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接受«公教文明»期刊訪談全文(第六部分)

鹽與光

2013年10月11日
10113 blog
182年後的首位會士教宗
教宗方濟各是本篤會士額我略十六世於182年前的1831年當選後,首位出自修會的教宗。因此我問他:
「今天男女修會會士在教會中的獨特地位是什麼?」
教宗:「修會會士是先知,是選擇跟隨耶穌,效法耶穌服從天父,度貧窮、團體和貞潔生活的人。在這層意義上,聖願不能落得如諷刺畫那樣的下場,否則,舉例來說,團體生活就成了地獄,貞潔就成了單身漢生活的方式。貞潔願必須是有孕育能力的聖願。修會會士在教會中尤其蒙召做先知,見證耶穌在世是如何生活的,宣講完美的天國是怎樣的。一個會士總不該放棄說先知話,但這並不意味著與教會的聖統部分作對,即使說先知話的職責與聖統結構有所不同。我說的是一個始終有積極性的建議,不過這個建議不該令人膽怯。我們可想想自聖安當院長起許多偉大聖人、隱修士和男女會士的所作所為。做先知有時就是要打破平靜,我不知怎樣說……說先知話就是製造噪音和喧囂,就是有人說的'起哄'。但事實上,先知的神恩就是做酵母:先知話宣講福音的精神。」
羅馬聖部、眾議精神、大公運動
緊接教宗提及的聖統,我問教宗:「您對羅馬聖部有何看法?」
教宗:「羅馬聖部是服務教宗和主教們的機構,它們必須協助地方教會和各主教團。它們是協助機構。在有些情況下,它們一旦未被正確了解,就有成為監察機構的危險。看到缺乏正統觀念的指責遞到羅馬,令我驚訝。我認為這些個案必須由地方主教團研究,它們能得到羅馬提供的有效協助。事實上,在當地處理這些個案更好。羅馬聖部是協調,而非調解或管理機構。」
我記得教宗在今年6月29日為34位教省總主教祝聖及授予羊毛肩帶的禮儀中提出「眾議精神(sinodalità)的道路」,稱這是合一的教會在「和諧配合伯多祿首席地位的服務中成長」所走的道路。因此,我問道:
「伯多祿的首席地位與教會的眾議精神如何和諧地配合?在包括大公運動的願景上,有哪些路可行?」
教宗:「子民、主教和教宗必須一起行走。眾議​​精神須在各層面體現出來。也許是改變世界主教會議方式的時候了,因為我覺得目前的方式似乎不夠積極。這條路也會有大公運動價值,特別是與我們東正教弟兄們的大公運動。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關於主教集體領導的意義和眾議精神的傳統。看看初世紀東方和西方分裂之前教會是如何治理的,這一同反省的努力屆時定會結出果實。在大公運動關係上,這一點很重要:不僅要更好地認識自己,也要承認聖神在其他人身上播下的種子為我們也是一項恩惠。我打算繼續反省早在2007年[天主教-東正教]聯合委員會就已開始關於如何履行伯多祿首席權的主題,簽署拉韋納文件便是這項反省的果實。我們需要繼續走這條路。」
我設法了解教宗如何看待教會合一的未來。他回答說:「我們必須在差異中並肩行走:沒有別的路能將我們聯合在一起。這是耶穌的道路。」
女性在教會中的角色
那麼女性在教會中的角色呢?教宗在不同機會上多次提及這一主題。他在一次訪談中表示,女性在教會中的臨在並沒有足夠地顯露出來,因為大男人主義的誘惑不給女性在團體內應有可見的角色留下空間。他從里約熱內盧的返程中再次提到這個問題說,尚未有深邃的女性神學。於是,我問教宗:
「女性在教會中該有什麼角色?今天如何做才能使這一角色更顯而易見?」
教宗:「需要擴大空間,使女性在教會的臨在更為顯著。我擔心『將女人當成男人看待』的解決途徑,實際上,女人與男人各有不同的結構。可是我聽到關於女性角色的談話往往都受到男性意識形態的啟發。必須回應女性提出的深刻問題,若沒有女性及其角色,教會就不能成為自己。女性為教會是不可或缺的,聖母瑪利亞這位女性比主教們還重要。我說這話是讓人不要將職責與尊嚴混為一談,因此需要更好地深入研究女性在教會中的形象,需要為發展意義深遠的女性神學更加努力不懈。只有完成這一步,才能更好地反思女性在教會內的功能。女性的天賦在作重大決定的地方是必要的。在教會各領域履行權力的地方反思婦女的獨特地位,正是今日的挑戰。」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取得了什麼成就?做了哪些事?」
我根據教宗此前說過的話向他發問,設想他的答復會很長且涇渭分明。然而,我覺得教宗只把大公會議視為如此無可爭論的事實,以致無需用太多的話談論它,以肯定它的重要性。
「梵二大公會議是以當代文化的眼光重讀福音,它興起了僅僅源自福音本身的更新運動,成果斐然,僅禮儀便可見一斑。禮儀改革工作為天主子民如何從具體的歷史場合出發來重讀福音,是一項服務。不錯,雖然有連續和不連續的釋經學線路,但一件事顯而易見:正是在大公會議上提出、今日貫徹落實的閱讀福音的動態,是絕對不能開倒車的。此外,也有諸如禮儀根據舊彌撒規程這樣的特殊問題。為幫助一些對舊禮儀有特別情感的人,本篤教宗作了一項選擇,我想他的選擇是謹慎的。我卻認為,將舊禮儀作為意識形態和利用的工具,這一危險令人憂慮。」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