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帶領司鐸禧年活動第二場避靜默想:天主慈悲的器皿

  

St. Paul

教宗方濟各6月2日中午12時,在羅馬聖母大殿帶領參加司鐸禧年活動第二場避靜默想,主題是「天主慈悲的器皿」。在這座獻於聖母的大殿內,教宗強調了童貞聖母瑪利亞的榜樣,讚美聖母是「天主慈悲的完美器皿」,籲請司鐸透過聖母溫柔的眼神來看待子民。
教宗在這場默想中開門見山地指出,「盛載天主慈悲的器皿正是我們的罪。然而,我們的罪往往是個有破洞的水壺,天主的恩寵馬上就流光了」。為此,主耶穌向伯多祿表明,必須寬恕「七十個七次」。天主總是不知疲倦地寬恕我們,甚至給我們再造一個新的皮囊來領受祂的寬恕。
教宗解釋說:這個新皮囊就是天主的慈悲。我們在彼此之間體驗到天主的慈悲,並在幫助他人時予以實踐。領受了慈悲的心不是一顆修補過的心,而是一顆全新的心,再造的心。一個人的心能接受再次創造,是因為他的卑微與天主的寬恕相融合。他在自己的創傷和罪過上,體驗到恩寵的助益,感受到慈悲平撫他的過失,並以豐沛的愛澆灌他的乾枯之處,重新燃起他的希望。因此,當一個人藉著這同一份恩寵寬恕那得罪了他的人,憐憫那些和他一樣的罪人時,慈悲就會扎根於沃土,土壤裡的水分不會流失,並會給予生命。
正如成功戒酒的人,通常最能理解及幫助正在戒酒的人;同樣地,「最好的聽告解司鐸通常是最會辦告解的人」。正因如此,真正盛載慈悲的器皿就是人已領受的慈悲。這慈悲給人再造一顆全新的心,也就是耶穌所說的『新皮囊』(路五37)。
教宗強調,我們能透過復活主的傷痕,找到慈悲器皿的關鍵圖像。你若進入復活主的傷痕,進入祂的內心深處,便會找到慈悲。基督復活後仍保留祂的傷痕,不僅是手腳的傷痕,還有祂心中的傷痕,我們在那裡找到罪與恩寵的真義。當我們默觀帶著傷痕的基督聖心時,我們也在祂身上反映出自己。我們的心與祂的聖心相似,因為兩者均受傷且復活了。然而,眾所周知,基督的聖心純粹是愛,只因接受了軟弱而受傷;反之,我們的心純粹是創傷,只因領受了愛而痊癒。天主慈悲的器皿便在那領受中形成。
教宗接著列舉諸多聖人領受慈悲的經驗,包括保祿、伯多祿、若望、奧斯定、方濟各和依納爵,並解釋這些聖人領受慈悲的器皿。隨後,教宗把焦點移到聖母大殿的主保,即童貞聖母瑪利亞。教宗讚美聖母是「既純樸又完美的器皿,用以領受並分施天主的慈悲」。聖母自由地應允天主的恩寵,「她帶在身上的慈悲不僅是她個人享有的慈悲,也是我們的靈魂和全教會共享的慈悲。正如《謝主曲》所肯定的,聖母宣認天主垂顧了自己的卑微,也垂顧世世代代。天主對祂的子民施予無盡的慈悲,聖母守護這份記憶和許諾」。
聖母始終守護、看顧她的子女。教宗指出,聖母注視我們的眼神有三種:第一種眼神「讓人感受到在她的腹中被接納」,第二種是紡織中的眼神,第三種是關注的眼神。
當聖母注視我們時,她讓我們感到置身於她的腹中,被溫柔的母愛所接納。「聖母教導我們,唯有天主的溫柔能征服人心」。子民在聖母的眼神中尋求置身於她腹中的感覺,因為「人們往往有如孤兒,像是被剝奪繼承權的子女那樣,渴望受到保護,尋找一個家」。為此,教宗提醒司鐸道:「當你們偶爾發現自己因工作或疲倦而眼神冷漠時,請你們停下腳步,再次將目光轉向聖母,用子民中最弱小者的眼神凝視她,乞求置身於她的腹中。聖母將會潔淨你們眼中的所有障礙物,就是這些障礙物讓你們看不見人靈中的基督。」
聖母以紡織中的眼神注視我們,善良地思索如何能改變子民帶到她面前的一切。教宗以胡安‧迭戈的斗篷上的瓜達盧佩聖母聖像為例,說道:「我們若是看到天主如何在胡安‧迭戈的斗篷上編織瓜達盧佩聖母的面容和聖像,我們便能默觀祈禱天主如何編織我們的靈魂和教會生活。」慈悲也是如此,「慈悲既不是從外在『畫出』我們慈善的面容,也不是用修圖軟件加以改變。慈悲是用我們卑微和罪過的絲線,加上天父的慈愛來編織我們,以更新我們的靈魂,恢復它真實的面貌,即耶穌的面貌」。
聖母以關注的眼神凝視著我們。她全神貫注於眼前尋求她的人,如同一位母親專注聆聽子女。母親甚至會模仿子女的童言童語來引導他們說話。教宗由此提及尋求天主的人。每一個為了尋求天主而來到司鐸面前的人都有其獨特性,帶著不同的眼神。教宗勉勵司鐸「守護他們每一個人,將他們存於心中,保護他們。教會唯有懂得保護那些敲門者的面容,才懂得對他們談論天主」。

圖/文: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