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在扭曲的世界,德行反映出天主的肖像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13日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以「惡習與德行」的要理講授中,反思的重點從「惡習」轉到了「德行」方面。教宗指出,因為「人是為善而生的」,人能夠實踐並實現美德。有德行的人就是具有「堅強、勇敢、有紀律和克己的能力」,因此德行的實踐不僅「辛苦,甚至痛苦」。有德行的人「忠實於自己的召叫」並「圓滿地實現」自己。由於教宗仍有感冒的症狀,要理講授的稿件交由聖座國務院的吉羅利(Pierluigi Giroli)蒙席代為宣讀。

重新發現美德

教宗指出,聖人是有德行的,他們就是「那些完全活出自己,實現每個人各自聖召的人」。教宗解釋道,聖人不應被視為「人類的特例:即一種生活在我們普通人之外、狹小的傑出人物圈子的人」。如果今天「正義、尊重、寬仁相待、心胸博大」和「希望」是「少見特別」的話,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實踐德行,並牢記天主按照祂的肖像創造了我們。

德行是什麼

接著,教宗指出,我們在《天主教教理》中讀到:「德行是一種習慣性的堅決行善的傾向。」(1803號)他解釋,德行不是「即興發揮」的東西,它不應被歸類為善行,即使惡人在「頭腦清醒的時刻」也有行善的能力。相反,德行「是一個人在慢慢成熟過程中產生的善,最終這善會成為這個人的內在特質」。教宗說:「德行是一個關乎自由的習慣。如果我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是自由的,當我們每次需要在善與惡之間做出選擇時,那麼德行就會讓我們有朝向正確選擇的習性。」

天主完成善的工程

但是我們如何獲得德行呢?教宗指出,基督徒首先能從天主的恩寵獲得幫助,因為聖神在受洗者內施展威能。「為引導我們過上有德行的生活,聖神在我們的心靈中工作」。因此,即使是那些覺得「無法克服」某些缺點的人,也「體驗到天主完成了」他們所期盼的善的工程,因為「恩寵總是先於我們的道德努力」。

智慧與良善意願

隨後,教宗指出,德行的成長和培養需要兩個要素。首先,需要祈求聖神的恩賜,即求天主賜予智慧之恩。智慧讓人「從錯誤中學習,並正確地引導生活」。最後,教宗說道:「我們需要良善意願:就是選擇善的能力,以克己的操練塑造自己,遠離極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始終與伯多祿同行:十一年走在慈悲與和平的路上

圖片:Vatican Media

在外交的沈默中,在一個政治主動性和領導力日益缺失的背景下,世界已經開始了一場瘋狂的軍備競賽,將巨額資金投入到精密的死亡工具上,這些資金足以為全球所有居民提供兩次基本醫療服務,並顯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於此時同時,唯有教宗方濟各仍在呼籲停止戰爭,喚起人們追求和平道路的勇氣。

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Andrea Tornielli)在3月13日的社論中寫道,教宗“繼續呼籲聖地停火,在那裡,哈馬斯恐怖分子於10月7日實施了無情的屠殺,隨後加沙地帶又接連不斷地遭受悲慘的屠殺。他繼續呼籲在歐洲基督信仰的心臟地帶,即烏克蘭,停止戰爭,該國遭受俄羅斯侵略軍的空襲摧殘。他繼續呼籲世界其他地區的和平,那些被人遺忘的、以無法言喻的暴力展開的衝突,正逐漸構成日益龐大的世界性衝突的一部分”。

羅馬主教在他牧職的第十二個年頭,世界進入了一個黑暗的時刻,人類的命運任由那些無法評估其決定後果的統治者擺布,他們似乎向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屈服了。教宗卻以清醒和現實的態度說:“誰能看清形勢,誰能為人民著想,誰就更強大”,也就是說,“有勇氣進行談判的人更強大”,因為“談判是一個勇敢的詞”,我們不應該為此感到羞恥。教宗方濟各不畏遠近之人的誤解,繼續將生命的神聖性置於核心位置,關心無辜的受害者,並揭露那些以虛偽的面紗遮掩的戰爭背後的骯髒經濟利益。

快速回顧過去十一年的歷史,我們就能理解伯多祿之聲的先知性價值。2015年的《願祢受讚頌》通諭指出氣候變化、移民、戰爭以及致命經濟是相互聯繫的現象,只有通過全球視角才能應對。2020年的《眾位弟兄》通諭指明了建立一個基於兄弟情誼的新世界的道路,再次揭露了利用天主之名來為恐怖主義、仇恨和暴力作辯解的嘴臉。此外,教宗在教導中不斷強調慈悲,這一主題貫穿他的整個牧職使命。

之所以接納、親近、溫柔、陪伴,基督徒團體之所以能夠擁抱和聆聽,是因為我們總是尋求並體驗到了慈悲。如果用這樣的眼光來解讀教宗的舉動,即使是那些引起了一些人震驚反應的舉動,一如兩千年前耶穌的行動所引起的反應一樣,我們也會發現其中深刻的福傳和傳教力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把天主的寬恕放在教會的中心

圖片:Vatican Media

告解聖事、天主賜予寬恕的聖事,引領我們走回那從洗禮展開的新生活旅途。教宗方濟各3月8日下午在懺悔禮儀中如此表示。這項禮儀今年在羅馬聖庇護五世堂區舉行,為四旬期的「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拉開帷幕。這個四旬期活動由教宗方濟各所欽定,目的是要各地聖堂開門一整天,便於信友們祈禱並領受修和聖事。

在新生活中度生

今年度「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的主題是「在新生活中度生」。教宗指出,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旅途中,我們經常會看不見我們在基督內新生活的美好,我們與天主和與他人的關係因此深受其害。

「我們仍在旅途上,但我們需要新的路標、步調的調整和方向來幫助我們重新找到我們洗禮的道路、我們最初的美、前行的意義。」

教宗說:「弟兄姊妹,哪一條是走回新生活旅途的道路呢?那就是天主的寬恕之路。」天主的寬恕使我們大家一起回歸正途,「從內部潔淨我們,恢復我們因洗禮而獲得新生的狀態」。

然而,我們需要敞開心靈、痛悔己罪,就像那癩病人對耶穌呼喊的那樣:「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谷一40)光靠我們的努力仍有所不足。「唯有天主了解並治癒心靈;唯有祂能救心靈免於凶惡。」

這正是耶穌對我們的期待,好叫我們得到更新、自由和幸福,並能繼續我們新生活的旅途。

聖事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石

「我們切莫讓祂傷心難過;我們不要推遲與祂寬恕的相遇,因為只有跟隨祂,我們才能回到正途,看到我們的罪被擊潰、永遠被消滅」。教宗說:「我們不可拒絕天主的寬恕、修和聖事。」它不光是個虔敬的舉動,更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石」。

教宗敦促聽告解的司鐸要「把天主的寬恕重新放在教會的中心」,始終向那些懇求寬恕的人施予寬恕,幫助那些或許害怕告明己罪的人「有信心接近這充滿醫治力量和喜樂的聖事」。

教宗最後提醒信眾,耶穌能潔淨我們所有的過錯。教宗邀請眾人在辦告解時,祈禱說:「耶穌,我相信祢能潔淨我。我相信我需要祢的寬恕。求祢使我煥然一新,而我將重新在新生活中度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談烏克蘭戰爭:不要以談判為恥

圖片:Vatican Media

二月初,教宗方濟各接受瑞士廣播電視公司(RSI)記者洛倫佐·布切拉為文化雜誌《克里謝》(Cliché)以白色為主題所做的專訪。在訪談中,教宗談及烏克蘭戰爭,以及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正在發生的事情,特別是在加沙地帶的情況。訪談內容於3月9日提前公佈,並將於3月20日由瑞士電視台播出。以下是訪談節選:

問:如何找到一個指南針來幫助我們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正在發生的事情呢?

答:我們必須繼續前進。每天晚上七點,我都會給加沙的教區打電話。那裡生活著六百人,他們講述他們所看到的:那是一場戰爭。而且戰爭是由兩方造成的,不是一方。負有責任的是那進行戰爭的雙方。然後,不僅僅是軍事戰爭,還有「游擊戰」,比如說哈馬斯的‘游擊戰;,這不是軍事行動。這是一件醜陋的事情。

問:但是,我們是否應該對調解失去希望?

答:讓我們看看歷史,我們經歷過的戰爭,最終都以協議告終。

問:在烏克蘭,有人呼籲勇敢投降,舉起白旗。但其他人說,這將使強者合法化。您怎麼看?

答:這是一種解釋。但我相信,真正強大的人是那些能夠看到局勢,考慮到人民,並有勇氣舉起白旗並進行談判的人。今天,你可以在國際力量的幫助下進行談判。談判這個詞是勇敢的詞。當你看到你被打敗了,事情沒有進展,就要有談判的勇氣。你會感到羞恥,但如果你繼續這樣,最後會有多少人死亡呢?情況還會更糟。及時談判,尋找一些國家作為調解者。例如,今天的烏克蘭戰爭,就有很多國家願意調停。比如土耳其。在情況變得更糟之前不要以談判為恥。

問:您自己也毛遂自薦促進談判嗎?

答:我就在這裡。我給以色列的猶太人發了一封信,反思這種情況。談判永遠不是投降。這是一種勇氣,為了不讓國家走向滅亡。烏克蘭人,有著他們的歷史,可憐的烏克蘭人,在斯大林時代遭受了多少苦難……。

問:白色是純潔和無暇的象徵。您最典型的服裝就是白色的。這個傳統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教宗要穿白色?

答:那是從一位道明會教宗開始的。他穿的是道明會的會服,也是白色的。從那時起,所有的教宗都穿白色。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庇護五世,被葬在羅馬的聖母大殿。從那裡開始,教宗穿白色的傳統就誕生了。

問:對於教會來說,白色的主要意義是什麼?

答:教會在復活主日、聖誕主日等時候使用白色的祭服。白色也象徵著喜樂、和平和美好的事物。例如,在葬禮彌撒中使用紫色的祭服。白色意味著喜樂與和平,在聖誕期、復活期使用。

問:戰爭總是與黑暗、陰影聯繫在一起。

答:戰爭總是黑暗的,總是陰暗的。這是黑暗的力量。當我們談論白色時,我們會想到無辜、善良和許多美好的事物。但當我們談論黑暗時,我們就會想到黑暗勢力、我們無法理解的事物、不公正的事物。《聖經》談到了這一點。黑暗有一種強大的破壞力。……

問:白色也是一個中性的顏色。當不同的意識形態,甚至不同的人之間存在衝突時,中立性對您來說是一種價值嗎?

答:非常重要的價值。在我們的生活基礎上,我們可以談論白紙。人們不說黑頁、綠頁、黃旗等等。當談論到要書寫的頁面時,那是一張白紙。每個人都必須在那白色的生命紙張上寫下自己的決定。生活是一張白紙,如果你能在那張紙上寫下美好的事物,它就會很美好;但如果你寫下了醜陋的事情,那頁紙就不會美麗。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烏克蘭請求談判的勇氣,談判絕不是投降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關於烏克蘭的談話意在要求停火並再次提出進行談判的勇氣。」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在2024年3月9日回答幾位記者的提問,作了上述表示。這些提問是關於當天提前發表的教宗方濟各接受瑞士廣播電視公司(RSI)記者專訪。

布魯尼解釋,教宗對這個「飽受折磨」的國家的心願已包含在2月25日誦念《三鐘經》活動的講話中,那是這場戰爭爆發兩週年的隔天,他強調對烏克蘭人民「最深切的關懷」。他的心願是「創造外交解決途徑的條件,尋求公正且持久的和平」。

布魯尼說明:「教宗使用白旗一詞,是引用採訪者提出的這個圖像,藉以指出停止敵對、有談判的勇氣達致停戰。在訪談的別處,談到另一場衝突的情況,但也針對每個戰爭的情況,教宗明確表示:『談判絕不是投降』。」

在這次專訪中,記者洛倫佐·布切拉(Lorenzo Buccella)問教宗:「在烏克蘭有人呼籲勇敢投降,舉起白旗。但其他人說,這將使強者合法化。您怎麼看?」

教宗的回答是:「這是一種解釋。但我相信,真正強大的人是那些能夠看到局勢,考慮到人民,並有勇氣舉起白旗並進行談判的人。今天,你可以在國際力量的幫助下進行談判。談判這個詞是勇敢的詞。當你看到你被打敗了,事情沒有進展,就要有談判的勇氣。你會感到羞恥,但如果你繼續這樣,最後會有多少人死亡呢?情況還會更糟。及時談判,尋找一些國家作為調解者。例如,今天的烏克蘭戰爭,就有很多國家願意調停。比如土耳其。在情況變得更糟之前不要以談判為恥。」

因此,教宗的話語是引用採訪者提出的一個圖像,所強調的是他在這兩年中一直發出的呼籲和公開表明的立場,那就是以對話來對抗戰爭「瘋狂」的重要性,以及把擔心平民的命運放在首位。梵蒂岡發言人強調,「教宗的心願就是這幾年不斷重申的,也是最近在衝突爆發兩週年之際所強調的」。

教宗在那個機會上說:「我再次向飽受折磨的烏克蘭人民表達最深切的關懷,並為他們所有人,尤其是許許多多的無辜受害者祈禱,懇請重新找到些許人性,好能為外交解決方案創造條件,尋求公正且持久的和平。」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驕傲是毒害手足情誼的罪

圖片:Vatican Media

「驕傲是自誇、傲慢、虛榮」:教宗方濟各3月6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以這句話為主軸,展開了以「惡習與德行」為主題的要理講授。當天的公開接見活動回到了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由於教宗仍有感冒的症狀,要理講授的稿件交由聖座國務院的吉羅利(Pierluigi Giroli)蒙席代為宣讀。

驕傲是所有惡習中的「霸王」

公開活動開始之際,眾人先是聆聽了選自《德訓篇》的經文:「驕傲在上主及人前是可憎恨的。塵埃灰土的人,有什麼可驕傲的?⋯⋯上主推翻傲慢君主的寶座,使謙遜的人坐上他們的寶座。」(參閱:德十7,9,14,15,17)

談到驕傲之人的特徵,教宗在要理講授的講稿中形容說:「他想像中的自己比現實中的自己來得更加高大;他狂熱地堅持人們要把他看得比其他人更為重要」,認為別人卑微低賤。

在前一次的週三公開接見要理講授中,教宗講解了「貪圖虛榮」的罪。這兩種惡固然有相似之處,但是與驕傲相比,貪圖虛榮只是個「小兒科」。

「古代的隱修士分析人的瘋狂,指明各種罪惡有其特定的順序:從最粗鄙的罪過開始,首先是貪吃」。而驕傲在所有惡習則是「霸王」。「驕傲的人遠離天主。為改正這個罪,它所需要的時間和辛勞比基督徒蒙召投入的其它任何一場戰役需要的更多」。

耶穌教我們絕對不可判斷他人

在驕傲罪的後面,藏著「自認為有如天主」的荒謬想法,因此它背後藏的是原罪。它摧毀人與人的關係,毒害所有人本該共有的「手足情誼」。驕傲也顯露在肢體語言和特定態度上。

「這樣的人很容易作出輕蔑的判斷:無緣無故對他人作出不可改變的論斷,在他看來,那些人是無可救藥的愚鈍和無能。在他的假設中,他忘記了福音記載,耶穌只交給我們極少的幾條道德誡命,卻對其中一條展現出不妥協的態度,即:絕不可判斷他人。」

以伯多祿宗徒為例

對於驕傲之人,連一丁點的批評或觀察都不能提出。這樣的人規勸不了,只需要耐心以對,因為「總有一天他的大廈會傾頹」。教宗引用了伯多祿宗徒的例子:當時他自信滿滿地對耶穌說:「即使所有的人都遺棄了祢,我也不會!」(參閱:瑪廿六33)後來,他發現自己和他人一樣,在死亡的危險前也擔驚受怕。

如此一來,「伯多祿不再揚起下巴,卻淚流滿面。他得到耶穌的治癒,最終能挑起教會的擔子」。

救恩經由謙遜而來

「治療每個驕傲舉動的真正解藥」是謙遜,救恩正是由此而來。在這方面,聖母瑪利亞樹立了芳表。她在《讚主曲》中為天主做了見證,讚揚天主「驅散了驕傲人內心病態的思想」。

此外,雅各伯宗徒致函給一個因內部紛爭而受傷的團體時,寫道:「天主拒絕驕傲人,卻賞賜恩寵於謙遜人。」(雅四6)

教宗最後總結道:「因此,親愛的弟兄姊妹,讓我們善用這四旬期,來與我們的驕傲作爭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英語直播:教宗將主持是第11屆「24小時奉獻給上主」四旬期活動

教宗方濟各將於3月8日星期五下午在羅馬的聖庇護五世堂區主持懺悔禮儀。那一天正值「24小時奉獻給上主」的日子,這是教宗方濟各發起的善度祈禱與修和的四旬期倡議,今年已是第11屆,主題選自《羅馬書》:「在新生活中度生。」(六4)

按此收看網上直播

按此下載
【中文版】第11屆24小時奉獻給上主禮儀及牧靈材料(摘要)

按此下載
【英文版】第11屆24小時奉獻給上主禮儀及牧靈材料(摘要)

今年是祈禱年,「24小時奉獻給上主」祈禱活動將是體驗祈禱和寬恕的時機,為主的復活做準備。因此,教會團體受邀在8日週五晚上和9日週六全天開放聖堂,讓信友們有機會在任何一個時刻都能朝拜聖體和辦告解。

2024年3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聖庇護五世堂區舉行的禮儀於羅馬時間下午4時30分開始,期間所有信友都能領受修和聖事。教宗也將為幾位信徒聽告解。

聖堂敞開大門是天主慈悲大愛的象徵。教廷福音傳播部為這個機會公布了一本牧靈手冊,其中包括個人祈禱經文和為團體舉行慶典的提示。該部會再次建議全世界的教區和堂區有在各自團體舉行祈禱的時刻。祈禱手冊有意大利文、英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波蘭文、法文版本,可從福音傳播部的網頁免費下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聖地再次發出呼聲:美好的世界不需要戰爭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3月3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後,他的思緒再次轉到了飽受戰爭折磨的聖地和烏克蘭。教宗痛心地指出,由於持續的敵對行動,這些地區每天都有很多人死亡。

教宗說:「我每天都痛苦地念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民因持續的敵對行動而遭受的苦難。數以千計的人死亡、受傷、流離失所,巨大的破壞產生了痛苦,這給弱小的、手無寸鐵的人帶來了可怕的後果,目睹著自己的未來受到損害。」

於是,教宗呼籲道:「讓我們一起大聲吶喊,夠了,停止吧!為加沙和整個地區的立即停火,我鼓勵繼續進行談判,祈願人質立即獲釋並返回到焦急等待他們的親人身邊,平民能夠安全獲得必要和緊急的人道主義援助。」

最後,教宗也為烏克蘭呼籲:「讓我們不要忘記飽受折磨的烏克蘭,那裡每天都有許多人死去,那裡有太多的痛苦。」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紀錄片:寫給我地的家書 (The Letter)【中文字幕】

天主教國際組織「願祢受讚頌運動」2022年製作了有關《願祢受讚頌》通諭的紀錄片—《The Letter》,內容講述五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兄弟姐妹,獲邀前往梵蒂岡與教宗方濟各進行前所未有的會面。他們代表在全球生態問題討論中被忽視的聲音,他們將窮人、原住民、青年和野外生態的觀點和解決方案帶到與教宗的對話當中。

為幫助教友反省目前生態危機的迫切性,喚起生態皈依的意識,天主教香港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已經把《The Letter》翻譯成中文版—《寫給我地的家書》,提供予教會內各團體免費播放。全片長約80分鐘,對白以英文為主,配上中文字幕。

有興趣放映該紀錄片的教會團體,
請電郵至dci[email protected]
或致電 (852) 2560 3865
與天主教香港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聯絡。
期盼我們一起響應教宗的呼籲,愛惜我們的共同家園。

教宗赴傑梅利醫院台伯島院區做幾項診斷檢查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2月28日,聖座新聞室表示,「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後,前往傑梅利醫院台伯島院區,進行了幾項診斷檢查。結束後,他就返回了梵蒂岡」。

眾所周知,教宗日前罹患了輕微的流感,因此取消了幾個預定的接見活動。2月28日上午,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始之際,他向在場信友們解釋他「仍有一些感冒症狀」,並且請他的助手奇安帕內利(Filippo Ciampanelli)蒙席代為宣讀要理講授。接見活動後,他立即在梵蒂岡附近的羅馬傑梅利醫院台伯島院區進行檢查。

此外,聖座新聞室也確認,3月2日週六上午,教宗將在梵蒂岡宗座大樓與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tz)舉行會晤。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