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治社會的進程中,人人蒙召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2020年9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稱之為「走出當前困境的道路,眼前的危機攸關醫療衛生、社會、政治和經濟。為了促進民眾參與治療及重生的工程,每個人都該獲得適當的資源。然而,許多人往往無法參與重建公益的事務,因為他們遭到邊緣化、被排斥或受到忽視;某些社會群體無法貢獻己力,因為他們在經濟或政治方面難以喘息。在某些社會裡,很多人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在其它地方,尤其是在西方世界,很多人自行壓抑自己的道德或宗教理念。但是,這樣無法走出困境,或者無論如何,不能更好地走出來。」
回顧歷史,教宗表示:「在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後,庇護十一世教宗闡明,為能真正地重建,輔助原則至關重要。這是一種由雙重動力所推動的社會原則:一是由上往下,二是由下往上。國家等社會的最高階層,以及中低階層都必須參與其中。個人、家庭、協會、企業、所有中間團體,以及教會,都極為關鍵。而今,原住民的聲音、文化和世界觀,並未列入考量,忽視輔助原則的情況有如病毒一般散播開來。」
教宗說:「讓我們想想各國提供的大規模金融援助。它們多聆聽大型金融公司,而非人民或那些推動實體經濟的人。它們多聆聽跨國公司,而非社會運動。它們多聆聽有權勢的人,而非弱小者。這不是人性之路,不是耶穌教導我們的道路,沒有落實輔助原則。如此一來,人們無法在自己的救贖上扮演主要角色。或者,我們也想想治療病毒的方式:它們多聆聽大型製藥公司,而非在第一線的醫院或難民營服務的醫護人員。這不是一條好的道路。人人都該受到聆聽,不論他身處高位,或是位於基層。」
為能更好地走出危機,教宗指示了一條好的道路,即:「該當落實輔助原則,尊重每個人,特別是弱小者的自主權和創造力。團結之路需要輔助原則,因為缺乏社會的參與,少了中間團體的貢獻,就沒有真正的團結互助。」教宗列舉的中間團體包括:家庭、協會、合作社、小型企業,以及各種民間社團。「這種參與有助於預防並糾正全球化和國家行動的某些負面狀況,如同在治療全球疫情受害者時也發生的那樣。『基層』的這些貢獻理當受到鼓勵」。
走出危機,意味著改變,而且是人人做出真正的改變。教宗籲請眾人建設一個地方層級與全球層面互相充實的未來,讓少數群體的美好與富饒能在其中綻放光彩,較富裕的人能為較貧困的人服務。
教宗接著談到在封城期間民眾自發性的掌聲。教宗說:「那是給醫生、護士的掌聲,作為鼓勵和希望的記號。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很多人獻出了生命。讓我們把這掌聲也送給社會團體的每個成員,送給大家,送給每個人,致以他們的寶貴貢獻,無論這貢獻是多麼微小。」
教宗也邀請眾人向「被丟棄的人」獻上掌聲,諸如年長者、兒童和殘疾人士;我們也要向勞工,以及所有提供服務的人獻上掌聲。
在掌聲之外,人們也要勇敢地懷抱希望和遠大夢想。教宗最後勉勵說:「我們別試圖重建過去,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新的事物在等待我們。上主許諾說:『我將更新一切。』讓我們鼓勵彼此夢想遠大,追求這些理想,別試圖重建過去,尤其是那汙穢不堪、早已病態的部分。」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