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電台前中文部主任施省三神父安息主懷,享年95歲

圖片:梵蒂岡新聞網

耶穌會中華省會士施省三神父(Joseph Shih Hsing-san)於9月2日上午蒙主恩召,享年95歲。施神父生前曾在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任教35年,同時在梵蒂岡電台中文部服務30餘年,其間在許多關於中國的問題上與聖座密切合作。施神父是在羅馬的耶穌會會院去世的,數天前的8月28日他才過了生日:在95年的生活中,77年都是以耶穌會士的身份度過的。

施神父從年輕時起就獻身於教會。他於1926年在中國浙江省的寧波出生,在一個有10個孩子的家庭中長大。1944年,年滿18歲,他便進入上海徐家匯的耶穌會初學院,1957年在菲律賓晉鐸。之後,他來到羅馬,開始在宗座額我略大學教書並在梵蒂岡電台工作。退休後,他返回中國生活,但也時而回到意大利。新冠疫情爆發後,他只好留在羅馬,未能返回自己的故鄉。

在施神父安息主懷當天,耶穌會士隆巴爾迪(Federico Lombardi)神父接受梵蒂岡新聞網採訪,簡述了施神父生前的工作與生活。隆巴爾迪神父1991年擔任梵蒂岡電台節目部主任,後來又從2005年至2016年擔任電台台長。目前他是「若瑟·拉青格-本篤十六世」梵蒂岡基金會的主席。

隆巴爾迪神父在訪談中首先表示:「我十分敬愛施神父,這尤其因為我與他在同一個團體生活,我和他在梵蒂岡電台工作了很長時間。他謙恭有禮、和藹且勤奮。我清楚記得,他每天幾乎全天都待在中文部,自己工作且也陪伴他的合作者們的工作。這至今仍是一項巨大的工作,因為在施神父服務的所有那些年中,梵蒂岡電台中文部每日的音頻廣播整整有42分鐘。」

「因此,每天需要準備大量的文稿,並透過麥克風傳播出去。施神父也是梵蒂岡電台最先充分意識到網絡重要性的人物之一,他努力在電台的網站上開拓中文網頁、準備廣播節目,這些文稿不只限於報道消息,也提供信仰和文化培育,我想在他的那些年裡,在梵蒂岡電台網站上發表的中文網頁達數萬之多,題材極有趣味。」

隆巴爾迪神父接著說:「我願意特別提到,耶穌會聖經學家萬霍依(Vanhoye)樞機的一本好書被全部翻譯成中文,内容是對牧靈非常有益的講道集和《聖經》釋義。施神父完全投入到翻譯這本書的工作。萬霍依樞機不久前已去世。這項工作只是梵蒂岡電台中文網站上貢獻的内容之一,可以說,這是他與合作者們數十年如一日,懷著忠誠所履行的一項實在異乎尋常的工作,為的是聽衆和在中國教會的益處。」

施神父在梵蒂岡電台内具有重要的分量,作為宗座額我略大學的教授是否也如此呢?

隆巴爾迪神父表示:「我們一向極重視電台的幾個節目部,尤其是教會生活處於困境的國家,如中國和越南節目部。施神父確實一輩子生活在羅馬,因為他在接受培育時中國的形勢發生了改變,因此他得留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深造和工作。他在額我略大學擔任教授期間,教授的不僅是中國歷史和文化,也包括傳教的要理講授學。因此,他在傳教學和與東方文化關係的領域提供了重要的服務。」

「施神父也是一位學者。2008年結束為梵蒂岡電台的『全職服務』後,非常高興能回到中國。他回到上海,那裡還有他的親人,從此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國的上海度過,住在教區的聖堂,在堂區服務,聽告解、為許多人提供建議。因此,他最後幾年的司鐸職主要是在中國履行。」

隆巴爾迪神父最後談到,施神父每年都回到羅馬住上一兩個月。「因此,他是這個時代與中國之間的真正橋樑,他以極其穩健、智慧和司鐸聖職將之生活出來。這些年他對中國形勢的觀點總是極平衡,極具建設性和樂觀,因此總是保持一種安詳的態度、判斷上的平穩,非常有助於我們本著信賴和建設性,來展望為在中國的教會已能夠做和仍然能做的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靈修分享:莠子的比喻

莠子的比喻
撰文:施省三神父

小麻雀譏笑大鵬的故事,我們總是聽見過的吧!這故事記在莊子這本書中。故事中的大鵬,是北海的一條鯤魚變的。大鵬不但大,而且也很靈活。它的背有幾千里之廣,它的翅膀張開來,像是天邊垂下來的兩片黑雲。它從北海起飛,張開翅膀,激起三千里的浪花,然後藉著旋風往天空衝去,一直飛上九萬里的高空。飛了六個月才到達南海,在那裡休息。

當大鵬飛在九萬里高空的時候,一隻小麻雀看見了,譏笑它說:「那傢伙花這麼大的力氣,飛那麼高幹什麼呢?我在地上想飛就飛。有時候,我一飛就到了榆樹上。有時候,我一飛,飛不到樹上,我就落回地面上罷了。像我這樣自來自去,在草地樹林裡穿梭,也可以說是飛行的絕技了」 。

我們中國就用這樣的比喻來分別大智慧和小智慧,來說明小智慧能了解大智慧。小麻雀和大鵬的故事也可以比喻人的小聰明和天主的「上智安排」。但是耶穌講莠子的比喻,用意不再強調人的見識不如天主,而是在藉此啟示天主拯救人類的計劃。

恭讀瑪竇福音第13章第24到30節

耶穌給他們另設了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自己田裡撒了好種子;但在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人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就走了。苗長起來,抽出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了。家主的僕人,就前來對他說: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裡撒了好種子嗎?那麼從那裡來了莠子?家主對他們說:這是仇人做的。僕人對他說:那麼,你願我們去把莠子收集起來嗎?他卻說:不,免得你們收集莠子,連麥子也拔了出來。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在收割時,我要對收割的人說:你們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成捆,好燃燒,把麥子卻收入我的倉裡」。

在耶穌所講的比喻裡,大鵬是麥田的主人;小麻雀是他的僕人。僕人們,像小麻雀一樣,雖然飛不高,但是地面上的事情他們倒是很熟悉的。他們知道,他們的主人在田地裡撒了好的種子。他們發現主人的仇人,在主人的麥田裡偷偷地撒了莠子,麥苗長起來,到了吐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了。他們的結論是應該把莠子趁早拔除,免得妨礙麥子的成長結實。所以他們向主人提議,說:「那麼,你願意我們去把莠子收集起來嗎?」他們的提議原來是很有見識的。但是這是小麻雀的見識;這是人的見識;天主的見識,卻不是這樣。

舊約和新約聖經都記載了幾個正氣凜然、疾惡如仇的人物。譬如洗者若翰,他曾罵法利塞和撒杜塞人為「毒蛇的種子」,他警告他們說:「斧子已放在樹根上了,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被砍倒,投入火中」。又譬如耶穌門徒中的雅各伯和若望。撒瑪黎雅人不肯收留耶穌,他們就義憤填膺,要叫天火降下來燒死撒瑪黎雅人。在今天的教會中也有不少像洗者若翰、雅各伯和若望這樣的人。他們也好比耶穌所講的「莠子比喻」中的僕人。他們都只有像小麻雀似的世俗見識。他們不知道天主對罪人的寬容。他們不明白天主的救世計劃。

在「莠子的比喻」中,耶穌藉著比喻中麥田主人的口吻,向我們啟示天主的計劃說:「不用了,免得你們拔莠子的時候,連麥子也拔出來。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好了;到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工人說:你們先把莠子拔出來,捆起來,當作燃料,要把麥子收入我的倉裡」。

作者:施省三神父

施省三神父(Joseph Shih Hsing-san, S.J.)簡介

1926年8月28生於中國浙江省寧波。1944年在上海徐家匯進耶穌會初學。1949年同耶穌會年輕修士離開上海,經過澳門,去了菲律賓。1957年3月18日,在菲律賓碧瑤主教座堂領受鐸品後,單獨去羅馬。以後便一直留在那裡,1962年2月2日在羅馬宣發末願。他曾在羅馬擔任過兩個職務。一個是在額我略大學傳教學系擔任「傳教地區教理講授」和「中國哲學」的課程三十五年。另一個是在梵蒂岡電臺華語節目部服務二十五年。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