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張心銳神父

2020年10月 3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團結關懷與公益
撰文:張心銳神父

兩個旅行中的天使到一個富有家庭借宿,但那家人對他們不友善,拒絕讓祂們在舒適的客房休息。當祂們鋪床時,較老的天使發現牆上有一個洞,就順手把它修補好了。翌日晚上,兩人又到了一個非常貧窮的農家借宿。主人夫婦倆對祂們非常熱情,把僅有的一點點食物拿出來款待祂們,然後又讓出自己的床鋪呢!第二天一早,天使們發現農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原來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一頭奶牛死了。年輕的天使便憤怒,祂質問老天使為何會這樣:第一個家庭一無所缺,但老天使竟幫助他們修補牆洞,第二個家庭儘管貧窮仍熱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卻沒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並不像你的看法那樣呢!」老天使答道,「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牆洞看到牆裡面堆滿了金塊。因為主人被貪慾所迷惑,不願意分享他的財富,所以我把牆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來召喚農夫的妻子,我讓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情的表面並不是它實際應該的樣子。如果你有信念,你只需要堅信付出總會得到回報。你可能不會發現,直到後來……
讀經一是有名的葡萄園之歌,是上主向祂的愛人以色列所唱的。主人對葡萄園的悉心照顧,象徵天主對以色列家(祂鍾愛的幼苗)的恩情。可是,祂的配偶不忠於祂,傷了祂的心:「我為我的葡萄園所能做的,還有甚麼沒有做到?」被辜負的愛令人悲痛欲絕,祂放棄了它,變成任人踐踏的荒地,描寫出我們的忘恩負義。在主日的福音,同樣出現了另一悲慘的景象。主人派僕人去向園戶收葡萄園的果子,僕人卻被園戶殺害。最後,他派自己的兒子去,也被園戶推到園外殺害,主人終於「凶惡地消滅那些殘暴的人」。
福音的「園戶比喻」所針對的,是百姓的領導,強佔了本不屬於他們的葡萄園為己有。耶穌直指當時的司祭長和法利塞人,但為任何團體的領導,都是一個警告。所有領導人都應以愛心經營園戶,提倡平等、友愛,但是他們卻把園戶據為己有。

權力是為公益

無論在社會、宗教及家庭有權威的人要反省,在《教理》 1902條說:「權威並非從自身取得其道德的合法性。它不得專橫妄為,而應為公益服務」。可惜,做官的人所追求的不是公益而是私利,為了升官發財,把良心放在一邊。宗教的領導也會受私利誘惑,猶達斯不幸是代表人物。教會歷史中不乏悲痛的經驗。宗教領導犯這樣的罪,格外顯得醜陋。舊約厄則克耳先知(則卅四章)更形容他們如牧羊者,只知飲羊奶,穿羊毛衣,食羊肉,卻不牧養羊群。他們辜負了主人的愛心,是欺騙主人信任的園戶,到最後自必受到嚴厲的懲罰。
為慈母教會而言,公益不是個人利益的總和,而是涉及大家一起分享共同的資源,梵二《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清楚說明,公益是指為個人及團體得以充分和容易達到自身的滿全,而需具備的所有社會條件(26)。政府官員、教區主教、僱主及家長應具備對社會、教會及家庭具有團結關懷和公益的視野,在這友愛的關係中,不為追求自己的權利,而是先為別人著想;不斤斤計較,也願意跟其他兄弟姊妹分享。而且,不只滿足個人的利益,還需從文化、道德及精神產物中製造有利條件,使個人及團體得到完整的發展。
在疫情及社會運動的影響下,不同堂區及信仰團體,仍向有需要的人士捐贈口罩,或為正義與和平發聲,充分印證基督徒在世的角色。讓我們繼續努力,做應做的事,說應說的話。在我們的崗位,見證天主聖三的愛與共融,悉心栽培天主的葡萄園。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感謝張心銳神父提供講道分享。講道也刊於天主教香港教區週報《公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