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第31屆世界病患日文告:慈悲為懷是同道偕行的療方

教宗方濟各
第 31 屆世界病患日文告
2023 年 2 月 11 日
「請你用心看護他。」(路十 35)
慈悲為懷是同道偕行的療方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下載PDF文件檔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人生必然會經歷疾病,但病患若遭人遺棄,不被人關愛和無人憐憫,獨自躺臥病榻,身心的痛苦必定會難以忍受。我們與人同行時,有人因不適、勞 累,或遭遇不幸被迫停滯不前,也非意外之事。正是在這時候,我們需要止 步來反思我們要如何並肩同行:我們究竟是否真正地同道偕行,或僅是與 他人萍水相逢,各不相謀,也素不相識。因此,在第 31 屆世界病患日,我 邀請大家一起反省:我們如何以天主的風格──親近、憐憫和溫柔──正是 要藉著病弱的經驗,在同道偕行的歷程上一起同行。

上主在厄則克耳先知書中所說的一番話,構成天主啟示的高峰:「我要親自 牧放我的羊,親自使他們臥下——吾主上主的斷語——失落的,我要尋找; 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病弱的,我要療養(……);我要 按正義牧放他們」(則三十四 15~16)。困惑、患病、軟弱,都是人生必經 之路,我們作為天主子民的,非但沒有因為這些經歷被天主摒棄在外,反而 因此成了祂關注的焦點,因為祂是我們的父親,祂要自己孩子在路途上,一 個也不失散。讓我們向祂學習,現在就成為一個能抵制丟棄文化、真正並肩 同行的團體。

《眾位弟兄》通諭鼓勵我們,重溫福音裡「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我 引用這個比喻,在此說明我們能夠如何走出使世界封閉的「陰霾」,為能 「設想和經營一個開放的世界」(參閱:《眾位弟兄》,56)。耶穌所說的 比喻,與現今兄弟情誼被世人以不同的方式否定這種狀況,有著深遠的關 連。故事中,那遭受毆打和洗劫後,被遺棄在路旁的人,代表了許多弟兄姊妹們正是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同樣遭到冷眼旁觀的這種現實情況。如 今,我們已很難區分對生命和人性尊嚴的侵犯,哪些是由自然因素、是因不 公義和暴力的攻擊所導致,以致難以認定那種經驗僅有「自然」的原因。所 有的痛苦都是在 「文化」及其各種矛盾的背景下所產生的。

然而,辨認出孤獨和被遺棄的狀況,尤為重要。克服這種殘忍的現實比克服 其他不義行為,較為容易,因為──正如比喻指出──只要一刻的關注、內 在的憐憫之情,便可以消除這種行為。可是,那兩名被視為虔誠的司祭和肋 未人,僅看了看傷者,便選擇了從旁邊走過,沒有停步關懷,然而,第三名 路人──那名被社會藐視的外邦人、撒瑪黎雅人──卻動了憐憫之心,把在 路上遇到的這名陌生人,當作自己的兄弟來照顧。他也許沒想過自己的這個 行為改變了世界,使世界變得更加有愛。

弟兄姊妹們,我們總不會準備好自己去面對疾病,很多時候,甚至也不會 承認自己正在衰老。生命的脆弱,使我們感覺到害怕,而社會要求我們有 效率的文化,迫使我不敢面對自己的脆弱,以致社會不再給予脆弱的空 間,而在這時候,其他人也可能拋棄我們;在我們軟弱時,我們或許會避 免成為別人的負擔,甚至離他們而去。孤獨的感覺就是這樣產生,荼毒我 們的心靈,使我們心中有一種不公平的感覺,好像天主也離棄了我們。的 確如此,當我們與他人和自己的關係受到損害時,我們也難以感受到主臨 在時的平安。因此,尤其重要的是,整個教會在面對病患時,都必須參照 福音中「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榜樣,好能成為真正的「戰地醫院」,因 為教會的使命就是隨時隨處展現天主的愛與關懷,特別在我們這個時代 裡、一個歷史性的環境下。我們都是軟弱和易受傷害的人,都需要那份憐 憫之情幫助我們學會暫緩腳步、主動關心、治療照顧和重新振作。因此, 「病患」這困境是一個呼喚──它能破除冷漠,使那些獨來獨往者,因像 似有弟兄姊妹的人,減緩步伐。

世界病患日,不僅呼籲我們要親近受苦的人,為他們祈禱,而且也是要喚醒 天主子民、醫療機構和民間團體,以一個嶄新的方式與人同行。以上所述的 厄則克耳先知書章節,強烈譴責那些掌控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力人士的企 圖:「你們吃羊奶,穿羊毛衣,宰肥羊,卻不牧養羊群:瘦弱的,你們不扶 養;患病的,你們不醫治;受傷的,你們不包紮;迷路的,你們不領回;遺 失的,你們不尋找,反而用強力和殘暴去管治他們」(則三十四 3~4)。天 主的話,不管是譴責或是建議,總具有其啟發性及適時性。的確,那「慈善 的撒瑪黎雅人」比喻的教訓,給了我們一個兄弟情誼的模範,如何從以身作 則,透過人與人的接觸開始做起,實踐博愛,擴展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如同 故事中的撒瑪黎雅人,先為傷者包紮,再把他帶到旅館,還留下銀錢,請店 主用心看護傷者,更承諾會了解傷者的情況,並在回程時補還尚有的額外花費(參閱:路十 34~35),這一切都與現今的聖職人員、健康照護及社會工 作人員、家人與志工等人士的事工相關,藉著他們,美善能每天佇立在世界 的每個角落,以對抗邪惡。

這些年來,新冠疫情令我們對每天在健康照護這領域服務及研究的人更為感 激。然而,面對這個巨大的集體悲痛事件,僅是褒揚醫護英雄,是不足夠 的。新冠疫情還導致了龐大的專業知識和網路系統承受壓力,並顯示了當前 社會福利體系的結構性局限。因此,除了感激,我們還必須在每個國家積極 尋求有效的策略和資源,以保障每個人能得到其基本的醫療權益和有尊嚴的 看護。

撒瑪黎雅人請旅館的店主,說:「請你小心看護他」(路十 35)。向我們每 一個人重複這句話,最後呼籲我們:「這個比喻是一個光照我們的圖像,強 調我們為重建這個痛苦的世界,應作出的基本抉擇。面對眾多的痛苦、眾多 的創傷,唯一的出路就是效法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其他所有抉擇要不是使我 們成為強盜,就是成為從旁邊走過、對路旁這個受苦的傷者沒有絲毫憐憫的 人。這個比喻向我們展示,我們應怎樣重建一個團體:對別人的脆弱感同身 受,拒絕建立一個排斥他人的社會,讓自己成為近人,扶持和看顧倒在路旁 的人,為共同福祉作出貢獻。同時,這個比喻告誡我們不要只顧自己,而不 願承擔人生不可逃避的責任」(《眾位弟兄》,67)。的確,「我們受造是 為了獲得圓滿的生命,而這生命只能在愛中實現。我們不應對受苦者漠不關 心,不能容許任何人遭受排斥。」(同上, 68)

在 2023 年 2 月 11 日,讓我們的心思轉向露德聖母朝聖地──一個給現代教 會的先知性訊息:重要的並非在於運作良好的事物,或具生產力的人物。天 主子民所關注的,重心是在病人,而教會時刻與他們同行前進,作為先知性 的標誌:在人類中,每個人都是珍貴的,沒有人應該被丟棄或被遺忘。

我將所有病患,以及在家中負責照顧病患的人們、透過研究工作和志工服務 的人們,都託付於聖母瑪利亞──病人之痊的代禱,連同那些致力使個人、 教會和人民在兄弟情誼中聯繫結合起來的人。我衷心頒布給各位我的宗座遐福。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3 年 1 月 10 日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教宗世界病人日影片訊息:友愛文化是治癒社會病毒的解毒劑

「健康衛生領域不平等的社會性病毒,只有通過友愛文化的解毒劑才能被治癒。這友愛文化是建基於我們人人平等、都是同一天父子女的意識之上。」這是教宗方濟各於2022年2月11日世界病人日前夕向線上研討會與會者發表視頻訊息中所強調的。

教宗指出:「個人主義和對他人的冷漠是自私主義的形式,不幸的是,在消費主義的享樂和經濟自由主義的社會中擴大了;由此而導致的不平等現象也出現在健康衛生領域,有些人享受著所謂『尊貴』的服務,而其他許多人則難以獲得基本的治療。」

接著,教宗提醒道:「疫情大流行時期正在教訓我們將疾病視為一種全球現象,而不僅僅是個人境遇。總也不要忘記每個病患的獨特性,都有其自身的尊嚴和脆弱性,讓我們以聖人為榜樣,一起治癒身體和靈魂的創傷。」

教宗解釋說:「疾病的經歷讓我們感到脆弱並需要他人,它給我們提出了一個無法立刻找到答案的問題,也就是:尋求生命的新意義和新方向。但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人生經歷給我們指出了探索的途徑:即是,籲請我們不要自我封閉,而是向更大的愛敞開心門。那更大的愛就是基督的聖愛,祂在救贖的苦難中成為所有人類苦難的參與者。」

為此,教宗説道:「教會一直竭盡全力幫助受苦的人,在發展中國家提供藥品和衛生設施,許多傳教士為最貧困的病患服務,許多聖人聖女們在世界各地從事著醫療衛生工作,也因此產生了許多修會團體。教宗在結束視頻講話時,把思緒轉到了病患、病患者家庭、醫生、護士、藥劑師、衛生工作者、醫院牧靈司鐸、修會會士和義工身上。」

教宗最後說:「在我的祈禱中我會記得所有這些人,懇求上主賦予他們傾聽病患、耐心陪伴病患的能力,並能以全面的方式照料他們的身體、心靈和人際關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第30屆世界病人日文告

教宗方濟各2019年世界病人日文告

2019年1月8日,聖座公布了教宗方濟各2019年世界病人日文告,主題取自《瑪竇福音》記述耶穌首次派遣十二宗徒傳教時說的話:「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10:8)。世界病人日每年都於2月11日慶祝,今年將在愛德典範聖女德蘭奉獻一生的印度加爾各答隆重舉行。

教宗在文告中指出:「生命是天主的恩賜”,因此是恩典。生命不可被視為純粹的擁有或個人私產,在醫學和生物技術成就面前尤其如此,這些成就能誘使人屈從於對『生命樹』的操縱(創3:24)。面對丟棄和冷漠的文化,分施則是在人與文化之間建立新關係的關鍵,因為分施意味著奉獻自己。」

教宗解釋道:「分施首先是彼此承認,且具有社會關係這不可或缺的特性。在分施中反映出天主的聖愛,這愛在聖子耶穌降生成人和聖神的傾注上達到了極致。推進不求回報和分施的文化為戰勝盈利的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談到本屆世界病人日,教宗表明:「白白分施的舉動是令人最能信服的福傳途徑。照料病人需要專業性和溫柔、不求回報,以及如同撫摸這樣直接和簡單的舉動,讓另一個人感到自己是『被愛的』。可見,團結互助對生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美德。」

教宗強調:「每個人都無法完全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只有當人不把自己看作一個單獨的世界,而是基於天性與其他人緊密相連,感到衆人原來都是‘兄弟’時,才能實現一個促進公益的團結一心的社會。我們無須害怕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以及無法完全滿足自己的需要,因為我們單靠自己和自己的力量將無法克勝各種限度。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正是讓人看到天主愛窮人和病人的愛德模範,她整個一生都是慷慨分施天主慈悲的人。德蘭修女俯身照顧那些虛弱、被遺棄在街頭垂死的人,認出天主賦予他們的尊嚴;她也對塵世的權勢者們發出了呐喊。聖德蘭修女幫助我們懂得,行動的唯一準則必須是不求回報的愛。」

教宗指出:「人性的不求回報是義工行動的酵母,他們在社會醫療界非常重要,以具有説服力的方式活出慈善撒瑪黎雅人的精神。不求回報的行為也應特別激勵天主教醫療機構,因為是福音的思維在評定它們的工作,無論是在較為先進的地區,還是世界比較落後的地區。」

最後,教宗表示:「天主教機構必須表達分施、不求回報和團結互助的含義,以此回應不惜一切代價的盈利思維。健康是一種唯有分享才能完全享有的福分。因此,白白分施的喜樂是基督徒的健康顯示器。」

Secured By miniOrange