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袮受讚頌》–人與動物共存之道(三)

  

由於在香港有寵物店的倉鼠感染新冠病毒,漁護署將人道毁滅全港約2000隻小動物。事件再度引起人與動物的倫理關係的討論。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發表的《願袮受讚頌》通諭,曾深入探討人與受造物的關係。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特意整理了這份環保通諭和聖經的教導,幫助基督徒反思我們與萬物的關係,邀請大家細閱並一同為受造界祈禱。

《願祢受讚頌》通諭中說的「生態皈依」是甚麼?

「生態皈依」一詞最早由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提出,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進一步發展這個觀念。

教宗指出,靈修生活無法與肉體、大自然及現實世界分割,而是活於它們內,偕同它們一起,與我們一切周遭環境相通。(216)

他引述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說話:「因為人心內在的沙漠也變得如此遼闊,所以世上的沙漠不斷擴大。」因此,生態危機是一個號召,叫人深度悔改。基督徒需要進行「生態皈依」,好使他們與耶穌基督相遇的成果,能顯示在他們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中。(217)

教宗又引述澳洲主教團:「要達至與受造界和好,我們必須審視自己的生活,承認自己的行為和不採取行動傷害了天主的受造界。我們需要經歷一種皈依,或內心的轉變。」皈依意味著人要承認自己的錯誤、罪過、缺點和失敗,才會真心懺悔及痛改前非。(218)

然而,個人的自我改善不足以挽救現今世界所面臨的極端複雜的生態危機。管理大地,是要不同力量的合併和集思廣意方能達到。能帶來持久改變的生態皈依也是團體性的皈依。(219)

生態皈依需要以下多種態度的集大成:

首先,要感恩和施予,承認世界是天主愛的恩賜,我們被召以自我犧牲和善行,默默地效法祂的慷慨。

此外,皈依需要有愛的意識,覺察到我們並未與其他受造物脫離關係,意識到天父將我們與萬物連結一起。

第三,我們不會將自身的優越視為個人的榮耀或不負責任的支配行為的理由,反之,而是將之視為一種不同的能力,並藉此承擔源自信仰的重任。(220)

耶穌說:「在天主前,空中的飛鳥沒有一隻被遺忘的」(見路12:6)。那麼我們怎能摧殘或傷害牠們呢?教宗請求基督徒承認並完全生活出他們皈依的這種幅度,好能培養出與所有受造界的兄弟情誼。(221)

為我們大地祈禱的經文

全能的主,
祢臨在於宇宙萬物,
以及最卑微的受造物中。
祢以祢的柔和溫婉籠罩天地萬物,
求祢傾注祢愛的力量,
使我們能夠保護生命及美善。

求祢使我們滿溢平安,
好讓我們能夠彼此以兄弟姐妹相待,
而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哦,弱小者的主,
請助我們拯救這世上被拋棄和被遺忘的人,
他們是祢的眼中瞳仁。

請癒合我們的生命,
好讓我們能保護世界,而非從中掠奪,
好讓我們能播種美善,而非污染破壞。
求祢打動那些只因貪圖利益
就犧牲弱小者和大地的人的心。

求祢教導我們發現萬物的價值,
默觀祢的化工時讚歎不已,
並承認在邁向祢永恆光輝的旅途上,
我們與每一個受造物都是緊密相連。

我們感謝祢天天與我們同在。
在我們為公義、仁愛及和平的奮鬥中,
求祢支持我們。

(節錄自 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

《願袮受讚頌》–人與動物共存之道(一)

《願袮受讚頌》–人與動物共存之道(二)

延伸資料

澳門教區生命委員會「願祢受讚頌周」短片2-生態皈依與靈修

鹽與光傳媒「梵蒂岡連線 – 願祢受讚頌」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