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人民及當地教會將於6月6日迎接教宗方濟各的到訪。教宗方濟各也希望將願你們平安”這句話帶給這塊曾飽受戰爭痛苦的國家。6月4日基督聖體聖血節傍晚,教宗來到聖母大殿,將一束鮮花獻給羅馬人民救援聖母像前,祈求聖母護佑他在薩拉熱窩的朝聖之旅。
天主教會早在後宗徒時期就在薩拉熱窩生根,許多在薩拉熱窩及周邊地區發掘的宗教性出土文物便是明證,例如教堂、聖殿、墳場等。
公元第9世紀,斯拉夫人和來自南部的克羅地亞人在波黑地區定居後,後者便開始了緩慢的、歷時數個世紀的基督信仰化進程。聖齊利祿和聖美多弟的弟子們在那塊土地傳播福音,將斯拉夫語引入宗教禮儀。在推動基督信仰方面,他們的確起到決定性作用。
到了中古世紀,由於與附近基督徒團體的接觸並不多,當地教會逐漸發展出獨自的特色。這些差異的政治性更大於宗教性,最終導致教會分裂,形成拉丁教會和由一位主教領導的波斯尼亞基督徒教會。
宗教上的雙重狀況注定了教會和國家的未來。「波斯尼亞教會」與在歐洲蔓延的異端運動關係密切,並且為國家獨立出了力,因而更接近波斯尼亞國王;「拉丁教會」則日益呈現出一個西方改革教會的面貌。以後,「波斯尼亞教會」的施壓以及1242年韃靼人的劫掠,迫使拉丁教會的主教離開波斯尼亞,在斯拉沃尼亞(Slavonia)的賈科沃(Djakovo)安頓下來。
1291年左右,道明會士和方濟各會士們先後來到波斯尼亞,彌補了牧職上的空缺。方濟各會士們的工作成績斐然,贏得當地執政者的信賴,將天主教徒們團結在自己周圍,而且還使許多“波斯尼亞基督徒”皈依天主教。15世紀時,當地教會發展蓬勃,乃至需要在維索科(Visoko)建立新教區,以滿足天主教徒的需求。然而,天主教會的興盛在1463年被奧斯曼帝國的入侵並占領所打斷。
土耳其人的征服在波黑的宗教、種族、政治和社會結構留下的印記至今仍可看到。儘管奧斯曼當局給予方濟各會士及他們照管的信徒團體一部分保護,但這不能保障基督徒的安全和平等權利。於是,大批基督徒離開波斯尼亞,前往克羅地亞、奧地利和匈牙利,其他基督徒則歸順了伊斯蘭。土耳其人和東正教徒占領了波黑基督徒遺棄的地區,就這樣為波斯尼亞現代人口的分布狀況奠定基礎。
奧斯曼帝國沒落後,維也納會議委託奧地利管理波斯尼亞。由於奧地利是公教國家,於是當地教會在1878至1918年這段時期得以重新整頓自己的結構。良十三世教宗於1881年7月5日頒布證書,建立以赫爾波斯納-薩拉熱窩(Vrhbosna/Sarajevo)為總教區的波黑新教省,將總主教的任所固定在那裡,並有巴尼亞盧卡(BanjaLuka)和莫斯塔爾(Mostar)兩個教區輔佐。在這段時期,教會生活非常活躍,不僅成立教會組織,也在教育領域和協助農民方面積極投入。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結束了奧地利的治理,波黑地區被划入“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的新國家,南斯拉夫王國。波黑天主教徒團體儘管屬於少數族群,卻在教育領域開拓出新的空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家實行的新體制促使政教分離,政府要求教會放棄自己的社會工作,將教會的學校、教育和愛德機構交給國家。1966年,南斯拉夫政府與梵蒂岡聖座簽署外交議定書,允許在南斯拉夫的教會恢復及開辦神學院。
在1991至1995年的波黑戰爭中,薩拉熱窩付出了沉重代價。天主教徒從53萬人減至12.5萬人;99座教堂遭摧毀,127座被嚴重損壞;6所隱修院和會院被炸毀,21所受損;23座堂區不復存在,60座被毀壞;45萬名天主教徒被迫離開家園。雖然如此,在戰後重建工作中最值得慶幸的是,曾被戰火摧毀的方濟各會的神學院又重新啓用。
來源: 梵蒂岡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