身臭味,計程車司機打算拒絕他上車,但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這位太太坐在那位難民旁邊,一路上問了些他的故事。由那兒到聖伯多祿大殿需要十分鐘的時間。這個人講述自己經歷悲痛、戰爭和饑餓的故事,解釋他為何離開故鄉來到這裡。
他們抵達目的地後,這位太太打開錢包要付車費。
可是一開始就嫌棄難民滿身臭味而不願讓他上車的司機卻說:『不必了,太太,倒是我應該付您錢,因為您讓我聆聽了一段改變我心靈的故事。』
這位太太了解一個難民的痛苦,因為她擁有亞美尼亞的血統,她知道自己的民族所受的苦難。
當我們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一開始我們會拒絕,因為我們有些不舒服,『這味兒太臭了!』但是到最後,苦難的故事可以使我們心靈散發馨香,改變我們。你們想想這個故事,反省一下我們可以為這些難民做些什麼。」
「實際上,給赤身露體的人衣服穿,意味著把一個人所失去的尊嚴重新歸還給他。我們應該關心赤身露體的人,但也要想到那些被人犯拐賣而被迫成為站街女郎的受害者、那些自己的身體被當作商品使用的人,其中有些甚至是未成年人。」
教宗解釋道:「赤身露體的形式有很多:沒有房子、沒有工作、沒有合理的工資,或者受到種族和宗教歧視。」
最後,教宗總結道:「基督徒應該採取行動,不要只顧自己的利益。我們只有向他人開放,生命才能富饒,社會才能重獲和平,百姓才能重享完整尊嚴。你們不要忘記那位太太,不要忘記那位滿身臭味的移民,不要忘記那個被移民改變心靈的司機。」
教宗也提醒教友們10月是玫瑰經月,再次叮囑他們多多誦念玫瑰經。
他曾於10月7日發布推文表示:「《玫瑰經》是常伴隨我生活的祈禱。它是普通人和聖人的祈禱,也是我發自內心的祈禱。」
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加以解釋說:「《玫瑰經》是天主慈悲的概括。在玫瑰經奧跡中,我們與聖母瑪利亞一起默觀散發著天父慈悲的耶穌的生活。讓我們因祂的愛和寬恕而歡欣,在陌生人和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接納耶穌,每天活出祂的福音。」
教宗問候在場的青年、病患和新婚夫婦時說:「親愛的年輕人,願這簡單的玫瑰經祈禱在你們的生活中給你們指出一條明白天主旨意的道路。親愛的病患,你們要真誠熱愛誦念玫瑰經,因為它能給你們的心靈帶來慰藉。親愛的新婚夫婦,願誦念玫瑰經在你們新的家庭中成為精神上親密的特殊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