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第四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文告

教宗方濟各
第四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文告
2024728
「在我年老時,請不要拋棄我。」
(參閱:詠七一9

按此下載文告及祈禱文
PDF文件檔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天主絕不會拋棄祂的孩子們,絕對不會。即使我們老態龍鍾,白髮蒼蒼,失去社會上的地位,勞作能力下降,看來似乎一無是處,然而上主不以貌取人(參閱:撒上十六7),祂不藐視去揀選那些對許多人來說寂寂無名的人。上主不擯棄任何一塊石頭;事實上,「最古老的」基石是安放「新的」磐石的穩固基礎,以打造一座屬神的宏偉建築。(參閱:伯前二5

整部聖經所講述的,是上主信實的愛,這愛給我們提供了安慰的確證,即在我們生命的每個階段,無論處於什麼境遇,甚至我們多次背叛天主時,天主總是持續不斷地向我們廣施慈悲。聖詠集所記載的,是人在天主面前時心中所充滿的驚訝,儘管我們微不足道,祂仍然眷顧我們(參閱:詠一四四3~4),並向我們肯定祂在我們的母胎中塑造了每一個人(參閱:詠一三九13),即使在陰府,祂也不會遺棄我們(參閱:詠一六10)。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當我們年紀老邁,祂也會與我們親近;更重要的是,在聖經中,人的年歲增長,是天主祝福的標誌。

我們在聖詠集中,也看到對上主衷心地懇求:「在我年老時,求祢不要拋棄我」(詠七一9)。這句話語氣強硬又直白,讓我們想起耶穌在十字架上,萬分痛苦地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瑪二七46

因此,在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既肯定天主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與我們同在,但我們亦深怕遭人遺棄,特別是在年邁體衰、痛苦失落的時候,這並不矛盾。我們若觀察四周,我們便不難發現到,聖經的話語反映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狀況──「孤獨」常常是祖父母及長者們生活中淒涼的伴侶。當我還是布宜諾斯艾利斯主教的時候,我經常探訪安養院,發現那裡根本沒什麼人來探訪,有些人已經好幾個月沒見到家人了。

造成鰥寡孤獨的原因很多:許多地方,尤其是在較貧窮的國家,老人獨居,是因為他們的子女被迫移民海外。我也想到了許多衝突的處境,有多少長者獨居是因為男性,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被徵召參戰;而女性,尤其是帶著幼童的婦女,為確保孩子的安全而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在飽受戰爭蹂躪的城市和鄉村,許多老人孑然一身;在荒廢和死亡陰影籠罩的地區,他們是生命的僅存跡象。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我們面臨一種當地文化所造成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懷疑老人使用巫術來消耗年輕人的生命力,因此對老人產生敵意。當年輕人早夭、患病或遭遇其他不幸時,就把罪責歸咎於某些老人。這是毫無根據的偏見,這種心態必須予以克服和弭平,基督信仰使我們擺脫這種荒誕無稽的謬說,但它仍然繼續加劇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世代衝突。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想想,現在長者「掠奪年輕人的未來」的這種指控比比皆是,即使在最先進和現代化的社會,也以其他的形式出現。例如,現在的人普遍認為長者加重了年輕人的社會福利負擔,從而消磨了社會發展的優勢,也就是剝奪了年輕人的資源。這是扭曲現實的認知,好像為了長者的生存,不得不把年輕人置於風險之中一樣;為了年輕人的發展,就得壓抑甚至犧牲長者的需要。世代之間的衝突是一種謬論,是衝突文化的毒果。操縱年輕的一代與長者對立,這種做法是無法令人接受的,因為事實的重點是「生命各階段的和諧,也就是說,事關了解並重視人類整體生命的實際參考點。」(《論老年的教理》,2022223日)

前述的聖詠集,與其在年老時不被遺棄的懇求,道出了籠罩著老年人生活的一個陰謀,這或許有些誇張,但如果我們理解到,長者的孤寂和被棄養的困境,不是偶然或不可避免的,而是政治、經濟、社會和個人決策的結果,不把每一個人類的無限尊嚴放在心頭——「無論身處何種環境、狀態或情境,依然享有這種尊嚴」(《人類無限尊嚴》宣言,1)。我們一旦忽略了每一個人的價值,就會根據他們所需的成本來論斷,於是就會認為在某些情況下成本過高、難以支付。更糟糕的是,長者自己也常成為這種心態的受害者,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個負擔,該主動知難而退。

此外,如今許多男女,都尋求個人的成就,盡可能地在獨立自主及脫離與他人的生活。群體成員的身分式微,個人主義受到大力推崇:從「我們」轉變成「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明顯的標誌之一。家庭──作為反對「我們可以自己拯救自己」此一觀念的第一個,也是最根本的論據──已成為個人主義文化的受害者之一。然而,我們一旦年老體衰,那種我們不需要任何人、任何社會聯繫,一樣可以獨自生活的個人主義幻覺,就會原形畢露。事實上,我們發現自己需要一切,但卻是在人生的某一時刻,我們獨自一人,不再有他人的幫助,也沒有人可以信靠時才發現。此一殘酷的事實,當許多人發現時,為時已晚。

當今社會孤獨和遺棄的現象逐漸發酵,其根源多重。某些情況是蓄意排斥的結果、一種可悲的「社會陰謀」;在其他情況下,則是悲劇性的個人決定。還有一些情況是長者自己屈服於現實,假裝這是他們的自由選擇。我們越來越無法「體驗兄弟情誼」(《眾位弟兄》通諭,33);甚至很難想像還有其他可能性。

在許多長者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盧德傳中所描述的那種逆來順受的感覺。這部書講述了年邁的納敖米的故事,她在丈夫和兒子去世後,鼓勵她的兩個媳婦敖爾帕和盧德,回到她們的本鄉和本家去(參閱:盧一8)。就像今天的許多長者一樣,納敖米害怕孤苦無依,但也想不出其他的辦法。身為一個寡婦,她知道自己在社會眼中輕如鴻毛;她認為自己是這兩位年輕女子的負擔,她們與她不同,她們還有很長的人生要走。因此,她認為自己最好讓位退到一邊去。於是,她告訴兩位年輕的媳婦離開她,去別的地方開創未來(參閱:盧一11~13)。她的話語反映了她那個時代僵化的社會、宗教習俗,那習俗顯然會決定她自己的命運。

然後,聖經的敘述向我們呈現了,對納敖米的話語、也對年老本身,兩種不同的反應。其中一個媳婦敖爾帕,很愛納敖米,親吻了她,並接受了這似乎是唯一可能的解決辦法,便走了。然而,另一個媳婦盧德並沒有離開納敖米的身邊,令她驚訝的是,盧德告訴她:「請妳別逼我離開妳」(盧一16)。盧德不害怕挑戰傳統習俗和固有的思維模式,並意識到婆婆需要她,她要勇敢地留在婆婆的身邊,這將展開兩人的新旅程。對所有習慣性地以為獨居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來說,盧德教導我們,回應「不要拋棄我」的請求時,可以說:「我不會拋棄你」。盧德毫不猶豫地顛覆了看似不可逆的局面:獨居不必然是唯一的選擇!一切並非偶然,留在老邁的納敖米身邊的盧德,是默西亞(參閱:瑪一5)──耶穌、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的祖先,她將天主與人的親密感、親近感帶給所有人,無論是哪個年齡層、哪種生活狀態。

盧德的自由和勇氣,邀請我們踏上一條嶄新的途徑。讓我們步武她的芳蹤,與這位年輕的異邦女子和年長的納敖米一起出發,不要害怕改變我們的習慣,為我們的長者想像一個不同以往的未來。我們要向所有常是犧牲奉獻、在實踐中效法盧德榜樣的人表示感謝,他們照顧老人,或是每天親近那些無人探視的親戚或故人。盧德選擇與納敖米保持親密關係,並因此獲得美滿的婚姻、家庭和新家。事實總是如此:因著與長者保持密切聯繫,承認他們在家庭、社會和教會中的獨特角色,我們自己將會收到許多禮物、恩典與祝福!

值此第四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讓我們向祖父母和家庭中的長輩們獻上我們溫柔的愛,讓我們花點時間陪伴那些心灰意冷、對未來不抱希望的人。讓我們揚棄導致孤獨和遺棄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反而對勇敢說出「我不會拋棄你」,走上不同道路的一眾男女,敞開心胸和露出洋溢喜悅的面容。

我向你們所有人,親愛的祖父母們、年長的弟兄姊妹們,以及所有與你們親近的人,獻上誠摯地祝福,並為你們祈禱,也請你們不要忘記為我祈禱。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425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2024年
第四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祈禱文
2024 年 7 月 28 日

上主,信實的天主,
祢以祢的肖像創造了我們,
祢永遠都不會留下我們孑然一身,
而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祢都陪伴我們,
請不要拋棄我們,求祢照顧我們,
並再次賜給我們能力
去發現和承認我們是祢的子女。

請以祢的聖言更新我們的心,
並求祢不要允許我們被人棄之不顧。
願祢愛的聖神用祢的溫柔充滿我們,
並教導我們向那些
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人說:
「我不會拋棄你們。」

願我們因祢心愛聖子的幫助,
不會失去兄弟情誼的滋味,
並願我們不與孤獨的悲傷為伍。
請幫助我們以更新的希望展望未來,
使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
成為一個沒有人孤獨無助,
以及結出祢和平初果的日子。
阿們。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譯)

「祖父母和年長者日」參與者能獲全大赦

相關資訊

來源: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