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年教理講授——2025年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
第二部分:耶穌的生平 — 第六講:撒種的比喻
「衪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瑪13:3)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在這次我的首次公開接見中,我很高興歡迎你們的到來。今天,我將繼續教宗方濟各所開啟的禧年教理講授,主題為「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
今天,讓我們繼續默想耶穌的比喻。這些比喻幫助我們重新獲得希望,因為它們向我們展示了天主如何在歷史中行動。今天我願意停留在一個稍微特殊的比喻上,因為它有點像是所有比喻的總導引:那就是撒種者的比喻(參閱瑪13:1-17)。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在這個比喻中認出耶穌傳播信息的方式,這對我們今天如何宣講福音仍有許多啟發。
每一個比喻都講述一個取材自日常生活的故事,但它不僅止於此,更要引導我們進入更深的意義。比喻在我們心中引起疑問,邀請我們不要只停留在表面。面對所講的故事或呈現的圖像,我可以問自己:「我在這個故事中扮演什麼角色?這個圖像對我的生命有何啟示?」事實上,「比喻」這個詞來自希臘文動詞 paraballein,意思是「拋到面前」。比喻把一個言語拋在我們面前,挑戰我們,促使我們自我反省。
撒種的比喻正是關於天主聖言的動態,以及這聖言所產生的效果。事實上,福音的每一句話就像一粒種子,撒在我們生命的土地上。耶穌多次以種子作為比喻,並賦予不同的意涵。在《瑪竇福音》第13章中,撒種的比喻引出一系列短小的比喻,其中有些正是講述發生在土地上的事:麥子與莠子、芥子、藏在田裡的寶藏等。那麼,這片土地是什麼呢?它是我們的心;但也可以是世界、團體、教會。因為天主的話語能夠使各種現實產生果效,激發轉變。
一開始,我們看到耶穌離開屋子,有大批群眾圍繞著他(參閱瑪13:1)。祂的話語引人入勝,激起人心。在這些人當中,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情況。耶穌的話語是給所有人的,但在每個人內心中發揮的作用卻不同。這個背景幫助我們更好理解這個比喻的真正意涵。
我們看到一位不太尋常的撒種者出來撒種,卻毫不在意種子落在哪裡。他甚至把種子撒在不太可能結果實的地方:路上、石頭上、荊棘中。這種做法讓聽眾感到驚訝,也讓人不禁要問:「怎麼會這樣?」
我們習慣於精打細算——有時這是必要的——但這種方式不適用於愛!這位「似乎浪費」種子的撒種者的做法,其實是天主如何愛我們的象徵。的確,種子是否結果,也取決於土地如何接納它以及環境如何;但首先,在這個比喻中,耶穌想告訴我們的是:天主將祂的聖言撒在各種土地上,也就是我們生活的任何處境中:有時我們比較膚淺、分心;有時我們容易被熱情帶動;有時我們被生活的重擔壓垮;但也有時,我們是願意且敞開的。天主對我們充滿信心,祂希望這種子終有一日會發芽、結果。
這就是祂愛我們的方式:祂不等我們成為完美的土壤才播種,而是始終慷慨地賜予我們祂的話語。也許正是因為祂的信任,我們內心會燃起成為好土的渴望。這就是希望——建立在天主的慷慨與憐憫的磐石之上。
在談到種子如何結果時,耶穌同時也在談自己的生命。耶穌就是道,就是那粒種子。**而種子若要結果,必須先死去。**因此,這個比喻向我們啟示:天主願意「為我們耗損自己」,而耶穌也願意為了改變我們的生命而犧牲性命。
我腦海中浮現出梵谷那幅美麗的畫作:《日落時的撒種者》。那位撒種者在烈陽下辛勤播種,令我想到農夫的辛勞。令人感動的是,梵谷在撒種者的身後,畫上了已經成熟的穀物。對我而言,這是希望的圖像:不論如何,種子已經結出果實。我們不確定過程如何,但它的確結實纍纍。
不過,在畫面的中心,並非那位撒種者,他站在一旁;而是整幅畫由一顆巨大的太陽主導。也許這是為了提醒我們,是天主推動歷史的進程,即便祂有時看似遙遠或沉默。正是這顆太陽,溫暖了土壤,使種子成熟。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今天,在我們生活的哪個處境中,天主的聖言正觸及我們?讓我們祈求主恩賜我們常常懷著敞開的心來接納祂的種子——祂的話語。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尚非肥沃之地,也不要氣餒,讓我們懇求主在我們身上多加工作,使我們成為更好的土壤。
呼籲
加沙走廊的局勢日益令人擔憂與痛心。我再次誠懇呼籲:應允尊嚴的人道援助進入,並結束敵對行動,因為這些暴力所帶來的沉痛代價,正由孩童、年長者與病患承受。
來源:vatican.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