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主保聖鄧諾祈禱文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發表的一項報告中顯示,全球有近十億人患有精神障礙,當中青少年佔14%。而疫情爆發後,抑鬱和焦慮疾患的發病率更上升25%,近年亦發生多由於精神或情緒困擾而導致的悲劇,情況令人擔憂。

耶穌教導我們:「凡你們給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給我做了。」(瑪25:31-46)作為基督徒,面對有困難的人,都該視他們為兄弟姊妹,給予合適的幫忙和關心,此外,為他們祈禱也一個極具價值的舉措。

為此,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翻譯了「精神健康主保聖鄧諾祈禱文」,並取得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的准印,亦介紹聖女鄧諾的生平,為喚起各位基督徒對於精神健康的關注,除了作出實際的關懷行動,更透過諸聖相通功,在主的共融中為有需要者祈禱。

聖女鄧諾生平簡介

出生:七世紀,愛爾蘭

離世:七世紀,比利時

封聖:1247

紀念日:530

主保:受心理及精神困擾者、精神疾患者、癲癇患者、亂倫受害者、失去雙親者、殉道者、精神健康專業人員及照顧者、精神科醫生、神經系統疾患者、被強暴受害者、離家出走者、夢遊者、治療師

生平

公元七世紀,聖女鄧諾的父親是愛爾蘭某地的國王,母親信奉天主教。

王后早年去世,國王心情久不能平復,朝臣進諫再娶。國王納諫,但條件是繼后必須與先后同樣美麗。群臣四出尋找美貌女子,但毫無所獲。有大臣獻計:國王的女兒與母親相似極了,建議國王娶他的女兒。國王同意,但聖女堅決拒絕。在告解神師聖吉拉貝諾(St Gerebernus)的建議下,聖女離開家鄉,逃到比利時海岸的安特衛普的海爾(Geel)。國王聽聞其下落,立即追到海爾,強迫聖女回去;聖女不為所動,寧死也不願違背守貞的誓願。國王大怒,下令殺死神父及聖女,但手下不敢對公主動手,國王就拔出寶劍,親自砍下女兒的頭。這樣,年僅十五歲的聖女鄧諾就去世了。

公元十三世紀,聖女鄧諾的遺骸出土,顯了許多奇蹟、治癒了許多病人,大多數是患羊癇、精神病的人,所以當地的人奉聖女鄧諾為精神疾患者的主保,興建以她為名的聖堂,並且陸續設立多個服務尋求緩解緊張或情緒困擾者的機構。

精神健康主保聖鄧諾禱文

良善的聖女鄧諾,妳為飽受身心病苦者廣行奇蹟,懇求妳藉病人之痊聖母瑪利亞,向耶穌轉禱,祈求(個人意向……)。

聖女鄧諾,聖潔的殉道者,受心理與精神困擾者的主保,妳是主耶穌和聖母瑪利亞寵愛之女,請為我向轉禱,並使我的祈求得蒙俯允。

(一篇天主經、一篇聖母經、一篇光榮經)

聖女鄧諾童貞及殉道者,請為我們祈禱。

Prayer in honor of St. Dymphna

Good Saint Dymphna, great wonder-worker in every affliction of mind and body, I humbly implore your powerful intercession with Jesus through Mary, the Health of the Sick, in my present need. (Mention it.)

Saint Dymphna, martyr of purity, patroness of those who suffer with nervous and mental afflictions, beloved child of Jesus and Mary, pray to Them for me and obtain my request.

(Pray one Our Father, one Hail Mary and one Glory Be.)

Saint Dymphna, Virgin and Martyr, pray for us.

撰文:澳門教區培育委員會

 

《德蘭修女:沒有更大的愛》紀錄片在加拿大53間戲院上映

【鹽與光傳媒資訊】“Mother Teresa: No Greater Love”《德蘭修女:沒有更大的愛》是一套由哥倫布騎士團全新製作的紀錄片。該片早於2022年8月及10月,分別在羅馬、梵蒂岡及美國上映。2023年1月22日及23日來到加拿大,並安排於53間影院放映。

在加爾各答聖德蘭修女去世 25 年後,這部電影不僅揭示了德蘭修女是一個怎樣的人,還揭示了她在窮人中為基督服務的獨特願景,以及如何通過今天的仁愛傳教女修會傳教士繼續實現這個使命。

這部紀錄片橫跨五大洲拍攝,不但是對聖人作出崇高的敬意,更是所有在這動盪時代下尋求希望的人的路引。

有關這部紀錄片的更多詳細資料,請閱讀多倫多總教區對導演兼編劇David Naglieri的訪問

請按此購買門票

以下是加拿大各地區上映院線:

SilverCity Richmond Hill Cinemas

Richmond Hill

Cineplex Cinemas Fairview Mall

Toronto

Cineplex Odeon Eglinton Town Centre Cinemas

Toronto

Cineplex Cinemas Vaughan

Vaughan

Cineplex Cinemas Pickering and VIP

Pickering

SilverCity Newmarket Cinemas and XSCAPE Entertainment Centre

East Gwillimbury

Cineplex Odeon Ajax Cinemas

Ajax

Cineplex Cinemas Yonge-Dundas and VIP

Toronto

Scotiabank Theatre Toronto

Toronto

Cineplex Cinemas Queensway and VIP

Etobicoke

Cineplex Cinemas Courtney Park

Mississauga

Cineplex Odeon Oshawa Cinemas

Oshawa

Cineplex Cinemas Mississauga

Mississauga

Cineplex Cinemas Winston Churchill & VIP

Oakville

Galaxy Cinemas Barrie

Barrie

SilverCity Burlington Cinemas

Burlington

Galaxy Cinemas Guelph

Guelph

Cineplex Cinemas Hamilton Mountain

Stoney Creek

Cineplex Cinemas Ancaster

Ancaster

Galaxy Cinemas Peterborough

Peterborough

Cineplex Odeon Niagara Square Cinemas

Niagara Falls

Cineplex Cinemas Cambridge

Cambridge

SilverCity London Cinemas

London

SilverCity Sudbury Cinemas

Sudbury

Cineplex Odeon South Keys Cinemas

Ottawa

Scotiabank Theatre Ottawa

Ottawa

Cineplex Odeon Devonshire Mall Cinemas

Windsor

SilverCity Thunder Bay Cinemas

Thunder Bay

Cineplex Cinemas Fredericton

Fredericton

Cineplex Cinemas Saint John

Saint John

Cineplex Cinemas Trinity Drive

Moncton

Cineplex Cinemas Park Lane

Halifax

Cineplex Cinemas Dartmouth Crossing

Dartmouth

Cineplex Odeon McGillivray Cinemas and VIP

Winnipeg

Cineplex Cinemas Normanview

Regina

Scotiabank Theatre St. John’s

St. John’s

Scotiabank Theatre Saskatoon and VIP

Saskatoon

Cineplex Odeon South Edmonton Cinemas

Edmonton

Cineplex Odeon Sunridge Spectrum Cinemas

Calgary

Cineplex Cinemas North Edmonton and VIP

Edmonton

Scotiabank Theatre Edmonton

Edmonton

Scotiabank Theatre Chinook

Calgary

Cineplex Odeon Eau Claire Market Cinemas

Calgary

Cineplex Odeon Crowfoot Crossing Cinemas

Calgary

Cineplex Cinemas Aberdeen Mall

Kamloops

SilverCity Mission Cinemas

Mission

Cineplex Cinemas Langley

Langley

Cineplex Cinemas Coquitlam and VIP

Coquitlam

SilverCity Riverport Cinemas

Richmond

Cineplex Odeon International Village Cinemas

Vancouver

SilverCity Victoria Cinemas

Victoria

教宗主持真福斯卡拉布里尼和真福澤德封聖大典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五萬名信友於2022年10月9日主日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喜迎普世教會的兩位新聖人:斯卡拉布里尼(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和澤德(Artemide Zatti)。教宗方濟各在封聖大典的彌撒講道中指出兩大重點:並肩前行和心存感激。教宗邀請眾人克服以自我為準則的誘惑,真正做個「同道偕行」的教會、包容眾人的社會。談到常懷感恩的重要性,教宗期勉要克服不滿情緒和冷漠待人的誘惑。在此機會上,教宗特別提到排斥移民的現象,稱這是種犯罪。

Pope Francis celebrates Mass for the canonization of new Sts. 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 and Artemide Zatti in St. Peter’s Square at the Vatican Oct. 9, 2022.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教宗的講道從主日福音出發:那時,有十個癩病人蒙耶穌得到痊癒,卻只有一個人回來感謝祂(參閱:路十七11-19)。教宗指出:「這疾病不只是身體的、也是社會性的。這些癩病人並肩同行,向排斥他們的社會高聲喊叫。這群自成小團體的癩病人中間有個撒瑪黎雅人,儘管他被視為外鄉人,卻也加入到這個小團體中。教宗闡明:「這是因為「共同的疾病和脆弱使得藩籬倒下。」

「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時,我們會記得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些毛病,人人都是罪人,所有人都需要天父的慈悲。於是,我們不再基於各自的功勞、所承擔的角色,或者生活中其它外在因素而彼此疏離,於是內在的藩籬倒下,偏見不復存在。如此一來,我們終於重新發現彼此是弟兄姊妹。」

此外,這段章節也透露出「並肩同行」的福音風格。教宗指出:「基督信仰始終要求我們與他人並肩同行,而非獨自前進;總是邀請我們走出自我,邁向天主和弟兄姊妹,絕對不要自我封閉;時時刻刻敦促我們承認自己需要治癒和寬恕,需要分擔近人的脆弱,不感到自己高人一等。」

教宗由此鼓勵眾人做良心省察:「我們要自問,我們是否真正是個向所有人開放、包容所有人的團體;司鐸與平信徒是否一起工作,為福音效勞;我們是否抱持接納的態度,不只以言語,更以具體舉動,來對待那些疏遠的人、所有接近我們又因他們人生的崎嶇旅途而覺得當不起的人。我們讓他們覺得是團體的一員,或者把他們排斥在外?」

教宗說:「每當我看到基督徒團體把世界分成好人與壞人、聖人與罪人,我就感到擔心。這樣會導致有些人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把天主渴望擁抱的許多人拒之門外。」

「要包容所有的人。今天,在斯卡拉布里尼列聖品的日子,我要念及移民。把移民排斥在外是個醜聞。更好地說:把移民排斥在外等同於犯罪,讓他們在我們面前喪命。」

回到主日福音,耶穌治好的十個癩病人裡,只有一個回來道謝。教宗表示:「這不光是禮貌的舉動,更蘊含『朝拜』的意義。這段福音章節教我們所有人的一堂課是:不要忘記天主賜予我們的恩寵。我們往往自顧自地前行,忘記培養與天主的活潑關係。這是糟糕的靈性疾病: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連信仰、連我們與天主的關係都如此,甚至成了基督徒也不再有驚奇之心,不再懂得說『謝謝』,不表達感恩,看不見上主的美妙。」

教宗勉勵眾人懂得說謝謝,以肯定天主愛的臨在。「這需要每天在家庭、在工作關係、在基督徒團體內多加鍛煉。「承認他人的重要性,克服不滿和冷漠。」

封聖大典的講道到了結尾,教宗提出兩位新聖人的若干特質。「斯卡拉布里尼主教成立了兩個關懷移民的修會,並說過:『因著當今的移民潮,教會將成為萬民彼此和平、共融的工具』。

教宗由此念及國際現況,特別是在烏克蘭的衝突。「當下在歐洲這裡的移民潮,格外使我們感到痛苦,催促我們敞開心扉:那是烏克蘭人民逃離戰爭的移民潮。我們今天不要忘記飽受磨難的烏克蘭。」

教宗最後也談到慈幼會士澤德的聖德芳表:「他騎著自行車,成了感恩的活典範。澤德的結核病痊癒後,一生慈愛地照顧病患。他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細心照料別人的創傷。」

Pope Francis celebrates Mass for the canonization of new Sts. 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 and Artemide Zatti in St. Peter’s Square at the Vatican Oct. 9, 2022.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在冊封真福斯卡布拉里尼(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和真福澤德(Artemide Zatti)為聖人的彌撒結束時,提及60年前召開的「梵二大公會議」,並強調「我們不應忘記當時威脅世界的核戰爭的危險」。

教宗說:「我們為什麼不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即使在那時刻,存在著衝突、局勢非常緊張,但最終選擇了和平的道路。」

接著,教宗將思緒轉到了泰國,那裡日前「發生了瘋狂的暴力行為」。泰國東北部烏泰沙旺鎮(Uthai Sawan)發生槍擊事件,造成37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兒童。教宗說:「我懷著感傷的心情,尤其是把幼童和他們的家庭託付給掌管生命的天父。」

最後,教宗說:「讓我們向聖母瑪利亞祈禱,願她幫助我們成為福音的見證者,並因諸聖人的榜樣而活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教宗:澤德修士一生度服務病患者的奉獻生活

介紹聖人及觀賞電影:柯蒂美‧澤德修士

真福斯卡拉布里尼和真福澤德將於10月9日榮列聖品

教宗:澤德修士一生度服務病患者的奉獻生活

CNS photo/Vatican Media

Pope Francis walks near an image of Blessed Artemide Zatti, during an audience with Salesians gathered for Blessed Zatti’s canonization, at the Vatican Oct. 8, 2022. The pope celebrated the canonization Mass of new St. Zatti and St. 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 the founder of the Scalabrinians, at the Vatican Oct. 9.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2年10月8日星期六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慈幼會終身修士、真福澤德(Artemide Zatti)封聖的前夕,在保祿六世大廳接見慈幼家庭的成員。教宗的講話圍繞著新聖人的四大特質展開,即:移民、窮人的朋友、慈幼會終身修士,以及聖召的代禱者。

教宗在講話中首先指出,在很多移民丟失信仰的背景下,澤德保持了自己的信仰。教宗接著強調澤德對窮人的關懷。教宗說:「澤德在因進教之佑聖母瑪利亞的轉禱而獲得病癒之恩後,就“將他的一生奉獻於病患者,尤其是那些最貧窮、被拋棄和被遺棄的人……他度著全然奉獻於天主和竭盡全力服務於鄰人的福祉。」

接著,教宗講到:「澤德作為一個忠實的慈幼會終身修士,將他的聖召歸於他所獲得的病癒之恩,他相信是賴聖母的護佑而得到治癒,並承諾照顧病患。」教宗解釋道:「相信、承諾和治癒這三個動詞表達出天主的祝福與安慰貫穿於澤德的生命之中。」

最後,教宗說真福澤德是聖召的代禱者。教宗談到他個人的經驗,說他在做耶穌會省會長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澤德的非凡聖德,於是,就為耶穌會終身修士的聖召請求他的代禱。通過澤德的代禱,年輕的耶穌會終身修士聖召顯著增加了,他為奉獻生活作出了特殊的見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介紹聖人及觀賞電影:柯蒂美‧澤德修士

圖片:sdb.org.hk

介紹聖人及觀賞電影:柯蒂美‧澤德修士

圖片:sdb.org.hk

普世教會將於2022年10月9日迎來兩位新聖人,其中一位就是慈幼會會士真福澤德(Artemide Zatti),讓我們一起認識柯蒂美‧澤德修士(Artemide Zatti)。

《鹽與光》將於10月9日,
東岸中午12時,西岸上午9時,中港台澳晚上12時,
電視及網上英語播放封聖大典。
按此收看

 

電影:我們的修士-澤德
【粵語配音及中文字幕】

 

電影:我們的修士-澤德
【普通話中文字幕】

 

電影:我們的修士-澤德
【原聲及中文字幕】

 

仁心神醫:聖澤德修士的第二個奇蹟
(The Second Miracle of Saint Zatti)

內容:慈幼會會士張心銳神父專訪Roberto Narvaez修士來細說聖澤德修士的第二個奇蹟。

 

手繪描述聖人故事簡介【粵語】

聖人生平簡介【粵語】:

柯蒂美‧澤德於1880年10月12日在義大利南部波樂托(Boretto)的一個貧窮家庭出生。當他十七歲時,他與家人一起移民到阿根廷布蘭卡港(Bahia Blanca)。年青的他常與本堂,慈幼會會士嘉祿‧嘉華里神父(Carlo Cavalli)去探望病人。澤德十分信任他,在與他一同服務時發現了自己的聖召。

澤德在賈烈勞主教手中成為慈幼會的備修生。他被召去照顧一位患了肺病的年輕神父時,不幸也染上此病;之後,他被送往聖若瑟醫院,並祈求若他得到進教之佑聖母的恩佑,便會貢獻自己的一生為照顧病人。他的疾病奇跡般地得到了痊癒。他便認真投入醫院的生活,全情為病人服務。醫院成了他成聖的地方。

澤德修士每天四點半起床,祈禱及參與彌撒後,便巡視醫院病人,再踏單車到鎮內各家探訪病人,然後處理雜務或到藥房工作,一直到晚上八時。夜晚,他會陪伴病重者,直到晚上十一時。他還會自修醫學的知識,有時半夜還要為急症病人應診。他每天這樣工作了半個世紀,直至因癌病去世前的四十一天。

澤德修士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天主的信心、他的堅毅與幽默感。一如其他的慈善機構,醫院經費長年不足,但澤德修士相信『只要求,主必給他。』所以他常說:「我不祈求上主賜我金錢,只求祂告訴我錢在哪裏,我會自己去取!」他不會叫人捐錢給醫院,而是問人可否「借錢給主」。

有一次,有一位窮人急需旅費,澤德修士搜了全身,湊足錢給他;稍後他卻碰到另一個人捐錢給他,剛好是剛才的金額,外加五比索。他說:「那是天主額外打賞的小費!」 有時病房滿了,他會讓病人睡自己的床。有次病人鼾聲如雷,他很高興地說:「我整晚都肯定他還活著!」甚至當殮房滿了,他也把屍體抬回自己睡房。別人問他怕不怕,他說:「怕甚麼?我倆都在睡覺,死人還不會打鼾呢!」 澤德修士行醫不忘傳道。有次,一位小孩到醫院求診,他跟修女說:「你有沒有熱湯和衣服給十歲的耶穌?」有病人衣服太髒,他問附近的家庭「借」衣服,別人給他一些舊衣物,他則說:「你們沒有更好的嗎?要給上主最好的啊!」

澤德修士一生都在為那些最有需要的人工作,認識他的人都見證了他的樸實和喜樂。他的嘴邊時常掛著微笑,飄著的歌聲。

1951年3月15日他因肝癌去世,享年七十一歲。他的遺體安放於越瑪(Viedma)的慈幼會小堂內。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2年4月14日宣佈他為真福。2022年10月9日,他將被教宗方濟各冊封為聖人。

按此閱讀
詳盡的聖人生平

柯蒂美‧澤德修士的重要日期:

  • 1880年-生於意大利南部波樂托。
  • 1897年-與父母移居阿根廷。
  • 1900年-加入慈幼會備修院。
  • 1908年-宣發聖願。
  • 1911年-負責管理越瑪醫院。
  • 1912年-興建新醫院。
  • 1933年-加建醫院新翼。
  • 1941年-醫院遷址。
  • 1950年-失足墮下梯子。
  • 1951年-與世長辭。
  • 1997年-榮列可敬者
  • 2002年-榮列真福品。
  • 2022年-冊封為聖人。

來源:鮑思高慈幼會聖母進教之佑中華會省

按此閱覽相關資訊

真福斯卡拉布里尼和真福澤德將於10月9日榮列聖品

Blessed Artemide Zatti, a Salesian brother who died in Argentina in 1951, is pictured in an undated photo. Pope Francis has approved the canonization of Blessed Zatti. (CNS photo/courtesy Agenzia Info Salesiana)

普世教會將於10月9日迎來兩位新聖人,他們是:真福斯卡布拉里尼(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和真福澤德(Artemide Zatti)。教宗方濟各8月27日在御前會議上宣布了這項消息。

在教宗宣布日期前,冊封聖人部部長塞梅拉羅樞機在聖伯多祿大殿介紹了這兩位愛德使徒的生平:他們全心全力照顧病患、最弱小者、移民,以及許多在世界上受苦的基督的面容。教宗稱他們是“基督徒生活和聖德的典範”;“特別考慮到我們時代的處境”,他們該當成為整個教會的典範。教宗指出,在御前會議前,樞機們已在“書面”報告中陳述了“各自”的見解。

塞梅拉羅樞機向教宗介紹這兩位真福時解釋道,“他們的見證促使基督信徒關注有關移民的議題”。就如教宗多次所提到的那樣,“如果移民融入社會,就能幫助我們呼吸一種豐富多彩的空氣,使合一得到更新;就能滋養公教信仰的面貌;就能見證教會的使徒性;就能促成聖德的事跡”。

冊封聖人部部長接著略述了斯卡拉布里尼和澤德的生平。樞機強調,斯卡拉布里尼有關移民的牧靈工作“被很多人認為是教會本著先知性去關懷人們和他們的具體問題”。關於澤德,他“不折不扣地詮釋了慈幼會精神,始終和藹可親、性格開朗,即使是在最艱困的情況中也不例外”。

這兩位新聖人都生活於19世紀和20世紀。斯卡拉布里尼曾是意大利皮亞琴察的主教,創立了嘉祿傳教會和嘉祿傳教女修會,其特殊使命是為移民服務。今年5月21日,教宗授權冊封聖人部免除確認因真福斯卡布拉里尼的代禱而顯得的第二個奇跡的條件,直接將其冊封為聖人。

斯卡拉布里尼列聖品案申請人巴蒂斯泰拉(Graziano Battistella)神父提到斯卡拉布里尼獻身於移民的精神:他把這精神轉變成具體行動,並且深愛孩童,因而得到“要理使徒”的美名。巴蒂斯泰拉神父也提到,斯卡拉布里尼芳表的現實意義是要記住我們都參與在使命中,因為這是我們信仰的固有的一部分”。

在阿根廷別德馬為病患服務的慈幼會修士澤德,對今天的人們仍有很多話要說。他出生於意大利埃米利亞大區,後來與家人移居阿根廷。在他心中渴望成為司鐸,但事實上他成了一名護士,他患有結核病,親身經歷了疾病的兇猛。在他講述這段歷程和藉著進教之佑聖母獲得痊癒時,他的座右銘是“相信、許諾和治癒”。

慈幼會列聖品案總申請人卡梅洛尼(Pierluigi Cameroni)神父簡單講述了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要素,提到在傳染病大流行時期應對疾病的方式,這類似於我們正在經歷的。澤德也是一名移民,這是一個現今依然存在的現實。他是一位能活出福音的喜樂的人,這喜樂始終源自與上主的相遇。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叮囑新聖人故鄉的青年:保存這份聖德遺產並使之增長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新聖人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新聖女里維耶(Marie Rivier)和真福隆格維爾(Gabriel Longueville)都來自法國維維耶教區。教宗方濟各於5月14日、富高和里維耶封聖大典前夕,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接見了法國該教區的青年代表團,叮囑青年效法這三位前人的芳表。富高神父向圖瓦雷克人福傳,在撒哈拉地區蒙主恩召;里維耶修女創建了獻聖母於聖殿女修會;隆格維爾神父是貝爾格里奧教宗在阿根廷的舊相識,2019年以殉道者身份列真福品。

教宗首先向這群法國青年談起他所熟識的隆格維爾神父:「這位司鐸捨身為人,關懷堂區裡最貧困的人,為他出生地的眾位司鐸樹立典範。維維耶教區接連迎來真福和聖人,這清楚展現出該教區的富饒。」教宗期盼該教區青年「能妥善保存這份聖德的遺產,並使之增長」。

接著,教宗提到隔天列聖品的富高,期許青年向富高學習:「這位新聖人經驗到天主帶領他以親身臨在去福傳。這是一種謹慎的福傳形式,但也極具挑戰性,因為它需要言行合一的生活見證;也就是說,要真正符合天主鍾愛的每個人的盼望,而非追求轉眼即逝的歡愉或立竿見影的效果。」

教宗由此鼓勵青年以新聖人富高的三個靈修關鍵詞來善度自己的基督徒生活,即:福音、聖體聖事和福傳。再者,青年也要學習並時常默觀新聖人富高全然信靠天主的禱詞,特別是在做選擇以及面對生活的十字架時,從而進入教會富有福音精神的動力。維維耶教區表現出渴望在撒哈拉地區的獨修中活出普世的手足情誼。在這個機會上,教宗特別念及所有以富高為主保的童軍團體。

談到新聖女里維耶,她創建的修會遍布世界許多地方。教宗勉勵該修會,「繼續孜孜不倦地投身於照顧孩童、青年和被排斥者的工作」,同時也期勉眾人效法新聖女,幫助最弱小者認識天主、「關懷近人並欣賞萬物」。教宗說:「我希望未來還有更多婦女發揮這重要作用,謙遜又勇敢地讓人認識天主對弱小者的愛。」

會晤結束之際,教宗預祝在場青年從羅馬回家時「更愛教會」。教宗也指出,隔天的封聖大典將體現出「教會的普世性和多種面貌,且人人轉向唯一的救主」。

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德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愛與服務他人

CNS photo/Paul Haring

5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封聖大典,隆重冊封聖教會的十位新聖人。他們分別是:荷蘭記者布蘭茲馬(Tito Brandsma)神父;印度平信徒拉匝祿,人稱“天主的助佑”(Devasahayam Lazzaro);天主教教理司鐸會創始人德比斯(Cesare de Bus)神父;貧窮姐妹會和聖家兄弟會的創始人帕拉佐洛(Luigi Maria Palazzolo)神父;聖召會和聖召修女會創始人魯索利洛(Giustino Maria Russolillo)神父;在撒哈拉地區傳教的法國籍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神父;獻聖母於聖殿女修會創始人里維耶(Maria Rivier)修女;露德無玷聖母嘉布遣修女會創始人桑托卡納萊(Maria di Gesù Santocanale)修女;意大利洛阿諾嘉布遣第三會創始人魯巴托(Maria Francesca di Gesù Rubatto)修女;聖家小姐妹會共同創始人曼托瓦尼(Maria Domenica Mantovani)修女。

CNS photo/Paul Haring

當天羅馬的清晨陽光明媚,十位新聖人的肖像畫高高懸掛在聖伯多祿大殿正面上方,格外引人注目。這十位聖人的生活見證得到了教會的認可,成為普世信友效法的芳表。教宗以耶穌說的「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十五12)展開他的講道,提醒在場的五萬信衆説:「為了解我們是否是耶穌門徒的尺度有兩個基本要素:耶穌對我們的愛和愛他人。」

耶穌對我們的愛

在談到第一個要素,教宗強調:「一切都源自於天主的愛,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核心不是我們的才能與功勞,而是天主給予我們無條件和無償的愛。這個世界讓我們相信我們的價值在於我們是否能生產出東西,但福音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即,我們是被愛的。」教宗引用當代靈修導師亨利·盧雲(Henri Nouwen)的話作解釋:「早在任何人看到我們之前,我們就被天主的慈愛之眼所看見。」

教宗說:「有時候,我們過分強調自己努力行善,就創造了一種聖德的理想。這種理想過分著重於我們自己、個人英雄主義、捨棄的能力和為獲得獎賞而犧牲自己,這是一種過於‘白拉奇主義’的生活觀和聖德觀。我們把聖德變成一個不可企及的目標,把它從日常生活中分離開來,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街道的塵土中、在現實生活的考驗中,以及正如阿維拉的聖女大德肋撒對她同會姐妹們所說的那樣‘在鍋碗瓢盆中’,尋找並擁抱它。」

愛他人

接著,教宗繼續談基督徒生活的第二個要素,即「彼此相親相愛」。這話不僅是耶穌對我們的邀請,也指示出祂愛我們並賜給我們天主聖神。因著天主聖神我們能夠愛那些與我們相遇的弟兄姐妹。教宗說:「恰恰如同祂愛了我,所以我能夠去愛。基督徒的生活本來就那麽簡單,是我們用很多的東西把它搞得複雜了,但它本來就那麽簡單。」

那麽,這愛到底是什麽?教宗指出:「耶穌在宣布彼此相愛的命令之前,祂先給宗徒們洗腳,而祂最後死在了十字架上。」教宗解釋道:「愛就是服務和給予生命。也就是說,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卻分享天主賜給我們的特恩和恩典。生活出服務的精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捫心自問『我能為他人做些什麽』,給予生命就是把自己奉獻出去。在現實生活的具體行動非常重要。」

於是,教宗引用《你們要歡喜踴躍》(Gaudete et exsultate)宗座勸諭中的話説:「聖德不是由一些個英雄的行為組成,而是由日常生活滿溢的愛所構成。『你是獻身生活者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喜樂地活出你的奉獻。你是已婚者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愛護和照顧你的丈夫或妻子,一如基督怎樣愛了教會。你正在為謀生工作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正直稱職地完成工作’,為你的同伴爭取正義,不讓他們繼續失業,卻讓他們始終享有合理的薪資。『你是父母或祖父母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耐心教導子女跟隨耶穌。』告訴我,你掌權嗎?今天這裡有許多掌權者,我問你們,你們掌權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努力爭取公益,摒棄私利。』(參閲:《你們要歡喜踴躍》,第14號)這就是成聖之道,就是這麽簡單!就是在他人身上看到耶穌。」

隨後,教宗把話題轉回到當天封聖的新聖人身上,這些聖人以不同的身份回應了天主的召叫,活出了福音的聖德。教宗在結束講道時,鼓勵在場的信衆:「讓我們也努力嘗試。通往聖德的道路不是封閉的,它涉及每一個人,是對我們所有人的召叫。我們每個人都蒙召走成聖之路,一個獨特且不重複的聖德。天主對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計劃,讓我們以喜樂之情繼續前行。」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在感恩祭結束時帶領信眾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在念經前的講話中,教宗念及當今世界的衝突和戰爭,祈願新聖人能為和平轉求,啟發世界各國的領導人。

教宗祈願道,正值世界上局勢緊張、戰火延燒之際,「願新聖人能為共同的解決方法、對話之路帶來啟發」,特別啟發「那些肩負重責大任的人的心靈和理智」。他們「蒙召成為和平、而非戰爭的主角」。

當天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參禮的信眾約有五萬人,他們來自意大利和世界各地,例如:烏拉圭、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荷蘭、法國和印度。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的台階上,許多樞機、主教、司鐸和修會會士與教宗共祭。大殿正面的外牆懸掛著五張壁毯,上面繪製著十位新聖人的容貌。

在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前,教宗向在場眾人致意,說道:「我渴望向你們大家表達問候和感謝:樞機弟兄,以及主教、司鐸、男女會士,尤其是新聖人的靈修大家庭成員,還有你們各位信友、天主忠信的子民,你們從世界許多地方來到這裡。」此外,教宗也向各國的官方代表團表示問候,特別是向坐在第一排的意大利共和國總統馬塔雷拉致敬,總統女兒也連袂出席。

接著,教宗把眾人的目光引向當天列品的十位聖人,指出他們「藉著符合福音教導的見證,增進了各自國家和整個人類大家庭的靈性和社會幅度的成長」。為此,教宗祈願他們能照亮和平之路。「現在讓我們轉向童貞聖母瑪利亞,請她幫助我們喜樂地效法新聖人們的榜樣。」

念經後,教宗走向若干共祭神長,親自逐一問候。隨後,教宗坐上白色的敞篷吉普車,進入信眾之間問候他們。教宗座車繞行了聖伯多祿廣場、庇護十二世廣場及和解大道,車道旁的群眾以歌聲和掌聲向教宗歡呼,許多人拿手機拍照紀錄這熱情非凡的一刻。一名坐輪椅的婦人向教宗送上飛吻,而教宗則是偶爾停下來親吻並降福嬰孩。

教宗乘車繞行了約20分鐘之久。在這過程中,有人在教宗的吉普車上放置了藍黃色的烏克蘭國旗。活動結束之際,還發生了個小插曲:教宗的敞篷吉普車經由大殿側邊的城門開往聖瑪爾大之家時,一陣強風吹走了教宗的小白帽。

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將於5月15日冊封殉道者布蘭茲馬神父為聖人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4日在梵蒂岡主持公開常務御前會議,批准冊封三位真福為聖人。他們分別是:在達豪集中營遭殺害的布蘭馬茲(Tito Brandsma)神父,以及法國修女里維耶(Maria Rivier)和意大利修女耶穌的瑪利亞(Maria di Gesù)。他們的封聖日期是5月15日,冊封大典將在梵蒂岡舉行。屆時,與這三位真福一起榮利聖品的還有另外七位真福,其中一位是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神父,他們的冊封為聖人的法令已在2021年5月3日批准,因信新冠疫情的緣故,當時未能確定冊封日期。因此,教宗5月15日冊封的聖人共十位。

冊封聖人部部長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樞機在3月4日舉行的御前會議,一開始就宣讀了三位真福的名字,並簡短地介紹了他們的生平,他指出,新聖人們「在心中接納了天主的光,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把這光傳到世界各地」。塞梅拉羅樞補充說,因他們的代禱而顯的奇跡已獲得普世教會的承認。

(CNS photo/courtesy Titus Brandsma Institute)

在這三位新聖人中,布蘭茲馬神父是加爾默羅會會士、教授和記者,其聖德被普世教會所承認。布蘭茲馬神父於1881年2月23日在荷蘭出生,1935年獲任命為天主教記者協會教會事務監理。在納粹主義時期,他探訪荷蘭天主教新聞編輯部,鼓勵他們抗拒納粹政權。布蘭馬茲神父在1942年1月遭逮捕,同年7月26日在德國達豪集中營被殺害。1985年9月3日,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宣布布蘭茲馬神父為真福、信仰的殉道者,當今教宗方濟各將冊封他為聖人。因他的代禱於2004年在美國顯的奇跡得到確認。

新聖人里維耶修女(Maria Rivier)於1768年12月19日在法國出生。她16個月大的時候從床上摔下來,致使她臀部受傷,在成長中也遇到嚴重問題。到了1774年,她可以拄著拐杖站起來,3年後才完全康復。這疾病給了她一種直覺,就是渴望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天主。里維耶在1786年開辦學校,致力於照顧貧困者和病患。法國大革命期間,儘管修會被關閉,她卻在1796年創立了一個小團體。5年後,該團體取名為獻聖母於聖殿女修會。里維耶修女於1838年2月3日在法國去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在1982年冊封她為真福。

新聖人耶穌的瑪利亞修女(Maria di Gesù)是露德無原罪聖母加布遣女修會創始人。她於1852年10月在意大利巴勒莫出生,1923年1月在奇尼西去世。她一生為病患、被遺棄者、窮人和弱小者服務。

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天主教教理司鐸會創始人德比斯神父將榮列聖品

圖片:Vatican Media

天主教教理司鐸會創始人德比斯(Cesare de Bus)神父將於5月15日主日榮列聖品。新聖人於1544年在法國卡瓦永出生,1607年的復活節在阿維農去世。離世前,他的眼睛幾乎失明,而且他最初的同伴也離他而去。如今,天主教教理司鐸會的中心已從法國遷到意大利羅馬,真福德比斯的遺骸也在這裡。

天主教要理司鐸會會士萬扎吉(Vanzaghi)神父日前向梵蒂岡新聞網介紹說,「今天,為了使德比斯神父的神恩活躍起來,重要的是用易懂和接近人們的方式來講授要理。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首先是在家庭中講要理,讓父母培育子女的信德,因為他們是最先的要理教員。另外是大眾媒體,今天媒體在福傳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真福德比斯神父榮列聖品對天主教要理司鐸會意味著什麼呢?萬扎吉神父說:「對我們而言,確實是上主給予我們的重大恩典,因為我們已經等待了400多年。德比斯神父於1592年創立了修會,一代一代的會士們都渴望這份極大的恩典。這也是因為德比斯神父在世的時候就被認為是聖人。大家都認為他是提出要理講授的先驅。現在,在諸多痛苦、期待和祈禱後,在1975年他被冊封為真福後,終於榮列聖品。」

萬扎吉神父也提到新聖人顯的奇跡。他說,在他們服務的薩萊諾堂區,有一名女孩突然患有腦膜炎,因著真福德比斯神父的代禱,她獲得了痊癒。數個世紀以來,天主教教理司鐸會會士也成了傳教團,尤其是在20和21世紀,他們先後在巴西、印度和布隆迪服務。今天,非洲是他們進行新福傳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地區。

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