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紀念日列入《羅馬禮儀通用日曆》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廷禮儀及聖事部以教宗的名義頒布法令,將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St. Teresa of Calcutta)的紀念日列入《羅馬禮儀通用日曆》中,作為自由紀念。這位聖女的紀念日訂於9月5日。

教宗決定將聖德蘭修女紀念日列入禮儀通用日曆中,以回應主教、男女會士和信徒團體的請求。在仔細考慮了聖德蘭修女的靈修對全世界的影響後,此舉的目的是要推崇她為希望的傑出見證人,尤其對於那些在生活中被遺棄者而言更是如此。

與該法令一起公布的一些拉丁文原文要添加到所有的教會年曆、彌撒慶典禮儀和時辰祈禱禮儀書,以及《羅馬殉道者名錄》中,並交由各地主教團翻譯、批准。在聖座禮儀及聖事部的確認後,相關的禮儀經文將依照現行法規公布(參閱:《重大原則》手諭)。

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9月4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大禮彌撒,冊封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為聖人。他在彌撒講道中稱修女是慷慨分施天主慈悲的人。

這位在最弱小者中的婢女是慈善撒瑪黎雅人的真實樣貌。教宗說,德蘭修女的使命沿著城市的街道和存在的邊緣,今天繼續成為天主「接近窮人中最貧窮者」的有力見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歡迎閱覽更多聖德蘭修女資訊

集禱經

天主,祢感召聖德蘭修女,回應你聖子在十字架上,對愛情及人靈的渴望,以卓越的仁愛,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藉聖德蘭修女的轉求,求祢幫助我們,在受苦的兄弟姊妹身上事奉基督。祂和祢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鮑思高九歲奇夢 重點在那裡?

鮑思高九歲奇夢 重點在那裡?

撰文:陳日君樞機

200年前小若望鮑思高發了一個奇夢。慈幼會上下當然在紀念這奇夢時,強調了這夢的「奇」。它是一個從天來的信息,指劃出了若望鮑思高一生的使命,也是他傳給他神子們的使命。其實這一點很是明顯,不需太多證明。

多數文件,在解釋這奇夢時,詳細指出的是:夢中神秘人物教給了小若望一個實行使命的方法。不是用拳頭而是先要做朋友,然後善言勸導:那所謂預防教育法。鮑思高神父綜合預防教育法為三個因素:理性、宗教、親切的愛心 (amorevolezza = loving kindness)。

尤其這第三個因素可以說該是第一個,因為一切從此開始,教育是「心」的事,得到了心教育就成功,因為開放了心,才能使教誨被接受,成為新生命的動力。

說「愛心」該是第一個因素,是指行動進行的次序,整個行動從此開始。教育由愛心開始,所以教育是從家庭裡開始,家庭是第一間學校,家庭的溫暖使良好的教育容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任何其他教育者都該有父母的心。

不過那「理性、宗教、愛心」的次序還是正確的,人不是一棵樹。教育的目標是使受教育者認識真理,追求美善。人是萬物之靈因為他有理性、有意志,理性尋求真,意志追求善。

教育者得到了被教育者心是為向他介紹真理和道德,真理是道德的基礎。理性能明白本性的真理 (人是什麼),宗教再加上天主啟示的,祂愛的計劃,這樣人的意志就有了方向:做人,做天主計劃中的人;做好人:避惡行善。

夢中的善牧教小若望要做的第一件不是:給青少年們說明「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寶貴」嗎?我在前總會長范達民神父長篇的「帶來願景的奇夢」中也不見他強調這一點【註】。但這一點正是現在教育中最需要做的,也是最難做的。


【註】 在第1011他引用了李納德神父說的:

「仍有無數對天主無知的青年,

也許有些已經不幸成了邪惡的愛害者。」

 

在第24他引用了查偉思神父說的:

「面對那些試圖吞噬羊群的豺狼

那些冷漠,道德上的相對主義

破壞事物價值和經歷價值的消費主義

誤導人的意識形態,以及其他打擊心靈的種種。」

 

在第32他在信中說了:

「當鮑思高神父看到青少年,在腐敗及無信仰的環境成長時,他哭了。」


現代人類生活其中 (當然也是青少年生活其中) 的文化是「世俗文化」(也是無神文化),人以為自己已成熟了,不需再「迷信」神了,神是「原始人」的發明,因此負賣了自己 (Alienation)。人該自我創造,自我尊重。教育者也該尊重青少年。尊重青少年本是教育的首要原則,古人也說“maxima debetur puero reverentia” (對少年該非常尊重)。但這「尊重」已變成了崇拜,長者該服從少年了!?

教育的方法重要,但教育的內容 (核心價值) 一樣重要!

現代的「世俗文化」是「人文文化」,以人為中心,我們也以人為中心,但「世俗文化」的人是一個擺脫了神的「人」。

法國大革命留下了「自由、平等、友愛」的口號。自由是擺脫了神;平等是擺脫了任何權威;友愛祇留給意見相同的,或同屬社會身份的人;法國大革命時斷頭台上竟灑下了許多無辜者的鮮血。

Nietzsche (尼采) 是天才,也是白痴,他說上帝死了,他崇拜的是古希臘的「醉神」(Dionysius) (見巴黎奧運開幕禮中那出來表演的不穿衣服的大男人)。

J. Paul Sartre (薩特) 存在主義代表人物,他不認同有所謂人的本性或客觀的價值,人面前人生自然感到「作嘔」!

Sigmond Freud (弗洛伊德) 說:人的本性動力就是「性」(sex) 衝動,“正常地” 滿足它就不會有「精神病」。

社會裡通傳的就是這類思想

家庭本該是第一防線,但家庭破碎了 (不婚、離婚、同性結合)。

傳媒 (色情內容) 成了第二教育者,

教會及學校能做什麼?

教青少年「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美妙」!

怎樣做?最需要也是最難做的就是這事!

轉載:https://oldyosef.hkcatholic.com/

教宗宣布阿庫蒂斯和弗拉薩蒂的封聖日期

千禧少年阿庫蒂斯(Carlo Acutis)和青年學子弗拉薩蒂(Pier Giorgio Frassati)將在禧年期間榮列聖品:前者是在4月25日至27日禧年青少年慶典期間,後者是在7月28日至8月3日的禧年青年活動上。2024年11月20日在,教宗方濟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予以公布,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成千上萬信友立刻投以熱烈的掌聲。

當天公開接見活動的參與者包括了一場盛會的籌備委員會成員,即2月3日將在梵蒂岡舉行的世界兒童權利大會,主題是「讓我們激勵兒童並保護他們」。屆時將有許多國家的專家和相關人士出席會議。適逢維護兒童和青少年的國際日,教宗一宣布這項消息,現場也響起了如雷的掌聲。

教宗說:「這將是個分辨新途徑的良機,旨在援助、保護數以百萬計的孩童,他們依然生活在不穩定的條件下,沒有權利,遭受剝削和虐待,忍受戰爭的悲慘後果。」

在梵蒂岡的維護兒童權益活動

教宗說:「有一群孩子正在為這個日子做準備。謝謝你們大家正在做這件事!」教宗邊說邊指向一群頭戴黃色帽子、手持標語的孩童。

教宗的話音一落,就有一個小女孩率先奔向教宗。教宗笑著說:「看看,有個勇敢的⋯⋯現在,大家都過來吧!」於是,一整群孩子全部跑向教宗,代表他們的同齡人向教宗表達感謝。

封聖大典日期揭曉

教宗跟孩子們逐一握手問候,一起合影留念後,公布了兩位青年封聖的日期。他說:「明年,在禧年的兒童與青少年慶典上,我將冊封真福阿庫蒂斯為聖人;明年在禧年的青年活動期間,我要將真福弗拉薩蒂列聖品。」

今年5月23日,教宗方濟各批准了阿庫蒂斯列聖品的法令。在7月1日的樞密會議上,教宗宣布阿庫蒂斯列品的確切日期有待確定。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會將於2024年10月20日迎來14位新聖人,卡洛·阿庫蒂斯封聖日期待定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2024年7月1日週一上午,教宗方濟各於梵蒂岡主持的公開常務御前會議中通過了他們的列品案。

在會議中,教廷冊封聖人部部長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樞機作了一份簡短報告,介紹了15位真福的生平事蹟和因他們的代禱而發生的奇蹟。隨後,在場的所有樞機投票批准冊封這15位真福為聖人。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首先,這次批准的新聖人中,人數最多的一批是1860年在敘利亞大馬士革殉道的方濟各小兄弟會會士魯伊茲(Emanuele Ruiz)和他的同伴。他們是與他一起殉道的7位同會弟兄及3位平信徒。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其次是兩位意大利真福。他們分別是兩個修會的創始人:聖母神慰傳教會會祖真福若瑟·阿拉莫諾(Giuseppe Allamano)神父,他於20世紀初創立了該修會;真福圭拉(Elena Guerra)修女一生致力於女童的教育事業,並於19世紀末創立了聖神獻主修女會。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御前會議還批准了冊封加拿大籍修女瑪利亞·良尼亞·帕拉迪斯(Marie Leonie Paradis)為聖人。她於20世紀初創立了聖家小姊妹會。

一生傾力支持司鐸牧靈工作的帕拉迪斯修女
Blessed Marie Leonie Paradis

新聖女帕拉迪斯修女1840年5月12日出生於加拿大的拉卡迪(L’Acadie),十三歲時加入聖十字架瑪利亞修女會,致力於家政服務工作。曾在聖十字司鐸會會院服務並做青年教育工作。1862年被派遣到美國工作,七年後,應一位神父的邀請返回加拿大,培訓一些有志度修會奉獻生活的青年女子。之後,帕拉迪斯修女接受了滿地可(蒙特利爾)總教區總主教的建議,即創建一個新修會團體,好能滿足總教區內眾多聖召的要求。

帕拉迪斯修女於1880年5月31日正是創建了「聖家小修女會」(Little Sisters of the Holy Family),其神恩使命是在不同修會團體、學校和修道院提供服務,在物質和精神上幫助司鐸的牧靈工作。

帕拉迪斯修女於1912年5月3日在加拿大舍布魯克(Sherbrooke)去世。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於1984年9月11日在滿地可(蒙特利爾)冊封帕拉迪斯修女為真福。

這14位真福將於2024年10月20日榮列聖品。

真福卡洛‧阿庫蒂斯及他的心臟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另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此次御前會議批准了為當代青年所愛戴的真福卡洛·阿庫蒂斯(Carlo Acutis)列聖品。他的列聖品日期尚未確定,或許會在2025禧年期間。

少年真福卡洛·阿庫蒂斯(Carlo Acutis)因特別敬禮聖體朝聖地而廣為人知,並深受年輕人的愛戴。塞梅拉羅樞機在對樞密會議作的報告中表明,真福卡洛“接納並關心最貧窮的人,他用每週節省下的零花錢幫助無家可歸者、有需要的人和移民”。

阿庫蒂斯於1991年5月3日生於英國倫敦,2006年10月12日在意大利蒙扎(Monza)去世,年僅15歲。教宗方濟各於2020年冊封阿庫蒂斯為真福,他的遺體安葬在亞西西。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貝肋格靈癌病主保禱詞

圖片設計:鹽與光傳媒,聖像攝於多倫多聖曹桂英堂。

聖貝肋格靈癌病主保禱詞

吁,至愛的聖母瑪利亞,痛苦之母,求妳垂憐在祈禱中的兒女,我懇切地來到妳台前,求因妳忠僕聖貝肋格靈的代禱,賞賜我這個特恩【說出想求得的恩賜】。

痛苦之母啊!我懇求妳將我的請求,轉達給妳的聖子耶穌,如妳願為我轉禱,則必會得到應驗。至愛的慈母,妳願我在一切事上都承行主旨,因此,我以赤子之心完全交托予天主的聖意,即使天主不願賞我祈禱,但願賞我為救我靈魂更大的神恩。

痛苦之母,我願誠心孝愛妳,我願全心依賴妳,因妳的祈禱是最有效的,為了天主更大的光榮及因聖貝肋格靈的代禱,求妳俯聽我、應允我的祈禱。亞孟。

聖貝肋格靈,為我等祈。

聖貝肋格靈 St. Peregrine
司鐸、會士、精修者

瞻禮日: 5 月 1 日

生平簡介:

生於富有家庭,年青時追求世俗的享樂生活,介入政治活動。

早期非常強烈地反對天主教,在一場普及的抗爭場合,摑了教宗和平大使聖斐理伯 ‧ 貝尼字一巴掌;聖斐理伯心平氣和的轉另一 邊的臉頰給他;同時為他祈禱,感化了聖人。

神視中,聖母告訢指示前住意大利的西恩那加入聖母忠僕會;經過培訓和晉鐸後,派往的本鄉服務;在30 年的生活和工作態度上,竭盡以靜默,獨居,和不坐下的方式以補贖年青時代所犯的過錯;只要一開口,便是 一位熱忱的傳道家,卓絕的演說家和慈祥的告解師。

由於足部染上癌症擴散之疾,安排足部切除手術;在開刀的前一 晚,在祈禱的神視中,看到耶穌用手觸摸治癒他,隔天早上發現的癌症完全治癒。

出生: 1260 年出生於意大利的弗利

離世: 1345 年在意大利的弗利,因自然因素而歿

宣聖: 1726 年 12 月 27 日由教宗本篤十三世宣布

主保:
對抗癌症,愛滋病犯,乳癌,癌症病人,開放性傷口,病人,皮膚病

來源: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天主教香港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

教宗:為他人奉獻自己,治癒自私、偏見和不寬容的「癩病」

圖片:Vatican Media

心靈的「癩病」使我們對愛和憐憫無動於衷,藉由自私、偏見、冷漠和不寬容的「壞疽」來摧毀我們。解藥是什麼?是愛天主和為近人奉獻自己,不帶恐懼和偏見,沒有算計和利益的考量。教宗方濟各2月11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為瑪利亞・安東尼婭(María Antonia de San José de Paz y Figueroa)主持封聖大典,在彌撒講道中以癩病人的比喻闡述了這個觀點。

聖女瑪利亞・安東尼婭的芳表

新聖女瑪利亞・安東尼婭生活於18世紀。在耶穌會被驅逐離開阿根廷的那段時期,她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其它地區推廣依納爵神操,開設靈修中心,幫助人們認識天主。在該國,不僅老百姓,連開國元老都親切地叫她「母親」(mamma)。

大約5500名信眾參加了封聖大典,其中有數千名遠從阿根廷來的信友,包括主教、司鐸和朝聖者。該國總統米萊(Javier Milei)也親臨大殿,彌撒前在祭衣室與教宗簡短相會,並在禮儀後再次彼此問候,交談幾句,握手致意。米萊總統熱情擁抱了教宗方濟各。

治療「心靈癩病」的見證

彌撒開始之際,聖座封聖部部長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樞機介紹了瑪利亞・安東尼婭的生平,請求將她列入聖品。教宗予以俯允後,現場響起如雷的掌聲。教宗緬懷新聖女「在物質和道德的悲慘處境中」作的見證,以及她對近人的服務和奉獻。教宗在講道中指出,這正是治療「心靈癩病」的解藥。這種癩病不像那使身體逐漸損毀的疾病那樣,卻讓心靈生出壞疽。

疾病與排斥

《馬爾谷福音》記載,與耶穌相遇的那名癩病人被同胞遺棄,因為後者害怕被傳染,以為接觸了生瘡的軀體就會變得不潔。由於遠離和拒絕,這名病人受到進一步的傷害,所以基督以「觸碰」來治癒他,幫助眾人擺脫一種扭曲的宗教觀。

「恐懼、偏見和虛假的宗教情愫:這是嚴重不公義的三大禍根、三種『心靈的癩病』,使弱小者受苦,把他當成垃圾丟棄。」

那名癩病人體驗到的排斥,今天也一再發生。「我們不要認為那些只是過去的事。我們在城市街道上遇見多少受苦的人!有多少的恐懼、偏見、表裡不一,連信徒和宣認基督信仰的人也不例外,而且這些恐懼持續不斷地傷害受苦者!」

耶穌的觸碰和治癒

那麼,要怎麼做呢?教宗指出,耶穌對那人動了憐憫的心,作出兩個舉動。首先是「觸碰」:天主子其實能「遠遠地」治癒那個人,但祂卻觸碰了癩病人的傷口。這是「天主的親近」,是「接近受苦者的愛的道路」。跟隨基督的人蒙召也去這麼做,並要「在心裡浮現有悖於親近關懷、奉獻自己的念頭時」提高警覺。

「治癒」是耶穌的第二個舉動。耶穌的「觸碰」不只是親近,更是治癒的開端。「親近是天主的風格。天主始終親近、憐憫又溫柔。我們要對此敞開」。接受耶穌的觸碰,「我們由內部、打從心底得到治癒」。「如果我們在祈禱、在朝拜中接受耶穌的觸碰,如果我們讓祂通過聖言和聖事在我們內行動,祂的觸碰就會使我們發生真正的改變,讓我們從罪惡中獲得醫治,救我們脫離封閉狀態,令我們產生超乎人力所及的轉變」。

耶穌的觸碰使我們重獲新生,變得更美好:「心臟組織重新生長;創意搏動的血液再次流動,充滿了愛;過往錯誤的傷口得以癒合,各種關係的肌膚恢復健康又自然的狀態」。如此一來,我們回到「原本所有和所是的美好」。

「在耶穌的關愛下,我們重新發現為他人奉獻自我的喜樂,既沒有恐懼和偏見,也沒有那些使人麻木不仁、缺乏兄弟骨肉之情的宗教形式;我們內在重新得到去愛的力量,超越一切算計和利益考量。」

新聖女的傳教熱火

關於這一切,新聖女瑪利亞・安東尼婭樹立了榜樣:「她赤腳跋涉千里,穿越曠野和險途,為將天主帶到那裡。今天,她為我們是熱忱且大膽的使徒典範」。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提到,耶穌會士被驅逐時,聖神在瑪利亞・安東尼婭內「點燃了傳教的熱火」,使她「信賴天主上智的安排,堅忍不拔」。

這位新聖女懇求大聖若瑟的代禱,而且「為了不讓大聖若瑟太過操勞」,她也請聖加耶當(Gaetano Thiene)轉求。因此,對聖加耶當的敬禮傳入阿根廷,他的聖像於18世紀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教宗最後籲請眾人呼求新聖女的幫助。「求主降福每一個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批准冊封一位新聖女及一位新殉道者真福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月24日,教宗方濟各接見了教廷冊封聖人部部長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樞機,授權該部會頒布法令,冊封加拿大聖家小修女會創始人瑪利亞·萊奧尼亞·帕拉迪斯(Maria Leonia Paradis)修女為聖人,冊封在1946年5月12日遭前共產政權殺害的波蘭神父彌額爾·拉帕奇(Michał Rapacz)為真福。法令同時也承認其他四位天主忠僕與婢女的英勇聖德,宣布他們為可敬者。

一生傾力支持司鐸牧靈工作的帕拉迪斯修女

新聖女帕拉迪斯修女1840年5月12日出生於加拿大的拉卡迪(L’Acadie),十三歲時加入聖十字架瑪利亞修女會,致力於家政服務工作。曾在聖十字司鐸會會院服務並做青年教育工作。1862年被派遣到美國工作,七年後,應一位神父的邀請返回加拿大,培訓一些有志度修會奉獻生活的青年女子。之後,帕拉迪斯修女接受了蒙特利爾總教區總主教的建議,即創建一個新修會團體,好能滿足總教區內眾多聖召的要求。帕拉迪斯修女於1880年5月31日正是創建了“聖家小修女會”,其神恩使命是在不同修會團體、學校和修道院提供服務,在物質和精神上幫助司鐸的牧靈工作。帕拉迪斯修女於1912年5月3日在加拿大舍布魯克(Sherbrooke)去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1984年9月11日在蒙特利爾冊封帕拉迪斯修女為真福。

波蘭共產時期的殉道者拉帕奇神父

拉帕奇(Michał Rapacz)神父1904年9月14日出生於波蘭滕津(Tenczyn)。1926年,他進入克拉科夫大修道院,五年後晉鐸成為教區神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蘭共產主義政權成立。新政權公開向宗教和教會宣戰,在危險的政治環境中,拉帕奇神父始終保持對基督和教會的忠誠,堅持展開牧靈工作,因而受到極權政府的憎恨。1946年5月11日夜晚,一群武裝人員闖入神父的住所綁架了拉帕奇神父,在住所附近的樹林中將神父殘忍殺害。

四位新可敬者分別是:

方濟各嘉布遣會士若望·佐赫拉比安(Cirillo Giovanni Zohrabian)主教,大約於1881年6月25日出生在土耳其的埃爾澤魯姆(Erzerum),1972年9月20日在意大利羅馬去世。

方濟各嘉布遣會士詹弗蘭科·奇蒂(Gianfranco Maria Chiti)神父,於1921年5月6日出生在意大利的吉涅塞(Gignese),2004年11月20日在意大利羅馬安息主懷。

吉利·維韋斯(Sebastián Gili Vives)神父,1811年1月16日出生於西班牙的阿爾塔(Artà),是奧斯定援助之女修會的創始人,於1894 年 9 月 11 日在西班牙馬略卡島的帕爾馬(Palma di Mallorca)蒙主恩召回歸天鄉。

教會之女修會聖嬰小德蘭的瑪達肋納(Maddalena di Santa Teresa di Gesù Bambino)修女,於1918年7月24日出生於意大利澤羅布蘭科的聖阿爾貝托(Sant’Alberto di Zero Branco),1946年5月28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去世。

天行者「非祢莫屬」公開講座(一):聖多瑪斯的基督論之繼往開來與牧民應用

【鹽與光傳媒資訊】為慶祝教會聖師聖多瑪斯封聖人700週年、逝世750週年以及誕辰800週年的三重紀念,《天行者國際使團》將舉行一系列的慶祝活動。首個「非祢莫屬」公開講座已於2024年1月20日於香港舉行,主辦單位請來耶穌會會士黃錦文神父及基督君王俗世會成員林康政老師為大家講授,講座的題目是「聖多瑪斯的基督論之繼往開來與牧民應用」。感謝《天行者國際使團》讓本台轉載當日的講座內容,使未能參與的人士也可獲益。歡迎大家收看及廣傳!

講者一:黃錦文神父 (耶穌會會士、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博士、基督論教授)


影片來源:Joseph Lam

講者二:林康政老師 (基督君王俗世會成員、羅馬宗座拉特朗大學神學博士、牧民神學教授)


影片來源:Joseph Lam

聖多瑪斯.阿奎納(司鐸、聖師)
St. Thomas Aquinas

聖人於1225年左右,出生於意大利阿奎納公爵之家。先後在加西諾山隱修院及拿玻里求學。1244-1245年,當他有志到道明會修道時,他的家人竟把他軟禁起來;最終,他加入了道明會,先後在巴黎與科隆,從聖大亞爾伯為師,完成學業;1257年,與聖文德一起,同獲博士學位。聖人理性思維,有關哲學神學,精深著作甚多,尤其《神學大全》一書,影響深遠;他教授生徒,為教會一大明師。1274年3月7日逝世於意大利。多瑪斯於1323年榮列聖品。教宗聖庇護五世封聖人為教會聖師。 1369年1月28日聖人之遺骸,移葬於法國杜魯茲,故教會定該日為其紀念日。1880年,教宗良十三世,封聖人為學校主保。聖人被譽為「天使聖師」,以稱許他的純潔和探玄入奧的智識,可與天使相比。

集禱經

天主,你使聖多瑪斯酷愛聖德,學問超卓。求你賞賜我們藉著他的教導,獲得智慧的增長,並能效法他的聖善生活。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天行者國際使團 (Emmanuel Apostolatus) 由一羣熱心的天主教平信徒於1995年秋天在美國成立的天主教機構,並於2001年的五旬節在香港展開培育青年及基督徒合一牧靈服務。使團以教會的傳統及訓導為中心,透過閱讀教父及聖師的著作,大公會議的文獻和教宗通諭,培育平信徒在靈修、神學及牧民中明白及認識本有的使命-就是平信徒的傳教工作,從而參加教會的救世使命,成為福音的傳信者,以福音精神執行自己的職務,好像酵母,從內部聖化世界,以生活的實證,反映出信望愛三德,將基督昭示給他人。【按此閱覽更多相關資訊】

真福瑪利亞‧安東尼婭將榮列聖品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0月24日,教宗方濟各接見冊封聖人部部長塞梅拉羅樞機時授權該部會頒布法令,冊封真福瑪利亞‧安東尼婭(Maria Antonia di San Giuseppe)為聖人。新聖人是阿根廷人,是一位度奉獻生活的女平信徒,她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創立了神操之家。因她的轉禱而顯的奇跡已被教會承認。

瑪利亞‧安東尼婭於1730年在阿根廷聖地牙哥-德爾埃斯特羅一個富裕家庭出生。她接受了良好的信仰與文化教育,年輕時接觸到依納爵靈修。1745年,她決志獻身事主,私下發了聖願,開始與其她度奉獻生活的女性一起度團體生活。

在耶穌會士華雷斯(Gaspar Juárez)神父的指導下,瑪利亞‧安東尼婭致力於兒童的教育、照顧病患和救濟貧困者。1767年,耶穌會士被驅逐離開阿根廷和全拉丁美洲後,她萌生了繼續推廣依納爵神操的想法,且有創立神操之家的打算。

瑪利亞‧安東尼婭在得到她的神師和聖地亞哥-德爾埃斯特羅的主教的完全同意後,開始進行自己的計劃。她常常外出,以推廣依納爵靈修,並成立新的神操之家。她渴望到“尚未認識天主的地方去”,因此,去了烏拉圭、科洛尼亞和蒙得維的亞。

瑪利亞‧安東尼婭於1799年3月7日安息主懷,享年69歲。據估計,她生前帶領了大約8萬人作神操避靜。她的遺骸目前保存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聖堂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精神健康主保聖鄧諾祈禱文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發表的一項報告中顯示,全球有近十億人患有精神障礙,當中青少年佔14%。而疫情爆發後,抑鬱和焦慮疾患的發病率更上升25%,近年亦發生多由於精神或情緒困擾而導致的悲劇,情況令人擔憂。

耶穌教導我們:「凡你們給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給我做了。」(瑪25:31-46)作為基督徒,面對有困難的人,都該視他們為兄弟姊妹,給予合適的幫忙和關心,此外,為他們祈禱也一個極具價值的舉措。

為此,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翻譯了「精神健康主保聖鄧諾祈禱文」,並取得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的准印,亦介紹聖女鄧諾的生平,為喚起各位基督徒對於精神健康的關注,除了作出實際的關懷行動,更透過諸聖相通功,在主的共融中為有需要者祈禱。

聖女鄧諾生平簡介

出生:七世紀,愛爾蘭

離世:七世紀,比利時

封聖:1247

紀念日:530

主保:受心理及精神困擾者、精神疾患者、癲癇患者、亂倫受害者、失去雙親者、殉道者、精神健康專業人員及照顧者、精神科醫生、神經系統疾患者、被強暴受害者、離家出走者、夢遊者、治療師

生平

公元七世紀,聖女鄧諾的父親是愛爾蘭某地的國王,母親信奉天主教。

王后早年去世,國王心情久不能平復,朝臣進諫再娶。國王納諫,但條件是繼后必須與先后同樣美麗。群臣四出尋找美貌女子,但毫無所獲。有大臣獻計:國王的女兒與母親相似極了,建議國王娶他的女兒。國王同意,但聖女堅決拒絕。在告解神師聖吉拉貝諾(St Gerebernus)的建議下,聖女離開家鄉,逃到比利時海岸的安特衛普的海爾(Geel)。國王聽聞其下落,立即追到海爾,強迫聖女回去;聖女不為所動,寧死也不願違背守貞的誓願。國王大怒,下令殺死神父及聖女,但手下不敢對公主動手,國王就拔出寶劍,親自砍下女兒的頭。這樣,年僅十五歲的聖女鄧諾就去世了。

公元十三世紀,聖女鄧諾的遺骸出土,顯了許多奇蹟、治癒了許多病人,大多數是患羊癇、精神病的人,所以當地的人奉聖女鄧諾為精神疾患者的主保,興建以她為名的聖堂,並且陸續設立多個服務尋求緩解緊張或情緒困擾者的機構。

精神健康主保聖鄧諾禱文

良善的聖女鄧諾,妳為飽受身心病苦者廣行奇蹟,懇求妳藉病人之痊聖母瑪利亞,向耶穌轉禱,祈求(個人意向……)。

聖女鄧諾,聖潔的殉道者,受心理與精神困擾者的主保,妳是主耶穌和聖母瑪利亞寵愛之女,請為我向轉禱,並使我的祈求得蒙俯允。

(一篇天主經、一篇聖母經、一篇光榮經)

聖女鄧諾童貞及殉道者,請為我們祈禱。

Prayer in honor of St. Dymphna

Good Saint Dymphna, great wonder-worker in every affliction of mind and body, I humbly implore your powerful intercession with Jesus through Mary, the Health of the Sick, in my present need. (Mention it.)

Saint Dymphna, martyr of purity, patroness of those who suffer with nervous and mental afflictions, beloved child of Jesus and Mary, pray to Them for me and obtain my request.

(Pray one Our Father, one Hail Mary and one Glory Be.)

Saint Dymphna, Virgin and Martyr, pray for us.

撰文:澳門教區培育委員會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