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病情正在改進並越來越少地使用高流量氧氣

圖片: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5年3月21日晚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

「在晚上,他不再使用氧氣面罩非侵入性正壓呼吸機,而是通過鼻插管接受高流量氧氣,白天,他越來越少使用高流量氧氣。」

雖然教宗的情況持續穩定,呼吸和運動功能也有改善,但聲明解釋,「醫生仍未對他的出院作出任何表示」。

今天,教宗方濟各沒有接待任何訪客,而是在祈禱、治療和工作活動中度過了他的一天。

在本週末的三鐘經活動之前,聖座新聞室表示,週日三鐘經將如之前的週日一樣進行。另外,如果有任何最新消息,聖座新聞室(明天)週六會提供最新消息。然而,下一份醫療公告預計不會早於週一發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教宗要理講授:尼苛德摩在與耶穌的相遇中找到希望

The painting “Nicodemus Visiting Jesus” by Henry Ossawa Tanner, was created in Jerusalem in 1899. (Henry Ossawa Tanner 於 1899 年在耶路撒冷創作的油畫「尼苛德摩探望耶穌」。)

2025年3月19日,聖座新聞室公布了教宗方濟各當天要理講授的文稿,由於教宗目前住院就醫,當天例行的公開接見活動暫停。在省思了“耶穌的童年”這個主題後,教宗開始論述“耶穌的生活:與人相遇”,當天是第一講。教宗解釋,在四部福音中記述了耶穌與人的相遇,我們從中看到,耶穌透過相遇賜予人希望的方式,因為這些相遇照亮了人的生命,帶給他們希望。

教宗表示,《若望福音》第三章敘述了耶穌與尼苛德摩的相遇。這位猶太人的首領在夜間來到耶穌前,對於登門拜訪,這個時辰非同尋常。教宗解釋,夜間也許有一種象徵性的意義,表明尼苛德摩的心境。他處在疑惑的黑夜中,看不到該當走的道路,顯然需要尋找光明。《若望福音》一開始就寫道:“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一9)尼苛德摩因此尋找耶穌,因為直覺到耶穌能照亮他心中的黑夜。

我們從福音的記述中可看到,尼苛德摩無法立刻理解耶穌對他說的話。在他與耶穌的對話中存在不少誤解和嘲弄。教宗指出,“尼苛德摩不明白耶穌對他說的話,因為他繼續以自己的思維和範疇來思考”。他是個公眾人物,是猶太人的首領之一。不過,他可能感覺到自己的情況不再對勁,自己生活中的某些事不再起作用。“他覺察到需要改變,卻不知從何處做起”。

教宗由此省思道,“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的一些階段中也會發生這樣的事。若我們不接受改變,若我們將自己封閉在僵化、習慣或思索的方式中,我們就會喪亡”。生命在於轉換的能力,以此找到愛的新方式。事實上,耶穌向尼苛德摩談到“重生”,這不僅可能,甚至在我們生命旅程的某些時刻有必要。漸漸地,尼苛德摩將能懂得這句話的涵義,即若由聖神在我們內造生一個新生命,我們就會重生。

教宗解釋,他選擇尼苛德摩作為“耶穌與人相遇”主題的第一講,因為這個人以自己的生活表明,這種改變是可能的。尼苛德摩日後也做到了:他也在前去請求比拉多,為領取耶穌遺體的人的行列中(參閱:若十九39)!尼苛德摩最終見到了光明,得以重生,不再留在黑夜中。

教宗接著談到,改變有時讓我們感到驚恐。一方面,我們被改變所吸引,有時渴望改變,但另一方面,我們喜歡留在自己的安逸生活中。耶穌提醒這位以色列的師傅尼苛德摩,以色列人在曠野中行走時也感到恐懼。為了擺脫恐懼,他們必須瞻仰梅瑟懸在木竿上的銅蛇,因此保存了生命(戶廿一4-9)。教宗表示,“唯有當面注視那令我們恐懼的事物,我們才得以擺脫恐懼”。

“尼苛德摩,如同我們所有的人,能夠仰望被釘十字架的耶穌,戰勝死亡的那一位,而死亡乃是我們所有恐懼的根源。我們也要舉目瞻仰被刺透的那一位,讓耶穌與我們相遇。在耶穌身上我們找到了希望,面對我們生命中的轉變,得以重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病情穩定、恢復緩慢

圖片: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5年3月14日晚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教宗方濟各的病況穩定,在他的臨床症狀方面沒有要特別報告的新消息,為此醫生決定當天晚上不發表病情通報。聖座新聞室強調,這是個積極的信號。

醫生有可能於15日傍晚發布有關教宗病情的消息,但有鑒於他的病況穩定,相關消息之後或許會減少。每天早晨也不會通知教宗夜晚過得如何。

聖座新聞室指出,教宗恢復得相當緩慢,需要時間讓好轉的跡象穩固下來。至於教宗白天的活動,有祈禱,接受治療,並進行了呼吸和運動方面的物理治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梵蒂岡四旬期避靜第三場及第四場默想

圖片:Vatican Media

第三場默想

為何我們難以承認永生已經開始?《聖經》啓示,自起初以來,人類便對天主的作為遲鈍且充滿對立。舊約先知曾譴責以色列子民無法覺察天主所行的“新事”,而耶穌也注意到了聽眾的不理解,所以用比喻講話。這並非為了簡化祂的訊息,而是表明人心的頑梗,拒絕接受圓滿生命的可能性。

《新約》以一種看似矛盾的表達方式描述了這一處境:我們已經死了,卻未曾察覺。死亡不僅僅是生命的最終事件,生理上的死亡,它也是我們當下就已體驗到的現實——我們封閉自我,使我們無法感知生命乃是天主願意賜予我們的永恆恩典。《創世紀》通過傳統上所稱的“原罪”講述了這種感知的喪失:人類本應將生命視為恩典而欣然接受,卻試圖掌控生命,超過天主設定的界限。最終的結果不是魔鬼所許諾的自主,而是羞恥與迷失。

這種“內在之死”表現為我們不斷以形象、角色與成就來掩飾自身的脆弱,而不願直面內心深處的空虛。然而,在《聖經》中,天主並未對此感到驚慌:祂的第一個反應是尋找人,並詢問:“你在哪裡?”(創三9)。這表明,內在之死並非終結,而是救恩旅程的起點。

在加音與亞伯爾的悲劇中,同樣展現了這一邏輯:天主並未干預以阻止弒兄之罪,而是保護加音免於自己的罪責。這表明,我們的“最初之死”並非無法逃脫的宿命,而是一個機會,使我們得以重新發現永生不僅是未來的應許,更是當下的現實。耶穌也邀請我們,將人生的悲劇視為歸向天主的機會,而非定罪的記號(路十三4-5)。

天主不會將我們內在之死視為失敗,而是當作邁向新生命的起點。真正阻礙我們獲得永生的,並非生理上的死亡,而是我們無法認識到自己早已被納入超越時間的現實中。唯有當我們懷著信賴,向天主敞開心扉,我們才能真正活出這一永恆的生命。

第四場默想

聖經將人類歷史描述成永生許諾與死亡現實之間的張力。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神父3月11日上午在聖座部會首長今年四旬期避靜的第四場默想中指出,以色列因其忠誠和不忠而陷入掙扎,不停地尋求應許之地。聖保祿稱,人類活著卻在等待死亡(參閱:格後六9),他藉著這番話展現生命的弔詭之處。

在眾位先知中,厄則克耳以堆滿乾枯骨頭的山谷來形容這個狀態(卅七章):以色列彷彿變成了露天墳場,缺乏生命和希望。天主吩咐先知講述骨頭互相結合、重新生出肉來,卻依然沒有生命,直到聖神在骨頭上噓了氣。

這景象不只關乎從異鄉重返家園的旅途,更反映出人的狀況:我們往往活著卻沒有真正地生活。乾枯的骨頭象徵了「首次死亡」,也就是內心的死亡,它表現在恐懼、冷漠和失去盼望上。這發生在亞當和厄娃犯罪後:他們的肉身雖然活著,卻與天主分離。

唯有天主聖神能賜下真正的生命。然而,還有「第二次死亡」,這常被理解成永遠的詛咒,但也能視之為生理上的死亡。誰若是超越首次死亡,也就是超越恐懼、自私、掌控的錯覺,他就能毫無畏懼地面對第二次死亡。亞西西的聖方濟各在《萬物讚主頌》裡表達出這一點,讚美那些在天主內接受死亡的人。

《默示錄》表示:「勝利的必不受第二次死亡的害。」(二11)帕索里尼神父指出,誰若是懷著信德與望德生活,必能安然度過第二次死亡,不被它壓垮。厄則克耳先知的神視教導我們,復活早就從現在就開始了:天主沒有等到我們死後才賜給我們永生,而是此時此刻就賜下,只要我們領受祂的聖神即可獲得。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究竟想要繼續當枯骨,或者願意領受真生命、死而復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狀況穩定,X光檢查證實近日情況有所改善【2025年3月12日】

圖片: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5年3月12日晚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

「在整體醫療狀況複雜的情況下,教宗的臨床狀況仍然穩定。昨天進行的胸部 X 光檢查從放射學角度證實了前幾天觀察到的病情改善。教宗在白天繼續接受高流量氧氣治療,晚上休息時則接受非侵入式呼吸機。今天上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Paul VI Hall)視頻連線的避靜後,他領受了聖體,專心祈禱,然後繼續接受物理治療。下午,在參加了聖座部會的避靜活動後,他繼續祈禱、休息和呼吸理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教宗留院的第二十六晚:教宗在傑梅利醫院度過平靜的夜晚

圖片:Taiwan in Holy See 駐教廷大使館

羅馬時間,2025年3月12日早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教宗度過了平靜的一夜。」

3月12日上午,教宗一如前幾天那樣,也通過視頻連線參加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舉行的避靜活動。聖座新聞室指出,教宗也繼續接受治療,進行呼吸和運動方面的物理治療。當天下午將會發布新的通知,提供進一步的病情信息。

前一天、11日晚上,關於教宗的臨床狀況,聖座新聞室解釋道,醫生確認了在依然複雜的病況下略有好轉。有鑒於病情的穩定,醫生11日並未發布相關消息。

教宗上午和下午都通過視頻連線參加保祿六世大廳內的聖座部會避靜活動。正如這段避靜時期所要求的,教宗專注於祈禱和默想,因此他沒有接見任何訪客。教宗也領了聖體,繼續按照醫囑進行治療,並且經由鼻管接受高流量氧氣治療。

由於教宗與聖座部會首長於3月9日至14日舉行四旬期避靜,依照避靜時的慣例,3月12日不舉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因此沒有要理講授的稿件。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梵蒂岡四旬期避靜第一場及第二場默想

圖片:Vatican Media

第一場

一年一度的四旬期聖座各部會首長避靜於3月9日下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開始舉行,由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Roberto Pasolini )神父帶領,其主題是“永生的希望”。以下是此次避靜的首場默想撮要。

帕索里尼神父指出,教會的信仰建立在基督的復活之上,自古以來向世界宣示死亡之後的生命希望。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一承諾逐漸黯淡,如今與其說被質疑,不如說被漠視。面對這樣的冷淡,信徒蒙召重新發現永生的價值與美好,使其恢復真正的意義。這項使命在今年禧年——以及當今聖父教宗所經歷的深刻苦難之際——顯得尤為緊迫。

本次圍繞“永生”主題的避靜靈修之旅,根基於基督信仰的啓示。教宗府講道神師表示,我們首先從《天主教要理》汲取一些總結性的表述,它以簡明扼要的方式概述神學思想。《要理》認為死亡不是終結,而是通往永生、與基督共融的途徑。這一概念源於“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聖保祿宗徒在書中指出,藉著聖洗聖事,我們與基督的死亡和復活相契合,從而獲得新生命。

根據《天主教要理》,死亡之際,人將面臨個人審判,即依據他是否接受或拒絕天主的恩寵而受到評判。然而,救恩並不局限於那些正式認識基督的人。梵二大公會議指出,凡是遵循良知、真誠尋求天主的人,也能獲得永生。《要理》強調,最後審判的標準並非僅限於外在行為,而是取決於人是否真正活出了愛,正如聖十字若望所言:“在生命的盡頭,我們將按照愛接受審判。”

人的最終命運歸結為三種可能:天堂、永罰(地獄)和最後的煉淨(煉獄)。天堂是人類最終的圓滿,與基督建立永恆共融,在祂內找到真正的自我。地獄被描述為與天主的徹底隔絕。然而,教會從未明確宣稱任何一個人確實被判入地獄。煉獄指那些雖然處於天主恩寵之中,但尚未完全準備好進入天堂的人,須經歷淨化的過程。也許,正是在“煉獄”這一最終歸宿的概念中,我們能看出基督信仰啓示的獨特性。這最後煉淨的時刻是靈魂徹底面對天主無限之愛的機會。

教會關於永生的反思,不是為了製造恐懼,而是為了滋養希望,強調我們的歸宿取決於我們如何自由地選擇在愛中生活。真正的煉淨不在於達到完美,而是在天主之愛的光照下,完全接納自己,超越我們必須成為“他人”才能獲得救恩的錯覺。

最後,帕索里尼神父說道,我們常常執著於必須完美,然而福音告訴我們,真正的“不完美”不是脆弱,而是缺乏愛。煉獄可以被視為最後的機會,讓我們擺脫不夠好的恐懼,平靜地接受自己,並將其轉化與他人建立關係和共融的場所。煉獄可以被理解為我們最終不再要向天主證明什麼,而只是允許自己被愛的“時刻”。因此,永生不僅僅是未來的獎賞,而是一種從此刻便已開始的現實,只要我們學會在愛與基督的共融中生活。最終,我們的歸宿不是寫在恐懼中,而是銘刻在希望里。死亡不是失敗,而是我們終於得見天主聖容的那一刻,並發現終結只是新的開始。

第二場

《瑪竇福音》中最後審判的比喻通常被詮釋為敦促眾人行愛德的呼籲。然而,更仔細地加以分析,會發現一個出人意料的願景: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審判,卻展現出人人早已活出的事實。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神父3月10日週一上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帶領今年四旬期避靜第二場默想,提出了這個重點。

他指出,進天國的標準絕非歸屬於宗教團體的身份,而是對最小的弟兄姊妹的具體關愛。換句話說,基督徒的首要責任不僅是自己行善而已,並且也能幫助他人行善。

此外,這個比喻也顛覆了眾人對審判的概念:面對君王的話語,義人和惡人都顯得訝異。依照君王所言,他們所行的善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自然做出的。這使人明白,進入永生並不取決於一個人的道德表現,而是他毫無算計地活出愛的能力。

《天主教教理》表明,在時期的終結,天國將達到圓滿,使人類和宇宙都得以轉化,成為「新天新地」(《天主教教理》,1042號至1044號)。這份希望扎根於基督的許諾,祂此刻就在召叫我們活出這個願景,不為自己的表現而焦慮,卻對天主有信心,相信天主會依照最初的愛的計劃來改變世人,即按照祂的肖像和模樣受造的人類。

耶穌宣布,永生不是將來遙不可及的事,卻是所有聽從祂話語並相信天父的人早就垂手可得的狀態(若五24)。福音讓我們認識到永生已經開始:它體現在我們現在的生活和愛的方式中,並向天主帶來轉變的臨在敞開我們的心扉。最後審判時真正的驚喜將是發現天主對我們只有一個期盼,也就是盼望我們完全承認彼此都是祂的兒女,而且已經沉浸在祂的永恆之中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留院的第二十五晚:教宗方濟各在持續改善中度過了安寧的一夜

圖片: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5年3月11日早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教宗方濟各一夜安眠,今早約8時起床。」

週一晚上,聖座新聞室提供了教宗方濟各的最新健康狀況,指出鑒於他的情況持續改善,教宗的預後狀況不再是「戒備性的」。教宗的臨床狀況仍然穩定。前幾天錄得的病情改善進一步鞏固,血液檢驗和臨床結果都證實了這一點,教宗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也很好。然而,鑒於教宗臨床症狀的複雜性以及住院時的嚴重感染,仍有必要在醫院繼續接受藥物治療一段時間。」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聖座新聞室:教宗的臨床狀況持續穩定【2025年3月10日】

圖片: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5年3月10日早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

「教宗的臨床狀況持續穩定。前幾天錄得的病情改善進一步鞏固,血液檢驗和臨床結果都證實了這一點,教宗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也很好。基於這些原因,醫生們在今天決定解除預後狀況。

今天上午,教宗也透過視訊連線參與在保祿六世大廳的避靜,進行靈修默想;之後,他領受了聖體,並在私人病房的小聖堂祈禱片刻。

下午,他再次參加避靜,並透過視訊連結觀看。一整天,他都在祈禱和休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備註:「預後」(prognosis) 是一個醫學名詞,意思是指根據病人當前狀況來推估未來經過治療後可能的結果。

教宗留院的第二十四晚:教宗度過了一個安靜的夜晚及正在休息

圖片: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5年3月10日早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教宗度過了一個安靜的夜晚,他正在休息。」

昨天,在四旬期的第一個主日,教宗參與了彌撒,並在傑梅利綜合醫院透過視訊連線參與羅馬教廷的避靜,活動於昨天下午在保祿六世大廳舉行,由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神父(Fr. Roberto Pasolini, OFM Cap)主持。與此同時,呼吸與運動治療和物理治療仍在繼續,醫生開立的飲食也在繼續。情況仍然穩定,有輕微和逐漸的改善,但情況仍然複雜,促使醫生謹慎地保持預測。預計今晚(星期一)將發布新的醫療公告。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