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方濟‧沙雷氏逝世400周年:聖方濟‧沙雷氏與聖若望‧鮑思高

聖方濟‧沙雷氏

聖若望‧鮑思高

撰文:梁保得
(慈幼會修生,現於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攻讀神學)

20211228日,鮑思高慈幼會總會長范達文神父 (Don Ángel Fernández Artime, SDB,鮑思高神父第十任的繼任人),宣佈正式啟動「聖方濟.沙雷氏 年」,以紀念聖人逝世400周年 (聖人於16221228日逝世)。慈幼式神修經歷著不同時代的變遷,越見深入和穩固,皆因是建基並聯合於教會歷史當中兩位得天獨厚的聖者聖方濟.沙雷氏和聖若望.鮑思高。但這兩位都相差兩個世紀的人物是如何相遇的?為何鮑思高又會以這位聖人作為修會的主保呢?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看看吧!

聖若瑟.賈法素神父

神修導師

聖若瑟.賈法素神父 (San Giuseppe Cafasso1811 – 1860) 是十九世紀意大利其中一位最重要的倫理神學家和聖職人員神師。賈法素神父是於18411860年間為鮑思高作神修指導,並協助和鼓勵他追隨聖召,使他成為貧苦和被棄青年的良師。賈法素神父於司鐸培養院 (Convitto Ecclesiastico di S. Francesco d’Assisi 是培育已晉鐸人員的牧民和倫理神學中心,設於杜林。) 工作共24年,先擔任學院監督,接任院長後,致力栽培年輕神職人員 (其中包括聖若望鮑思高),特別以聖方濟沙雷氏及聖亞豐索的理論來教授倫理神學,將成聖變成每日應做的事情,服務的精神、祈禱的生活和對天主的絕對開放。他深入了解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也常介紹他為司鐸的學習模範,是一位為了靈魂的事工而孜孜不倦的牧者,他以整個的生命去追尋羊,為了拯救他們的靈魂。他常說:「主,為了愛祢,請給我所要拯救之靈魂。」鮑思高因此也被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深深吸引,也為他日後的使命帶來深厚的影響,形成他的神修。

『與我靈,取其餘』(Da mihi animas, cetera tolle) 成為了鮑思高的生活準則,甚至連他小小的辦公室入口處都寫上了這句話,是他生命的計劃,他的整個生命就是被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和風格,溫和良善和樂觀所引導著,帶領會士們和青年人走向聖德之路。「鮑思高神父嚮慕聖方濟各撒納爵 (現通譯沙雷氏)的溫良和熱心,因而命名本會為撒納爵會 (意譯:Salesiani;中譯稱慈幼會或鮑思高慈幼會),及以『與我靈,取其餘』(Da mihi animas, cetera tolle) 為座右銘,指明了我們生活的理想。」(慈幼會會憲 4)

晉鐸善志

184165日,天主聖三節的前一天,是鮑思高晉鐸的日子。於1841526日,在準備領受司鐸聖秩而避靜時,寫下以下的思想在他在日記簿上:「司鐸不會獨自升天堂,也不會獨自落地獄。如果他行善,將升天堂,帶着他以自己善表所救的靈魂一起升天……」他並立下九項的善志,而第四項是首次提及聖方濟.沙雷氏,「要以聖方濟.沙雷氏的愛心和溫良的態度作為生活指引。」鮑思高的性格其實與聖方濟.沙雷氏都很相似,可說是一種易怒型的,不算是溫和的。他於修院裡都被公認為最易動怒的,有些時候程度有如火山爆發般,但他效法聖方濟.沙雷氏,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氣,要以溫和良善來修德,也是生活的方向。

於慈幼會會憲中這樣寫著:「……常以溫良、尊重和忍耐的態度接待青少年。慈幼會會士具備一顆慈父、長兄和朋友的心,他會引起青少年的回應而建立友誼:這就是會祖敦囑會士要培養的『親切的愛』。」(慈幼會會憲 #15) 這份愛的分享、給予,絕不是來自於暴躁、不耐煩等等,而是出自於一份溫和溫柔的表達,良善心謙的陪伴同行。這份溫和良善而親切的愛,是鮑思高指導我們慈幼會會士的生活方向,一方面是受到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生活所啟發;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回到他於九歲時的一個預示未來的奇夢,「我九歲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在我心中留下一個很深刻的印象,終身難忘。我看見廣場上有許多孩子在玩耍,但有不少的是在咒罵天主,我便立即走過去,用拳頭和說話,叫他們住口。後來有位面孔發亮,衣服華貴,令人起敬的男子,使我不能注視。他叫我的名字,對我說:『不要打他們,卻要用溫良和愛德,去獲得他們的心。要給他們說明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美麗……』鮑思高的這第一個夢指示了他一生的奮鬥方向,也讓他明白自己使命的具體圖像,雖當時的他不甚明白,卻沒有忘記,天主就一步一步的啟示給他,引領他活出祂所交付給鮑思高的使命。

創立修會

1854126日的禱之後,在鮑思高神父那間小小的房子裡,他聚集了四位年輕的修生,分別是 十五歲的阿底利亞 (Giacomo Artiglia)、十六歲的彌格‧盧華 (Michele Rua,日後他成為了鮑思高神父首位繼任人) 和賈利哀勞 (Giovanni Cagliero,日後他被祝聖為主教,也是首批被鮑思高神父派遣的傳教士,派往南美洲),及十七歲的羅凱蒂 (Giuseppe Rocchietti),跟他們講話:「你們都看見,鮑思高神父盡其所能地工作;可是,他究竟只是一個人。如果你們能助我一臂之力,那麼我們就可以做許多善事。有成千成萬的窮苦孩子,正在等待著我們去救助他們。我敢向你們保證,聖母將會賞賜我們許多廣大的青年中心、聖堂、房屋、學校、工房,以及許多準備幫助我們的司鐸。這樣的事,將在義大利、歐洲、甚至於也在美洲各地實現。我在你們中間,已經看到有人戴著主教的禮帽……」接著又說:「聖母願意我們開始成立一個修會。我想了很久,要給它取一個什麼名字。後來我決定了,我們名為『撒肋爵會士』。」(原文: Salesiani,奉聖方濟‧沙雷為主保。現已改為慈幼會會士。) 彌格‧盧華在他自己的日記也寫下了那晚的事情:「我們羅凱蒂、阿底利亞、賈利哀勞和盧華都聚集在鮑思高神父的小室裡。他向我們提示的,是仰賴上主的寵佑和聖方濟‧沙雷氏的援助,嘗試對別人實行愛德的工作。後來我們要許下一個承諾;如果可能的話,以後再向上主發願。凡是實行這個嘗試,並繼續實行的,將被稱為慈幼會士。」(摘錄自《青年良友》)

四位青年人都答應了,他們的愛德工作毫是在慶禮院中服務,鮑思高神父就以友愛交談、靈修陪伴、和好聖事來帶領他們,同時也接受哲學、神學的培育;幾年後,團體的人數增多了,有些在鮑思高神父的指導下宣發了個人聖願。約六年後,就在1859129日,鮑思高神父正式邀請有意的青年人 (共十八位) 和他一起組織一個修會團體,度聖願生活;並於1218日再次聚集各人,當中只有兩人缺席,他們都宣發了聖願,「聖方濟撒肋爵會」(即:慈幼會) 正式成立;1864年,獲教廷頒發成立修會的暫准令,並於1869年得到完全確認。

鮑思高神父當時身處的社會狀況極為不穩定,平民百姓生活艱苦,青年人同樣面對著種種生命各階段的考驗,他寄願慈幼會會士要懷著聖方濟沙雷氏的心火,以慈悲、溫和良善及牧者的愛德去陪伴、引領人們,特別是青年人,意識到他們生命中所經驗的,於他們的需要中帶來希望;這也是為各慶禮院、堂區、學校、會士團體,及其他機構,都同樣得到聖方濟沙雷氏的啟發,為人帶來希望,引領人走向聖善的道路。

……鮑思高神父恭奉聖母瑪利亞為本會首要的主保,他也將本會特別託付給聖若瑟及聖方濟沙雷氏後者是一位熱心的善牧和愛德的聖師……(慈幼會會憲 #9)

慈幼會在世界各地的分佈。(圖片:infoans.org)

步武鮑聖芳蹤

時至今日,鮑思高慈幼會在全世界有超過14,000的會士兄弟,其中包括主教和初學生。會士們遍布全球各大洲的 134 個國家,當中包括有 90 個會省分佈於各地,我們以「慈幼式臨在」親臨於青年中心、學校、宿舍、職業培育、堂區、社會工作、社會傳播、偏遠地區等等,以會祖的精神,及懷有聖方濟沙雷氏的心火,與青年人同行,攜手走上聖德之路。

鮑思高神父不僅創立了慈幼會,他也激勵了各界人士,在其不同的身份,以不同方式,分享同一神恩,活出鮑聖精神,陪伴及協助青年人,共同追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些熱心人士就是我們慈幼大家庭的成員。全球的慈幼大家庭由超過 30 個不同的團體組成,有超過400,000名成員,鮑思高神父在生時也建立不同的慈幼大家庭成員:母佑會 (全稱:聖母進教之佑孝女會Figlie di Maria Ausiliatrice1872)、慈幼協進會 (Associazione Salesiani Cooperatori1876) 及聖母進教之佑善會 (Associazione di Maria Ausliatrice1869)。這些團體彼此共融,承蒙聖母瑪利亞的指導,按照鮑思高神父的風格和神恩而發展,於生活中將基督的愛,以「慈幼式臨在」分享給所有人,尤其是那些貧苦無告的青少年。

……在這大家庭內,會祖要我們負起特別的責任:就是保持精神合一,促進友愛的交談和合作,達致相得益彰的好處,並在使徒工作上產生豐美的果實……(慈幼會會憲 #5)

接下來的兩期,將會有於台灣服務和接受培育的慈幼會兄弟分享他們的聖召歷程喔!

天主保佑!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