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五)
第三章 思索並締造開放的世界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作為信徒,我們必須明白愛才是首要的,絕不能危及愛,而最大的危險就是沒有愛。」(92)
在這一章,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思考愛如何締造一個不排斥任何人的開放的世界。教宗首先指出,我們是為愛而受造,愛驅使人走出自我,接近他人。人只有藉著真誠的自我交付,否則無法活出自我、實現自我;只有與他人接觸交流,否則無法完全認識真我。
正面和真誠的人際關係會推動我們接近他人,讓對方幫助我們成長。我們不能將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一個小圈子裡,甚至只與家人相處。我們需要更廣濶的人際關係。
愛是衡量人類生命靈性狀況的準繩;愛是對於人的生命最終決定的標準。作為信徒,我們必須明白愛才是首要的,最大的危險就是沒有愛。
愛是一種專注於別人的活動,對別人的關愛激發我們無條件地尋求對方的益處,不論對方的身體或精神面貌如何,依然認為對方是寶貴的、有價值的、令人愉悅的、美善的。愛人就是愛對方的真我。只有培養這種關係,我們才能實現不摒棄任何人的人際友誼和擁抱所有人的兄弟情誼。
愛驅使我們締造普世的共融。普世精神除了地域的面向,還有存在的面向。這是指我們每天致力擴大生活圈子,主動接觸那些雖然很接近我們,但我們很自然地不會特別關注的人,包括每一個被我身處的社會所拋棄或忽視而受苦的兄弟姊妹。許多殘疾人士和長者,他們在社會上沒有歸屬感和參與感,在自己的國家被看作外方人。
社會上真誠的人際友誼是實現真正普世精神的條件。這並非虛假的普世精神,因無法忍受和不愛自己的人民,而不斷外遊。也不是專制的普世精神,主張所有人變得一模一樣。為了能夠和睦相處而不落得千篇一律,我們人類大家庭仍需努力學習。
對於那些極力防止任何外來影響擾亂其身分和生活方式的社群,人與人之間只有「合夥人」的關係,只能成為一起謀求利益的夥伴,而沒有可能成為兄弟姊妹。
兄弟情誼不僅是由尊重個人自由的氛圍產生,也不是某種制度或「眾人皆平等」這類抽象口號可保證的,而是致力培養兄弟情誼和推行相關培育的結果。
為邁向人際友誼和普世的兄弟情誼,不論何時何地,都必須認清每一個人的價值;每個人都是尊貴的,每個人都有權利尊嚴地生活和整體地發展自己,任何國家都不能否定這個基本權利。
教宗方濟各呼籲我們實踐團結關懷,這是指在團體的層面思考和行事,將眾人的生命看作首要的,而不是由少數人佔用資源。這亦指對抗造成貧困、不平等、缺乏工作、土地和房屋、剝奪社會權利和勞工權利等問題的結構性成因。
教宗重申,天主把大地給與人類,供人人維生之用。私有產權必須遵循一個優先和首要的原則,即所有私人財物應從屬於共用世物的原則,因而人人有權使用世物。這個原則必須在社會運作中體現出來。
為此,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讓少數人積累財富,而必須確保人權——個人及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的,包括國家和民族的權利。商業活動也應明確地用於大眾的發展和消除貧窮,特別是透過製造多樣化的就業機會。
共用世物的原則也適用於國家、領土和資源,每個國家不應拒絕有需要的外地人使用本土資源。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三章,87-127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