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民福音部部長訪台灣、香港和澳門後專訪

  

教廷萬民福音部部長斐洛尼樞機剛結束了緊湊的4天訪問行程,包括宗教活動,以及與中華民國台灣當局公開會晤。中華民國於1912年獨立,自1949年起,該國主張的領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疊。斐洛尼樞機受到教宗派遣,參加第4屆全國聖體大會,隨後訪問了澳門和香港,3月6日回到羅馬。

台灣的天主教徒人數稀少,在全國2350萬居民中略超過1%,當地基督徒約佔總人口的4%。斐洛尼樞機到訪期間,除了主持聖體大會的閉幕彌撒、參訪不同教會單位以外,他還會見了最高民政當局,即蔡英文總統、陳建仁副總統和外交部長吳釗燮。

返回羅馬後,梵蒂岡新聞網在採訪中向斐洛尼樞機請教說:您這次訪問台灣後有哪些反省呢?哪些事情令您印象深刻?

答:我的印象很積極正面,因為我遇見了一個需要鼓舞、激勵和協助的教會, 她同時蘊藏著豐沛的珍寶。我尤其是指原住民的福傳,以求增加聖召。在這方面,主教們意識到要推進現已存在、但人數很少的修院。此外,也有許多機構一直在教育層面促進教會的臨在,這些機構有口皆碑,而且也與醫療服務有關。我探訪了新成立的輔仁大學醫院,該機構的確懂得如何應對病患的課題和問題,關懷他們,並察覺到社會的老齡化;那裡的出生率低,如今得處理許多老人的需求。因此,我也祝聖了一間由小學舊校舍改建而成的養老中心。那裡有很多希望的元素,但教會最欠缺的是更恰當的傳教動力。

問: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的台灣人自稱是無神論者。這是不是一個有待努力應對的重要幅度?

答:我們必須考慮到,這個社會在經濟和社會方面十分先進,因此許多層面必不可少的參照點都把天主排除在外,因為人們關心的往往是保障優質的生活,以及各種會減少或加重危機的問題。這是一個追求福祉的社會,總是以福祉為先,其它要求次之。基督徒生活顯然要求很高,其它宗教的表達形式通常比較容易實踐,因此肩負靈性、人性和道德責任的教會,明顯地處於困境,因為這需要耗費很大的心力。此外,我們也要考慮到另一個層面,也就是我們不能用數字來衡量一切;舉例而言,對教會服務的讚賞,遠超過基督徒和天主教徒人數的百倍之多。這意味著,教會也在社會上增加「鹽味」,透過教育和其它的臨在形式,給生活的諸多方面賦予意義。對於錯綜複雜的社會,很難找出一個過分簡化的標準。

問:台灣仍受到國際社會的孤立,僅有17個國家予以承認,其中包括與它建交76年的聖座。或許,打破這孤立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答:我不會稱之為孤立。當我們提到孤立一詞,背後的涵義是什麼呢?台灣雖然跟許多國家沒有外交關係,卻維繫了商業、社會、文化和學術關係,這些關係極為重大,不能縮減為只談外交類型。為此,台灣必須在對話中尋找自己的道路,我認為,這將對它的未來助益良多。

問:您這次訪問了台灣後,也到訪了澳門和香港。聖座與中國最近針對主教任命簽署了協議,有些人對此感到驚恐,視之為台北和北京政府進一步摩擦的風險所在。然而,這協議會不會反倒成為拉近關係的推動力?

答:某些個案自然得視情況而定,因為不能只用負面詞彙、完全從負面角度來探討。除此之外,我發現,我所遇見的所有司鐸、主教和平信徒都投以積極而強烈的關注。正如我解釋過的,陳年的問題顯然不會一朝一夕就解決。許多處境往往令我們陷入不穩定狀態,這並不代表基礎不佳,但是對話的許多方面肯定有待加強,不僅教會內部也存在許多問題,聖座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也是如此。我相信,關於這方面,我在香港和澳門也得到很多正面反饋和鼓勵。他們說:「請你們向前邁進,這是一條很好的道路。」我堅信,未來也將是這樣。再者,某些不和諧的聲音確實存在,但我認為,不和諧的聲音有權利存在。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